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肝內膽管癌靶向治療或再添一選擇?

肝內膽管癌(ICC)是一種罕見的原發性肝癌,臨床表現無特異性。ICC起源於肝內膽管的次級分支和膽道遠端上皮。臨床初診一般為中晚期,惡性程度高,預後差,中位生存期短。ICC的5年生存率為7%,而未接受手術的患者3年生存率為0%。


目前,手術是ICC首選治療方法,此外,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後複發率約為60%~90%。對於不適合接受手術的患者,進行分步放療聯合或不聯合化療治療。目前ICC的化療方案主要有吉西他濱、鉑類、氟尿嘧啶和伊立替康。在一項研究中,接受吉西他濱+順鉑化療的IC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11.7個月。


安羅替尼是一類口服、新型小分子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藥物,能夠有效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c-Kit 等激酶,具有抗腫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2018年5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已正式批准鹽酸安羅替尼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三線治療。


2019年6月,安羅替尼正式獲批用於腺泡狀軟組織肉瘤、透明細胞肉瘤以及既往至少接受過含蒽環類化療方案治療後進展或復發的其他晚期軟組織肉瘤患者的治療。


2019年9月,安羅替尼再次獲批三線治療小細胞肺癌。


【案例】肝內膽管癌靶向治療或再添一選擇?



2019年12月,Medicine雜誌報告了一例ICC患者接受安羅替尼治療的案例,接受兩個療程安羅替尼後,腫瘤病灶明顯縮小!



病人是一名66歲的漢族婦女,她是一名退休工人。患者無乙型肝炎感染史,無高血壓病史。查體未見異常,無意識不適。但超聲檢查發現肝臟佔位,於2017年7月入院。


入院複查後,接受經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術後恢復良好。隨後於2017年8月、10月和12月又進行了3次TACE治療。病人術後恢復良好,無任何併發症。


2018年3月8日,患者入院,胸部和腹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顯示術後肝癌

和肝內轉移及雙側肺多發轉移的變化。


2018年3月9日,患者再次行TACE,期間注射50mg洛鉑,術後恢復良好。


2018年6月11日,患者第一次出現意識不清,ECOG評分0分。胸部和腹部增強CT顯示肝轉移雙側肺多發轉移。血液學檢查CA199(一種腫瘤標誌,升高常見於胰腺癌、膽囊癌等)為4270U/ml(正常值:<37U/ml),AFP(甲胎蛋白)為606.1ng/ml(正常值為<25ng/mL)。


2018年6月13日,行CT引導下肝腫瘤活檢微波消融,術後病理檢查發現右肝腫瘤活檢為腺癌。進行免疫組化,根據肝活檢和免疫組化結果診斷為肝內膽管癌


2018年6月25日,患者肝功能各項指標,及AFP和CA199水平逐漸升高,隨後進行了保肝治療。在此期間,患者表現為皮膚、口腔粘膜和鞏膜的

輕度黃疸,腹脹、虛弱和食慾減退。由於腫瘤進展,ECOG評分為2。


2018年7月11日,患者開始接受安羅替尼靶向治療,劑量為12mg,每21天的第1天~第14天,每日一次。經過2個週期的安羅替尼治療後,對比增強CT顯示肺轉移和肝臟病變均有改善。


【案例】肝內膽管癌靶向治療或再添一選擇?


經過4個週期的安羅替尼治療後,各項指標均有顯著降低。患者總體情況好轉,ECOG評分為1分,病情穩定。


【案例】肝內膽管癌靶向治療或再添一選擇?


2018年10月初,患者自行停用安羅替尼,皮膚黏膜和鞏膜出現黃色染色。對患者進行保肝和去黃治療,並繼續口服安羅替尼1個週期。複查顯示膽紅素水平持續升高。行磁共振胰膽管造影,結果顯示,肝左葉與右葉交界處佔位,肝內膽管擴張,患者脾腫大伴少量腹水。


2018年10月29日,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患者面部、四肢、軀幹及口腔粘膜出現大面積紅斑皮疹,有發癢、咳嗽和胸悶的症狀。經過抗過敏治療,症狀改善。


2018年11月2日,行超聲聯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術後每天抽取約200 mL膽汁。11月中旬患者出現反應緩慢、明顯虛弱、黃疸加重。


2018年12月4日,患者死於肝功能衰竭


不良反應


患者在安羅替尼治療期間,每週監測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高血壓(3級)和手足皮膚反應(HFSR)(3級)是主要的非血液學毒性。HFSR(3級)發生在安羅替尼治療2個週期後。沒有觀察到其他3~4級不良反應或其他治療相關的毒性反應,如蛋白尿和血液學毒性。


小結


本病例報告顯示,安羅替尼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有可能成為轉移性ICC的一線治療選擇。但目前仍需要大量的回顧性和前瞻性試驗來進一步確認安羅替尼在ICC臨床治療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