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的哥哥為何會落得個被賜死的下場?

高敏崇


這個問題說的是阿濟格。

阿濟格是多爾袞的哥哥,比多爾袞年長7歲,但是相比比較有領導才能與謀略的弟弟,阿濟格雖然軍事才能也不算低,但是比較粗鹵無謀,因此即使在多爾袞權傾天下的時候,也沒有進入統治核心集團。

多爾袞去世之後,阿濟格產生了奪權的想法,但是第一沒有得到兩白旗大臣的支持,第二後多爾袞時代宗室重臣中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也都不支持阿濟格,因此在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二十六日,事敗的阿濟格被議罪幽禁。

幽禁期間,阿濟格繼續不作不死,私藏兵器,挖掘地道,揚言放火燒屋,因此次年十月,諸王大臣認為阿濟格狂悖已極,留之將成後患,因此上奏順治帝要求處死他,順治帝同意,賜其自盡。

阿濟格最後落得被賜死的下場,主要是因為試圖奪權失敗,而奪權失敗,很重要的一點是兩白旗大臣不支持他,不但不支持,而且其中吳拜、蘇拜、博爾輝、阿爾津等是最早舉報阿濟格的人,舉報者中的蘇拜還在阿濟格手下當過將領,追根溯源,或許是阿濟格不足以服眾,其個人魅力與領帶才能不足以讓兩白旗大臣信服,因此兩白旗大臣在多爾袞去世之後沒有選擇阿濟格作為自己的主子兼代理人。


談古論金


1626年68歲的努爾哈赤病歿,丈夫屍骨未寒,第二天皇后阿巴亥被迫殉死,當時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

阿濟格身高丈餘,虎背熊腰,能征善戰,清軍入關時,他縱掠京畿地區,56戰皆捷,全殲山海關總兵趙率教所部,以後阿濟格參加過大淩河之戰、松錦大戰、遠征察哈爾、率軍攻克皮島等。
清軍入關後,阿濟格以靖遠大將軍的身份,率領大軍一路追剿李自成,俘殺大將劉宗敏、軍師宋獻策,並招降大順軍將領、兵馬10萬,佔領63城。後又率軍征剿姜瓖叛軍,對大清王朝可說居功至偉。

阿濟格作為清太祖的嫡子,要有比其他庶出的兄長更多的機會,但他四肢發達、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和多爾袞和多鐸相比,簡直就是弱智。因此雖然他在三兄弟當中資格最老,戰功最多,爵位卻最低,而且很不穩定,多次受到皇太極和多爾袞的處罰。

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他的長子豪格和多爾袞為了爭奪皇位劍拔弩張,勢同水火,各不相讓,多爾袞表面上說為避免大清帝入內亂和分裂,讓福臨繼承大位,自己為輔政大臣,但實屬無奈之舉。阿濟格認為是多爾袞軟弱才導致自己三兄弟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從而與多爾袞產生了矛盾。

多爾袞被封皇叔父攝政王,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任人為親,衣、食、住、行基本上與皇帝無異,僅差一個皇帝名號而號。位高權重的多爾袞把順治當傀儡,阿濟格竟然不知自己半斤八兩的當面稱順治是“孺子”,福臨再怎麼小也是皇帝,一國之君,叫“孺子”是對順治不尊,是殺頭之罪。

阿濟格打敗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逃跑。阿濟格竟私奏李自成已死,這是謊報軍情,是殺頭之罪。

多鐸病死後,阿濟格上奏要求接替多鐸輔政叔王的地位,還乘機貶低多鐸:功不高,位卻重,不匹配”。

多爾袞對他深為不滿,下詔斥其狂妄,將其降為郡王,因為多爾袞深知阿濟格太缺乏政治頭腦,打仗是一把好手,輔政只會壞事,是一種保護,但阿濟格就此認為多爾袞偏心,與多爾袞徹底鬧翻。

1650年冬多爾袞塞北狩獵途中墜馬而死,其眾多心腹黨羽人心惶惶,阿濟格只要稍微曉以情理,就能將這批勢收入帳下,接替多爾袞為攝政王,但不長腦子的阿濟格竟對多爾袞所管兩白旗大臣兵戎相威。於是兩白旗大臣決定往“依皇上為生”,並告發阿濟格欲乘喪發動政變。清廷立即關閉九門,在阿濟格回京的必經之路設下埋伏,將他擒拿,打入大牢,其子勞親被革去王爵,降為貝子。

人要是作死,滿天神佛也救不了,阿濟格在牢裡如低調做人,高調認罪,順治或看他為清室立下赫赫戰功,即便不讓他掌權,但榮華富貴可保無虞!

可是,阿濟格在獄中私藏大刀,暗挖地道,並放言要燒燬囚禁自己的年房!隨著順治對阿濟格的最後一絲容忍憐憫之心的消失,朝臣對阿濟格的彈劾雪片似的飛入皇宮。

1651年11月28日,順治帝令其自盡,除宗籍,其子勞親一同被賜死,正是咎由自取、禍福自招。


美麗青春您真痘


攝政王多爾袞的哥哥阿齊格,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大將,為滿清入關建立清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那他為什麼會落得個被賜死的下場呢?

