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洪荒大恩——母親的故事(2)

(三) 治家之道

全國解放前夕,在社會動亂和母親健康狀況惡化的雙重壓力下,在北京打工三十年的父親回到老家,從頭幹起,當起了農民。但父親的回家,並沒能改變家庭生活的貧困苦難命運:母親的病魔很快就耗盡了父親從北京帶回家的血汗錢;不久全國農村開展了合作化運動,十幾畝耕地變成了集體財產,法定的中農成分其實是真正的貧農;兩個年邁體衰的父母、四五個呦呦待哺和待教的孩子,讓年過半百的父親因辛勞過度而嚴重地損害了健康,老年性哮喘咳嗽頑疾只能靠常年服藥維持。在生產隊集體勞動大軍中,年輕時體格健壯的父親在生產隊評定工分時,頭幾年最多每天掙七分,六十歲後只能掙六分甚至五分了。在蟬翁的記憶裡,祖母、祖父晚年雖然生活清貧,但看到大兒子一家人丁興旺,孝順和諧,倒也怡然快樂。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一生辛勞的祖母以八十二歲、祖父以八十七歲的高壽先後無疾而終。

祖母祖父相繼去世後,蟬翁家中的生活質量並未得到改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雖然是“大鍋飯”,可是因為勞動力不足,工分掙得少,蟬翁家總是全生產隊口糧最低的,年底生產隊開支,別人家多少會分到一點錢,可是蟬翁家卻從來見不到一分錢,是全村出名的“欠賬戶”。因為經濟上的極度貧困,蟬翁體弱聰慧的妹妹在三年災荒時病餓夭亡,學習成績優秀的二哥小學畢業後因病輟學,病癒後幫父親掙工分維持生計。蟬翁在本村上小學時沒有書包,上初中時買不起書只好借別人用過的舊課本,創下了一項省重點中學學生借書求學的校紀錄!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親的故事(2)


如此艱難困苦的家庭環境,對體弱多病的母親來說,真是壓力山大。可是在母親的苦心經營下,竟然一步步走出困境。二十年後,原來貧困至極的“欠賬戶”成了令全村敬慕的榜樣。帶領全家走出困境的母親,她的“妙招”是什麼?

母親雖然出生在書香之家,但因家父早亡,家道衰落,生計艱難,從未進過校門,是個幾乎一字不識的文盲。然而,自幼在祖傳家風的浸潤和艱難困苦生活的磨礪下,母親的聰明才智得到了昇華,成為一個深諳人生處世哲理和治家之道的賢妻良母。

母親的治家之道,首推“和”字。母親說,中國的漢字有好幾萬個,其中,最重要、最該學好用好的字是“和”字。母親常對孩子們說,自己兒時祖父曾對她講過,“和”字有好多重含義,其中最要理解和踐行的含義有三重:一是和諧,協調;二是和順,平和;三是和睦,融洽。中國有句老話“家和萬事興”,可還有一句“國和民族旺”也一定別忘了。咱中國人只要自己“和”了,世界上哪個國家也不敢再來欺負咱。“當年文登新城裡只住著三十二個日本小鬼子,他們奉行‘以華治華’的侵犯策略,一直統治了文登、榮成、威海三縣一百多萬老百姓整整六年,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靠的就是那些漢奸偽軍二鬼子幫兇。如果咱中國人自己不鬧內鬥不賣國,何至於國破家亡?就連我身上的病,確實是日本人燒殺搶掠造成的,但真正的根源還是咱中國人自己的不和!所以咱家的每一個人,都要永遠牢記,對國要忠,對民要愛,愛國愛民是做人的本分。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親的故事(2)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咱家只要‘和’著過下去,只要國家不再內亂,等你們長大後,家就一定不會再窮了。牢記一個‘和’字,每個人的心中就會充滿希望。‘和’字從哪裡做起?你們就看我和你爹是怎樣對待別人的,就從不高聲說話、不說髒字、不罵人開始吧!”母親的這些話,深刻而飽含哲理,讓孩子們很受啟發。父親性格憨直率真,說話容易聲高,每遇急事煩心事,剛要發火發聲,母親總是笑臉相迎連說幾聲“慢慢說,慢慢說”,“以柔克剛”的妙招讓父親每每搖頭無奈,一場馬上就要來臨的“暴風驟雨”瞬間就會變成“和風細雨”,繼而“雲消霧散”。“和”字讓蟬翁在快樂中度過了艱難困苦的童年和少年時光,盡享和睦幸福的青年、中年和晚年生活。

