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的战争为什么盛行阵前挑战?当时的骑兵作战是如何进行的?

驸马君


这个阵前挑战,俗称骂战,跟《三国演义》里面的单挑是两码事。

在春秋之前,流行“致师”:派一个勇猛的人架着战车冲到敌阵前挑战,炫耀下车技和武术。(主意,这可不是让一辆战车去敌军阵地送死,就是斗技。或者,故意挑衅。。。)敌军一般不会示弱,也会派出少量士兵出来斗技,或者打跑他们。

(三国演义中的战车)

《逸周书·克殷》:"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北) ,帝辛从。 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

后来,随着战事发展,兵种也多了,弓箭和火炮也开始大量普及。此时,阵前挑战就成了“骂战”。站在敌人弓箭和火炮射程之外,开骂!目的就是提升士气。刘邦和项羽就曾在阵前搞“骂战”,结果,刘邦没算好弓箭射程,被项羽射了一箭。(象棋中,将帅不能相见,也是出自于此。)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大将跑到阵前单挑厮杀,小兵后面看热闹的事,历史上基本没有。这都是演义小说虚构的。不过,领兵的将领带头冲锋的事,历史上很多。这是因此,将领就是干“兄弟们跟我上”的活。而负责指挥的主帅,就要老老实实留在中军高地,俯瞰全场,指挥作战。当然,主帅冲锋的也有,大都是因为自己不占优势,必须鼓舞士气。

例如:明朝猛人张定边、常遇春、朱棣,都是带头冲锋的猛人!常遇春本来就是先锋,肯定要带头冲锋,他干的就是这个活。朱棣搞谋反,手下兵力处于劣势,必须自己带头冲锋。(他还有建文帝给的护身符,开挂了)。

骑兵作战,主要是骑射!

在农耕政权,骑兵大都是轻骑兵,一般属于“侧翼”。军队的“中军”是步兵方阵,主帅都在中军。此时,骑兵的作用就是依靠机动性,攻击敌军的侧后方,打乱敌人阵型,追击敌人。

北宋官修《武经总要》盛赞道:“所以挫驰突之锐,明坚重之威,循明摘实,知神谋之有在矣”。

例如:《武经总要》记载的“平戎万全阵”,将阵型分为五部分:前锋、殿后、中军、左翼及右翼组成。

中军:每阵各方5里,周长20里,计7200 步;3阵之间皆相隔1里,阵面共宽达17里;

左右两翼为骑兵:左、右翼军阵各两列,前列125 队,每队50骑,共6250骑。后列125队,每队30骑,共3750骑。

前锋负责进攻和抗住敌人攻击,在此阵中,前锋主要是防御;中军稳住阵型;侧翼骑兵寻机攻击敌人中军或者骑兵。骑兵可不是直接冲着敌人阵型过去就完事了,要先用弓箭射击,尝试打乱敌人阵型。然后,再看是撤退,还是持续骚扰,还是冲入敌阵、追击!

《三国演义》中,主将们(骑兵)在马上拿着兵器对打,真是不合理。马跑得这么快,很容易撞一起。这么快的速度,武器相撞一下,很容易连人带兵器一起摔下马。而且,骑兵失去高速移动性,被步兵围住不动以后,真就处于被宰的地位了。毕竟,武器长度有限,步兵只要不靠近骑兵,骑兵就拿步兵没办法。而步兵却可以从四面寻机杀伤骑兵。所以,骑兵要一直奔跑作战,避免在步兵面前停下来。

如果是游牧政权,都是骑兵的时候,就要比骑射了。

游牧骑兵战术最出名的就是“曼古歹战术”,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假装溃逃,然后一边跑一边回头射箭,打击追兵士气。追兵撤退时,再回头追击,追击的时候也射箭。如次反复。蒙古人就是靠这种战术,横扫欧洲,把大个子欧洲人给射程了刺猬。

骑兵冲锋互砍也是一种作战方式,也跟步兵一样要分军阵冲击。这是最考验骑兵的。除了砍杀技巧要实用,没有花里胡哨的动作外,马也要听话。不然,马一吃惊,把自己掀翻倒地,就麻烦了。

骑兵冲击步兵阵地的,一般是用重骑兵。依靠盔甲对马匹和人的保护,一路直接踩过去、撞过去。而且,骑兵高速移动的刀砍下去,肯定比步兵的刀更有杀伤力。也是因此,步兵在野战时,遇到骑兵就需要用战车围在外围,抵挡骑兵冲击。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