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他的詩大氣磅礴,個人標籤濃厚,藝術成就斐然。

詩仙、嗜酒、任性、豪爽、傲岸、狂妄、喜交友、重情義、有抱負……諸多標籤完美詮釋了李白的個性與魅力。

生平

李白生於長安元年(701年),身世一直成謎。

李白自稱出身隴西李氏,和李唐皇室是同一個出身,但一直未被認可。還有一種說法,李白的出生地在中亞的碎葉城,即今天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不要誤會李白是外國人,在唐朝,碎葉城是大唐領土。

李白的出身問題,成了他日後科考的絆腳石。

關於李白名字的由來,也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說父母看著春日院落中樹木蔥翠,便開口吟詩:“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火燒葉林紅霞落”...留下最後一句待李白續接。李白走在李樹下有了靈感,脫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樹白”。“白”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父親便把頭尾兩字作為了李白的名字。

還有一種說法,李白母親要生他的時候,忽然夢到太白金星撲入了自己的懷中,所以為其起名李白,字太白,意思是太白金星轉世。

李白早年家境優渥,一生娶了四個老婆,其中有兩個是宰相的孫女,都是富貴之家,生活可謂順風順水,春風得意。

成家就要立業,李白幾經波折入朝為官,卻因沒有實現政治抱負,毅然離開,晚年在族叔李陽冰的接濟下生活直到離世。

李白: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詩詞故事匯

仕途

由於家庭的緣故,李白不能應科舉制入仕途,只能走獻賦謀仕之路。

獻賦謀士,蘇洵、韓愈等名人都有類似之舉。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為了謀求官位,為玄宗獻上《明堂賦》。未被重用。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又獻上了《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仍未被重用。

李白後來結識了玉真公主和賀知章,兩人強強推薦,李白終於得以入朝為官。得一翰林供奉,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

接到聖旨那一刻,李白即興吟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妄詩句。

一入皇宮深似海。他的一雙慧眼看透了繁華背後的陰暗齷齪,開始厭倦御用文人的生活,並最終離開皇宮。

關於他離開皇宮的原因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他令高力士脫靴,引起高力士不滿而報復。這個說法可信性很低,高力士是皇帝的心腹,為人情商高又有政治才能,人緣很好,李白不會去幹這種損人又不利己的事。

有的說李白在詩中把楊貴妃比喻成趙飛燕,引楊貴妃不滿。趙飛燕是美人又是皇后,這樣的比喻實則抬高了貴妃身份的楊玉環,報復一說也不可信。

李白辭職的真正原因,最可信的說法就是沒有實現政治理想。

李白在翰林院的工作就是陪皇帝吟詩作樂,雖然寫出了“雲想衣裳花想容”的絕美詩句,玄宗也很欣賞他,但只是把他當作才華橫溢的文人對待,而不是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家,和他“濟蒼生,安黎元”的遠大抱負相去甚遠。

還有就是李白的性格不適合在宮中生活。李白太愛喝酒了。李白的《贈內》交代得很清楚:“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喝得爛醉以至於“天子呼來不上船“,這怎麼能當好差呢?長此以往,皇帝肯定是不高興的。

所以李白遞交辭呈,玄宗則賜金放還。

李白入朝還不到三年,他的仕途生涯就畫上了句號。

李白: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詩詞故事匯

到德二載(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沒看清政治矩陣站錯了隊,受永王東巡案牽連被判入獄。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李白終獲自由。他順著長江而下,寫下了著名的《早發白帝城》。詩中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嚮往。可惜的是,寫下這首詩三年後,李白就離開了人間。

詩篇

官場失意,文場得意。

余光中評價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這個評價太高了。

下面欣賞幾首詩:

《清平調·其一 》: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將楊貴妃比喻成仙女,盛讚其美貌。


《將進酒·君不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在李白眼中,五花馬、千金裘,都不如美酒來得暢快。


還有《蜀道難》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靜夜思》的“床前明月光”,《望廬山瀑布》的“飛流直下三千尺”...

杜甫評價李白的詩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蘇軾評價:“李太白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

韓愈評價:“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

眾多文學大家給予李白高度的評價和肯定。

李白的詩立意清晰,豪邁奔放,妙語連珠。一生共寫過一千多首詩,對當時和後世文壇皆產生深遠影響。

朋友圈

喜歡交朋友,也是李白特別喜歡做的事。

李白為人豪爽,自然是相識滿天下,朋友圈人數眾多且非常強大。

李白二十六歲時結識了孟浩然,《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是他們友情的見證。

小他11歲的杜甫是他的小迷弟,兩人曾相約結伴出遊半載有餘,途中還結識了高適,三人暢遊甚歡,吟詩作對,胸懷天下,憂國憂民。

杜甫一生寫了多首關於李白的詩,“詩仙”和“詩聖”這對好基友,生前相知相惜,身後雙雙千古留名。

李白一生中還有很多大貴人。

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白在長安結識了衛尉張卿,張卿把他推薦給了玉真公主,他向權利階層又邁進一步。

“忘年交”賀知章比李白大42歲,看過李白的詩後讚不絕口,稱他是太白星下凡,李白從此便有了“謫仙人”的稱號。

李白: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詩詞故事匯

前文提到,正是玉真公主和賀知章聯手推薦,李白才順利入仕。

上面三個讓李白平步青雲,下面兩個則救他於危難之中。

李白因永王案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免了牢獄之災。 沒有此二人,接近六旬的李仙人是何等遭遇將無法想象。

縱觀李白一生,既狂傲不羈,風流瀟灑,又受困世俗,敗給了現實。

晚年沒有了“千金散去還復來”的自信和高傲,最終在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志中逝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