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美军换子弹时,为什么拿弹夹在头盔上敲一下?

用户50936366416


相信大家在不少的电影作品中都能看到,美国大兵在换子弹的时候,都常常把弹夹取出来再头盔上敲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其中这个动作的涵义又是什么呢?有人猜想这是祷告的意思美国大兵希望敌方的子弹打中自己的时候也像这个弹夹一样只是在自己头盔上敲了下,也有人说是因为弹匣弹簧,因为子弹是靠弹簧的压力顶上来的,敲打一下头盔是为了防止弹簧卡住,释放弹簧,这两种说法似乎也有些道理,可真多是这样吗?

我在这里发表一下自己的个人看法,

战场上环境很恶劣和复杂,各种子弹 或者炮弹击打在自己的附近,卷起大量的尘土和砂砾以及小石子。尤其是当炮击过后,有时甚至会把人和强一起掩埋住,这个时候各种细小的沙子或者小石子就有可能进入弹匣,这是非常致命的,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小石子砂砾,这些东西留在枪械里极有可能引起炸膛或者子弹击发不出去。设想一下如果这些小东西进入弹匣呢?就极易引起卡住子弹,这样就没办法使子弹打出去,战场上发生这种事情对于士兵来说是极其致命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以前和现在装子弹都是要靠手工去装填,手工装弹就容易引起一个问题,就是一部分装的比较松,一部分比较紧。最后导致子弹排列不均匀,敲一下就是为了让子弹排列的更整齐,这样供弹的时候才能更加的顺畅。



海外生活汇


这就是美国电影的优点,为了能让观众有最佳的观赏体验,拍摄中往往能客观地提现细微之处,其中就包括士兵在更换弹匣时在头盔上敲一下这种细节,而最值得称赞的是诸如题主这样能在从影视剧中观察细节并提出问题和做出思考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美军士兵喜欢敲弹匣的知识:敲弹匣这个操作并不是炫酷,而是为了提高弹匣供弹可靠性的一种措施。因为美军士兵手中的自动步枪所使用的STANAG弹匣供弹可靠性是很差的,这种弹匣定型于1980年,当时北约提出了STANAG 4179(标准化协议4179),以求研发出一种通用于所有5.56×45毫米子弹的枪械,该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各成员国间弹药及弹匣通用的目的,以降低后勤工作量。当时北约决定,采用M16突击步枪的弹匣作标准,其后大部分成员国跟随采用,这款通用型弹匣就是STANAG弹匣,即著名的黑克勒-科赫设计的直-弯-直型弹匣。

▼下图为使用STANAG弹匣的M4A1和M16A2两款自动步枪。

造型为直-弯-直的STANAG弹匣存在着供弹可靠性的问题

STANAG直-弯-直造型弹匣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弧度,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30弹匣,视觉上感觉比俄罗斯5.45毫米自动步枪弹匣还小。由于流畅的造型设计,使得该型弹匣具有携弹方便、操作流畅、更换迅速等优点,比如士兵在更换弹匣时只需要据枪的右手食指按下弹匣释放键然后手腕抖两下,弹匣就会从弹仓脱落;此时左手从弹药袋里取出新弹匣插入弹仓,然后用大拇指按下空仓挂机释放键,枪械的重新装填动作就完成了。STANAG弹匣直-弯-直造型的灵魂就在于不论是从弹袋取出弹匣还是从弹仓释放弹匣、装填弹匣都能始终保持弹匣两头笔直插入,使更换弹匣操作极为流畅。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其突出优点就必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STANAG弹匣同样如此。上述所讲的优点恰恰就是该型弹匣的缺点所在,由于直-弯-直的造型促使弹匣在供弹过程中产生一个子弹直接从直行供路突然变成弧形供路,然后再转换为直行供路的过程。过于复杂的供弹行程引发一个以概率形式存在的供弹故障,即子弹在通过弯曲供路部分时会发生弹匣供弹路径卡弹故障。STANAG弹匣发生卡弹故障的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其发生在新弹匣上的概率为10%,也就是说10个新弹匣中就有一个存在发生卡弹的风险;而旧弹匣在子弹的多次磨合之下,发生卡弹的概率仅为0.5%。因此美军士兵们在作战时什么都可以丢弃,唯独空弹匣不会丢;战友之间借用什么东西都好商量,唯独旧弹匣免谈。

