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哥哥为何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高敏崇


这个问题说的是阿济格。

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哥哥,比多尔衮年长7岁,但是相比比较有领导才能与谋略的弟弟,阿济格虽然军事才能也不算低,但是比较粗卤无谋,因此即使在多尔衮权倾天下的时候,也没有进入统治核心集团。

多尔衮去世之后,阿济格产生了夺权的想法,但是第一没有得到两白旗大臣的支持,第二后多尔衮时代宗室重臣中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也都不支持阿济格,因此在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二十六日,事败的阿济格被议罪幽禁。

幽禁期间,阿济格继续不作不死,私藏兵器,挖掘地道,扬言放火烧屋,因此次年十月,诸王大臣认为阿济格狂悖已极,留之将成后患,因此上奏顺治帝要求处死他,顺治帝同意,赐其自尽。

阿济格最后落得被赐死的下场,主要是因为试图夺权失败,而夺权失败,很重要的一点是两白旗大臣不支持他,不但不支持,而且其中吴拜、苏拜、博尔辉、阿尔津等是最早举报阿济格的人,举报者中的苏拜还在阿济格手下当过将领,追根溯源,或许是阿济格不足以服众,其个人魅力与领带才能不足以让两白旗大臣信服,因此两白旗大臣在多尔衮去世之后没有选择阿济格作为自己的主子兼代理人。


谈古论金


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病殁,丈夫尸骨未寒,第二天皇后阿巴亥被迫殉死,当时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

阿济格身高丈余,虎背熊腰,能征善战,清军入关时,他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全歼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所部,以后阿济格参加过大凌河之战、松锦大战、远征察哈尔、率军攻克皮岛等。
清军入关后,阿济格以靖远大将军的身份,率领大军一路追剿李自成,俘杀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并招降大顺军将领、兵马10万,占领63城。后又率军征剿姜瓖叛军,对大清王朝可说居功至伟。

阿济格作为清太祖的嫡子,要有比其他庶出的兄长更多的机会,但他四肢发达、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和多尔衮和多铎相比,简直就是弱智。因此虽然他在三兄弟当中资格最老,战功最多,爵位却最低,而且很不稳定,多次受到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处罚。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他的长子豪格和多尔衮为了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各不相让,多尔衮表面上说为避免大清帝入内乱和分裂,让福临继承大位,自己为辅政大臣,但实属无奈之举。阿济格认为是多尔衮软弱才导致自己三兄弟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从而与多尔衮产生了矛盾。

多尔衮被封皇叔父摄政王,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任人为亲,衣、食、住、行基本上与皇帝无异,仅差一个皇帝名号而号。位高权重的多尔衮把顺治当傀儡,阿济格竟然不知自己半斤八两的当面称顺治是“孺子”,福临再怎么小也是皇帝,一国之君,叫“孺子”是对顺治不尊,是杀头之罪。

阿济格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逃跑。阿济格竟私奏李自成已死,这是谎报军情,是杀头之罪。

多铎病死后,阿济格上奏要求接替多铎辅政叔王的地位,还乘机贬低多铎:功不高,位却重,不匹配”。

多尔衮对他深为不满,下诏斥其狂妄,将其降为郡王,因为多尔衮深知阿济格太缺乏政治头脑,打仗是一把好手,辅政只会坏事,是一种保护,但阿济格就此认为多尔衮偏心,与多尔衮彻底闹翻。

1650年冬多尔衮塞北狩猎途中坠马而死,其众多心腹党羽人心惶惶,阿济格只要稍微晓以情理,就能将这批势收入帐下,接替多尔衮为摄政王,但不长脑子的阿济格竟对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兵戎相威。于是两白旗大臣决定往“依皇上为生”,并告发阿济格欲乘丧发动政变。清廷立即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将他擒拿,打入大牢,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

人要是作死,满天神佛也救不了,阿济格在牢里如低调做人,高调认罪,顺治或看他为清室立下赫赫战功,即便不让他掌权,但荣华富贵可保无虞!

可是,阿济格在狱中私藏大刀,暗挖地道,并放言要烧毁囚禁自己的年房!随着顺治对阿济格的最后一丝容忍怜悯之心的消失,朝臣对阿济格的弹劾雪片似的飞入皇宫。

1651年11月28日,顺治帝令其自尽,除宗籍,其子劳亲一同被赐死,正是咎由自取、祸福自招。


美丽青春您真痘


摄政王多尔衮的哥哥阿齐格,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大将,为满清入关建立清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他为什么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呢?

