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洪荒大恩——母亲的故事(2)

(三) 治家之道

全国解放前夕,在社会动乱和母亲健康状况恶化的双重压力下,在北京打工三十年的父亲回到老家,从头干起,当起了农民。但父亲的回家,并没能改变家庭生活的贫困苦难命运:母亲的病魔很快就耗尽了父亲从北京带回家的血汗钱;不久全国农村开展了合作化运动,十几亩耕地变成了集体财产,法定的中农成分其实是真正的贫农;两个年迈体衰的父母、四五个呦呦待哺和待教的孩子,让年过半百的父亲因辛劳过度而严重地损害了健康,老年性哮喘咳嗽顽疾只能靠常年服药维持。在生产队集体劳动大军中,年轻时体格健壮的父亲在生产队评定工分时,头几年最多每天挣七分,六十岁后只能挣六分甚至五分了。在蝉翁的记忆里,祖母、祖父晚年虽然生活清贫,但看到大儿子一家人丁兴旺,孝顺和谐,倒也怡然快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生辛劳的祖母以八十二岁、祖父以八十七岁的高寿先后无疾而终。

祖母祖父相继去世后,蝉翁家中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改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虽然是“大锅饭”,可是因为劳动力不足,工分挣得少,蝉翁家总是全生产队口粮最低的,年底生产队开支,别人家多少会分到一点钱,可是蝉翁家却从来见不到一分钱,是全村出名的“欠账户”。因为经济上的极度贫困,蝉翁体弱聪慧的妹妹在三年灾荒时病饿夭亡,学习成绩优秀的二哥小学毕业后因病辍学,病愈后帮父亲挣工分维持生计。蝉翁在本村上小学时没有书包,上初中时买不起书只好借别人用过的旧课本,创下了一项省重点中学学生借书求学的校纪录!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亲的故事(2)


如此艰难困苦的家庭环境,对体弱多病的母亲来说,真是压力山大。可是在母亲的苦心经营下,竟然一步步走出困境。二十年后,原来贫困至极的“欠账户”成了令全村敬慕的榜样。带领全家走出困境的母亲,她的“妙招”是什么?

母亲虽然出生在书香之家,但因家父早亡,家道衰落,生计艰难,从未进过校门,是个几乎一字不识的文盲。然而,自幼在祖传家风的浸润和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砺下,母亲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升华,成为一个深谙人生处世哲理和治家之道的贤妻良母。

母亲的治家之道,首推“和”字。母亲说,中国的汉字有好几万个,其中,最重要、最该学好用好的字是“和”字。母亲常对孩子们说,自己儿时祖父曾对她讲过,“和”字有好多重含义,其中最要理解和践行的含义有三重:一是和谐,协调;二是和顺,平和;三是和睦,融洽。中国有句老话“家和万事兴”,可还有一句“国和民族旺”也一定别忘了。咱中国人只要自己“和”了,世界上哪个国家也不敢再来欺负咱。“当年文登新城里只住着三十二个日本小鬼子,他们奉行‘以华治华’的侵犯策略,一直统治了文登、荣成、威海三县一百多万老百姓整整六年,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靠的就是那些汉奸伪军二鬼子帮凶。如果咱中国人自己不闹内斗不卖国,何至于国破家亡?就连我身上的病,确实是日本人烧杀抢掠造成的,但真正的根源还是咱中国人自己的不和!所以咱家的每一个人,都要永远牢记,对国要忠,对民要爱,爱国爱民是做人的本分。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亲的故事(2)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咱家只要‘和’着过下去,只要国家不再内乱,等你们长大后,家就一定不会再穷了。牢记一个‘和’字,每个人的心中就会充满希望。‘和’字从哪里做起?你们就看我和你爹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就从不高声说话、不说脏字、不骂人开始吧!”母亲的这些话,深刻而饱含哲理,让孩子们很受启发。父亲性格憨直率真,说话容易声高,每遇急事烦心事,刚要发火发声,母亲总是笑脸相迎连说几声“慢慢说,慢慢说”,“以柔克刚”的妙招让父亲每每摇头无奈,一场马上就要来临的“暴风骤雨”瞬间就会变成“和风细雨”,继而“云消雾散”。“和”字让蝉翁在快乐中度过了艰难困苦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尽享和睦幸福的青年、中年和晚年生活。