攝政王多爾袞的哥哥阿齊格雖能征善戰,戰功顯著,但卻有勇無謀,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阿齊格,戰功顯赫終被賜死

一、能征善戰,戰功顯著

我們先來通過一些歷史事件來了解阿齊格的戰功:

清太祖天命十一年,也就是1626年,阿齊格在和臺吉碩一起喀爾喀巴林部,以及也大貝勒代善一起討伐扎魯特部的這兩場戰役中戰功頗大被封為貝勒。因此頗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寵愛。我們通過一個事例來看有多寵愛,皇太極的第二任正妻繼妃烏拉那拉氏,曾因為見阿濟格不肯下轎,即被公爹努爾哈赤下令休離。

崇德元年,也就是1636年,阿齊格和饒餘貝勒阿巴泰及揚古利討伐明朝,一路斬將奪關,大小五十六戰全部獲勝, 回去時,后皇太極親自到十里外迎接並親自倒酒慰問阿齊格。

順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阿齊格攻打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一路勢如破竹,相繼佔領河南、湖廣、江西、江南的63城而班師回朝。

二、性格粗暴,頭腦簡單,政治上連犯錯誤終至被順治幽禁

阿齊格雖然打仗在行,可是在行事方面相比起他弟多爾袞就極為弱智了。

1643年,清皇太極去世後,一場皇位之爭展開,阿齊格與多鐸都勸多爾袞繼帝位。但多爾袞後自知條件不成熟,就以避免朝廷陷入內亂為名立了皇大極的第九個兒子福臨為帝,也就是順治帝。因為福臨只有6歲,所以多爾袞當起了攝政王,實同皇帝,把順治當成了傀儡。這阿齊格總認為多爾袞處理錯誤,乃至於當面稱順治皇帝為“孺子”,實為對皇帝的大不敬。此為其一。

輔政叔王多鐸病死後,阿齊格想接替他的位置,可是上奏時居然說多鐸的職位與功勞不匹配,致使多爾袞都生氣指責人,認為他不適於輔政,並將他降為郡王。但阿齊格卻沒有從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認為多爾袞偏心,於是和他也鬧翻了。此為其二。

順治七年,也就是1650年的冬天,多爾袞死了,阿格格又想當攝政王。他一方面讓他兒子勞親帶兵來,並隱瞞多爾袞去世的消息;另一方面他要求多爾袞所管的兩白旗大臣幫助他,但應該是方式不對,遭拒絕後,他又帶兵想要剿殺。於是這兩個大臣就跑去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說了。大學士剛林也發現了阿齊格的意圖,就搶先到北京通知了順治。阿齊格的陰謀失敗。此其三。

△阿齊格,戰功顯赫終被賜死

這下終於惹惱了順治,於是被幽禁。最後被順治皇帝賜死。

總結:

阿齊格雖然打仗不錯,但明顯狂妄而缺乏政治智慧。他不能很好地擺正位置,隱藏自己的野心,在多爾袞去世後,連他哥的親信都把持不住要動刀兵,可見他政治方面確實弱智。這樣的人,野心越大,應該死得就越快。

我是靜篤,如果你有什麼看法,請在下面留言喲。


摯守靜篤


題主指的應該是多爾袞的同胞哥哥阿濟格。

努爾哈赤有十幾個兒子,其中多爾袞,多鐸,阿濟格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而且其母親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妃,也就是說他們三兄弟才是嫡子,皇太極雖然是哥哥,卻是庶子。不過當時後金還比較原始野蠻,沒有完善的繼承製度,所以最後還是拳頭最大的皇太極繼承了汗位。



三兄弟中,大哥阿濟格身高一丈有餘,虎背熊腰,能征善戰,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將領。他的著名戰功有第一次入關時,縱掠京畿地區,56戰皆捷,全殲山海關總兵趙率教所部;攻克東江軍駐地皮島,全殲東江總兵沈世魁所部;擊潰明監軍道張春的四萬軍隊,斬殺大半;與大順軍作戰時,俘殺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軍師宋獻策,並招降大順軍將領、兵馬10萬,佔領63城。



但他同時又是一個缺少政治智慧,性格粗暴的人。阿濟格本來很重兄弟之情,明明自己是哥哥,因為二弟多爾袞足智多謀,他心甘情願聽其驅策。當皇太極駕崩時,阿濟格力勸多爾袞即位,令他意外的是,多爾袞為避免發生內訌,把皇太極的幼子福臨扶上了皇位。面對自己三兄弟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轉眼間讓一個小毛孩給拿去,阿濟格心裡自然是不舒服的,從而與多爾袞產生了矛盾。

入關後,阿濟格一向看不起的三弟多鐸因為戰功被封為豫親王。而阿濟格因為上奏說李自成已死,可實際上李自成死沒死,他自己也不知道,這讓多爾袞對他又增加了不滿,將其降為郡王,這自然讓阿濟格更為不滿。

多鐸同樣也是戰功彪炳,被乾隆稱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阿濟格在他死後公然否定其功績,潑髒水,明顯是給自己拉仇恨、敗人品

