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海濱廣斥,饒於魚鹽——廣饒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海濱廣斥,饒於魚鹽——廣饒

廣饒地圖

【地名由來】

廣闊富饒齊國地,樂業安居孫武鄉。

廣饒作為縣名始於西漢,意為:"海濱廣斥,饒於魚鹽",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置廣饒縣,此廣饒縣名之始。後縣名歷經千乘、樂安之變更——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 ,移千乘於廣饒,縣名改為千乘。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為樂安。至二十世紀10年代方改回廣饒之名。

民國3年 (1914年) 1月30日,政府改定全國重複縣名,依照"凡兩縣同名,存其先置,新名從舊,仍還故稱"的原則,因與江西省樂安縣重名,在《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中,樂安縣存廢理由是:江西省樂安縣相沿較久,擬存;山東省樂安縣,金時因千乘改名,迄今仍之。查該縣舊為漢廣饒縣, 至隋時始省去, 擬即定名廣饒縣。由是複名廣饒縣, 隸屬膠東道。

齊魯地名探究——海濱廣斥,饒於魚鹽——廣饒

廣饒風光

廣饒縣位於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域,總面積1138平方公里,轄9個鎮(街道)、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553個村(居),人口52萬。

廣饒自秦設縣,古稱樂安、千乘、琅槐,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兵聖孫武故里、呂劇發祥地和齊筆原產地,被聯合國地名組織評定為千年古縣。


齊魯地名探究——海濱廣斥,饒於魚鹽——廣饒

廣饒在山東的位置

廣饒特產有餚驢肉和齊筆。

齊魯地名探究——海濱廣斥,饒於魚鹽——廣饒

餚驢肉

【尋歡文史】

中國齊筆


齊魯地名探究——海濱廣斥,饒於魚鹽——廣饒

中國齊筆是西營一帶盛產的毛筆的統稱。齊筆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齊國筆鄉"的美稱。齊筆製作考究,從選料到成品經100多遇到工序。齊筆豐穎尖銳、豐碩圓滿、修削整齊、軟硬適度、健勁有力,美觀耐用,具有尖、齊、圓、健之四德。規格品種已發展到100多個,年產量600萬支。

當古的蘆管筆、歐洲的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的時候,中國的卻至今不衰,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國的毛筆不僅是一種書寫工具,更代表了一種書寫文化。毛筆的產地眾多,山東省廣饒縣的齊毛筆作為其中最古老的分支,與浙江湖筆、安徽宣筆、河北衡筆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筆。

齊筆選料嚴謹,工藝精湛,從選料到成筆,要經過浸、拔、梳、並、連、剔等150多道工序,每個步驟都是手工活,要求有很高的技術。筆工們把從選擇毛料到製成筆頭的過程稱為"水盆",主要是因為其中大部分的工序都需要在放有石灰的水中完成,筆工們裸露的手臂長期遭受著石灰水的侵蝕,因此每一支毛筆中都蘊涵著制筆工人的心血和汗水。正是由於制筆藝人們在各道工序上的嚴格謹慎和不斷創新,使齊筆有了鋒穎尖銳、豐碩圓滿、修削整齊、健勁有力的特點,以剛柔相濟、得心應手而享譽古今。

【歷史沿革】

從廣饒縣境內古遺址出土的文物考證,遠在史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五千年),境內就有人類居住、繁衍。

《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晏嬰對齊景公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則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即姜太公呂望)因之。"據此,上古時代,今廣饒縣境屬爽鳩氏的居地,夏代至殷末,為季則氏、逢伯陵和蒲姑氏居地,西周時,為姜太公封地--齊國的轄地,春秋、戰國時期,縣境仍屬齊國。

秦代實行郡縣制,分山東之國凡七,泰山之北為齊郡,縣境屬齊郡。

齊魯地名探究——海濱廣斥,饒於魚鹽——廣饒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置廣饒縣,此廣饒縣名之始。西漢時,今縣境為齊、千乘兩郡屬地。據《漢書-地理志》齊郡領縣十二,千乘郡領縣十五。縣境在齊郡者有廣饒、鉅定及利縣的東部,在千乘郡者有琅槐及千乘的東部。因此,西漢時,今廣饒縣境為兩郡五縣之屬地,即:南部廣饒縣、西部利縣、中部鉅定縣屬齊郡,東北部琅槐縣、西北部千乘縣屬千乘郡。

廣饒縣,故城(一說為古樂安城)址在今城北二十里許。後為侯國,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封甾川靖王之子劉國為廣饒侯。

利縣,故城在今城西北二十餘里的利城村(屬博興)東。

鉅定縣,故城在今城東北四十里巨澱湖西北。《漢書-武帝紀》載:漢武帝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耕於鉅定,即此。

琅槐縣,故城在今城東北七十餘里。

王莽時,縣境屬建信郡。

東漢時,廣饒、鉅定、琅槐三縣俱廢,將其地分為利、益、博昌三縣,屬樂安國。

三國時,縣境屬青州齊郡,歸魏國所轄。

至晉,復置廣饒縣,屬齊國。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 ,青州沒於漢劉聰,東晉時,後趙石勒、燕慕容廣鬼、後燕慕容垂相繼佔據;至南朝宋,劉裕曾於此置樂安郡,不久即入於北魏,仍為樂安郡,屬青州。

至隋,罷郡為州,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 ,移千乘於廣饒,縣名改為千乘。另據清光緒《山東通志》載,南北朝時,南朝劉宋即徙千乘於鉅定故城。千乘之名始於戰國,因齊景公有馬千駟畋於青丘而得名。

齊魯地名探究——海濱廣斥,饒於魚鹽——廣饒

至唐,於千乘縣置乘州,縣為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 ,廢乘州,縣境屬青州都督府。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青州為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 ,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道改為軍,青州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

五代時,梁、唐、晉、漢、周共53年,縣境一直隸屬於平盧軍。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罷軍使,複稱州,平盧軍仍改稱青州,縣境仍屬青州。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佔據青州後,縣境被偽齊劉豫統治8年。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為樂安,屬益都府。自此,歷經元、明、清各朝至民國初年,縣名與境域及隸屬均無大的變更。

中華民國初期,釐定官制,首廢府,另設道尹為承轉機關。民國2年(1913年) ,置膠東道,樂安縣為屬。民國3年 (1914年) 1月30日,政府改定全國重複縣名,依照"凡兩縣同名,存其先置,新名從舊,仍還故稱"的原則,因與江西省樂安縣重名,在《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中,樂安縣存廢理由是:江西省樂安縣相沿較久,擬存;山東省樂安縣,金時因千乘改名,迄今仍之。查該縣舊為漢廣饒縣, 至隋時始省去, 擬即定名廣饒縣。 由是複名廣饒縣, 隸屬膠東道。民國14年(1925年)改屬淄青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尹後,直屬山東省。

抗日戰爭時期,廣饒縣有下列政權:一、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

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行政辦事處:民國28年(1939年)10月成立, 隸屬清河專員公署,民國29年(1940年)4月撤銷,民國31年(1942年)2月重建,隸屬清東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1年(1942年)8月,改稱四邊縣政府,隸屬未變;民國33年(1944年)2月,隸屬渤海行政區主任公署五專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