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的三晉擴張:在混世魔王打擊下,秦楚兩國的至暗時刻

三晉疆域

公元前453年,是晉出公在位的第二十二年,趙無恤聯合韓虎、魏駒在晉陽城外合滅智氏,將智氏封邑瓜分一空。晉出公對此大為不滿,於是便求助於齊、楚等國欲伐三卿,誰知卻被三家搶了先,無奈之下只能出逃國外,並於翌年去世。嗣後,三卿立孫驕為懿公,並按照事先約定就晉國未來走向達成一致,也即所有人都放棄一家獨佔晉國的主張,轉而尋求分晉獨立建國的道路。

戰國初期的三晉擴張:在混世魔王打擊下,秦楚兩國的至暗時刻

分晉後的三國以趙國的土地最為廣袤,其領土的核心主要有兩個中心城市,分別是位於山西中部的晉陽城,和位於河北南部的邯鄲城。以這兩座城市為核心,趙國的領地又可以分為晉北和東陽兩大塊。這其中晉北的土地因處於高寒地帶,且在當時開發程度也不高,生產力水平低下,與東陽地區的經濟效益不可同日而語。因此趙人主要還是將東陽地區作為政治、經濟中心,其都城也主要設在中牟、邯鄲等地。

魏國佔據的區域比較分散,其領土與趙、韓兩國領土交錯,被分割成了許多個互不相連的飛地。其中面積最大的一部分屬於是晉國早期的核心區域,包括河東(今晉南的臨汾、運城)、西河(陝西東部)等地。這片區域橫跨黃河兩岸、且扼守崤函通道,是晉國抵禦秦國的東進的前哨陣地,戰略地位自不待言。自畢萬獲封魏縣以來,魏氏家族長期在此經營,有著深厚的根基,因而在三分晉國後一度將都城設在安邑(山西夏縣)。此外,魏國在中原東部,也即齊、衛、宋、趙相鄰的地方還有一塊飛地,按照晉人的視角,通常被稱為河內。到戰國中期,魏國戰略重心東移後所建立的都城大梁,便是以此為根據開拓的疆土。

韓氏素來弱勢,即便是三分智氏領地,所佔據的土地也是最少的。與魏國的情形類似,韓國的土地也是由若干個互不相連的飛地構成,且其主要區域又與魏國的兩塊土地呈十字交叉的形狀。其中位於北部的一塊包含了平陽、上黨、南陽等地,南部地區則是以陸渾地區為主,可見其領土大都是晉景公以後新徵服的土地。兩塊領地通過野王(河南沁陽)相連,勉強連綴成了一個整體,構成了韓國領土的原始形態。

戰國初期的三晉擴張:在混世魔王打擊下,秦楚兩國的至暗時刻

變法圖強

分晉初期,為了避免內部衝突的再度發生,趙韓魏三家都心照不宣地根據各自領土所處位置的不同,對未來擴張的方向進行了分工。比如趙國的核心在邯鄲、中牟一帶,故而其擴張的方向便是向東,主要是與齊國爭奪衛國、宋國的領土。魏國的核心區域在晉南,則其擴張方向便是向西,主要是與秦國爭奪西河地區。韓國的核心區在南陽和陸渾,那麼他的發展方向便是向南,並將吞併鄭國作為其主要目標。

在這樣一個戰略原則的指導下,三晉對內開放領土、互為支援,對外則密切配合、同步擴張,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中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彼時經過近百年的兼併,中原大地上存留的諸侯國已所剩無幾,而即便是這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國,也大都深受三晉侵伐之苦,這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魏國的秦國的壓迫。

公元前446年,參與晉陽之戰的魏桓子駒去世,其孫魏斯(又名都)即位,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戰國首霸魏文侯。魏文侯為政時的用人態度很是開放,他既重用李悝、西門豹這樣的法家人物,推行法治改革,獎勵耕戰;也任用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這樣的儒家名士,收取民心;既任用翟璜、魏成這樣為人稱道的君子,對樂羊、吳起這些有汙點的人也來者不拒。

魏文侯任人唯賢、不拘一格,既帶動了魏國的文化繁榮,同時也為其軍事、政治、經濟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這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李悝的主持下,魏國針對國家實際政治生活中所存在的弊病推行了大量的改革措施,開啟了戰國時期變法圖強的先河。