第二個字是“孝”。母親常說:“百善孝為先,不孝人難立”。一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孝,就是最大的忘恩負義,就不會交到真正的好朋友:連自己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思報答,他還有值得別人尊敬的人性嗎?一個忘了父母的人,誰還會同他交朋友?三國時為什麼曹操兵強馬壯最後得了天下?原因就在於,曹操雖然用兵打仗不如諸葛亮,但用人之道卻比諸葛亮強多了,其中一條就是不孝之人,再有本事也不重用。“那些編書理戲的人都罵曹操是奸臣,其實是不對的,重用孝道之人怎麼能捱罵呢?那麼多漢奸幫日本鬼子打自己的父老鄉親,都是些不孝之徒、民族敗類!岳飛對老母很孝順,所以才佩得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的英雄。對國忠,對母孝,才會成為流芳百世的好人,不忠不孝,就是敗類,就會遺臭萬年!”每當說起這個話題,母親總會激動。

第三個字是“善”字。母親不迷信佛教,卻十分推崇行善積德,認為善心善舉是人性的大愛體現。在這一點上,父母的觀點極為一致:凡是到蟬翁家門乞討的,母親從來不讓其失望。蟬翁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放學回家飢餓難當,便悄悄從飯櫥裡拿出唯一的一塊菜餅子,剛咬了一口,不想門口來了一個討飯的老人,母親一句話也沒說,從蟬翁手中奪過餅子送到老人手中。蟬翁只好拿起水瓢到水缸前準備喝水充飢,發現水缸是空的,就放下水瓢,轉身挑起水桶就要去挑水。就在他邁步出門時,突然發現依在門框邊的母親正在緊張地盯著走向水井的兒子,因為她知道,兒子年幼體弱,餓著肚子到井裡去挑水是很危險的。當蟬翁冒著熱汗挑著兩桶水走進家門時,拖著病體的母親兩眼含淚奮力奪下擔仗,說啥也不讓餓著肚子的兒子再挑了!而那個正在邊吃邊走的乞討老者轉頭要看時,卻被母親用身體擋住視線並揮手讓他趕快離去!時光荏苒。五十多年來,蟬翁曾多次對孩子們講過這個故事,每次都是熱淚盈眶,母親的大愛和善心讓全家人為之動容。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親的故事(2)


第四個字是“勤”字。在那個飢寒交迫、衣食難繼的年代,殘酷的生存慾望逼出來的“勤儉”二字,對大多數農民來說既不陌生,又不稀罕:不勤不儉沒法活呀!可是,重病在身的母親卻讓“勤儉”二字在治家實踐中展示出別樣的風采。

在蟬翁童年的記憶裡,老家的老房總共有11間:北面的正房四間,住著蟬翁一家七口人;西廂房三間,住著祖父祖母;東廂房三間,存放著糧食、飼料和農具行雜物;南倒廳東面三間門向南開,住著小叔一家五口人,西面是北院向外的過道;緊挨著過道西面的一間房專放柴草;四面被房子圍著的小院子中間,是豬圈和廁所。走進這個房齡百年以上的農家小院會發現,小院雖然佈局擁擠,房屋的門窗木框多已腐朽,過道的大門後還有一根頂著屋樑防垮塌的圓木柱子,讓膽小的人膽戰心驚。整個院子地面乾乾淨淨無一雜物;白白的窗紙襯托著的那塊鑲在窗欞上的玻璃,顯得窗戶更加潔淨明亮;屋簷下面的牆壁上整齊地掛著一串串白色的大蒜和紅紅的辣椒,地上整齊地擺放著常用的農具。這一切,會讓人立刻有一種溫馨親切的感覺。走進屋內,一塵不染,鍋灶傢俱,炕上被褥,擺放整齊,美韻精緻。母親以重病之身為孩子們做出了榜樣,幾十年用一個“勤”字讓昏暗潮溼的老屋熠熠生輝!