多鐸病死後,阿濟格上奏要求接替多鐸輔政叔王的地位,還乘機貶低多鐸:“輔政德豫親王(多鐸)征討流寇時,在慶都躲到偏僻地方,在潼關、西安時不全殲其眾,追剿騰機思時不取其國,功績並不顯著,不該對其子給予優厚待遇,鄭親王(濟爾哈朗)是我們叔父的兒子,不應該叫叔王。我是太祖的兒子、皇帝的叔叔,應該叫叔王才是。”

多爾袞生前不準阿濟格參政,實際上是為了保護這位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哥哥,可他一死,阿濟格就開始花樣作死了

說了這麼不講團結的話,多爾袞當然不會同意,下詔斥其狂妄。諸王大臣要求削其爵位,多爾袞沒有同意,但禁止阿濟格干預朝廷事務及交接漢官。多爾袞深知阿濟格太缺乏政治頭腦,打仗是一把好手,輔政只會壞事。但是阿濟格就此認為多爾袞偏心,與多爾袞徹底鬧翻。

其實,多爾袞畢竟看重兄弟之情,雖然屢施薄懲,但都隔靴搔癢,確保了阿濟格的榮華富貴,更不會要他的命。結果阿濟格變本加厲,終於惹出殺身之禍。

多爾袞把順治當傀儡,阿濟格更當面稱順治是“小兒”,可以說順治是一定會報復的。阿濟格的白痴行徑讓順治贏得無比輕鬆

多爾袞死後,阿濟格企圖接替多爾袞為攝政王,又幹了一件蠢事。他脅迫多爾袞所管兩白旗大臣附己,遭到拒絕後又以兵戎相威脅。其實多爾袞去世,又沒有兒子,其心腹黨羽眾多,正在人心惶惶之際,只要稍微曉以情理,接收這批勢力並不難,可阿濟格只會用刀子說話。於是,兩白旗大臣決定往“依皇上為生”,並向鄭親王濟爾哈朗告發阿濟格乘喪欲謀亂奪政。清廷立即關閉九門,在阿濟格回京的必經之路德勝門外派駐重兵,乘阿濟格父子護送多爾袞靈柩回京時將其逮捕。

議政王大臣會議議阿濟格罪,將其幽禁,其子勞親被革去王爵,降為貝子。阿濟格在幽禁期間,不僅沒有一絲收斂,反而益加狂暴無禮,在監房內私藏大刀,暗掘地道,聲稱要放火燒燬監房。 順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諸王以阿濟格悖亂已極,留之恐貽後患,應立即處死。奏入,順治帝令其自盡,除宗籍,其子勞親一同被賜死,正是咎由自取、禍福自招。


海軍史研究會員


因為阿濟格太蠢了,同母三兄弟就數他蠢,簡直拉低兩個弟弟的水平線。不但人蠢,還自以為是,覺得自己牛逼轟轟的,所以,他親兄弟都不是多耐煩他。

阿濟格也曾經叱吒沙場所向披靡,更是拯救皇太極於危難之中,被皇太極嘉獎,他也是驍勇不凡,還有謀略,所以,在31歲的時候就被封多羅武英郡王,隨後又在松錦之戰立下大功,入關後又任靖遠大將軍追擊李自成的大順軍,在鎮壓農民義軍時,阿濟格嗜殺成性,兇殘無道,也展現他暴虐的一面。

缺乏自知之明的阿濟格沒文化,還拒絕新事物,習慣用殺戮處理事情,是清初保守派代表之一,又喜歡高估自己,覺得自己除了天大就數他厲害。

皇太極活著時,阿濟格雖然時常驕情,因為對皇太極還有敬畏之心,不至於做出出格的事。

順治帝繼位後,他很是瞧不起,在軍中都稱福臨為“孺子”,還一度稱病不朝,表示對小皇帝的蔑視,覺得自己是攝政王的哥哥,有意無意的把自己凌駕在皇帝和國家之上,對多爾袞的命令都不認真執行,比較任性妄為。

這貨還無腦到踩自己親弟弟上位,多鐸死後,阿濟格質問多爾袞為啥不給自己叔王的稱號,多鐸功勞不及自己卻是叔德豫親王。

多爾袞嚴厲批駁他的非分之想,阿濟格很生氣,又要多爾袞批准他營建府邸,多爾袞很惱火親哥哥瞎折騰,就在朝廷上當眾數落阿濟格的罪狀,並不準他參與政務,從此,阿濟格就退出政治舞臺。

多爾袞死後,阿濟格這個蠢貨不是想方設法收攏兄弟們的勢力,連奔喪都不想去,只是應付性的看一眼就走了,路上遇到多爾袞的部屬還揮鞭就打,讓給他讓路,這樣的蠢貨,誰敢依附他?