摄政王多尔衮的哥哥阿齐格虽能征善战,战功显著,但却有勇无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阿齐格,战功显赫终被赐死

一、能征善战,战功显著

我们先来通过一些历史事件来了解阿齐格的战功:

清太祖天命十一年,也就是1626年,阿齐格在和台吉硕一起喀尔喀巴林部,以及也大贝勒代善一起讨伐扎鲁特部的这两场战役中战功颇大被封为贝勒。因此颇受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宠爱。我们通过一个事例来看有多宠爱,皇太极的第二任正妻继妃乌拉那拉氏,曾因为见阿济格不肯下轿,即被公爹努尔哈赤下令休离。

崇德元年,也就是1636年,阿齐格和饶余贝勒阿巴泰及扬古利讨伐明朝,一路斩将夺关,大小五十六战全部获胜, 回去时,后皇太极亲自到十里外迎接并亲自倒酒慰问阿齐格。

顺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阿齐格攻打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一路势如破竹,相继占领河南、湖广、江西、江南的63城而班师回朝。

二、性格粗暴,头脑简单,政治上连犯错误终至被顺治幽禁

阿齐格虽然打仗在行,可是在行事方面相比起他弟多尔衮就极为弱智了。

1643年,清皇太极去世后,一场皇位之争展开,阿齐格与多铎都劝多尔衮继帝位。但多尔衮后自知条件不成熟,就以避免朝廷陷入内乱为名立了皇大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为帝,也就是顺治帝。因为福临只有6岁,所以多尔衮当起了摄政王,实同皇帝,把顺治当成了傀儡。这阿齐格总认为多尔衮处理错误,乃至于当面称顺治皇帝为“孺子”,实为对皇帝的大不敬。此为其一。

辅政叔王多铎病死后,阿齐格想接替他的位置,可是上奏时居然说多铎的职位与功劳不匹配,致使多尔衮都生气指责人,认为他不适于辅政,并将他降为郡王。但阿齐格却没有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多尔衮偏心,于是和他也闹翻了。此为其二。

顺治七年,也就是1650年的冬天,多尔衮死了,阿格格又想当摄政王。他一方面让他儿子劳亲带兵来,并隐瞒多尔衮去世的消息;另一方面他要求多尔衮所管的两白旗大臣帮助他,但应该是方式不对,遭拒绝后,他又带兵想要剿杀。于是这两个大臣就跑去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说了。大学士刚林也发现了阿齐格的意图,就抢先到北京通知了顺治。阿齐格的阴谋失败。此其三。

△阿齐格,战功显赫终被赐死

这下终于惹恼了顺治,于是被幽禁。最后被顺治皇帝赐死。

总结:

阿齐格虽然打仗不错,但明显狂妄而缺乏政治智慧。他不能很好地摆正位置,隐藏自己的野心,在多尔衮去世后,连他哥的亲信都把持不住要动刀兵,可见他政治方面确实弱智。这样的人,野心越大,应该死得就越快。

我是静笃,如果你有什么看法,请在下面留言哟。


挚守静笃


题主指的应该是多尔衮的同胞哥哥阿济格。

努尔哈赤有十几个儿子,其中多尔衮,多铎,阿济格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而且其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也就是说他们三兄弟才是嫡子,皇太极虽然是哥哥,却是庶子。不过当时后金还比较原始野蛮,没有完善的继承制度,所以最后还是拳头最大的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三兄弟中,大哥阿济格身高一丈有余,虎背熊腰,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他的著名战功有第一次入关时,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全歼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所部;攻克东江军驻地皮岛,全歼东江总兵沈世魁所部;击溃明监军道张春的四万军队,斩杀大半;与大顺军作战时,俘杀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并招降大顺军将领、兵马10万,占领63城。



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缺少政治智慧,性格粗暴的人。阿济格本来很重兄弟之情,明明自己是哥哥,因为二弟多尔衮足智多谋,他心甘情愿听其驱策。当皇太极驾崩时,阿济格力劝多尔衮即位,令他意外的是,多尔衮为避免发生内讧,把皇太极的幼子福临扶上了皇位。面对自己三兄弟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转眼间让一个小毛孩给拿去,阿济格心里自然是不舒服的,从而与多尔衮产生了矛盾。

入关后,阿济格一向看不起的三弟多铎因为战功被封为豫亲王。而阿济格因为上奏说李自成已死,可实际上李自成死没死,他自己也不知道,这让多尔衮对他又增加了不满,将其降为郡王,这自然让阿济格更为不满。

多铎同样也是战功彪炳,被乾隆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阿济格在他死后公然否定其功绩,泼脏水,明显是给自己拉仇恨、败人品