▼下图为美军视为珍宝的旧弹匣,红色箭头指示的部位就是直-弯-直造型的STANAG弹匣弯曲部分,它就是造成卡弹的罪魁祸首。

STANAG弹匣发生匣供弹路径卡弹故障对枪械和作战的影响

我们以美军装备的M4A1自动步枪为例,在战斗中不论射击模式为单发还是连发,当弹匣内的子弹耗尽、枪机在击发最后一发子弹后枪机系统就会判别“弹仓无弹”,从而触发空仓挂机机构动作,将枪机挂起。而STANAG弹匣在供弹过程中一旦出现卡弹故障时,卡住的子弹将制约供弹弹簧的作用力,从而导致子弹无法供应到位。这时候枪机在完成击发枪膛内的子弹的动作后后,在活塞的作用力下向后移动完成抽壳动作,并在复进弹簧的作用力下准备做出向前移动推弹入膛动作。但是由于弹匣内已经发生卡弹,子弹并未被供应到位,所以枪械将发生“弹仓无弹”的误判,枪机被空仓挂机机构挂起,枪械停止发射,如果射手继续扣动扳机,枪械将发出清脆的“咔嚓”声,以提醒射手弹药耗尽。

发生这种情况时美国大兵会一脸懵逼道:oh my god,劳资刚换的弹匣就打完了?将弹匣拔出来一看才明白过来——哦,特么卡弹了。这时候就需要射手将卡弹的弹匣在头盔上敲几下,使卡住的子弹复位,弹簧恢复作用力,弹匣恢复正常供弹功能,故障就排除了。虽然排除匣供弹路径卡弹故障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在实战中一旦出现火力中断将会引发不可预知的风险,该故障成为STANAG弹匣不可回避的重大设计缺陷。

▼下图为处于空仓挂机状态的自动步枪,红色箭头指示的部位为空仓挂机释放键,当弹匣重新装填后按下该键即可完成上膛,步枪立即进入待击状态。

解决STANAG弹匣供弹故障缺陷的办法

做为一种由设计带来的先天性缺陷,士兵们解决它的办法就是“敲一下”。在使用旧弹匣时由于磨合到位,卡弹故障率已经非常低,因此使用前可敲也可不敲;而在使用新弹匣时就必须敲了,保持弹匣的供弹可靠性在战斗中是能起到保命作用的。用敲弹匣的办法来解决新弹匣卡弹是一种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的操作,有经验的老兵油子一般会在战前准备时一边为弹匣压弹一边敲弹匣,装满一个敲一个,每个敲2~3下即可;没有经验的新兵则会在战斗中更换弹匣时换一个敲一个。敲弹匣解决卡弹的原理是在敲击中震荡子弹,使弹簧作用力下的子弹均匀受力,同时排出弹匣内可能存在的倒刺边角或者异物阻碍供弹,这就是影视剧中美军士兵拿弹匣敲头盔的原因。

敲弹匣始终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故此许多北约国家都摒弃了STANAG弹匣直-弯-直的造型设计,用研发自己的弹匣的形式来彻底解决卡弹故障问题。比如奥地利陆军装备的斯太尔AUG自动步枪、德国陆军装备的G36自动步枪使用弧形弹匣,法国的FAMAS“法玛斯”自动步枪则直接使用直弹匣。不得不承认弧形弹匣和直弹匣是供弹最可靠的弹匣,基本上不存在出现供弹故障的问题,因此影视剧中很少见到用弧形弹匣敲头盔的桥段(国产某剧倒是曾经出现过士兵用95式自动步枪弧形弹匣敲头盔的情节,这种操作纯属无病呻吟、脱裤子放屁)。

也许是美国人太过于热衷STANAG弹匣直-弯-直造型的设计了,他们没有摒弃该设计,而是以改进和优化的形式来解决弹匣卡弹的问题。比如号称故障率达到万分之一的HK-416自动步枪,它除了改进枪械结构以外最成功的创举是改进STANAG弹匣以及马盖普弹匣的研发,将STANAG弹匣直-弯-直结构中的“弯”增加了弧度、取消弯曲部分,至此弹匣供弹故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士兵们不再需要装填前拿弹匣去敲头盔了。