母親雖然把“儉”字做到了近乎極致,卻不帶一點吝嗇和俗氣。比如,母親平日做菜煲湯,為了省鹽,總是少放水,吃飯時叮囑不準剩菜湯,可是偶遇鄰居登門借鹽,母親會把盛鹽的碗倒個乾淨,讓來人感動而去。等人家走了,她才到院子的醬壇裡挖一點麵醬當鹽。當看到孩子不解時,她總是笑著解釋:“別人有了難處時想到咱的家門來,是看得起咱,咱可不能自己給自己砸臉呀!”

在那個社會信息極其原始封閉的年代,幾十年連農村大集都沒趕過的母親,只能在門外的大道上,通過觀察偶爾進村的城裡女人和孩子的衣著來獲得新潮服飾的靈感。老伴和孩子們穿過的衣服再舊再破也從不丟棄,母親都會洗刷乾淨備用。逢年過節,母親都會早早構思出每個孩子的衣著式樣,用拆下的舊衣服舊布拼出五彩新衣來,展現著自己的心靈智慧,讓“儉”字透射出誘人的魅力,浸潤和激勵著孩子們的心靈。當孩子們漸漸長大成人,釘鞋子的手工活就交給孩子自己做了,因為母親嚴重的關節炎無力再幹那費力的粗活了,結果培養了孩子們善於動手的好習慣。在父親和哥哥的影響下,從十三歲開始,蟬翁就先後學會了修農具、繕草房、做傢俱、砌牆、蓋房等手藝活和修廣播、修收音機、修家用電器等“技術活”。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親的故事(2)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教研室工作的蟬翁,下鄉檢查、視導工作時,隨身攜帶的工作包裡除了書籍、筆記本和生活用品外,還要裝著萬用電表、電烙鐵、焊錫、松香等物件,經常利用業餘時間為學校、生產隊和農戶修理擴大機、廣播喇叭、收音機;後來自學電視機組裝、修理、改頻技術,為漁民改裝從日本、韓國等外國淘汰的與我國制式不同的黑白電視機,並自己動手,從製作外殼、做線路板開始,耗時一年多,從北京、濟南、青島等地買來近千個電阻、電容、晶體管等電子元器件,裝成了全縣第一臺12吋黑白電視機。此後開始在全縣推動電化教學,開創了全省電化教學的先河,併成為濟南電視機廠“泰山牌”電視機和青島電視機廠“青島牌”電視機的特約維修師。曾國藩有句名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母親身體力行,率先垂範,一生勤儉,晚年親眼目睹了兒子用自己的勤勞和才智甩開了貧賤,贏得了社會的讚譽,內心的幸福伴隨著笑聲,灑滿了文登師範的家屬大院。

第五個字是“容”字。母親雖然沒進過學堂,但身上總會散發著祖傳家風中的書香氣,既有古代孔孟等聖人的,也有近代曾國藩、林則徐等名人的。除了曾國藩的治家格言,母親平時說的最多的是林則徐的那幅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中特別強調一個“容”字。母親經常對孩子們講述自己的祖父當年是這樣對她講“容”字的:祖先創造的“海”字,非常明白地告訴我們,水是人類的母親,所以我們要尊敬“海”,學習“海”。於是,大家習慣尊稱“海”為“大海”。

“大”字在漢字中有尊敬、崇拜的意思,在“海”字前面加個“大”字,就使“海”字有了新的雙重含義,一是從表象上看,一個“大”字展現出“海”的規模大,氣魄大,納天下之水而不溢,舉目遠望而無邊;二是從內涵上看,一個“大”字映射著“海”的度量大,境界高,集千江百川之力掀起滔天巨浪,貫全球四洋托起萬艦千帆。一個“大”字放在心中,一個人的心胸就大了;一個人的心胸能“容”得下一個“大”字,說明這個人的眼界高遠,修養精深,包容萬物,才智非凡。由此可見,“容”字是多麼了不起!我們敬畏大海,就要學習大海的“容”,包容所有事不斤斤計較,包容所有人不耿耿於懷,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蕩蕩做事。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親的故事(2)