隨後,他還想成為攝政,引起順治帝和濟爾哈朗的不滿,聯手對付阿濟格,以謀反罪把他削爵幽禁,後來被賜自盡,年僅46歲。

就是這樣。


猴格大人


多爾袞在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眾兒子當中行十四,也就是說,排在他前面的那十三位都是他哥哥,不知道提問者說的是哪一位?我想,大概是指的多爾袞一母同胞的哥哥阿濟格吧。



阿濟格這個人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作為清太祖的嫡子(其生母大妃烏拉那拉氏相當於是清太祖的繼後),阿濟格獲得了比許多庶出的兄長更多的機會。自天命年間起,阿濟格的一生幾乎是在馬背上度過的,對朝鮮、對明王朝、對大順政權的戰爭幾乎都沒有落下。對清王朝而言,也算得上是戰功赫赫了。可是,雖然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在政治上阿濟格的腦子明顯就不夠用了。這也是為什麼都是一母同胞,多爾袞更加器重胞弟多鐸的原因之一。



順治元年,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之後,大肆重用自己一母同胞的這一兄一弟。順治三年,多鐸被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成為事實上的“二把手”。而多爾袞對於胞兄阿濟格的重用,基本上侷限於軍事層面。為此,阿濟格心中頗不平衡,還對多爾袞甩過臉子。意思憑什麼多鐸能叫叔王,甚至連咱二叔家那兒子濟爾哈朗都能叫叔王,我是你一母同胞的親哥哥卻不能?雖然如此,畢竟是一母同胞的親哥哥,多爾袞也沒把阿濟格怎麼樣,依然繼續重用。但是,依然是僅限於軍事層面,不讓他染指太多政治事務。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從阿濟格在多爾袞去世後的舉動和結局來看,多爾袞此舉實際上是在保護這位“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胞兄。如果讓他染指政治事務,指不定捅出多大漏子來呢,到時候這屁股多爾袞也沒法擦。



順治七年臘月,多爾袞在古北口墜馬傷重不治身亡。這時候,“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阿濟格坐不住了,這回他的胃口可不僅僅是所謂的叔王了,他惦記上的是多爾袞攝政王的位子!阿濟格這個人也的確是沒腦子,本來多爾袞、多鐸不在了,兩白旗將領人心惶惶,他只要稍加安撫和利益拉攏,還是有可能將兩白旗全部收入麾下的。可是,他卻直接拿起了大刀片子,逼兩白旗將領接受自己的領導。得,直接把這幫人給逼向了清世祖一邊了,這幫人直接把這事兒捅給了濟爾哈朗,結果可想而知。



阿濟格帶著麾下的丘八直逼北京城,正做著當上攝政王的美夢呢。已經得到消息的清世祖卻早有防備、守株待兔,阿濟格還沒進城,直接就被濟爾哈朗給拿下了。起初,清世宗也拿不定主意,到底該怎麼處置這位叔叔,畢竟他還沒有正式舉起造反的大旗,而且又戰功赫赫,還是剛剛去世的多爾袞的胞兄。如何處置他,對於清世祖定義已故多爾袞的功過是有風向標意義的,事關人心和政局穩定。因此,清世祖沒有立即處置阿濟格,僅僅是將他幽禁了起來。



人要是作死,滿天神佛也救不了,而阿濟格就是典型的作死!幽禁之中的阿濟格非但沒有夾起尾巴做人,又是藏大刀片子、又是挖地道,甚至揚言要一把火燒了監房,總之就是甩開了作。既然想死,那就成全你!於是,宗室王公們登場了,一個個“義憤填膺”地向新老闆清世祖表忠心:“阿濟格狂悖至極,留下後患無窮……”清世祖正愁找不到好理由呢,既然叔叔、大爺們已經給遞上臺階了,那咱就就坡下驢唄。於是,清世祖賜阿濟格和他的兒子勞親自盡。



平心而論,從清世祖清算多爾袞時對多爾袞的過繼兒子多爾博(實際上是多鐸的兒子)和多鐸的兒子多尼的態度來看,如果多爾袞去世後,阿濟格安分守己、本分做人,應該是不會有性命之憂的,最多也就是降爵,頂了天也不過就是革爵。畢竟阿濟格一介武夫,翻不起什麼大浪。只可惜,阿濟格能力不行,野心卻不小,硬生生把自己給作死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這裡說的是英親王阿濟格吧,阿濟格不只是多爾袞的哥哥,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身為太祖的親兒子,順治帝竟然要將其賜死,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阿濟格與多爾袞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那就是欺負順治帝,要架空順治帝,自己來獨攬大權。

這時候可能會有小夥伴疑惑了,多爾袞身為攝政王,是真正的架空順治帝成功,並且獨攬大權一直到自己死去。但是阿濟格並沒有成功,為什麼順治帝這麼恨他,都不說是幽禁至死或者幽禁中暗中毒死什麼的,免得落下一個殺叔惡名,而是直接將其削爵幽禁賜死。

多爾袞死後怎麼說順治帝還裝模作樣的追封其為皇帝,然後有大臣告發多爾袞以後,再清算了多爾袞。到了阿濟格這裡,都沒有這個講究了,直接削爵幽禁賜死。

其實主要是順治帝想殺雞給猴看,而且阿濟格太過蔑視順治帝,使順治帝大為光火。畢竟多爾袞壓制了順治帝七年,不讓他讀書識字,還成為皇父攝政王,又流傳著孝莊太后下嫁的傳言等。

好不容易熬到多爾袞死了,自己可以親政了。阿濟格竟然妄圖當攝政王,來繼續欺壓自己,所以順治帝大怒,心想自己這是成了軟柿子了,誰都想捏一下了。加上阿濟格這個人有勇無謀,飛揚跋扈習慣了,一向是對順治帝不尊敬,所以順治帝乾脆粉碎了阿濟格的不軌計劃之後,直接將其削爵幽禁賜死,來震懾那些不老實的大臣,意思是朕可不是好欺負的!