第二个字是“孝”。母亲常说:“百善孝为先,不孝人难立”。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孝,就是最大的忘恩负义,就不会交到真正的好朋友:连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思报答,他还有值得别人尊敬的人性吗?一个忘了父母的人,谁还会同他交朋友?三国时为什么曹操兵强马壮最后得了天下?原因就在于,曹操虽然用兵打仗不如诸葛亮,但用人之道却比诸葛亮强多了,其中一条就是不孝之人,再有本事也不重用。“那些编书理戏的人都骂曹操是奸臣,其实是不对的,重用孝道之人怎么能挨骂呢?那么多汉奸帮日本鬼子打自己的父老乡亲,都是些不孝之徒、民族败类!岳飞对老母很孝顺,所以才佩得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英雄。对国忠,对母孝,才会成为流芳百世的好人,不忠不孝,就是败类,就会遗臭万年!”每当说起这个话题,母亲总会激动。

第三个字是“善”字。母亲不迷信佛教,却十分推崇行善积德,认为善心善举是人性的大爱体现。在这一点上,父母的观点极为一致:凡是到蝉翁家门乞讨的,母亲从来不让其失望。蝉翁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饥饿难当,便悄悄从饭橱里拿出唯一的一块菜饼子,刚咬了一口,不想门口来了一个讨饭的老人,母亲一句话也没说,从蝉翁手中夺过饼子送到老人手中。蝉翁只好拿起水瓢到水缸前准备喝水充饥,发现水缸是空的,就放下水瓢,转身挑起水桶就要去挑水。就在他迈步出门时,突然发现依在门框边的母亲正在紧张地盯着走向水井的儿子,因为她知道,儿子年幼体弱,饿着肚子到井里去挑水是很危险的。当蝉翁冒着热汗挑着两桶水走进家门时,拖着病体的母亲两眼含泪奋力夺下担仗,说啥也不让饿着肚子的儿子再挑了!而那个正在边吃边走的乞讨老者转头要看时,却被母亲用身体挡住视线并挥手让他赶快离去!时光荏苒。五十多年来,蝉翁曾多次对孩子们讲过这个故事,每次都是热泪盈眶,母亲的大爱和善心让全家人为之动容。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亲的故事(2)


第四个字是“勤”字。在那个饥寒交迫、衣食难继的年代,残酷的生存欲望逼出来的“勤俭”二字,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既不陌生,又不稀罕:不勤不俭没法活呀!可是,重病在身的母亲却让“勤俭”二字在治家实践中展示出别样的风采。

在蝉翁童年的记忆里,老家的老房总共有11间:北面的正房四间,住着蝉翁一家七口人;西厢房三间,住着祖父祖母;东厢房三间,存放着粮食、饲料和农具行杂物;南倒厅东面三间门向南开,住着小叔一家五口人,西面是北院向外的过道;紧挨着过道西面的一间房专放柴草;四面被房子围着的小院子中间,是猪圈和厕所。走进这个房龄百年以上的农家小院会发现,小院虽然布局拥挤,房屋的门窗木框多已腐朽,过道的大门后还有一根顶着屋梁防垮塌的圆木柱子,让胆小的人胆战心惊。整个院子地面干干净净无一杂物;白白的窗纸衬托着的那块镶在窗棂上的玻璃,显得窗户更加洁净明亮;屋檐下面的墙壁上整齐地挂着一串串白色的大蒜和红红的辣椒,地上整齐地摆放着常用的农具。这一切,会让人立刻有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走进屋内,一尘不染,锅灶家具,炕上被褥,摆放整齐,美韵精致。母亲以重病之身为孩子们做出了榜样,几十年用一个“勤”字让昏暗潮湿的老屋熠熠生辉!

