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盡失是什麼後果?八國聯軍入侵,爲何一些民衆麻木到幫助侵略者?

靜夜史


這個案例反覆被人拿出來說事,以證明民心盡失的慘烈後果。實際上是誤讀了,它與與民心無關。

在中國古代,由於教育體系的不發達,絕大部分民眾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識字率不會超過3%,因勞動生產水平的低下,起早貪黑的操勞還是弄不飽肚子,底層民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生存溫飽線上掙扎,也沒有多餘的精力來關注國家大事,在他們看來,誰坐天下老百姓都是繳稅納糧,被誰欺負都是欺負,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不被逼到無法生存的地步不會揭竿而起,從朝廷的牧民角度看來,千百年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思想根深蒂固,樂見老百姓愚昧無知,換句話說,除官僚階級和識文斷字的讀書人以外,一般人是沒有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因而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廣東百姓為英軍士兵送水送糧,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北京市民為之扶梯引路,天津民眾推著獨輪車為之當後勤保障,這與愛不愛國還真無關係,只說明中國人的整個思想還身處古代,民智未開,千百年來朝廷遇事都是強拉民夫,不但不付工錢還得自備乾糧盤纏,所謂兵匪一家不是說說玩的,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國的軍需是按市場法則真金白銀付款的,難怪老百姓除送糧送水外還拎著小籃送烤雞茶葉蛋;天津百姓 組織獨輪車隊也是腳伕生意,掙的是白花花的現大洋,無關愛國還是賣國,老百姓就是賣力掙小錢。

中國第一次民族意識覺醒是在抗日戰爭,從辛亥革命後反袁世凱稱帝到五四學生運動,催生了民族主義,抗日戰爭中日兩個民族的殊死搏鬥,讓民族主義成為主角走上前臺,中華民族第一次以一個完整的形象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掃過去那種為侵略者拎水送茶,扶梯引路,推車跟隨的麻木心態,而是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用民族兒女的血肉組成新的長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民族主義的興起使民眾普遍意識到,天下並非一家一姓之天下,神州也並非一黨一國之獵物,必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須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不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這樣才能贏得民眾的真心擁護,國知體恤其民,民才會挺身衛國,讓歷史上那些匪夷所思的照片永遠成為警醒國人的清醒劑!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一個政權只有上層狂歡,讓底層看不到希望,剩下的只有傷害,一種傷害和另一種傷害效果是一樣的,所以對民眾來說無所謂!換一種傷害或許有希望減輕,不換卻是沒有一點希望!


小橋流水人家好


清朝百姓為什麼不愛國?

清朝時候,老百姓的最大特點是不愛國。最典型例子是《經典影像背後的晚清社會》記載的:鴉片戰爭時候,英軍沿珠江進攻廣州城時,珠江兩岸聚集了無數的老百姓。他們坐在小板凳上,以冷漠的的神情,觀看清軍和洋人的作戰,彷彿在觀看一場表演。

當清軍的艦船被擊沉時候,這些吃瓜看客異口同聲的大喊:“好”!

英軍司令官巴夏裡十分疑惑,問:這些老百姓為啥不愛國?翻譯官接口說: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也。用白話文說,意思就是大清不把老百姓當人看,老百姓怎麼會關心大清呢?

人心向背,是清朝時期百姓和國家的真實寫照。

另一個例子是,清朝著名詩人龔自珍就大呼:"亡國滅種的大禍就要臨頭了!"其標誌就是,"官無廉官,吏無能吏,兵無勇士,軍無良將,民無良民,甚至盜無俠盜。" 當今跡是乎哉!

當龔自珍被滿清權貴毒殺後,他的兒子龔半倫挺身而出、主動做了帶路黨,帶領洋人洗劫和燒燬了圓明園。戰爭結束後,他還擔任英國談判團的翻譯官,對大清政府談判團百般刁難。

大清談判團怒斥他:你們祖祖輩輩作為大清人,為何卻為虎作倀,甘做漢奸?!”龔半倫回答:“我們本是良民,但做官發財的路子都被你們滿清權貴堵死了;還因為貪官汙吏的剝削,甚至連吃飽飯穿暖衣的最低生存條件都做不到。如今,我們只能靠洋人活著。你罵我是漢奸,我卻看你是國賊。”

梁啟超曾說:“長期殘忍地壓制人民,使人民變成奴才,讓人民的脊樑已經彎曲,而在面臨外敵入侵、大亂當頭之際,又指望人民在自已面前仍彎著腰當奴才,而在外敵面前直起腰來反抗,這不是白日做夢是什麼?”

其實,類似現象早在2500年前就被中國人看透了:春秋時期,魯國攻打鄒國,鄒穆公率軍抵抗,可鄒國軍隊一觸即潰,百姓更幸災樂禍。鄒穆公大怒,對孟子說這些刁民實可恨,國家危難他們卻無動於衷。

孟子說,豐收時你巧立名目橫徵暴斂,災年你守著滿倉糧食卻讓百姓餓殍遍地,甚至還須唱歌讚美你!既然國家是你一個人的,它生死存亡與百姓何干?