阿濟格這個人,其實也是出了名的有勇無謀,身為多爾袞的同母哥哥,被弟弟後來居上不說。多爾袞死後還不自量力的想要繼續當攝政王,偏偏連弟弟兩白旗的勢力都接收不了,因為沒有人服他,沒有實力還又作死的繼續自己的計劃,最後被順治帝輕鬆拿下將其解決。

所以說不是每個人都是多爾袞,還是要有自知之明,要量力而行。不然想的太好了,卻實力跟不上,最後只會害了自己,這不阿濟格不只是自己身死,自己的英親王爵位,努力一把成為鐵帽子王都可以想想,結果卻是被奪爵,沒有傳遞下去,兒子也被賜死不少,何止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簡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兒子又折爵位還沒命。


宋安之


小編的問題問的有點問題,愛新覺羅·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理論上說他有十三個哥哥,這個問題就比較寬泛了。也許你會說是被賜死的那個哥哥,其實歷史上多爾滾被賜死的哥哥有兩個。一個是努爾哈赤的大兒子愛新覺羅·褚英,另外一個是努爾哈赤的十二子愛新覺羅·阿濟格。褚英是元妃佟佳氏所生,阿濟格是大妃阿巴亥所生。要論誰更加親近,阿濟格是多爾袞的同胞哥哥。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阿濟格這個人。


能征善戰,屢立戰功

阿濟格20歲的跟從貝勒莽古爾泰征伐察哈爾部,21歲和吉碩託討伐喀爾喀巴林部,和大貝勒代善討伐扎魯特部。在戰場上都取得了戰功,努爾哈赤非常喜歡他。他和他的哥哥阿拜攻打朝鮮王朝,連續攻克了五座城池,後來在清軍攻打明朝的過程中,也取得了不少的戰績。得到了皇太極的賞識,有一次阿濟格打完勝戰回來,皇太極親自走出宮殿十里的地方去迎接他。看見阿濟格非常辛勞,甚至為他落下淚,皇太極親自倒酒慰勞阿濟格。


性格粗暴,不善謀略

史書對阿濟格的評價,缺少智慧,性格粗暴之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這個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二月,蒙古扎魯特部的臺吉恩格參出逃,準備投靠阿濟格旗下。那時清朝還沒有建立,急需籠絡人心,像恩格參這樣出逃歸降的蒙古貴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待。皇太極此時對阿濟格已經開始反感了,要打擊阿濟格,皇太極就做主把恩格參撥給德格類,可恩格參本人還是要投到阿濟格的門下。德格類大怒,派人去找阿濟格要人,阿濟格居然用刀把人給砍傷。後來阿濟格受到了皇太極的懲罰。


順治九年(1649年)三月,德豫親王多鐸去世。阿濟格跑到他弟弟多爾袞那,和他弟弟說我的功勞顯著,打了那麼多勝戰,難道不應該得到優厚的待遇嗎?鄭親王(濟爾哈朗)是我們叔叔的兒子,不應該被封為叔王,我是太祖的兒子,皇帝的叔叔,我才應該被封為叔王才對。當然攝政王多爾袞並沒有答應他的要求,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阿濟哥沒有城府,不善謀略,狂妄自大。

阿濟格被賜死的原因?

其一,1650年攝政王多爾袞打獵,死於灤河,阿濟格欲謀亂奪取攝政王的位置。阿濟格的品行自然得不到認可,在準備發動政變的時候,多爾袞的兩大白旗決定“依皇上為生”,所以失敗是難免的。


其二,阿濟格被抓後,被幽禁起來。在此期間,他不僅沒有一絲收斂,反而更加狂暴無禮。在監房內暗掘地道,還揚言要放火燒掉監房。這樣的行為只能加劇當權者想盡辦法處死他。

其三,1650年此時順治帝已經12歲了,不是懵懂的小孩了,再出現一個攝政王的事情是不可能讓其存在的。

下面我們看看後人對阿濟格的評價

乾隆帝:“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實由自取。”

意思是說,阿濟格雖然有一點點功勞,但是也不能抵他的過錯,最後被罷官削爵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結果。


雲端醉星辰


在清朝建國之初,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這三個一母同胞的兄弟,影響力之大、存在感之強、戰功之顯赫、貢獻之突出,絕對能在當時的諸王貝勒中首屈一指。

愛新覺羅·阿濟格,被順治皇帝評價為:王及行間將士馳驅跋涉,懸崖峻嶺,深江大河,萬有餘里,勞苦功高。這個被稱為“滿清第一猛將”的和碩英親王,曾經創下連勝56場戰事的輝煌紀錄,為清朝的鞏固壯大、揮師入關乃至平定中原地區立下了汗馬功勞。