母亲虽然把“俭”字做到了近乎极致,却不带一点吝啬和俗气。比如,母亲平日做菜煲汤,为了省盐,总是少放水,吃饭时叮嘱不准剩菜汤,可是偶遇邻居登门借盐,母亲会把盛盐的碗倒个干净,让来人感动而去。等人家走了,她才到院子的酱坛里挖一点面酱当盐。当看到孩子不解时,她总是笑着解释:“别人有了难处时想到咱的家门来,是看得起咱,咱可不能自己给自己砸脸呀!”

在那个社会信息极其原始封闭的年代,几十年连农村大集都没赶过的母亲,只能在门外的大道上,通过观察偶尔进村的城里女人和孩子的衣着来获得新潮服饰的灵感。老伴和孩子们穿过的衣服再旧再破也从不丢弃,母亲都会洗刷干净备用。逢年过节,母亲都会早早构思出每个孩子的衣着式样,用拆下的旧衣服旧布拼出五彩新衣来,展现着自己的心灵智慧,让“俭”字透射出诱人的魅力,浸润和激励着孩子们的心灵。当孩子们渐渐长大成人,钉鞋子的手工活就交给孩子自己做了,因为母亲严重的关节炎无力再干那费力的粗活了,结果培养了孩子们善于动手的好习惯。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从十三岁开始,蝉翁就先后学会了修农具、缮草房、做家具、砌墙、盖房等手艺活和修广播、修收音机、修家用电器等“技术活”。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亲的故事(2)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教研室工作的蝉翁,下乡检查、视导工作时,随身携带的工作包里除了书籍、笔记本和生活用品外,还要装着万用电表、电烙铁、焊锡、松香等物件,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学校、生产队和农户修理扩大机、广播喇叭、收音机;后来自学电视机组装、修理、改频技术,为渔民改装从日本、韩国等外国淘汰的与我国制式不同的黑白电视机,并自己动手,从制作外壳、做线路板开始,耗时一年多,从北京、济南、青岛等地买来近千个电阻、电容、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装成了全县第一台12吋黑白电视机。此后开始在全县推动电化教学,开创了全省电化教学的先河,并成为济南电视机厂“泰山牌”电视机和青岛电视机厂“青岛牌”电视机的特约维修师。曾国藩有句名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母亲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一生勤俭,晚年亲眼目睹了儿子用自己的勤劳和才智甩开了贫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内心的幸福伴随着笑声,洒满了文登师范的家属大院。

第五个字是“容”字。母亲虽然没进过学堂,但身上总会散发着祖传家风中的书香气,既有古代孔孟等圣人的,也有近代曾国藩、林则徐等名人的。除了曾国藩的治家格言,母亲平时说的最多的是林则徐的那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中特别强调一个“容”字。母亲经常对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祖父当年是这样对她讲“容”字的:祖先创造的“海”字,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水是人类的母亲,所以我们要尊敬“海”,学习“海”。于是,大家习惯尊称“海”为“大海”。

“大”字在汉字中有尊敬、崇拜的意思,在“海”字前面加个“大”字,就使“海”字有了新的双重含义,一是从表象上看,一个“大”字展现出“海”的规模大,气魄大,纳天下之水而不溢,举目远望而无边;二是从内涵上看,一个“大”字映射着“海”的度量大,境界高,集千江百川之力掀起滔天巨浪,贯全球四洋托起万舰千帆。一个“大”字放在心中,一个人的心胸就大了;一个人的心胸能“容”得下一个“大”字,说明这个人的眼界高远,修养精深,包容万物,才智非凡。由此可见,“容”字是多么了不起!我们敬畏大海,就要学习大海的“容”,包容所有事不斤斤计较,包容所有人不耿耿于怀,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亲的故事(2)


