薛定諤式的排行榜,被跌出“500強”的房企

薛定諤式的排行榜,被跌出“500強”的房企

一家業內知名的房企一夜之間掉出行業500強,看起來不合常理。

3月17日,中指控股、中指研究院研究承辦的“2020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榜單(以下簡稱“中指百強榜單”)發佈,泰禾集團名列第31位。

一天後的3月18日,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2020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測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易居百強榜單”)發佈。前一天還排名行業31位的泰禾集團,在這份榜單上不僅沒排到第31位,不在500強名單內!

一夜之前,知名房企泰禾被跌出了行業500強。

而如果縱向對比,在2019年年底同樣由易居克而瑞發佈的2019房企銷售排行榜上,泰禾以808.7億元的銷售金額,排名行業第42。

上溯2017年以來的易居百強榜單,2017年泰禾排在27位,2018年、2019年泰禾穩居第23位。

那麼,從2019到2020年,泰禾為何會在同樣的榜單上直接從23名跌出前500名?看不懂。

只有泰禾遭遇了排名“滑鐵盧”嗎?

當然不是。這前後腳發佈的兩份榜單,一夜之間、覆地翻天。

和泰禾類似,從易居百強榜上消失的還有浙江佳源集團。

在中指百強榜單上,浙江佳源位居38位;但在易居百強榜單上,百強以內未見浙江佳源。然而在易居2019房企銷售排行榜上,佳源集團以753億元位於47位;在2019易居百強榜單上,浙江佳源集團位居44位。

薛定諤式的排行榜,被跌出“500強”的房企

對比來看,消失在中指排行榜上的知名企業更是顯而易見。

包括2019年銷售排名位居行業第8的新城控股,位列“招保萬金”陣營的老牌房企金地,聲名赫赫的大連萬達,近年來增長迅速的中梁,北京兩大國企首開、首創,華南老牌國企越秀,等等,都沒有出現在中指百強榜單上。

薛定諤式的排行榜,被跌出“500強”的房企

薛定諤式的排行榜,被跌出“500強”的房企

薛定諤式的排行榜,被跌出“500強”的房企

部分評榜結果也很奇葩。

例如兩家榜單發佈的責任地產(社會責任感)10強榜單,看不見萬科、融創、萬達這一類長期做慈善、大額捐助高的企業。須知,類似萬科——2019年,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不僅登上了2019年福布斯中國慈善榜;還獲得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頒發的脫貧攻堅貢獻獎。眾所周知,萬科也是多年來倡導節能、提倡踐行住宅產業化的企業。融創、萬達也都在參與精準扶貧等活動——萬達丹寨項目部還獲得2019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3家企業在今年這場疫情防控中也都有眾所矚目的貢獻——融創是公開報道中率先捐款的房企,直接捐款1.1億元;萬達大手筆給商戶提供減租等優惠還上了《新聞聯播》。

飽受爭議的排名

先看來自開發商的聲音——2018年1月,朗詩集團董事長田明在中城聯盟活動上曾經炮轟一些企業“為了實現年度銷售規模,能夠上排行榜,讓自己的總包單位、銷售代理公司、合作單位等幫自己假簽約。這些簽約過年以後,再拿回到自己的公司來銷售,甚至有些人為了在排行榜當中提高名次,還會花錢提高自己的排位。”

不想花錢買排名的還有龍湖集團的吳亞軍。根據媒體報道,今年2月,在龍湖年會上,有員工擔心龍湖很可能掉出十強。龍湖集團董事長吳亞軍回應道:“我完全不關心規模排名,我不想花錢去買排名。”

田明、吳亞軍都是房地產業內知名的企業家。透過田明、吳亞軍的話語,我們能看到什麼?自然是存在有人銷售排名造假,可以花錢提高排位的情況。既然有人花錢,那就有人收錢。

花錢可以提高銷售排名,花錢可以提高百強榜單排名嗎?

2018年7月,新京報曾以“房企榜單‘亂飛’ 背後有‘錢’”為主題報道過不同機構房企榜單數據、排名“打架”的情況。多家房企品牌負責人向新京報證實,“機構和房企之間存在合作”。

同在2018年7月,藍鯨甚至直接拷問“如何看待外界對**排行榜存在灰色利益鏈條的指責”?相關人士回應稱“排行榜我們從來不賣,我只談專業和客觀”。

至於花費的代價,有業內人士透露,對於需要排名的企業,有的榜單“合理上升”代價是300-500萬元;有的榜單叫價也要幾十萬到200萬不等。至於部分企業為什麼要花錢買排名,當然也有自己的價值訴求。

誰製造了榜單的價值?

榜單能給企業帶來什麼價值,以致企業不惜重金也要花上幾百萬買幾個名次的上升?

除了榜單帶來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榜單最重要的是和融資產生了關係。


在一些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眼裡,百強排行榜中的前20、前30、前50、前80會對應著不同的評價等級。具體到某一家機構,實際操作中認定標準可能略有差異,但對一些公司包括非上市企業會考慮參照相應排名來認定,越靠前的企業越容易獲得融資、融資成本也更低。

“最尷尬的是不上不下的中小房企”,還有一家百強排名前80的房企人士談到:努力一下可以爭取到前60、前70;但如果不在乎,就可能跌出百名。不得已,這類房企只能選擇接受花錢買排名這種潛規則,而且還沒有多少“議價空間”;但除了排名,真正的諮詢等服務幾乎沒有。

北京有房企人士直言,房企也會考慮“投入與產出比”。有的榜單價值不大,評價機構“業務不精進,研究不深入”,就會導致房企合作動力不強,於是被榜單忽視就不意外了。有的排名機構人士則是“被排名的歷史光環慣壞了,本來是收錢的乙方,結果還擺甲方的譜,就更容易招致房企拒絕合作。”

對於合作買排名這類事情,越來越多企業表現出不認同。

有房企品牌人士表示,首先,花錢買排名是行業不規範的表現,給了排名機構逐利空間,甚至開始出現壟斷苗頭。其次,排名的專業性並沒有真正專業和公正力的保證,很多知名企業進不了榜單,恰恰說明了排行榜的不嚴肅。再次,對於企業來說,應該摒棄排名的虛榮,上下齊心把精力放在企業建設上。企業更自信、更直接地以開放姿態向資本市場、向大眾展示企業綜合實力、品牌價值,何必用排行榜來背書?這位人士呼籲,行業需要淨化,對於某些“披著排名和研究外衣,實則行敲詐勒索的行為”,更應該強化管理、依法管理。

最後,至於排名背後行業機構的站臺,至於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簡單參照榜單來給房企分級,有人直言這些“本身都是給房企蓋戳的集體行為藝術,屬於行業管理落後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