多铎病死后,阿济格上奏要求接替多铎辅政叔王的地位,还乘机贬低多铎:“辅政德豫亲王(多铎)征讨流寇时,在庆都躲到偏僻地方,在潼关、西安时不全歼其众,追剿腾机思时不取其国,功绩并不显著,不该对其子给予优厚待遇,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我们叔父的儿子,不应该叫叔王。我是太祖的儿子、皇帝的叔叔,应该叫叔王才是。”

多尔衮生前不准阿济格参政,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这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哥哥,可他一死,阿济格就开始花样作死了

说了这么不讲团结的话,多尔衮当然不会同意,下诏斥其狂妄。诸王大臣要求削其爵位,多尔衮没有同意,但禁止阿济格干预朝廷事务及交接汉官。多尔衮深知阿济格太缺乏政治头脑,打仗是一把好手,辅政只会坏事。但是阿济格就此认为多尔衮偏心,与多尔衮彻底闹翻。

其实,多尔衮毕竟看重兄弟之情,虽然屡施薄惩,但都隔靴搔痒,确保了阿济格的荣华富贵,更不会要他的命。结果阿济格变本加厉,终于惹出杀身之祸。

多尔衮把顺治当傀儡,阿济格更当面称顺治是“小儿”,可以说顺治是一定会报复的。阿济格的白痴行径让顺治赢得无比轻松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企图接替多尔衮为摄政王,又干了一件蠢事。他胁迫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附己,遭到拒绝后又以兵戎相威胁。其实多尔衮去世,又没有儿子,其心腹党羽众多,正在人心惶惶之际,只要稍微晓以情理,接收这批势力并不难,可阿济格只会用刀子说话。于是,两白旗大臣决定往“依皇上为生”,并向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乘丧欲谋乱夺政。清廷立即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德胜门外派驻重兵,乘阿济格父子护送多尔衮灵柩回京时将其逮捕。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阿济格罪,将其幽禁,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阿济格在幽禁期间,不仅没有一丝收敛,反而益加狂暴无礼,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掘地道,声称要放火烧毁监房。 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诸王以阿济格悖乱已极,留之恐贻后患,应立即处死。奏入,顺治帝令其自尽,除宗籍,其子劳亲一同被赐死,正是咎由自取、祸福自招。


海军史研究会员


因为阿济格太蠢了,同母三兄弟就数他蠢,简直拉低两个弟弟的水平线。不但人蠢,还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牛逼轰轰的,所以,他亲兄弟都不是多耐烦他。

阿济格也曾经叱咤沙场所向披靡,更是拯救皇太极于危难之中,被皇太极嘉奖,他也是骁勇不凡,还有谋略,所以,在31岁的时候就被封多罗武英郡王,随后又在松锦之战立下大功,入关后又任靖远大将军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军,在镇压农民义军时,阿济格嗜杀成性,凶残无道,也展现他暴虐的一面。

缺乏自知之明的阿济格没文化,还拒绝新事物,习惯用杀戮处理事情,是清初保守派代表之一,又喜欢高估自己,觉得自己除了天大就数他厉害。

皇太极活着时,阿济格虽然时常骄情,因为对皇太极还有敬畏之心,不至于做出出格的事。

顺治帝继位后,他很是瞧不起,在军中都称福临为“孺子”,还一度称病不朝,表示对小皇帝的蔑视,觉得自己是摄政王的哥哥,有意无意的把自己凌驾在皇帝和国家之上,对多尔衮的命令都不认真执行,比较任性妄为。

这货还无脑到踩自己亲弟弟上位,多铎死后,阿济格质问多尔衮为啥不给自己叔王的称号,多铎功劳不及自己却是叔德豫亲王。

多尔衮严厉批驳他的非分之想,阿济格很生气,又要多尔衮批准他营建府邸,多尔衮很恼火亲哥哥瞎折腾,就在朝廷上当众数落阿济格的罪状,并不准他参与政务,从此,阿济格就退出政治舞台。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这个蠢货不是想方设法收拢兄弟们的势力,连奔丧都不想去,只是应付性的看一眼就走了,路上遇到多尔衮的部属还挥鞭就打,让给他让路,这样的蠢货,谁敢依附他?

