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義覺迷錄》看“鐵血皇帝”雍正的應對危機的能力

雍正做皇帝,經歷的真是比較多;從艱難上位到執政中期面臨的統治危機,處處考驗著雍正;就在這次中期統治危機的曾靜案,處理不好就會要清朝面臨統治危機。


從《大義覺迷錄》看“鐵血皇帝”雍正的應對危機的能力

雍正皇帝像


雍正在處理曾靜案中,嚴厲打擊對清朝不滿的人,但又不是一刀切的那種,沒有徹底搞得滿漢對立。而是區別對待,對於那些以訛傳訛的人,只要坦白知錯,就可以既往不咎;而對於生產、傳播這種反清思想的人才是嚴厲打擊的對象,認錯的機會都不給。

這一招十分狠,不但可以很快查清反清思想的源頭。而且高壓政策也可以打擊反清思想的出現。這應該是雍正反覆思考後的決定。

這次危機曾靜案中,雍正力保曾靜,卻清算、嚴厲打擊呂留良之流。雍正這是在懲前毖後。利用曾靜來為自己正名,嚴懲呂留良是給大清子民劃線;雍正所做的不僅考慮到當下,還考慮到以後,作為一個執政者是比較合格的。

雍正看到張熙的策反書,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不惜親自上陣駁斥那些流言:

曾靜案要雍正看到反清、反自己的流言傳播的很廣,連身居窮鄉僻壤的曾靜都知道這種流言,卻不知道朝廷的教化。

以至於在結案後,編寫《大義覺迷錄》發行全國。


從《大義覺迷錄》看“鐵血皇帝”雍正的應對危機的能力


曾靜案是最初發生在雍正六年五月,曾靜要徒弟張熙赴陝西投書,策反嶽鍾琪反清為起點,如果張熙能識破嶽鍾琪,可能就沒有後來的事了。

可惜張熙非但沒有策反成功嶽鍾琪,反被嶽鍾琪騙出曾靜等一系列的有反清思想的人的姓名和住址。嶽鍾琪密奏雍正,雍正密令各地督撫秘密逮捕這些人。這好戲還沒開始,曾靜就輸了。


追查案件的線索主要分成兩條,一條是根據曾靜供稱其反清思想來自於他人,那雍正就追查曾靜的這種反清思想來自何處;另一條線索是根據策反書信中列舉的自己“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生性好殺、酗酒、好色、寵幸奸佞、濫殺忠良”這十大罪狀,雍正不僅自己一條一條的批駁,還從曾靜口供獲悉:對自己的無端攻擊也不是曾靜自己杜撰出來的,也是聽別人說的,雍正就抓住這條線索一點一點追查。最後雍正兩條線索都查清,反清思想源自浙江的文人呂留良;而第二條線索源自被自己發配的八爺黨門人、太監等人沿途散播的,最終傳到曾靜的耳朵裡。所以雍正把矛頭對準呂留良等人和八爺黨等人。

可能有人覺得《大義覺迷錄》出自雍正之手,完全可以在《大義覺迷錄》中美化自己,繼而徹底否定它的參考價值。我倒不覺得《大義覺迷錄》沒有參考價值。首先這本書是寫給大清治下的臣民看的,是要教化其臣民接受大清統治,接受雍正皇位來源合法的事情;不是當作史料記載歷史給今人看的,雍正的用意僅此而已;其次《大義覺迷錄》既然是給當時的人看的,雍正似乎有種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勁頭,在書中屢次提到王公大臣、宮內的太監宮女見證了一些事,若是雍正在說謊,那世界沒有不透風的牆,況且這麼多人都看在眼裡,否則《大義覺迷錄》要人變得更加迷惑了;比如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說胤祀不尊重自己這個皇帝,屢次給自己挖坑,給予悔過機會還不接受,雍正軟禁胤祀,後病死。雍正也說還沒等著給胤祀定罪就病死了,雍正說就是不病死,也未必不會處死他。我覺得這是雍正的真實想法。雍正還在書中多次說別人詆譭自己的謠言就是自己做夢也不會出現的場景,意思就是說詆譭的太過分了,這些流言一點事實依據都沒有,看來雍正是徹底被激怒了。

雍正敢把所說的話、辦的事,都公之於眾,在自己看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所以他才敢把《大義覺迷錄》刊印全國,想達到人手一本的目的。以此實現正視聽,普及教化的作用。

雍正其實可以用彈壓的方式制止謠言,不分造謠、傳謠,抓住就殺;這是十分直接了當的辦法。

但雍正也清楚這辦法直接,但解決不了流言的問題,流言早已在民間散佈廣泛,總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殺了。雍正為了維持、鞏固大清的統治和為自己正名,就準備用批駁的方式一條一條的澄清流言,不惜把皇室內鬥的內幕公之於眾,雍正這就是把自己置於跟流言同等的位置進行爭論。用此辦法消除流言,藉此向漢人傳達了皇帝是心憂天下的,不會棄漢人於不顧的想法。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人排滿的情緒。如果是強力鎮壓,估計是越描越黑,謠言不但澄清不了,反倒被更多的人認為這就是事實。那時候漢人排滿的情緒會更高。

所以雍正在查清案件來龍去脈後,不僅為自己辯護,還釋放曾靜,張熙,要知道他們可是乾的謀反的事。卻被雍正無罪釋放了。連造反這樣的事都沒事,那還有什麼是不可以幹。雍正也想到了這些,所以打擊呂留良下死手,都是反清,卻有不癢的待遇,足以說明雍正什麼都想到了;釋放曾靜的決定雖然遭到滿朝官員的一致反對,民間也覺得雍正的操作出乎意料,連曾靜張熙都感到意外。但