▼下图为改进后的STANAG弹匣,红色箭头指示的位置为已经被弧形设计取代的部位。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士兵们拿弹匣在头盔上敲两下的原因是为了提高弹匣供弹的可靠性,以此来达到降低STANAG弹匣发生匣供弹路径卡弹故障概率的目的。对于像我国这样使用惯了弧形弹匣的国家而言,“头盔敲弹匣”这样的操作是不存在,士兵们甚至有可能什么叫做“弹匣供弹供弹路径卡弹故障”都不知道,因此实战中出现丢弃空弹匣的现象并不稀奇;而对于深受直-弯直弹匣其害的美国兵就不同了,在战斗中伴随头盔敲弹匣操作出现的还有小心翼翼将空弹匣收入囊中的动作。不过话说回来,目前弹匣供弹故障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相信在将来的国外影视剧中也很难看到敲弹匣这种桥段了,不过笔者还是由衷地担心国内影视剧还会搞那种拿AK-47自动步枪的弹匣敲头盔的可笑情节。

▼下图为美军士兵手中使用马盖普弹匣的M4自动步枪,马盖普弹匣采用弧形弹匣设计,不会再出现卡弹故障。


兵器知识谱


不用纠结弹匣和弹夹了,无论是弹匣还是弹夹都有这么个问题。美军的M1加兰德的弹夹和M16的弹匣,很多时候都是要敲一下的。

就是这么一个动作,有的时候是敲头盔,有的时候是敲枪,反正敲哪方便就敲哪。总被人看到是敲头盔,这就被人误认为是敬礼了,或者有人说这是祈祷或者是仪式。其实都是谣传,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这个动作其实是为了保证供弹更顺畅,不至于出现卡壳的问题。这个并不是因为枪不好,而是战场环境的问题。把弹夹或者弹匣磕两下,是为了让子弹排列更紧凑,让子弹能顺利进入。


美军的M1卡宾枪和勃朗宁轻机枪也有这个问题。容弹量较多,子弹大,再加上工艺问题,容易造成卡壳,长时间搁置没用过的话,用之前敲两下,就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这些都是美军经过很多伤亡教训之后才有的。

而且,这个动作还有一个目的是让子弹对齐,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是将弹匣内的沙土什么的排干净,免得发生故障,毕竟卡壳的话,直接导致的就是伤亡。到了M16那里,主要原因就是弹簧太软,子弹间隙太大。



敲两下弹匣这个动作,主要就是二战和越战期间经常见到。主要问题其实就是当时技术不足,受限于技术问题,导致质量问题。

经过AR系列的几次大改之后,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现在的步枪基本都没这些问题了。


军武文斋


首先,咬文嚼字一下,问题里面的“弹夹”应该改为弹匣,毕竟两者的差别是比较大的。然后进入正题,美军换子弹时,拿弹匣在头盔上敲几下并不是闲的无聊,这个动作是有实际意义作用的。拿弹匣在头盔上敲几下,主要是为了理顺弹匣内子弹间的位置关系,避免子弹排列发生偏差,导致射击时供弹故障。

要谈这个问题,自然是要把M16系列标准铝制弹匣拿出来评判一番了。M16系列标准铝制弹匣一直饱受诟病,它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一直不高,经常发生供弹不畅、弹匣脱落、子弹卡壳等故障,非常让人不省心。

在2007年美国陆军展开的一次射击测试中,使用M16系列标准铝制弹匣的M4卡宾枪发生了882次卡弹故障,远远多余同台竞技的HK416突击步枪(卡弹233次),而在这882次卡弹故障中,由弹匣引发的故障有239次,被评为全场最差,引来了更多的批判。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M16系列标准铝制弹匣在制造材料、设计上都比较特殊,它采用铝材料制造,优点是重量轻、造价低,可是这样也带来了硬度不足的问题,甚至流传过“弹匣一捏扁”的故事。

制造材料硬度不足,加上采用直-弯-直型的外形设计,使得M16系列标准铝制弹匣总体强度不高,受外力撞击、挤压时容易变形,导致里面的30发子弹排列出现差错,射击时就容易出现供弹不畅、卡弹等故障。

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主要是更换弹匣制造材料、改进外形设计即可。德国HK公司在设计HK416突击步枪时,就弃用M16系列标准铝制弹匣,改用当初为英国升级SA80突击步枪时研发的新型钢制全弧形弹匣。这种弹匣采用钢材制造,外形更加流畅,拥有坚固耐用、供弹平顺等优点。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弹匣重量比较大,比M16系列标准铝制弹匣重了一倍多,携带较多弹匣时总重增加比较明显。不过,对于战场上的士兵来说,宁可背负更重的物资,也不愿意在作战中遭遇弹匣故障的问题,这种选择题并不难以抉择。