随后,他还想成为摄政,引起顺治帝和济尔哈朗的不满,联手对付阿济格,以谋反罪把他削爵幽禁,后来被赐自尽,年仅46岁。

就是这样。


猴格大人


多尔衮在清太祖努尔哈赤一众儿子当中行十四,也就是说,排在他前面的那十三位都是他哥哥,不知道提问者说的是哪一位?我想,大概是指的多尔衮一母同胞的哥哥阿济格吧。



阿济格这个人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作为清太祖的嫡子(其生母大妃乌拉那拉氏相当于是清太祖的继后),阿济格获得了比许多庶出的兄长更多的机会。自天命年间起,阿济格的一生几乎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对朝鲜、对明王朝、对大顺政权的战争几乎都没有落下。对清王朝而言,也算得上是战功赫赫了。可是,虽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政治上阿济格的脑子明显就不够用了。这也是为什么都是一母同胞,多尔衮更加器重胞弟多铎的原因之一。



顺治元年,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大肆重用自己一母同胞的这一兄一弟。顺治三年,多铎被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成为事实上的“二把手”。而多尔衮对于胞兄阿济格的重用,基本上局限于军事层面。为此,阿济格心中颇不平衡,还对多尔衮甩过脸子。意思凭什么多铎能叫叔王,甚至连咱二叔家那儿子济尔哈朗都能叫叔王,我是你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却不能?虽然如此,毕竟是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多尔衮也没把阿济格怎么样,依然继续重用。但是,依然是仅限于军事层面,不让他染指太多政治事务。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从阿济格在多尔衮去世后的举动和结局来看,多尔衮此举实际上是在保护这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胞兄。如果让他染指政治事务,指不定捅出多大漏子来呢,到时候这屁股多尔衮也没法擦。



顺治七年腊月,多尔衮在古北口坠马伤重不治身亡。这时候,“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阿济格坐不住了,这回他的胃口可不仅仅是所谓的叔王了,他惦记上的是多尔衮摄政王的位子!阿济格这个人也的确是没脑子,本来多尔衮、多铎不在了,两白旗将领人心惶惶,他只要稍加安抚和利益拉拢,还是有可能将两白旗全部收入麾下的。可是,他却直接拿起了大刀片子,逼两白旗将领接受自己的领导。得,直接把这帮人给逼向了清世祖一边了,这帮人直接把这事儿捅给了济尔哈朗,结果可想而知。



阿济格带着麾下的丘八直逼北京城,正做着当上摄政王的美梦呢。已经得到消息的清世祖却早有防备、守株待兔,阿济格还没进城,直接就被济尔哈朗给拿下了。起初,清世宗也拿不定主意,到底该怎么处置这位叔叔,毕竟他还没有正式举起造反的大旗,而且又战功赫赫,还是刚刚去世的多尔衮的胞兄。如何处置他,对于清世祖定义已故多尔衮的功过是有风向标意义的,事关人心和政局稳定。因此,清世祖没有立即处置阿济格,仅仅是将他幽禁了起来。



人要是作死,满天神佛也救不了,而阿济格就是典型的作死!幽禁之中的阿济格非但没有夹起尾巴做人,又是藏大刀片子、又是挖地道,甚至扬言要一把火烧了监房,总之就是甩开了作。既然想死,那就成全你!于是,宗室王公们登场了,一个个“义愤填膺”地向新老板清世祖表忠心:“阿济格狂悖至极,留下后患无穷……”清世祖正愁找不到好理由呢,既然叔叔、大爷们已经给递上台阶了,那咱就就坡下驴呗。于是,清世祖赐阿济格和他的儿子劳亲自尽。



平心而论,从清世祖清算多尔衮时对多尔衮的过继儿子多尔博(实际上是多铎的儿子)和多铎的儿子多尼的态度来看,如果多尔衮去世后,阿济格安分守己、本分做人,应该是不会有性命之忧的,最多也就是降爵,顶了天也不过就是革爵。毕竟阿济格一介武夫,翻不起什么大浪。只可惜,阿济格能力不行,野心却不小,硬生生把自己给作死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这里说的是英亲王阿济格吧,阿济格不只是多尔衮的哥哥,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身为太祖的亲儿子,顺治帝竟然要将其赐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阿济格与多尔衮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欺负顺治帝,要架空顺治帝,自己来独揽大权。

这时候可能会有小伙伴疑惑了,多尔衮身为摄政王,是真正的架空顺治帝成功,并且独揽大权一直到自己死去。但是阿济格并没有成功,为什么顺治帝这么恨他,都不说是幽禁至死或者幽禁中暗中毒死什么的,免得落下一个杀叔恶名,而是直接将其削爵幽禁赐死。

多尔衮死后怎么说顺治帝还装模作样的追封其为皇帝,然后有大臣告发多尔衮以后,再清算了多尔衮。到了阿济格这里,都没有这个讲究了,直接削爵幽禁赐死。

其实主要是顺治帝想杀鸡给猴看,而且阿济格太过蔑视顺治帝,使顺治帝大为光火。毕竟多尔衮压制了顺治帝七年,不让他读书识字,还成为皇父摄政王,又流传着孝庄太后下嫁的传言等。

好不容易熬到多尔衮死了,自己可以亲政了。阿济格竟然妄图当摄政王,来继续欺压自己,所以顺治帝大怒,心想自己这是成了软柿子了,谁都想捏一下了。加上阿济格这个人有勇无谋,飞扬跋扈习惯了,一向是对顺治帝不尊敬,所以顺治帝干脆粉碎了阿济格的不轨计划之后,直接将其削爵幽禁赐死,来震慑那些不老实的大臣,意思是朕可不是好欺负的!