賣番茄紅素的老張


人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國家,也不知道國家的概念,其實我現在也沒搞懂什麼是國家,在那種情況下,國家是一人之國是一幫烏合之眾之國家,人民沒有希望,沒有出頭之日,什麼東西都是國家的,國家的東西到底是屬於誰,沒有民主沒有法制的政府註定要滅亡,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所以請政府不得人心,註定要滅亡而且民眾要幫著洋人,


經典文章及時推送


別什麼都怪老百姓,現在那麼多人支持外資加油站為什麼?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有多痛苦,你們知道嗎?何不找個愛自己的!我愛國,所以我去外資加油站,因為三桶油說我們加油,他就虧!


基諾62978892


腐敗無能魚肉百姓喪權辱國必然導致民心盡失。


書蟲154195701


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國待民如家人,則民視國如家。國待民如賊,民於國就是賊。


漂流木2


以“江山是老子打下來的”這種貌似理直氣壯、實則無恥到極點的混帳邏輯來解釋自己為什麼可以名正言順坐江山、把江山私有並世襲給自己的後代的說辭是得到一些腦子進水者的認同的。因為一些腦子進水者並不知江山是大自然饋贈、所有權屬於天下人、而天下人都生而平等這個道理。

無論古今中外,動用武力以最原始最血腥的手段打打殺殺爭奪江山統治權的做法實則就是黑惡勢力掠奪天下人財產的行為,斂權斂財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家天下一一建立自己的王朝然後可以高高在上窮奢極欲。而窮奢極欲的基礎自然是取之於民,供己及家族隨心所欲揮霍。

但凡帝制,社會就必然呈貧富兩極大分化。以帝王為代表的統治集團千方百計使自己利益最大化,非如此便不能保證奢靡無度;這樣一來,民眾利益則最小化,只能在社會最底層為生存在水深火熱中掙扎。

“國不知有民,民焉知有國”這種“國”和“民”互相分離、彼此離心離德狀態貫穿整個漫長的封建社會。其區別只不過在某一時期某一階段這個狀態不夠明顯,在某一時期某一階段,這種狀態異常尖銳而已。

從本質上講,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什麼太平盛世。所謂的太平盛世無非是某一時期某一階段賦稅相對較輕戰爭相對不頻繁再加風調雨順農民多收了三、五斗糧食、市場上物資相對豐富而已罷了!

為殘暴的帝制塗脂抹粉,臆造出的“太平盛世”不可信。

隨著歲月流逝時代變化,民眾的視野逐漸開闊,民智漸開,對帝制之醜惡面目的認識也深刻起來。

時至清朝未年,風雨飄搖中的大清已老態龍鍾搖搖欲墜,對百姓的盤剝更變本加厲了。因此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的現象巳然常態化。非如此,哪會發生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代表的諸多農民、社會底層民眾的造反運動?!

民眾對行將就木的清王朝恨之入骨,而八國聯軍的入侵恰好給民眾發洩對清王朝的積怨提供了一個契機。民眾藉機洩憤,以自己的方式幫助侵略者在情理之中!

這大清王朝是誰的國?是大清統治集團的國,是壓榨民眾血汗是吃人的一部殘酷機器。民眾要毀滅它,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吶喊!

國不知有民,民為何愛國?

民心盡失到這程度,國滅是天理!



景秀坊


歷史上造成民心盡失的原因:1政權腐敗,貪汙成風。2皇帝嗜殺成性,百姓命如草介。3賦稅、徭役嚴重,百姓苦不堪言。4天災、人禍、戰爭等等等等這些都能使民心喪失。 後果就是風氣不正,人人麻木不仁,偷盜、土匪、山賊等越來越多,百姓越來越苦。再嚴重些就會產生民變,大多還是為了糧食。 民心盡失,百姓心中沒有國家,都是為了自己能吃飽飯,當有外敵入侵,老百姓為了糧食、錢財而幫助侵略者也就能理解了。 但集權國家民心盡失一般卻不會對政權造成根本的影響,縱觀我國幾千年歷史,百姓推翻政權成功的是少之又少。就算是農民起義,絕大多數也是“貴族”組織領導的,玩來玩去其實就是極少數權力者在爭鬥。 它和民主選舉不一樣, 靠戰爭武力奪權後,就有了所謂的:民心所向,天命所歸。 什麼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句口號而已,歷史上愛民如子的皇帝也照樣被推翻。 元朝、清朝的民心嗎?都是從屠殺得的天下,把百姓分為三六九等,留頭不留髮,大興文字獄等等等等。照樣不都是幾百年?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永不放棄SKY


民眾不是麻木,是清醒著呢,說麻木的,僅僅是從統治者的角度在考慮,根本沒有從民眾角度考慮,統治者巴不得所有民眾都衝上去當炮灰來維護他的統治,民眾呢?不是人嗎?沒親人嗎?螻蟻嗎?就該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