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孩子是他生命的主宰,我們只是他身邊最重要的環境

為什麼我提倡優勢累積教育法?


近段時間,不少家長在家辦公,孩子在家學習,朝夕相處,家長的糾錯和催促導致了很多育兒和親子關係的問題。今天教育小新給大家介紹一種優勢累計教育法,幫助孩子成長,減輕父母焦慮,讓家庭關係更和諧。這是沈奕斐在《做對懶爸媽 養出省心娃》中推薦的。


把“優勢累積”這個概念用到家庭中,我是受了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Merton)的啟發。默頓在解釋歷史上為什麼一個群體會優於另一個群體,最後形成支配性地位的時候,借用了“自我實現預言”——如果人們把某個情境當作真實的,那麼其結果將成為真實的——來解釋觀念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和結果,最後形成群體間的不平等的。簡單來說,就是某個群體覺得自己很強,於是以自己很強的方式運作,結果就真的很強了。實際上,這個群體是不是一開始就很強是非常值得懷疑的,是需要反思的。但是,一旦某個群體認為自己很強,另一個群體認為自己很弱,那麼強者往往開始一點點累積優勢,最後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這個邏輯其實同樣可以用在個體身上。當父母不斷糾錯催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弱,那麼孩子很可能認為父母指出的問題是真的,結果孩子真的越來越弱;但反之,如果父母儘量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即使一開始有誇張的成分,只要孩子把這種鼓勵看作真實的,那麼很可能會自我實現,其結果是孩子也會變得很強。


所以,優勢累積教育法的核心是改變過去父母以糾錯方式讓孩子成長的邏輯,少關注問題,多關注目標,努力讓孩子體驗成就感,積累成功經驗,找到自我激勵機制,最後“自我實現預言”。


這種優勢累積並不是憑空構造一個情境,而是要建立在瞭解孩子已有的特質的基礎上,根據孩子的特點來逐漸建構一個積極的、肯定孩子特點的發展情境。為了做到這一點,優勢累積教育法要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


第一,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和成長邏輯,學會和孩子共情。

每個孩子的特點都是不同的,不同年齡的孩子其行為邏輯也不同,在第三章我將詳細解釋孩子發展的一般軌跡和如何瞭解自己孩子的獨特性。孩子的本我、自我、超我如何發展?孩子的成長動力來自哪裡?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是什麼?我們綜合當今經典和前沿的研究,對這些問題做了詳細解釋。同時,我也給父母們提供了觀察量表,讓他們學會不帶評價地觀察孩子,找到孩子的需求和問題背後的原因。

第二,父母需要理清自己的目標,包括教育的戰略性目標和現實性目標;父母也需要了解自己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反思自己的解釋風格,從而更深刻地認識何為“言傳身教”;最後,父母需要確定自己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角色,定好自己的教育原則,做到責權利一致。


第三,懂得欣賞,創造奇蹟。家庭關係中,最難處理的就是各家庭成員的差異,由於家人利益捆綁,因此由差異導致的衝突特別嚴重。理解孩子只有特點、沒有優缺點將極大地幫助父母正確認識孩子、自己和家人,真正做到悅納自己、成就孩子。


在這三個基礎上,我提供了四種方法來實現優勢累積。


第一種方法是:給你一朵小紅花,用正面標籤讓孩子體驗成就感,激發孩子天賦。貼正面標籤和簡單的表揚不同,它是對正確的可複製的行為進行肯定。


第二種方法是:送給你一瓶魔法水,消除你80%的煩惱。家長天天盯著的問題絕大多數都意義不大,或者是孩子成長中的自然過程,無須煩惱。既要讓孩子自由成長,又不能讓他成為熊孩子。


第三種方法是:給你一個小柺杖,用技能法解決剩下20%的問題。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聚焦在問題怎麼解決,而要聚焦在目標上,討論如果孩子掌握了哪個技能,就能達到目標,從而解決問題。技能法也是父母幫助孩子搭臺階的方式,父母的臺階搭得好,不僅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還能讓他覺得自己很厲害,又靠自己的努力前進了一步。


第四種方法是:給你一根能量棒,用遊戲化讓家庭成為快樂源泉,成為溫暖的所在。遊戲化不僅能讓孩子有成長的能力,也能提高孩子的學習力,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從而讓學習不再是孩子和父母的對抗領域。遊戲化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讓家庭充滿歡笑,讓大家願意在一起。


家庭中的問題絕大部分都能通過優勢累積教育法來解決,愛需要學習,幸福需要練習,我希望父母能做到真實、放鬆,享受輕鬆的親子關係,同時孩子還能成長得非常健康。

優勢累積教育法的口號是“密切關注、謹慎出手、優勢累積、快樂為首”,目標是讓孩子和家庭能左手幸福、右手成功,魚和熊掌都能兼得。


附:優勢累積教育法實踐方法


日常生活三步走


第一步:記住孩子只有特點,沒有優缺點,看到孩子的特點發生在自己欣賞的地方,可多肯定或表揚孩子,忽略那些產生自然後果的特點。


第二步:看到孩子做的正確、可複製的行為,及時給予孩子肯定,正面標籤時時貼、多樣貼、重複貼,讓孩子體驗成就,體驗被肯定的感受。


第三步:每星期至少花6個小時和孩子一起做愉快的親子互動,不談學習,就是玩玩遊戲,讓快樂的能量在家庭中流動。


焦慮時三問


第一問:培養孩子是為了什麼?(自己的焦慮和這個目標是什麼關係?)


第二問:自己應該在此時此刻面對孩子扮演什麼角色?


第三問:用損害親子關係的方式教育孩子,值得嗎?


遇到問題,想教育孩子時三想三改變


第一想:這是孩子的什麼特點?我真的要去改變它嗎?


第二想:這個問題是誰的問題,是什麼性質的問題?孩子犯錯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第三想:孩子這麼做,背後的邏輯和需求是什麼?


請牢記:孩子是他生命的主宰,我們只是他身邊最重要的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