阿济格这个人,其实也是出了名的有勇无谋,身为多尔衮的同母哥哥,被弟弟后来居上不说。多尔衮死后还不自量力的想要继续当摄政王,偏偏连弟弟两白旗的势力都接收不了,因为没有人服他,没有实力还又作死的继续自己的计划,最后被顺治帝轻松拿下将其解决。

所以说不是每个人都是多尔衮,还是要有自知之明,要量力而行。不然想的太好了,却实力跟不上,最后只会害了自己,这不阿济格不只是自己身死,自己的英亲王爵位,努力一把成为铁帽子王都可以想想,结果却是被夺爵,没有传递下去,儿子也被赐死不少,何止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儿子又折爵位还没命。


宋安之


小编的问题问的有点问题,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理论上说他有十三个哥哥,这个问题就比较宽泛了。也许你会说是被赐死的那个哥哥,其实历史上多尔滚被赐死的哥哥有两个。一个是努尔哈赤的大儿子爱新觉罗·褚英,另外一个是努尔哈赤的十二子爱新觉罗·阿济格。褚英是元妃佟佳氏所生,阿济格是大妃阿巴亥所生。要论谁更加亲近,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同胞哥哥。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阿济格这个人。


能征善战,屡立战功

阿济格20岁的跟从贝勒莽古尔泰征伐察哈尔部,21岁和吉硕托讨伐喀尔喀巴林部,和大贝勒代善讨伐扎鲁特部。在战场上都取得了战功,努尔哈赤非常喜欢他。他和他的哥哥阿拜攻打朝鲜王朝,连续攻克了五座城池,后来在清军攻打明朝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不少的战绩。得到了皇太极的赏识,有一次阿济格打完胜战回来,皇太极亲自走出宫殿十里的地方去迎接他。看见阿济格非常辛劳,甚至为他落下泪,皇太极亲自倒酒慰劳阿济格。


性格粗暴,不善谋略

史书对阿济格的评价,缺少智慧,性格粗暴之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个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二月,蒙古扎鲁特部的台吉恩格参出逃,准备投靠阿济格旗下。那时清朝还没有建立,急需笼络人心,像恩格参这样出逃归降的蒙古贵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待。皇太极此时对阿济格已经开始反感了,要打击阿济格,皇太极就做主把恩格参拨给德格类,可恩格参本人还是要投到阿济格的门下。德格类大怒,派人去找阿济格要人,阿济格居然用刀把人给砍伤。后来阿济格受到了皇太极的惩罚。


顺治九年(1649年)三月,德豫亲王多铎去世。阿济格跑到他弟弟多尔衮那,和他弟弟说我的功劳显著,打了那么多胜战,难道不应该得到优厚的待遇吗?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我们叔叔的儿子,不应该被封为叔王,我是太祖的儿子,皇帝的叔叔,我才应该被封为叔王才对。当然摄政王多尔衮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阿济哥没有城府,不善谋略,狂妄自大。

阿济格被赐死的原因?

其一,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打猎,死于滦河,阿济格欲谋乱夺取摄政王的位置。阿济格的品行自然得不到认可,在准备发动政变的时候,多尔衮的两大白旗决定“依皇上为生”,所以失败是难免的。


其二,阿济格被抓后,被幽禁起来。在此期间,他不仅没有一丝收敛,反而更加狂暴无礼。在监房内暗掘地道,还扬言要放火烧掉监房。这样的行为只能加剧当权者想尽办法处死他。

其三,1650年此时顺治帝已经12岁了,不是懵懂的小孩了,再出现一个摄政王的事情是不可能让其存在的。

下面我们看看后人对阿济格的评价

乾隆帝:“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意思是说,阿济格虽然有一点点功劳,但是也不能抵他的过错,最后被罢官削爵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结果。


云端醉星辰


在清朝建国之初,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个一母同胞的兄弟,影响力之大、存在感之强、战功之显赫、贡献之突出,绝对能在当时的诸王贝勒中首屈一指。

