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天下就只靠人才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时地利还是人和国兴?为何七国中最弱的秦国能一统天下

秦国,从最早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在秦地,在周平王东迁护驾有功,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秦襄公,始建国,在各诸侯国中实力较为弱小。随着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所能控制的地方越来越小,各诸侯国虽然在明面上依旧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并不将周天子放在眼中。周天子日渐式微,各诸侯国国家实力强盛起来,各国诸侯都显露了逐鹿天下的野心。为了增强本国实力,各诸侯国招揽人才,实行变法。齐国率先称霸,后中原霸主如走马灯似的轮番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经过长时间的征战,秦国一统八荒,威加四合,建立起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国之所以能够诸侯纷争中脱颖而出,不断东征西讨,开疆扩土,最终问鼎中原,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才制度、方针策略密不可分。


秦国统一天下就只靠人才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咸阳


1、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易守难攻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历史话剧得以上演的舞台。古今中外任何人类活动,不论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都是植根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萌生发展,并受到相应的影响制约。

秦国因养马有功获封岐山以西,又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封为诸侯,势力进入今关中西部。商鞅变法后,其间曾北伐义渠,南灭蜀、巴、宛、郢,东向夺取了河东、太原、上党及函谷关外之周国旧地。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时,秦国疆域已北抵秦昭襄王所建长城(由今甘肃临洮经陕北吴旗、靖边、神木等县,至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十二连城),南包巴、蜀,东逾函谷关。

秦国统一天下就只靠人才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秦国地图


众所周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上由三个阶梯构成,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大部分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上,属于我国第三阶梯,而秦国位于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在地势上属于我国第二阶梯。这种地理分布上之地貌形势之格局,就使得东方六国面对秦国有翘首仰视之感,而秦国面对东方六国则呈君临俯视之态。另外,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位于平原地带,无险可守,且有多个邻国,彼此之间征战不停,国力被消耗一空,而秦国西边的少数民族早已被打垮,后院安稳,只需要守好东边即可;加上秦国东部边界,或有江河峡谷限隔,或有高山雄关控扼,使其更具有了易守难攻的气势。所以统观战国时期之战争史,可以看到东方六国的军队,极少攻入秦国国境之内,几次组织的多国联军,也仅是到达函谷关前叩关而还;反倒是秦国的军队频频东进南下,进攻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甚至远攻齐国、燕国,而且屡屡取胜,多有斩获。并终于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与锐利的军锋,十年之间先后灭六国,一统天下。

其次从秦国疆域来看,秦国一方面坐拥关中平原及黄土高原,另一方面占据四川盆地,两者互为屏障与辅翼,联成一体,就会形成更大的控驭天下的力量与十分稳定的政治地理结构。秦国之所以能顺利地鲸吞六国,实得益于此。公元前316年,秦国派兵攻占巴蜀之地,至此,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联成一体,形成了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的“秦地”,这几个区域之间在政治地理上,也即地缘政治上已密不可分;合者互利,分则有害。这样既使秦国无肘腋之患与后顾之忧,又可虎视眈眈,伺机攻占东部平原地区。从西晋灭吴、隋灭陈、蒙元先降吐蕃,灭大理,攻四川,再击败南宋,统一全国的军事进程等,都能从侧面说明疆土所具有的宏观地理形势优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国家进程的统一。

秦国统一天下就只靠人才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秦国出征方向

二、经济条件:废井田制,开阡陌,奖励耕战

发达的农业是国家强盛的基础。秦国坐拥土壤肥沃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这两大平原不仅地形平坦,易于耕作,还具有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再加上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改革,秦国废井田制,对开垦荒地做出贡献的百姓进行奖励等因素的影响,秦国的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秦征战奠定了物质保障。

除了发达的农业,秦国的畜牧业也较为发达。秦国一开始就是因为周天子养马有功而获封秦地,可见秦王室本善畜牧。在秦国西北部分布着大片水草丰盛的草原,适合畜牧业的发展,政府也鼓励畜牧业的发展。在以步兵为主的战国时期,谁能进行快速的战略转移或战略支援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而发达的畜牧业可以为秦军源源不断的提供可用于战争的战马,从而提高秦军的机动性,扩大秦军获得的优势,确保战争的胜利。

秦国统一天下就只靠人才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开阡陌


除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黄土高原外,秦国境内还存在着大量的山地、丘陵如秦岭、巴山等,这些山地、丘陵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交界地带,温度适宜,降水充沛,再加上并不高的海拔,所以该地的森林覆盖率较高,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另外,该地也存在着铜、铁等矿产资源,为秦国发展冶炼业,锻造兵器和农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燃料,对秦国后期进行统一战争大有帮助。