第六个字是“夸”字。“夸”字是母亲治家风格和手段的最显著标志。对邻居、对亲朋好友要“夸”,对管教孩子更要“夸”。母亲家教很严,却从来没见过母亲骂过一句脏话,更没有打过一次孩子。蝉翁兄弟四人从小时起,彼此之间从来没叫过对方的名字,更没有吵过一次架。母亲的口头语之一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自己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相互友爱权且不说,可是四个儿媳妇,结婚时婆婆没缝过一针一线,没馈赠过一件礼物,居然个个都能与婆婆和谐相处,相敬如宾,这让很多人大惑不解。其实,母亲破解婆媳和谐难题的妙招,正是从“夸”字做起的。

1976年,蝉翁的弟弟作为“社来社去的工农兵大学生”被推荐选拔到文登师范读书,蝉翁的小儿子刚好降生,母亲也就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四十七年的老家,来到了三儿子工作的单位所在地和小儿子读书的学校----文登师范,快乐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母亲晚年的快乐生活,首先来自于家庭的和谐。三世同堂的和谐家庭来之不易,因为和谐的基本标志是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家里有自己的空间、地位和话语权,享受到真正的人生快乐。家庭和谐的关键问题是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要真正处理好。在蝉翁新组合的五口之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有着绝对权威的母亲,而母亲用一个出神入化的“夸”字,巧妙地化解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误会甚至纠纷,让两间平房只有30平米的空间充满了阳光和幸福。

母亲运用“夸”字与一般人不同。首先,母亲总是夸奖别人却从不夸耀自己。当别人夸奖或赞扬自己时,母亲总是及时地用一句幽默的俏皮话或小故事,巧妙地把对方的话题岔开,在不伤害对方感情的前提下,让赞扬声变成笑声。恪守低调做人原则,充满机智幽默韵味的语言,总能给大家带来欢笑和快乐,母亲的智慧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第三章:洪荒大恩——母亲的故事(2)


其次,不说空洞无味的奉承话,而是爱讲一些发生在大家身边熟悉的真实、生动、细微的生活故事,把“夸”字隐喻于故事之中。当然,用风趣幽默和夸张的语言讲故事,最易引起大家的兴趣。由于母亲爱讲故事,文登师范大院的一群老太太很快就成了她的忠实“粉丝”。故事会天天有,主题内容既广泛又鲜活,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古训格言、圣人名言、名人故事;二是从广播、电视上和孩子们的言谈中听到看到的奇闻轶事、新闻趣事;三是从学校师生、院内邻居和每个老太太身上观察发现的优点、长处经过改编的故事。特别是后者,最让老太太们感动。尽管故事差不多都会“小题大做”,但绝不“无中生有”。

母亲在广播上听到雷锋一句名言“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后深受启发,认为一个人的一件小事就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一个不经意的义举或善行,都值得学习和赞扬。所以,母亲很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些经母亲加工后的“小题”,很快就会在邻居中变成“大作”了。母亲讲故事,蝉翁当时认为只是母亲个人的性格和爱好,讲故事的结果当时会博得大家的好评,为大家带来了快乐,别的并没有多想。

但二十年后,在自己身边长大的两个孙子,一个在报社当记者,一个在交通局当秘书,邻居们都很羡慕。一天,当中学物理教师出身的蝉翁突然被邻居的一句“您是怎样教孩子会写作文的”询问难倒了:自己常在孩子面前干点“技术活”,可从来没给孩子辅导过写作文呀!当他在儿子面前问起这个问题时,两个儿子异口同声回答:“我们从小整天听奶奶讲故事,不会写作文才是怪事呢。”儿子的回答让蝉翁一下子脸红了:在教研室当了十三年教研员,竟然对眼前最好的教学经验熟视无睹浑然不觉!再后来,全省机构改革,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离岗”告老回家的蝉翁,应邻居之求办了一个“快乐作文班”。作文班红红火火地办了十年,最后因蝉翁去广州才停下来,创造了全县一人办作文班时间最长的纪录,其中的奥秘,就是巧用了母亲讲故事的妙招,让孩子们爱上了写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