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是汉武帝身边红得发紫的宠臣,为何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韩圣剑


周武王、周公旦分封天下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只要将天下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家族的人,这样天下就不会乱,各个诸侯国可以依据血缘关系来维持亲爱友好的关系,由他们来共保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如此一来,天下便会安定,万民便可以休养生息,这就是周公“马放南山”的理想吧。

(这块地皮你的了!)

但是,后来首先乱起来的是姬姓子孙,他们天天打仗;所以到了战国末年,秦始皇高坚持大一统理念,他不再分封诸侯,但是过了十五年,秦国就灭亡了;项羽得了天下之后,便吸取了这个教训,他又重启分封,但最后也是落得个自刎乌江,身死国灭的下场。

分封不好,不分封也不好,刘邦也是没辙了!于是他除掉了韩信、英布、彭越三大异姓王之后,又走回了周公的老路子,但这回是只分封刘姓子孙,而不分封异姓功臣了,反正不管这些诸侯怎么斗,这天下都是他们老刘家的嘛!

这样,过了百余年之后,这套体系又不行了,同姓诸侯国的实力起来越大,于是又爆发了七王之乱。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后,把位置传给他的儿子汉武帝,汉武帝也犯难了,如何有力的控制这些藩王就成了他的大难题。

(七国乱起)

这个时候,有个叫主父偃的臣子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这些藩王的土地不再只传给他们的嫡长子,他们二儿子、三儿子也得有继承权。

一个诸侯国,一分为三,到了他们的下一代,再三分为九,虽然诸侯国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土地却越分越少,实力就会越来越小,他们就难于形成合力来对抗中央了,这样你也不落下恶名。

如果那些诸侯王不愿意,也不要着急,就让他们回去等着跪搓衣板吧。而那些反对这么分的人,他们的孩子因为没有机会得到分封,他们就会向您靠拢,这样一来,支持你的人就越来越多,而反对你的就会越来越少了!

汉武帝听了之后,大喜,便照此意颁布天下,果然,十年之间,天下大定!

(推恩令)

这个主父偃也是因为脑子活络,得到了汉武帝的提拔,汉武帝给他高官厚禄,来作为给他的报偿。但是后来,主父偃越来越狂妄自大,甚至为了自己的私事,就可以公权私用,把其中的一位诸侯王活生生地逼死了!

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和齐王做个儿女亲家,但是齐王拒绝了。于是恼羞成怒的主父偃便向汉武帝打了小报告,说齐王正暗中积蓄实力,汉武帝这个时候还是非常相信主父偃的话,听了之后便让主父偃去齐国暗中搜集证据。

主父偃本来只是报复心理,但是到了齐国之后,一查便查到了齐王和他胞姐私通的证据,齐王被主父偃抓了把柄,一狠心就喝农药死了。

齐王死了之后,齐国上下议论纷纷,都说是主父偃逼死了齐王。于是刘彻便把他关到了大牢里三司会审,因为主父偃平时为人猖狂,再加上他的推恩令也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墙倒众人推,捅出了主父偃当官时的很多违法行为。

(汉武帝)

后来,汉武帝更是得知齐王根本没有谋反,而是主父偃骗他,汉武帝不禁勃然大怒。主父偃虽然有功劳,但这不是他可以糊弄君王的理由,主父偃已经猖到了无君无父的地步了,这种人留存下去肯定会往奸臣的方向发展,如果还要再任用他,或者只是轻轻地把他贬为庶民,那岂不告诉天下人,君王是可以被随意欺骗的吗?

再加上主父偃的家人,平时凭借着他的威权,到处为非作歹,于是汉武帝大怒之下,就将主父偃一家满门抄斩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唯一可以和东方朔一较高下的谋臣,他与东方朔同朝为官,但是结局却比东方朔凄惨的多。也正是如此,后人对他的认识度远远不及东方朔,甚至很多的朋友还是因为电视剧《大汉天子》才对他有所了解。

汉武帝初期主父偃的受宠程度是远超东方朔,传闻他有一年被武帝提拔四次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对武帝的决策都有不小的影响。那为何这样一个能臣,最终被满门抄斩呢?