爱新觉罗·阿济格,被顺治皇帝评价为:王及行间将士驰驱跋涉,悬崖峻岭,深江大河,万有余里,劳苦功高。这个被称为“满清第一猛将”的和硕英亲王,曾经创下连胜56场战事的辉煌纪录,为清朝的巩固壮大、挥师入关乃至平定中原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爱新觉罗·多铎,被乾隆皇帝誉为:从睿亲王入关。肃清京辇。即率师西平流寇。南定江浙。实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这个从东北一直打到江南,再从江南打回蒙古的悍将,年仅33岁便获封“辅政叔德豫亲王”,成为当时清廷实际上的第二号人物。

爱新觉罗·多尔衮,不必多说,这个被乾隆皇帝赞誉为“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的清初辅政王,在顺治元年到顺治七年之间,手握朝政大权,乃系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顺治元年四月,顺治皇帝任命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伟事业。多尔衮在掌握了清朝兵权以后,就立马对自己的两位兄弟委以重任。自此,无论是挥师入关还是南下作战,阿济格和多铎都是独当一面、统领一路大军的所在。

不可否认,就所立战功和对于清王朝的具体贡献而言,阿济格和多铎都是不容忽视、无可替代的所在。可是,同样作为多尔衮的一母同胞,多铎于顺治四年获封“叔王”;而作为兄长的阿济格求封“叔王”时,却得到了多尔衮“斥其妄,令勿预部务及交接汉官”的严厉惩治。顺治六年,多铎身染天花,不治身亡,起身后葬礼极尽奢侈;而阿济格却得到了一个和其劳亲一同赐死的悲惨下场。

那么,同样是大清一把手——多尔衮的一母同胞,阿济格和多铎所得到的的待遇和下场,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1、政治智慧是阿济格的硬伤

历史上的爱新觉罗·阿济格虽然被誉为“满清第一猛将”,作战勇猛、战功显赫,在其创下连胜56场大捷后,皇太极甚至“迎劳地载门外十里,见阿济格劳瘠,为泪下,亲酌金卮劳之”。不可否认,阿济格的能征善战,乃系其后来位极人臣的重要原因。

但是,和很多满洲猛将一样,阿济格头脑简单、性格暴虐,政治智慧几乎为零。

顺治四年,在接连平定江南、喀尔喀蒙古以后,军功显赫的多铎被多尔衮晋封为“辅政德豫亲王”,成为了仅次于多尔衮的实权派人物。对于多铎的晋封,乃系多尔衮增强对武装力量、朝政大权乃至身后势力分布的理性考虑。但是,阿济格却看不到这一层,以自己年长和功大为由向多尔衮提出了晋封“叔王”的要求。

《清史稿·列传四·诸王三》有载:

阿济格自以功多,告多尔衮曰:“辅政德豫亲王征流寇至庆都,潜身僻地,破潼关、西安不歼其众,追腾机思不取,功绩未著,不当优异其子。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当称‘叔王’。予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宜称‘叔王’。”

仅此一件事,就足以证明阿济格对朝局形式的茫然不知,在政治智慧方面的极度欠缺!

顺治七年,多尔衮薨逝以后,阿济格仍然看不清朝野局势,竟然生出了“犹欲摄政”的狂妄念头,也就只能落得一个“其死宜也”的下场。

2、恃功而骄、恃年长而横

顺治二年,阿济格率领大军进攻大顺政权,在诛杀大顺名将刘忠敏、军师宋献策;招降南明十余万兵马;相继占领河南、湖广、江西、江南的63城后;清廷遣使携诏慰问并令阿济格班师。如此巨大的胜利后,阿济格能够得到的回报自然不必多言,但是,阿济格的具体行为却让其大功变成了大过。

《清史稿·列传四·诸王三》记载了阿济格的这次“嚣张之举”:

诏未至,阿济格率师还京师。睿亲王多尔衮责阿济格不候诏班师,又自成未死时,先以死闻,遣人数其罪;又在午门张盖坐,召而斥之。

阿济格为何敢于自作主张,擅自调动大军?不就是因为他是多尔衮的兄长,不就是因为他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不可一世吗!恃功而骄、恃年长而横的结果就是从亲王爵位降为了郡王爵位。

3、时也、命也

于北京建都以后,清王朝面临着大顺政权、南明政权两大阻碍清王朝一统中原地区的大敌。顺治二年,以多尔衮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层开始了统一中原地区的浩大进攻部署,阿济格负责进军关中,征剿李自成;多铎则率领大军南下,剑锋直指南明政权。

我们再来看下阿济格和多铎进军的最终结果:

阿济格,对大顺政权进行了致命性打击,但是其谎报李自成死亡,不候诏班师;

多铎,平定江南并率大军及弘光帝、伪太子等战俘凯旋京师;

面对同等的任务,同等的难度,阿济格和多铎的功绩对比,明显可见。但是,就作战能力而言,南明军队较之大顺军队,远远不如;就难度等级而言,南下作战较之关中征战,远远不如。或许,多尔衮就是因为对阿济格军事能力的充分信任才会如此安排,这就是阿济格的命,不可更改!

