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哲學的一點想法

關於哲學的一點想法

西方哲學的建立是在房間思考出來的。他們主要精力是在房間思考,思考人和宇宙的關係。最後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此時開始在社會中推廣。這是一種哲學體系的形成過程。

中國在以前沒有一個成套的理論體系。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西方是不承認中國有哲學的。

對中國哲學影響最大的有三位先生:馮有蘭、胡適之、勞思光。經過馮、胡二先生的努力,通過抽絲剝繭的過程,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裡梳理出中國哲學的發展規律和體系。勞思光先生在二位先生的基礎上把中國哲學體系更加完善合理的梳理完畢。最終形成了現在中國哲學體系。

三位先生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史等方面的功績善莫大焉。

還有章太炎、錢穆、梁漱溟等諸先生都對中國哲學、文學、思想、文化等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新中國後季羨林先生也是博學多識,也曾作出了一點成績。

相比較馮友蘭、胡適之、勞思光三先生的中國哲學史,除了讚美之外,我是有一點看法的。當然我的學識淺薄,可能看法也很片面。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比較注重考證和引用。因為先生是首創,所以難免有些粗糙和片面。

胡適之先生的作品最終只有上卷,應該說沒有完成。作品比較注重考證。但是思想性不足。胡先生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作品也深受西方學者治學方式影響。有時不夠接地氣。

勞思光先生後來在兩先生的基礎比較全面系統的完成了中國哲學體系的重塑。應該說是三位先生中最好的。

通觀整部中國思想、哲學史,諸先生都把先秦(更具體說是獨尊儒術之前)做為研究重點。百家爭鳴確實是中國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也是中國哲學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段西方哲學和印度哲學都有長足的發展。後來被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

諸先生在著作中從獨尊儒術後哲學思想的發展簡要的交待了佛教哲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的發展。而且更多的人做出結論中國在二千年的封建社會哲學體系幾乎沒有大的發展。

我想說的是中國人現在的思維方式,思考模式,道德觀念等都來源於這一時期。或者說中國文化的核心區就在這一時期。後來的從事思想和哲學等相關方面工作的學者應該花些力氣在這一方面。

要學習中國哲學必須懂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要懂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就必須深刻了解中國人思想形成的過程。而這也應該是中國哲學的核心。

關於哲學的一點想法


關於哲學的一點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