在經濟上,針對魏國多山的實際,李悝推廣精耕細作的方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為應對農業發展的不均衡和時常降臨的天災,推行平糴法以平衡糧價。魏國的國土分散,其領土與當時的主要大國都有接壤,這也為魏國開展商業貿易提供了便利,商業貿易的活躍也為魏國的對外擴張提供了足夠的支持。另外,魏國還在軍制上實行了改革,放棄對戰車的依賴,訓練出了一支強悍的步兵隊伍,也就是為時人聞風喪膽的魏武卒。

戰國初期的三晉擴張:在混世魔王打擊下,秦楚兩國的至暗時刻

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革,魏國綜合實力很快就達到了頂峰,不久後便滅掉了位於燕趙之間的中山國。而作為其主要進攻對象的秦國,更是在魏國一系列的打擊之下,被壓迫在洛水以西,多年不敢東進,成為戰國時代變法圖強的第一個受害者。

榆關拉鋸戰

不僅如此,魏文侯還在中原大殺四方,讓齊、楚等國皆聞風喪膽,從而使得魏國很快便取代了過去的晉國,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超級強權。可以說,三晉在戰國初期之所以能在中原橫行無忌,魏文侯在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比如據《系年》記載,公元前420年前後,隨著宋(後)昭公的去世,本已積貧積弱的宋國陷入了一場內亂。為了打壓強卿對於公室的壓迫,剛剛即位的宋悼公前往楚國朝見,請求楚國協助攻打侵削公室的執政司城。

楚簡王也是個爽快人,得到消息後立刻命莫敖陽為點兵北上平定宋亂,並修築黃池、雍丘二城駐紮,這就引發了三晉的強烈不滿。宋國是晉國勢力範圍內的國家,更是三晉垂涎良久的肥肉,自然不允許楚國染指,因此不久後,魏文侯便與趙獻侯(浣)、韓武子(啟章)合兵一處包圍黃池,以逼迫楚國撤軍。

楚國並不甘心失去宋國,不久後他們又派陽為帶兵侵晉,先後奪取宜陽,包圍赤岸,以報復三晉干涉黃池之事。三晉可不是什麼能吃虧的角色,他們不僅集體行動抵禦楚軍,迫使對方撤退至晉楚邊界固守,還與楚國在長城一帶進行了一場激戰,打得楚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戰國初期的三晉擴張:在混世魔王打擊下,秦楚兩國的至暗時刻

公元前403年,因為宋、鄭兩國參與了為三晉正名的活動,讓楚聲王感到十分不滿,於是便出兵包圍宋國達十個月之久。在楚國的壓迫之下,宋悼公不得不低頭認錯,並於公元前401年攜鄭繻公一同朝楚。鄭、宋的來朝,讓楚聲王頗有些志得意滿,於是便再次經略宋國,在榆關(武陽,今河南中牟南)築城,以抵禦三晉向外擴張的勢頭。

可事不湊巧,偏偏這個時候,楚國內部爆發了“盜殺聲王”事件,雄心勃勃的楚聲王一朝命喪,使得楚國又陷入了一場內亂之中。不久之後,有王子定出逃到晉國,希望藉由三晉的力量與剛即位的楚悼王爭奪王位。三晉對此自是大喜過望,於是便與鄭人聯合起來伐楚桑丘、攻取榆關、再敗楚師於桂陵,將楚國在中原的據點一一拔除。

第二年,三晉再接再厲,大軍長驅直入,準備將王子定送回楚國。這次事件因為魯陽公(魯陽文子)抵禦未能成功,但卻將三晉與楚國之間的衝突推向了高潮。在此後的幾年間,晉楚雙方又展開了多輪激戰,楚國方面一直都佔不到任何便宜。

至公元前391年,韓取、魏擊帶兵再次攻取了楚國在宋國建立的據點大梁和榆關,打得楚軍精銳盡喪,其主要將領魯陽公、平夜悼武君、陽城桓定君、三執珪之君、右尹昭之竢全部戰死,殘軍棄甲曳兵、犬逸而還。

戰國初期的三晉擴張:在混世魔王打擊下,秦楚兩國的至暗時刻

戰爭的失利在楚國內部引發了劇烈分化,陳縣人擅自接納王子定,似乎預示著國內有人想與悼王分庭抗禮,這就直接威脅到了楚悼王的地位。若不是齊秦兩國對三晉的牽制,楚國很可能再次迎來政權顛覆、亂局紛擾的時代,這也是後來楚悼王任用吳起主持變法的直接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