目前美国军队正在逐步订购大量新型钢制全弧形弹匣用于替换M16系列标准铝制弹匣,随着新弹匣的增加扩散以及M16铝制弹匣被大片嫌弃,未来美军换子弹时,拿弹匣在头盔上敲几下的这个“标准”动作将会逐步销声匿迹。


科罗廖夫


通常我们看电影时,都会在影片中看到一些莫名奇妙的小动作,但由于知识水平有些,许多时候只能忽略。比如在军事题材的影片中,只要出现美国士兵,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看到美国大兵在使用枪械换弹匣前,都会在头盔上敲两下。为此,许多人表示完全看不懂这是在干嘛,甚至有人将其曲解为敬礼!

事实上,在实战中除向高级军官报告战情外,通常情况下也不会随便出现敬礼。由此可见,那种说法完全行不通。那么问题来了,难不成美军用弹匣敲头盔和日军拿着手雷敲头盔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然,弹匣不是手雷,磕一下扔出去就会爆炸。那么,此外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美军拿起弹匣去磕头盔呢?

其实,美军这个小动作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玄乎,但这个小动作关键时刻却可以救美军小命。要知道,在早期不是所有的枪都如同AK系列那样可以在任何条件下使用,不怕什么泥石沙子只要有子弹就能打的出去。

由于那个时候的枪械做工比较粗糙,加上设计水平有限,多数情况下都会有不少诟病。就拿M1卡宾枪为例,虽然有便于更换的弹匣和较大的容弹量,实际射速高且后坐力低,其射击精度和侵彻作用比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强。甚至由于二战期间的良好表现,已经逐渐取代了M1加兰德步枪。但其依然有不少的缺点,而其中的一个缺点就是新枪在没有完全磨合期间,有时候会造成卡壳现象。而一些老兵油子为防止出现这种现象,通常在还没有上弹匣前就会在头盔上磕一下弹匣,防止子弹没有卡紧或是弹匣中进去泥沙造成卡壳。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弹匣需要磕和枪械没有太大关系,要知道有不少弹夹是N多个枪可以通用的。也就是说,这个锅不能由枪去背,更多时候是弹匣的责任。拿STANAG弹匣为例,其诸多系列可以适用于突击步枪,冲锋枪,轻机枪、卡宾枪和自动步枪之间,主要是为降低后勤工作量。当然这个系列中有些弹匣确实减少了后勤工作量,但其不稳定性许多时候就是造成卡壳的根本原因。

而美军去头盔上敲就是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不过在现如今,随着军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情况显然极少发生。


战甲装研菌


(弹药就是士兵们的第二生命线)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在许多早期的战争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美国士兵在更换弹匣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把新弹匣在自己的头盔上或者地面上敲击几下,或许很多人看了之后就会很费解,难道只是因为这个动作看起来很帅或者是提醒队友我要换子弹了吗?其实不然,当年这一个小动作拯救了无数士兵。

(早期的枪械不如现代枪械的可靠性高,很容易发生卡壳炸膛等现象)

早期枪械的可靠性

在当时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场上是分秒必争,你比敌人早一秒开枪,你就多了一丝存活下来的几率,战争也多了一丝胜利的希望,所以枪械的可靠性尤其重要,但是早期的枪械可靠性都不高,经常容易发生卡壳、走火、炸膛等情况出现,这些意外在战场上都是致命的。

(子弹在弹匣内都是十分紧凑的排列的)

让子弹分布更加均匀

而早期战争中出现的,士兵在更换弹匣时,将新弹匣在自己的头盔上敲击两下,就是为了保证自己枪械的可靠性,为了让弹匣内的子弹分布更加均匀,前后交错距离能够达到一致,减少卡壳、卡壳的现象,提高枪械的可靠性。

(早期枪械弹匣设计都是直或者直弯直式的,这种弹匣很容易子弹排列不整齐)

排除异物

因为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在复杂的战场上作战是士兵的常态,各种泥土、石子或者草根等很容易在士兵作战的时候进入弹匣,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这些东西进入了枪械里,没有清理的话就会容易引起炸膛等危险,而进入到弹匣里,就会造成卡壳等现象,子弹被卡住,供应不上来,这在战场上也是致命的危险。