在明末清初波诡云谲的战乱年代,阿济格和多铎这两位威名远播的悍将,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功卓著,但作为清朝统治阶层的组成部分,在政治智慧上的严重缺失,在皇权面前的嚣张跋扈,再加上一点早已注定的命数,阿济格能够落得一个不得善终,甚至在乾隆皇帝为其三兄弟翻案的时候,依然给予了“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的评价,乃系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四·诸王三》、《清实录·世祖实录》、《多尔衮摄政日记》


正说清代十二朝


在清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 有这样一支由三个亲兄弟组成的政治集团,他们无论在何时,无论面对怎样的境地,都自始至终保持了团结,他们从未有过“兄弟阋墙”的反目,自始至终都是兄弟齐心,共同面对眼前的一切。

这三人便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而在这三兄弟之中,多尔衮的功勋和地位自不用多说,是当之无愧的大清王朝挥师入关、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乾隆皇帝都评价他是“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同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也被乾隆皇帝评价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而这二人在世的时候一位是皇父摄政王,一个位是叔辅政王,是当时朝堂上权势和地位最为显赫的存在,更是各自开创了属于自己家族的和硕睿亲王世系和和硕豫亲王世系。

相比之下,死后的荣耀和后世的评价上,远远不及他的两位弟弟,同时,在他在世的时候,不仅与两位弟弟的地位相距深远,并且最终因为自己性格上的鲁莽和毫无政治头脑,只落得一个圈禁赐死的下场。


努尔哈赤时期备受宠爱的阿济格,在皇太极时期全方位的被两个弟弟所超越。

努尔哈赤对于阿济格的喜爱实际上属于爱屋及乌,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大妃阿巴亥。

特别是当年皇太极的继福晋,也就是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就是因为见了阿济格没有下轿而被努尔哈赤勒令与皇太极离婚的,足可见此时阿济格的地位和受喜爱程度。

并且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手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没人15个牛录,并且明确表示,阿济格将来会接任正黄旗旗主,多铎接任镶黄旗,多尔衮则是有意让他统领镶白旗。

但是由于阿济格年龄较长,率先走向了战场,随努尔哈赤征战,而在征战的过程中,阿济格又因为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混迹在一起,使得他除了学习了两位大贝勒的英勇与斗志外,更是像这二人一样,完全是一介赳赳武夫、有勇无谋,并且性格上是鲁莽、残忍、狂傲。

也正是因为如此,努尔哈赤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他的两位弟弟多尔衮和多铎身上,实际上,这也算是对于阿济格的一种“放弃”。

而在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开始,皇太极便开始了对于三兄弟势力的瓦解。

皇太极登基后,先是夺了镶白旗,又以“满洲人以黄色为尊”的原则,将多尔衮三兄弟统领的两黄旗与自己手中的两白旗进行“黄白互换”,因而就变为了皇太极统领正黄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八旗中实力最强的正白旗,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白旗,其中阿济格是旗主。

但是很快,皇太极借口阿济格未经请示汇报,擅自给多铎指婚并主持婚礼为由,废除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该由多尔衮担任。

实际上,亲哥哥给亲弟弟说媒并且主持婚礼原本是一件平常无奇的事情,特别是失去了父母之后,长兄便是如父般的存在。皇太极此意一来是为了打击阿济格,二来是为了拉拢多尔衮,同时对兄弟三人进行分化。只不过多尔衮在能力上确实有目共睹,众人佩服,同时阿济格当时也没有过渡在意旗主的位置,所以兄弟三人依旧感情深厚。

但是在后来的征战中,多尔衮和多铎的地位与日俱增,将自己的哥哥甩在了身后,特别是多尔衮,位列“四大亲王之一”,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三,并且深得皇太极宠爱和信任,远非阿济格能比。


然而,伴随着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基,阿济格则开始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骤然崩逝,尽管多尔衮角逐大清皇位失败,但是仍然可以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且开始排出异己,还未入关之前,就已经是大权独揽了。而阿济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亲王爵位,成为了英亲王。