三、政治条件:进行变革,确立封建制度

为了增强国力,秦孝公力排众议,启用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此次变法涉及到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通过这次变法,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为其进行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方面,秦国废除了井田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将土地的所有权分给农户,推动力土地私有化的进程,使秦国向封建制国家转变。土地私有化提高了百姓开垦荒地,精耕细作的热情,再加上铁犁牛耕等工具的广泛使用,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秦国粮食的总产量逐年增加。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粮食为秦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

秦国统一天下就只靠人才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商鞅变法

在军事方面,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施行军功等爵制。按照军功等爵制的规定,凡是没有军功在身的贵族一律削去爵位,平民想要获得爵位既可以通过战场杀敌,也可以通过提高粮食产量来获得,一方面将国家蛀虫——贪图享受的旧贵族从功劳簿上剔出去,另一方面也为有识之士提供了上升渠道,秦国百姓参军的热情空前高涨,秦军的战斗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秦国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等方面的改革,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秦国以法治国,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刑不上大夫”的惯例,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秦国废分封,设郡县,强化了君主对国家的整体把控,加强了君主的权力,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

四、人才引进方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问出身,唯能是用

春秋战国时期,既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更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周天子大权旁落,无力干涉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一方面,各诸侯国为了逐鹿中原,纷纷开出各种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以期变法图强;另一方面,满腹经纶的有识之士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既能任人唯贤的君主以及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纵观春秋战国史,虽然各个诸侯国都招揽人才,但大多都如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秦国则能够问鼎中原,统一六国,与其人才引进制度密不可分。

(一)主观因素:君主任人唯贤。

其次体现在用人不拘一格,只以学识,不以出身、德行论英雄。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在《秦誓》中明确指出,若国家拥有具有德才兼备、博学多识等特征的人才便可以一统天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外有魏国强占河西之地,内有经济疲敝,民生凋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在告示中言辞恳切,希望找到“能出奇计强秦者”从中可以看出秦孝公并不没有对有识之士的德行作出限制,只是强调前来辅佐的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能够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这一传统也延续下来了,从秦史中我们发现,秦国招揽的人才中不仅有德高望重的才学大家,也有德行有亏的人,并且给予同等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德行有亏但能力出众人才。有经天纬地之才商鞅、张仪等的客卿,有冲锋陷阵,独当一面的王家猛将,他们都以其自身生动的故事诠释秦国的人才政策和成功之要。

秦国统一天下就只靠人才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张仪


再次是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用人不疑。虽然各国在招揽人才时都会承诺以国士待之,但是商鞅出逃魏国,乐毅从赵国出逃到魏国,在从魏国逃到燕国,赵国弃用廉颇,轻信赵奢导致35万降卒被坑杀;而廉颇因不得志,被迫投奔魏国、楚国,最后客死楚国寿春。一代名将李牧被赵王暗中逮捕并秘密处死;吴起打造魏武卒,夺取河西之地,功绩显赫,但侍奉魏王也仅仅三年,便被贵族集团乱箭射死……等等一系列事情血淋林的表示出事情没那么简单。

与其他六国不同,秦国在人才使用上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能力有才华的中央要员和郡县主官基本上久任不移。曾任蜀郡守四十年的张若,在此地传播华夏文明,教化当地人;修建都江堰,治理当地的水患,逐渐使该地繁荣,成为秦并天下之坚强后盾;李冰蜀守任上至少二十年,其在水利建设上的成就,千古赞颂。另外,秦国也重视敌国人才,如韩国奸细水工郑国,韩王为了分散秦国的精力,削弱秦国的实力,派其到秦国实施“疲秦计”,游说秦王政大兴水利工程。后阴谋败露,秦王权衡利弊后,仍然任用郑国主持工程建设。

(二)制度保障:晋升有效的上升途径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六国仍然以世卿世禄制为主,即士大夫的孩子依旧是士大夫,平民的孩子依旧是平民,阶层固化,流动性极低。比如齐国王族子弟胸无点墨,但仍够凭借特权垄断军政要职,楚国昭、景、屈、项等大家族牢牢控制楚国朝廷,张良家族曾在韩国五世为相等等。因此,虽然在宏观层面允许各国人才自由流动,但实际上大部分官职依旧垄断在士大夫手里,平民依旧无法获得晋升。