雍正卻成功地把漢人對清廷的不滿的矛頭轉移到了曾靜身上,當時就有人揚言要弄死曾靜。民間對曾靜的憤怒要超過了對雍正的不滿。雍正就是給人樹立起來個靶子,並全力保護這個靶子。雍正不愧是個鬥爭高手。民間對曾靜的不滿具體是對曾靜的變節行為不滿,還是因為曾靜謀反一案牽連人太多最後卻被無罪釋放,而被牽連的人被殺對曾靜不滿就很難說清了。

雍正釋放曾靜遭到所有人的反對,就對別人解釋曾靜生活在窮鄉僻壤,接觸到了反清思想和一些流言信以為真,誤入歧途罷了。所以雍正要曾靜張熙攜帶《大義覺迷錄》到各地現身說法,肅清流毒。雍正還下詔地方不得殺掉曾靜,還說自己的後世之君也不得用曾靜詆譭過皇帝為由殺掉曾靜。雍正就是要用曾靜來樹立一個榜樣,誤入歧途,迷途知返的人是會得到寬恕的。一連串的保護曾靜的聖旨下來。雍正不僅實現了清廷的統治根基的穩固和為自己正名,還想到了以後怎麼來統治偌大一箇中國的問題,犯有十惡不赦之罪的曾靜都被赦免了,那天下人會怎麼看待這件事,雍正的誅心之作真是完美,比不直接殺掉曾靜的效果還大。誅心往往比殺一儆百的效果好。雍正顯然沒說自己深層次的考慮,他是要把矛盾轉移到曾靜身上。


從《大義覺迷錄》看“鐵血皇帝”雍正的應對危機的能力


被曾靜案牽連出來的呂留良遭到無情的打擊。雍正認為曾靜只是受到反清思想的蠱惑,而呂留良的反清思想生於自己心中,呂留良是罪魁禍首。雍正認為不根除這種思想後患十分大,還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曾靜。雍正最後對呂留良,還有傳播呂留良反清思想的後人、徒子徒孫進行滅門的打擊,甚至有些人只是欣賞呂留良的思想,自己寫下來或講給別人都是雍正不可接受的,有人跟曾靜案沒關係,也因為被認定有反清思想受到牽連,無一例外的遭到嚴厲打擊,大有掀起文字獄的架勢。

雍正的這番優待曾靜,卻嚴懲呂留良的操作,確實很有效果,要民間的流言得到制止,要民間不敢再有人宣傳反清思想,自己的正面形象也得到宣傳。更深層次的考慮:在雍正看來滅掉一個曾靜要比消滅呂留良的反清思想容易得多,就是曾靜復叛也很容易平定,但呂留良的反清思想想要根除是十分難的。所以雍正不殺曾靜不殺掉曾靜還有利,才會堅持放掉曾靜,還特別下旨保護曾靜。好像最怕曾靜死的是雍正。而優待呂留良沒有一點好處,就對呂留良下死手。

雍正雖然要自己度過了危機,但顯然給曾靜一案把錯了脈,我認為上上策就在曾靜的供詞中;曾靜曾說過之所以把反清思想變成反清行動,是因為看到土地高度集中,造成貧富嚴重分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富者愈富,貧者欲貧;身處社會底層的曾靜對這有著切身體會;曾靜把這個局面歸到清廷上面,堅定了他的反清決心。可雍正帝確認為這是曾靜沒勤勞致富,認為自己做得不錯了,你曾靜窮不是我的錯,錯在你自己,以此造反就不對了,所以從一開始追查方向都出現了偏差。當然,對於身為古代帝王的雍正沒有土地兼併的意識很正常,古人嘛,雍正化解了危機,卻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雍正:自古貧富不齊,乃物之情也。凡人能勤儉節省,積累成家,則貧者可富;若遊惰侈汰,耗散敗業,則富者亦貧。富戶之收並田產,實由貧民之自致窘迫,售其產於富戶也。今你說土田為富戶所收,其果自雍正元年以後,富者始收民之土田乎?抑康熙年間,富者已收民之土田乎?其果本朝以前,若明若宋若漢、唐之代,民間皆貧富均齊乎?抑自古以來,民間即有富者,收民之土田乎?你以富者日富,貧者日貧,俱歸咎於君上,有何理據呢?

雍正死後乾隆繼位,旋即重新逮捕曾靜張熙,然後殺掉。乾隆這是在公然違反了雍正的命令。乾隆直接效仿雍正處理呂留良的辦法處理了曾靜。乾隆的皇位來源沒什麼好質疑的,不需要曾靜來證明什麼;再者乾隆認為謀反大罪必須殺頭,不能法外施恩,雍正死後曾靜也完成了他的使命,就被乾隆殺掉了。《大義覺迷錄》這本曾經被刊刻次數最多的書也立馬成了禁書。

雍正雖然要大清,要自己渡過了一次危機,《大義覺迷錄》普及後,對雍正皇位的質疑的確少了,但雍正的死同樣存在傳說。就有了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殺死了雍正的傳說。這雖然是民間傳言,但反映了民間對雍正皇帝的態度。


雍正稱不上好皇帝,也算不上暴君,只能說他是大清的“鐵血皇帝”。




參考書籍:《大義覺迷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