愛新覺羅·多鐸,被乾隆皇帝譽為:從睿親王入關。肅清京輦。即率師西平流寇。南定江浙。實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這個從東北一直打到江南,再從江南打回蒙古的悍將,年僅33歲便獲封“輔政叔德豫親王”,成為當時清廷實際上的第二號人物。

愛新覺羅·多爾袞,不必多說,這個被乾隆皇帝讚譽為“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的清初輔政王,在順治元年到順治七年之間,手握朝政大權,乃系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順治元年四月,順治皇帝任命多爾袞為大將軍,親賜大將軍敕印,令他統大軍南下,入關與李自成和南明王朝開始了爭奪天下的宏偉事業。多爾袞在掌握了清朝兵權以後,就立馬對自己的兩位兄弟委以重任。自此,無論是揮師入關還是南下作戰,阿濟格和多鐸都是獨當一面、統領一路大軍的所在。

不可否認,就所立戰功和對於清王朝的具體貢獻而言,阿濟格和多鐸都是不容忽視、無可替代的所在。可是,同樣作為多爾袞的一母同胞,多鐸於順治四年獲封“叔王”;而作為兄長的阿濟格求封“叔王”時,卻得到了多爾袞“斥其妄,令勿預部務及交接漢官”的嚴厲懲治。順治六年,多鐸身染天花,不治身亡,起身後葬禮極盡奢侈;而阿濟格卻得到了一個和其勞親一同賜死的悲慘下場。

那麼,同樣是大清一把手——多爾袞的一母同胞,阿濟格和多鐸所得到的的待遇和下場,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1、政治智慧是阿濟格的硬傷

歷史上的愛新覺羅·阿濟格雖然被譽為“滿清第一猛將”,作戰勇猛、戰功顯赫,在其創下連勝56場大捷後,皇太極甚至“迎勞地載門外十里,見阿濟格勞瘠,為淚下,親酌金卮勞之”。不可否認,阿濟格的能征善戰,乃系其後來位極人臣的重要原因。

但是,和很多滿洲猛將一樣,阿濟格頭腦簡單、性格暴虐,政治智慧幾乎為零。

順治四年,在接連平定江南、喀爾喀蒙古以後,軍功顯赫的多鐸被多爾袞晉封為“輔政德豫親王”,成為了僅次於多爾袞的實權派人物。對於多鐸的晉封,乃系多爾袞增強對武裝力量、朝政大權乃至身後勢力分佈的理性考慮。但是,阿濟格卻看不到這一層,以自己年長和功大為由向多爾袞提出了晉封“叔王”的要求。

《清史稿·列傳四·諸王三》有載:

阿濟格自以功多,告多爾袞曰:“輔政德豫親王徵流寇至慶都,潛身僻地,破潼關、西安不殲其眾,追騰機思不取,功績未著,不當優異其子。鄭親王乃叔父之子,不當稱‘叔王’。予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宜稱‘叔王’。”

僅此一件事,就足以證明阿濟格對朝局形式的茫然不知,在政治智慧方面的極度欠缺!

順治七年,多爾袞薨逝以後,阿濟格仍然看不清朝野局勢,竟然生出了“猶欲攝政”的狂妄念頭,也就只能落得一個“其死宜也”的下場。

2、恃功而驕、恃年長而橫

順治二年,阿濟格率領大軍進攻大順政權,在誅殺大順名將劉忠敏、軍師宋獻策;招降南明十餘萬兵馬;相繼佔領河南、湖廣、江西、江南的63城後;清廷遣使攜詔慰問並令阿濟格班師。如此巨大的勝利後,阿濟格能夠得到的回報自然不必多言,但是,阿濟格的具體行為卻讓其大功變成了大過。

《清史稿·列傳四·諸王三》記載了阿濟格的這次“囂張之舉”:

詔未至,阿濟格率師還京師。睿親王多爾袞責阿濟格不候詔班師,又自成未死時,先以死聞,遣人數其罪;又在午門張蓋坐,召而斥之。

阿濟格為何敢於自作主張,擅自調動大軍?不就是因為他是多爾袞的兄長,不就是因為他曾經立下赫赫戰功、不可一世嗎!恃功而驕、恃年長而橫的結果就是從親王爵位降為了郡王爵位。

3、時也、命也

於北京建都以後,清王朝面臨著大順政權、南明政權兩大阻礙清王朝一統中原地區的大敵。順治二年,以多爾袞為代表的清朝統治階層開始了統一中原地區的浩大進攻部署,阿濟格負責進軍關中,征剿李自成;多鐸則率領大軍南下,劍鋒直指南明政權。

我們再來看下阿濟格和多鐸進軍的最終結果:

阿濟格,對大順政權進行了致命性打擊,但是其謊報李自成死亡,不候詔班師;

多鐸,平定江南並率大軍及弘光帝、偽太子等戰俘凱旋京師;

面對同等的任務,同等的難度,阿濟格和多鐸的功績對比,明顯可見。但是,就作戰能力而言,南明軍隊較之大順軍隊,遠遠不如;就難度等級而言,南下作戰較之關中征戰,遠遠不如。或許,多爾袞就是因為對阿濟格軍事能力的充分信任才會如此安排,這就是阿濟格的命,不可更改!