秦国统一天下就只靠人才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人才被重用

秦国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并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主要因素,在于建立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和行动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军事方面,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施行军功等爵制。秦国明文规定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想要获得爵位和封地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斩杀敌人数量越多,获得的爵位和赏赐就越多;在农业方面,为了鼓励地主和农民精心耕种,多打粮食,政府发布法令,规定凡是通过耕织使粟米丰收、布帛多产的人皆可以免除自身徭役,另外,秦国实行大兴水利工程,改善生产工具,强化农业管理,出台优惠的垦荒政策等措施;在政治方面,改善吏治,废除人殉制度,为有识之士提供舞台,方便其发挥自身才能。

一直推行猎取天下英才的客卿政策秦国明确了人才的上升路径,并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不仅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也为底层人民打开了进入上层的机会和通道,健康而有序的社会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使秦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才的聚集效应促进了秦国力和军力的提升,也为以后的南征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秦国统一天下就只靠人才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以国士待之


五、战略层面: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外交政策

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要靠军队、武器等硬实力,还需要借助外交、文化等软实力。秦国的崛起是将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和外交政策等软实力相辅相成的结果。为了打败其他诸侯国,秦国以丰厚的待遇来吸引六国之中不受重用的有识之士,如商鞅、张仪和范睢等人,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离间其余六国,再辅以军事打击,步步蚕食,最终统一天下。

从宏观层面来说,秦国具有清晰明确的战略方向。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足以说明秦国历代君主基本都有清晰明确战略方向,这可以有效避免庸主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幸运的是,秦国整体上政权交接都非常顺利,大部分君主都能够任人唯贤,为有学知识提供广阔的舞台让其发挥才能,为最终打败六国奠定基础。

秦国统一天下就只靠人才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合纵连横图

从微观层面来说,秦国君主在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不尽相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削弱其他诸侯国,增强自身的实力。首先是商鞅的“尊魏为王”的外交策略。在商鞅变法以前,秦国与其他诸侯国交战败多胜少,不断的割地、赔款;尤其是当邻国——魏国启用吴起进行变法后,秦国的处境更为艰难,魏国的各级军官为了获得军功纷纷对秦国出兵;再加上连年征战,秦国可用之兵大幅减少,最后在秦魏河西之战时,魏军大破秦军,将河西之地纳入魏国领土,秦国势力被压制在洛水以西地区。前384年,为了能够获得足够的发展时间,商鞅提议秦王用尊魏为王的方法来麻痹魏惠王,并将各诸侯国的眼光吸引到魏国,将魏国作为秦国的挡箭牌,从而解决了秦国的外患。商鞅的离间计让魏国被孤立成为众矢之的,再加上经历过吴起变法的魏国势力大声,是当时的霸主,魏王目中无人,自视甚高,看不起六国,因此肆意挑起战争,而经过商鞅的孤立政策,魏国被齐国击败,从此落下霸坛,国力一落千丈,秦国趁机夺回河西之地,国力有所恢复。

其次是张仪的“以连横对抗合纵”政策。

公元前317年,张仪游说魏国退出合纵盟约,尊秦为王,经过去年大败的魏国宣布退出南北合纵,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公元前313年,为了离间齐楚两国,进而攻打齐国,张仪口头承偌给予楚国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楚国宣布和齐国废除盟约,后来又派遣使臣辱骂齐宣王,愤怒之下,齐国斩杀使臣并宣布与秦国结交。明白自己被骗后的楚王出兵攻打秦国,被齐秦联军打败,并割让给秦国两座城池。后来,张仪继续游历其余诸侯国,劝说他们放弃合纵之盟。经过张仪连横政策后,魏、楚两国或直接或间接遭到了削弱,秦国从中获取最大利益,并趁机继续东扩。

秦国统一天下就只靠人才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再次是魏冉的“蚕食韩魏,削弱楚齐”的外交政策。魏冉,战国时秦国大臣,秦昭王之舅,一生四任秦相。曾以白起为将,东攻“三晋”和强楚,并大获全胜,诸侯敛手而尊秦为王。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秦国夺取陶邑。后因权势滔天受到秦王的猜疑,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究其一生,魏冉步步为营,蚕食韩魏两国的国土,并借助军事行动不断削弱齐楚两国的综合国力,为秦统一扫除障碍。

最后是范睢的“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策略是指对邻国采取高压态势,利用武力迫使邻国投降,对不相邻国家则采取结盟的方式,避免它们结成同盟。直至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国始终坚持与齐楚两国结交,对邻国用兵的策略,先攻占韩、魏两国,然后挥师北上,从侧翼突袭燕、赵两国,进而统一北方;然后南下进攻楚国,平定南方后,挥师东进,进攻齐国,齐国孤掌难鸣,被秦灭国。经过数十年的征战,秦国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参考文献:《二十四史》、《过秦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