随后阿济格领兵南下,在追击李自成大顺政权的过程中,阿济格屡次击败李自成大军,更是连杀刘宗敏和宋献策等大顺政权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清朝一统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凯旋而归的阿济格却发现,自己的两个弟弟,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原本的朝堂之上,应该是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是济尔哈朗这个时候已经被多尔衮彻底排挤掉了,而顶替济尔哈朗位置的不是别人,正是多铎。

此时的多尔衮,先是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再是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如今更是坐上了皇父摄政王的位置,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依然是整个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多铎,也在多尔衮的支持下成为叔父摄政王。

看着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成为了“叔王”,阿济格必然也会有所想法,于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多铎因为天花去世后,便向多尔衮提出自己也要像多铎一样叔王,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严厉的拒绝了他。

其实多尔衮没有将阿济格扶上辅政王或者叔王的位置,是非常明智的,并且是对大清王朝非常负责任的决定。

首先,阿济格的政治能力确实非常的有限。

阿济格带兵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不仅作战勇猛,并且是经验丰富,就连鳌拜都对阿济格的打仗水平深表钦佩。但是政治上,阿济格是极为不成熟,他终归只是一介赳赳武夫,说治理国家,阿济格差的太远了,这一点从皇太极在位期间将他从亲王的位置上直接废黜到了郡王就可见一斑。

其次,阿济格的性格太过于鲁莽和残暴。

前文中也说到了,阿济格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两个人混迹在一起,这两人虽说作战勇猛,但同样是有勇无谋,并且极为残暴,屠城、杀降、劫掠样样精通,可以说他们二人每天就是喝酒、打仗、杀人。

阿济格则是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一点上与他的这两位兄长是颇为相似,这样一个人统领朝局,必然是朝堂上人人自危,且不能说大清王朝能不能继续统一全国,说不定就会因为他陷入内乱。对于这一点多尔衮必然是非常清楚的。

再次,多尔衮对阿济格的感情远不及多铎。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去世的时候,多尔衮只有14岁,多铎只有12岁,阿济格又常年在外征战,可以说兄弟二人是相依为命,相伴长大,在不断成长的同时,更要时刻提防周围的风险。所以,这二人之间的感情是亲密无间的,多尔衮更是将多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进行培养,只是后来多铎因为天花过早离世,才让多尔衮作罢。

相较于多铎,阿济格与多尔衮却是在关系上,稍微疏远一些,除了两人小时候的正常经历外,有些史料上说,多尔衮对于阿济格在其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的过程中的表现是极度的失望,进而对于阿济格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但是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没有“以权谋私”,将自己的哥哥阿济格扶上位,对于后来大清王朝的发展,确实也是大功一件。


伴随着多尔衮的去世,阿济格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阿济格则在权力的争夺中再次跳了出来。

此时多尔衮已经被顺治皇帝追封为成宗义皇帝,两白旗的势力依旧把持着朝政,阿济格这个时候逼迫顺治皇帝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一方面他可以继承多尔衮的权势地位,继续把持朝政,另一方面则可以将两白旗号令在自己的统御之下。

然而,阿济格这次又失算了,顺治皇帝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的全力扶保下,已经亲政,并且开始了对于多尔衮集团的清算和报复,阿济格作为多尔衮三兄弟中仅剩的一位,必然是遭受打击的首要目标。因而阿济格的想要做“皇叔父摄政王”的美梦宣告破碎。可是,仍然无法认清形势的阿济格则是策划了一场谋反,希望通过武力夺权,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最终,作为多尔衮兄长的阿济格,本就因为顺治皇帝的“恨屋及乌”而遭人厌倦,再加上这一系列的“作死”行为,也直接导致了他被顺治皇帝圈禁,之后又被削宗夺爵,进而被顺治皇帝下令赐死。


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多铎平反,阿济格再一次被华丽的“忽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离多铎、多尔衮、阿济格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此时当政的乾隆皇帝开始着手于对于清朝初年以及他的父亲雍正在位时期,被处以极刑的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成员们进行平反。

在这期间,多尔衮和多铎先后为乾隆皇帝所平反,恢复了身份和爵位,其后人也享受到了应有的殊荣。而乾隆皇帝借着此次平反,也最终厘定了“铁帽子王”的制度,多尔衮的后人袭承了他和硕睿亲王的爵位,多铎的后人也袭承了和硕豫亲王的爵位。

而阿济格非但没有被乾隆皇帝平反,相反则是继续对其进行了批判:

“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就这样,阿济格没有能像他的两位弟弟一样获得平反,他也只能继续以乱臣贼子的身份,打上了耻辱性的历史标签。

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才最终为阿济格的后人恢复了宗室身份,但是其爵位,始终没有被恢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