在明末清初波詭雲譎的戰亂年代,阿濟格和多鐸這兩位威名遠播的悍將,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戰功卓著,但作為清朝統治階層的組成部分,在政治智慧上的嚴重缺失,在皇權面前的囂張跋扈,再加上一點早已註定的命數,阿濟格能夠落得一個不得善終,甚至在乾隆皇帝為其三兄弟翻案的時候,依然給予了“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實由自取”的評價,乃系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四·諸王三》、《清實錄·世祖實錄》、《多爾袞攝政日記》


正說清代十二朝


在清朝初年的政治舞臺上, 有這樣一支由三個親兄弟組成的政治集團,他們無論在何時,無論面對怎樣的境地,都自始至終保持了團結,他們從未有過“兄弟鬩牆”的反目,自始至終都是兄弟齊心,共同面對眼前的一切。

這三人便是努爾哈赤最後一任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

而在這三兄弟之中,多爾袞的功勳和地位自不用多說,是當之無愧的大清王朝揮師入關、一統天下的最大功臣,乾隆皇帝都評價他是“奉世祖入都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同時,多爾袞的弟弟多鐸也被乾隆皇帝評價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而這二人在世的時候一位是皇父攝政王,一個位是叔輔政王,是當時朝堂上權勢和地位最為顯赫的存在,更是各自開創了屬於自己家族的和碩睿親王世系和和碩豫親王世系。

相比之下,死後的榮耀和後世的評價上,遠遠不及他的兩位弟弟,同時,在他在世的時候,不僅與兩位弟弟的地位相距深遠,並且最終因為自己性格上的魯莽和毫無政治頭腦,只落得一個圈禁賜死的下場。


努爾哈赤時期備受寵愛的阿濟格,在皇太極時期全方位的被兩個弟弟所超越。

努爾哈赤對於阿濟格的喜愛實際上屬於愛屋及烏,完全是因為他們的母親大妃阿巴亥。

特別是當年皇太極的繼福晉,也就是豪格的生母烏拉那拉氏,就是因為見了阿濟格沒有下轎而被努爾哈赤勒令與皇太極離婚的,足可見此時阿濟格的地位和受喜愛程度。

並且在努爾哈赤晚年的時候,將自己手中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沒人15個牛錄,並且明確表示,阿濟格將來會接任正黃旗旗主,多鐸接任鑲黃旗,多爾袞則是有意讓他統領鑲白旗。

但是由於阿濟格年齡較長,率先走向了戰場,隨努爾哈赤征戰,而在征戰的過程中,阿濟格又因為常年同阿敏和莽古爾泰混跡在一起,使得他除了學習了兩位大貝勒的英勇與鬥志外,更是像這二人一樣,完全是一介赳赳武夫、有勇無謀,並且性格上是魯莽、殘忍、狂傲。

也正是因為如此,努爾哈赤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他的兩位弟弟多爾袞和多鐸身上,實際上,這也算是對於阿濟格的一種“放棄”。

而在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登基後金大汗開始,皇太極便開始了對於三兄弟勢力的瓦解。

皇太極登基後,先是奪了鑲白旗,又以“滿洲人以黃色為尊”的原則,將多爾袞三兄弟統領的兩黃旗與自己手中的兩白旗進行“黃白互換”,因而就變為了皇太極統領正黃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統領八旗中實力最強的正白旗,阿濟格與多爾袞共領鑲白旗,其中阿濟格是旗主。

但是很快,皇太極藉口阿濟格未經請示彙報,擅自給多鐸指婚並主持婚禮為由,廢除了阿濟格的鑲白旗旗主之位,該由多爾袞擔任。

實際上,親哥哥給親弟弟說媒並且主持婚禮原本是一件平常無奇的事情,特別是失去了父母之後,長兄便是如父般的存在。皇太極此意一來是為了打擊阿濟格,二來是為了拉攏多爾袞,同時對兄弟三人進行分化。只不過多爾袞在能力上確實有目共睹,眾人佩服,同時阿濟格當時也沒有過渡在意旗主的位置,所以兄弟三人依舊感情深厚。

但是在後來的征戰中,多爾袞和多鐸的地位與日俱增,將自己的哥哥甩在了身後,特別是多爾袞,位列“四大親王之一”,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三,並且深得皇太極寵愛和信任,遠非阿濟格能比。


然而,伴隨著皇太極去世,順治皇帝登基,阿濟格則開始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驟然崩逝,儘管多爾袞角逐大清皇位失敗,但是仍然可以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並且開始排出異己,還未入關之前,就已經是大權獨攬了。而阿濟格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親王爵位,成為了英親王。

隨後阿濟格領兵南下,在追擊李自成大順政權的過程中,阿濟格屢次擊敗李自成大軍,更是連殺劉宗敏和宋獻策等大順政權的核心骨幹力量,為清朝一統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凱旋而歸的阿濟格卻發現,自己的兩個弟弟,已經是位極人臣了。

原本的朝堂之上,應該是由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但是濟爾哈朗這個時候已經被多爾袞徹底排擠掉了,而頂替濟爾哈朗位置的不是別人,正是多鐸。

