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的3大主要特徵

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的3大主要特徵


風險的含義在於損失的可能性。農業供應鏈金融涉及的客戶多,資金鍊條長,對相關利益人的協調性要求高,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信用程度都需要協同的整體管控。我國的農業供應鏈呈現出以下特點:

1. 農戶與小微企業的信息軟化。

眾多零星分佈的農戶以及形成初級合作關係的農村小微企業是我國農業供應鏈上的主要成員,除了供應鏈上的龍頭企業,農戶和小微企業因管理成本過高或強調私密性,不大可能提供規範、透明的生產報表和財務報表。

若需瞭解其生產狀況、財務狀況,只有通過長期的密切來往才能獲得有價值的帶有人格化特徵的軟信息。因此,農戶與小微企業的信息收集與處理具有鮮明的軟化特徵。

2. 農產品受蛛網理論制約。

農產品的生物特性使其在收割、儲藏、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都會影響自身品質,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農產品的收成和質量。

基於農產品的生命週期特徵,其供求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蛛網理論的制約。也就是當供給彈性大於需求彈性時,其供求狀態趨於收斂,當供給彈性小於需求彈性時,其供求狀態趨於發散。

3. 農業供應鏈以間接融資為主。

金融交易成本包括金融機構的調研談判成本、擬定與實施契約的成本、界定和控制產權的成本、監督管理成本等,即金融交易過程中發生的所有費用。

供應鏈上的農戶和小微企業比較分散且融資規模較小,融資成本較高,再加上金融機構與資金需求方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些都導致了各種直接融資工具難以適用於農戶和農村小微企業。

商業銀行具有營業網點多且貼近社會基層的特點,其資金、信息、信用的專業化管理以及與社會各階層(包括政府)的溝通協調性一般都強於直接融資部門,其更能有效地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因此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以間接融資為主。

我國現有的農村經濟背景和農業供應鏈主要特徵決定了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的主要特徵。

1. 道德風險突出。

(1)蝴蝶效應。在軟信息被商業銀行掌握的情況下,農戶和農村小微企業在正常經營時主觀違約的比例可能相對要小一些。但是農戶和農村小微企業因經濟實力不強導致抗壓能力弱,一旦受到自然災害的襲擾和市場突變的影響,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會產生“受驚而群飛”的蝴蝶效應,即產生大面積的信貸違約。

(2)羊群效應。當自然災害和市場衝擊導致農戶和小微企業陷於困境時,如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帶頭違約,很可能會產生傳遞作用導致其他債務人跟著違約,從而產生羊群效應式的道德風險。

2. 整體性風險難識別。

農業供應鏈相當於一有機系統,具有系統的所有特性。當前農業生產的自然屬性和廣泛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容易觸發由偶然事件引起的被動違約和道德風險,這些被動違約和道德風險經蝴蝶效應和羊群效應放大後,

有可能破壞農業供應鏈各成員、要素之間的協調有序性,造成信用鏈的斷裂,供應鏈金融的整體性風險就會暴露出來。這種整體性風險對金融機構的破壞力很大。

由於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整體性風險常常由偶發因素和供應鏈系統運行方式所導致,再加上農村信息不對稱現象在農戶和小微企業中比較嚴重,整體性風險在初始聚集期一般難以識別。

3. 可能引致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和行業系統性金融風險。

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不能夠由單家金融機構通過組合方式分散和降低風險,而後者是可以的。另外,系統性風險還有一些重要特徵,如突發性、傳染性和重大破壞性。

美國次貸危機引致大型投行雷曼兄弟公司於2008年申請破產保護,從而觸發系統性風險,風險快速傳染並導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在正常情況下,農業供應鏈的良性循環運行能夠提高農業現代化的程度,產生高的績效,這正是農業供應鏈的優點所在。但在不利的自然條件、市場條件和生態環境下,農業的脆弱性會導致農業供應鏈積累系統性風險。

例如,大面積的乾旱、土地汙染和農產品的滯銷就很有可能在供應鏈中積聚造成系統性風險。農業供應鏈的系統性風險可能進而形成供應鏈金融的整體性風險。通過供應鏈對區域內其他產業的輻射和滲透,以及對行業內相關產業的輻射和滲透,這種整體性金融風險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引發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和行業系統性金融風險。

農業供應鏈的產業規模越大,農業供應鏈金融可能形成的整體性風險越大,可能引致的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和行業系統性金融風險也就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