结语

所以在早期枪械可靠性不是那么高的时候,士兵们在更换弹匣时,都会敲击一下,保证弹匣能够正常供应子弹。


桌面战争兵棋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总看到有人在一直强调弹夹和弹匣的区别,但事实上在我个人看来,这点完全没有必要太过在意。虽然说弹夹和弹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但又有哪个不是用来让子弹更方便的进入枪膛呢?因此,对于这个东西没必要太过纠结。

其次,在说下这个总会拿弹匣往头盔上敲是个什么原理。难道是脑袋痒不方便挠,然后就用弹夹敲一敲?显然和这个没有关系,那么,作为士兵好好的不安心打仗,拿弹匣往头盔上敲算怎么回事呢?

其实,士兵也不想这样麻烦,但没有办法啊。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子弹就不能顺利进入枪膛,这样开枪的时候就容易卡壳,关键时刻和敌人拼命,你的枪却卡壳了。那接下来发生的必然不是敌人死就是你死咯。因此,为了生命安全,关键时刻怎么能让枪卡壳呢?赶紧磕磕弹夹,别掉链子。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但拿弹匣朝头盔上磕确实就是这个用意,目的就是为让子弹紧致点,容易进入枪膛防止出现卡壳现象。而在战壕中到处都是土,找块砖头都很难,只好往头盔上磕。更何况,当时的技术能够生产出枪械来就已经算很不错了,在这种情况下多少会出现瑕疵,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那个时候只能尽量去克服这种情况。

甚至,那个时候为解决这种困难,还有不少机枪弹夹是倒立着插在枪管上的。比如那个时候日本人使用的99式机枪以及二战时英国军队使用的MKI 7.7毫米布伦式轻机枪,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军武视界,欢迎关注


军武视界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先纠正一下,是弹匣不是弹夹。

弹夹是一种简单的夹子,就是把子弹排列好的辅助工具。

枪上能用的叫弹匣,是为枪支供弹的。

下图左边的叫弹匣,右边的是弹夹。

现在说为什么电影里有把弹匣磕一下的习惯。

虽然二战的时候美军就装备大量自动半自动武器,但这个习惯却是越战的时候开始的。

问题都因为下面这个家伙。

尤金·斯通纳设计的M16自动步枪。

这把枪的设计理念,在当时还是十分超前的,但很多技术也是没完全成熟的。

其中就有弹匣弹簧软,子弹空隙大的毛病。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进土进杂物导致卡壳。

所以养成了磕一下的习惯,通过震动,让子弹排列更均匀,同时震掉杂物。


文开石


弹簧万一卡住了,铁皮夹里有个毛刺儿,或者进点沙子土,应当磕两三下。


华来士1969


题目中所说的弹夹应该换成弹匣才对,弹夹只是一种辅助装弹工具,而弹匣是直接的供弹装置,突击步枪问世后弹匣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二战期间美军就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如M1式加兰德步枪等,这种步枪采用的就是弹匣供弹,所以在二战末期美军换子弹时就有把弹匣敲一下头盔的习惯,到越战时这种方法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不少影视作品中也有展现出美军这一动作,其实不仅是美军,只要是使用弹匣供弹武器的士兵都会有这个动作,在战场上,士兵将子弹装入弹匣时无法保证子弹之间的是均匀距离,故而敲击弹匣可以让子弹向后排齐,顺利打出,避免卡弹的情况发生。

在越战中,美军使用的M16步枪采用的是铝制弹匣,采用铝制弹匣虽然能降低枪械的重量,但也出现了供弹不畅等问题,美军在平时训练时都会遇到个别不能正常供弹的弹匣,即使弹匣能够正常供弹,不敲击一下很可能也会卡住,而战场上的环境比靶场要恶劣的多,敲击弹匣就更有必要了,这样一来可以排出弹匣内的尘土和异物,避免卡壳。

至于有些人说美军敲击弹匣是一种美式敬礼,这完全就是胡说,战场上瞬息万变,换弹匣本来就是个费时间的活儿,如果不是为了防止卡壳,谁会花精力用弹匣敲击头盔呢?至今各国都没有研制出安装子弹时不要考虑其分布均匀问题的枪支,所以换弹时敲击弹匣还是挺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