第六個字是“誇”字。“誇”字是母親治家風格和手段的最顯著標志。對鄰居、對親朋好友要“誇”,對管教孩子更要“誇”。母親家教很嚴,卻從來沒見過母親罵過一句髒話,更沒有打過一次孩子。蟬翁兄弟四人從小時起,彼此之間從來沒叫過對方的名字,更沒有吵過一次架。母親的口頭語之一是“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自己的兒子從小耳濡目染相互友愛權且不說,可是四個兒媳婦,結婚時婆婆沒縫過一針一線,沒饋贈過一件禮物,居然個個都能與婆婆和諧相處,相敬如賓,這讓很多人大惑不解。其實,母親破解婆媳和諧難題的妙招,正是從“誇”字做起的。

1976年,蟬翁的弟弟作為“社來社去的工農兵大學生”被推薦選拔到文登師範讀書,蟬翁的小兒子剛好降生,母親也就高高興興地離開了四十七年的老家,來到了三兒子工作的單位所在地和小兒子讀書的學校----文登師範,快樂地度過了人生的最後十年。

母親晚年的快樂生活,首先來自於家庭的和諧。三世同堂的和諧家庭來之不易,因為和諧的基本標誌是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在家裡有自己的空間、地位和話語權,享受到真正的人生快樂。家庭和諧的關鍵問題是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要真正處理好。在蟬翁新組合的五口之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有著絕對權威的母親,而母親用一個出神入化的“誇”字,巧妙地化解了家庭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誤會甚至糾紛,讓兩間平房只有30平米的空間充滿了陽光和幸福。

母親運用“誇”字與一般人不同。首先,母親總是誇獎別人卻從不誇耀自己。當別人誇獎或讚揚自己時,母親總是及時地用一句幽默的俏皮話或小故事,巧妙地把對方的話題岔開,在不傷害對方感情的前提下,讓讚揚聲變成笑聲。恪守低調做人原則,充滿機智幽默韻味的語言,總能給大家帶來歡笑和快樂,母親的智慧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親的故事(2)


其次,不說空洞無味的奉承話,而是愛講一些發生在大家身邊熟悉的真實、生動、細微的生活故事,把“誇”字隱喻於故事之中。當然,用風趣幽默和誇張的語言講故事,最易引起大家的興趣。由於母親愛講故事,文登師範大院的一群老太太很快就成了她的忠實“粉絲”。故事會天天有,主題內容既廣泛又鮮活,主要有三大來源:一是古訓格言、聖人名言、名人故事;二是從廣播、電視上和孩子們的言談中聽到看到的奇聞軼事、新聞趣事;三是從學校師生、院內鄰居和每個老太太身上觀察發現的優點、長處經過改編的故事。特別是後者,最讓老太太們感動。儘管故事差不多都會“小題大做”,但絕不“無中生有”。

母親在廣播上聽到雷鋒一句名言“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後深受啟發,認為一個人的一件小事就能體現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一個不經意的義舉或善行,都值得學習和讚揚。所以,母親很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一些經母親加工後的“小題”,很快就會在鄰居中變成“大作”了。母親講故事,蟬翁當時認為只是母親個人的性格和愛好,講故事的結果當時會博得大家的好評,為大家帶來了快樂,別的並沒有多想。

但二十年後,在自己身邊長大的兩個孫子,一個在報社當記者,一個在交通局當秘書,鄰居們都很羨慕。一天,當中學物理教師出身的蟬翁突然被鄰居的一句“您是怎樣教孩子會寫作文的”詢問難倒了:自己常在孩子面前乾點“技術活”,可從來沒給孩子輔導過寫作文呀!當他在兒子面前問起這個問題時,兩個兒子異口同聲回答:“我們從小整天聽奶奶講故事,不會寫作文才是怪事呢。”兒子的回答讓蟬翁一下子臉紅了:在教研室當了十三年教研員,竟然對眼前最好的教學經驗熟視無睹渾然不覺!再後來,全省機構改革,未到退休年齡而提前“離崗”告老回家的蟬翁,應鄰居之求辦了一個“快樂作文班”。作文班紅紅火火地辦了十年,最後因蟬翁去廣州才停下來,創造了全縣一人辦作文班時間最長的紀錄,其中的奧秘,就是巧用了母親講故事的妙招,讓孩子們愛上了寫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