此時的多爾袞,先是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再是成為了皇叔父攝政王,如今更是坐上了皇父攝政王的位置,權傾朝野,大權在握,依然是整個王朝的實際統治者;而多鐸,也在多爾袞的支持下成為叔父攝政王。

看著自己的兩個弟弟都成為了“叔王”,阿濟格必然也會有所想法,於是在順治六年(1649年),多鐸因為天花去世後,便向多爾袞提出自己也要像多鐸一樣叔王,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多爾袞嚴厲的拒絕了他。

其實多爾袞沒有將阿濟格扶上輔政王或者叔王的位置,是非常明智的,並且是對大清王朝非常負責任的決定。

首先,阿濟格的政治能力確實非常的有限。

阿濟格帶兵打仗,確實是一把好手,不僅作戰勇猛,並且是經驗豐富,就連鰲拜都對阿濟格的打仗水平深表欽佩。但是政治上,阿濟格是極為不成熟,他終歸只是一介赳赳武夫,說治理國家,阿濟格差的太遠了,這一點從皇太極在位期間將他從親王的位置上直接廢黜到了郡王就可見一斑。

其次,阿濟格的性格太過於魯莽和殘暴。

前文中也說到了,阿濟格常年同阿敏和莽古爾泰兩個人混跡在一起,這兩人雖說作戰勇猛,但同樣是有勇無謀,並且極為殘暴,屠城、殺降、劫掠樣樣精通,可以說他們二人每天就是喝酒、打仗、殺人。

阿濟格則是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這一點上與他的這兩位兄長是頗為相似,這樣一個人統領朝局,必然是朝堂上人人自危,且不能說大清王朝能不能繼續統一全國,說不定就會因為他陷入內亂。對於這一點多爾袞必然是非常清楚的。

再次,多爾袞對阿濟格的感情遠不及多鐸。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去世的時候,多爾袞只有14歲,多鐸只有12歲,阿濟格又常年在外征戰,可以說兄弟二人是相依為命,相伴長大,在不斷成長的同時,更要時刻提防周圍的風險。所以,這二人之間的感情是親密無間的,多爾袞更是將多鐸作為自己的接班人進行培養,只是後來多鐸因為天花過早離世,才讓多爾袞作罷。

相較於多鐸,阿濟格與多爾袞卻是在關係上,稍微疏遠一些,除了兩人小時候的正常經歷外,有些史料上說,多爾袞對於阿濟格在其母親阿巴亥被逼殉葬的過程中的表現是極度的失望,進而對於阿濟格採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

但是不管怎麼說,多爾袞沒有“以權謀私”,將自己的哥哥阿濟格扶上位,對於後來大清王朝的發展,確實也是大功一件。


伴隨著多爾袞的去世,阿濟格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阿濟格則在權力的爭奪中再次跳了出來。

此時多爾袞已經被順治皇帝追封為成宗義皇帝,兩白旗的勢力依舊把持著朝政,阿濟格這個時候逼迫順治皇帝封他為“皇叔父攝政王”,一方面他可以繼承多爾袞的權勢地位,繼續把持朝政,另一方面則可以將兩白旗號令在自己的統御之下。

然而,阿濟格這次又失算了,順治皇帝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等人的全力扶保下,已經親政,並且開始了對於多爾袞集團的清算和報復,阿濟格作為多爾袞三兄弟中僅剩的一位,必然是遭受打擊的首要目標。因而阿濟格的想要做“皇叔父攝政王”的美夢宣告破碎。可是,仍然無法認清形勢的阿濟格則是策劃了一場謀反,希望通過武力奪權,最終也是以失敗告終。

最終,作為多爾袞兄長的阿濟格,本就因為順治皇帝的“恨屋及烏”而遭人厭倦,再加上這一系列的“作死”行為,也直接導致了他被順治皇帝圈禁,之後又被削宗奪爵,進而被順治皇帝下令賜死。


一百多年後,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多鐸平反,阿濟格再一次被華麗的“忽視”。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離多鐸、多爾袞、阿濟格去世已經一百多年了,此時當政的乾隆皇帝開始著手於對於清朝初年以及他的父親雍正在位時期,被處以極刑的愛新覺羅家族的宗室成員們進行平反。

在這期間,多爾袞和多鐸先後為乾隆皇帝所平反,恢復了身份和爵位,其後人也享受到了應有的殊榮。而乾隆皇帝藉著此次平反,也最終釐定了“鐵帽子王”的制度,多爾袞的後人襲承了他和碩睿親王的爵位,多鐸的後人也襲承了和碩豫親王的爵位。

而阿濟格非但沒有被乾隆皇帝平反,相反則是繼續對其進行了批判:

“英親王阿濟格秉心不純,往追流賊,謊報已死,又擅至沿邊索馬,且向巡撫囑託公事,過跡昭著。雖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實由自取。”

就這樣,阿濟格沒有能像他的兩位弟弟一樣獲得平反,他也只能繼續以亂臣賊子的身份,打上了恥辱性的歷史標籤。

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才最終為阿濟格的後人恢復了宗室身份,但是其爵位,始終沒有被恢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