主父偃出身贫寒从小受尽欺辱,年幼之时他便发誓要出人头地。主父偃从小热衷纵横之术,也极为吃苦用功,到30岁之时才学有所成。学成之后他多次自荐求官,都未能如愿。原来此时纵横之术已不在受追捧,倒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儒学,颇受汉武帝的赏识。

为了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主父偃开始改修儒学,他一边学习儒术和其他百家之言,一边进行游学讲说,没几年也逐渐有些名气。但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再他到达长安以后,就设计认识了将军卫青。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最宠爱的皇后,主父偃想通过他得到汉武帝的重用。

卫青虽然向汉武帝举荐过主父偃,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他一直没有得到召见。要知道此时主父偃已40多岁,他怕自己再也等不起了,于是亲自上书汉武帝。没想到当天就被汉武帝召见了,在一番交谈后汉武帝很感慨:“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意思是说,你这样的人才都到哪去了,怎么现在才让我遇见呢?而后主父偃被封郎中。

初尝官味的主父偃,终于迎来机会,他隔三差五就上书汉武帝提出一些时弊,很得汉武帝欢心,比如赫赫有名的“推恩令”,就是他提出的。凭借推恩令,汉武帝破格一年对他提拔4次,此时主父偃不仅成了朝中重臣,还是武帝身边的红人。

手握重权的主父偃慢慢就开始膨胀了。他心胸狭隘,又很记仇。大臣都害怕他的权势,于是处处奉承巴结,还争相向他行贿。主父偃来者不拒。对于那些不向他行贿的人,他总能抓住小辫子,并向汉武帝揭发他们的罪行。因此,恨他的人不少。此外,主父偃还向以前得罪过他的人大肆报复,比如燕王刘定国不曾礼遇他,于是他向汉武帝添油加醋,揭发了刘定国,逼得燕王刘定国自杀。

这些事情的发生,开始让其他的诸侯王们害怕自己会成为主父偃下一个报复对象,于是联名向汉武帝上书,说主父偃是杀害刘定国的凶手。而朝中大臣也趁机弹劾主父偃,说他对朝臣多有刁难和威胁,逼迫他们向他大行贿赂。汉武帝为了不引起朝廷动荡,于是将主父偃下狱查办,以此安抚诸侯王和朝臣们的情绪。据说本来汉武帝不打算杀主父偃,但大臣公孙弘却认为,如果不杀主父偃,势必让诸侯认为,陛下是想图谋他们的土地。汉武帝深思熟虑后,下令斩杀主父偃并诛其九族。

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主父偃到达人生巅峰之后选择倒行逆施,最后身死族灭,何其可悲!


弹指千年


百家姓中有姓“主”的吗?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能很好奇,刚开始我想不起来谁姓主,反正我周围没有姓主的。

没听说不等于没有,通过查资料我才知道,还真有姓主的。

“主”姓主要来源于姬姓、嬴姓,原来这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到了北宋初年,为了避太祖赵匡胤“匡”字的讳,宋太祖传旨把“匡”姓改为“主”姓。

这就是历史上“主”姓的三大来源。

主姓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汉武帝的宠臣主父偃。

主父偃,山东淄博人,生卒不详。

相传主父偃出身贫寒,上天却给了他一个好的头脑,从小很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

及长,师从先生学习《春秋》《易》以及诸子百家之言,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水必逐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太聪明,能力太大会遭人嫉妒。

主父偃是儒生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遭到了同类的嫉妒羡慕恨。不得已只好“周游列国”寻找出路。

主父偃是山东淄博人,山东这个地方在汉朝时是齐国的封地。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把他的子孙分封为若干个诸侯王,每一个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当时齐国的国王名叫刘次昌,他是齐国的第四代诸侯王。

大家先记住他,以后会提到。

由于聪明和能力出众,主父偃不但受到同学们的排挤,就连亲戚朋友对他也没有好感。

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主父偃告别了家乡,踏上了寻找仕途之路。

经过辗转跋涉,主父偃来到了京都长安,他试图通过大将军卫青引荐见到汉武帝,不知什么原因,汉武帝迟迟没接见他。

眼看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总这样等着也不是办法,主父偃决定主动出击。

灵机一动,他向汉武帝上了一道“万言策”。这一招果然管用,汉武帝刘彻阅完“献言策”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求贤若渴的人才就在眼前。

史书记载,当时刘彻光着脚丫就跑了出来,亲迎主父偃高座而谈。

据说二人谈论国家大事,竟然三天三夜没合眼。此后主父偃一日之内连升四级,最后官拜宰相。

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诸葛亮遇到了刘备。

随后主父偃的治国之才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刘彻解决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主父偃献上了“推恩令”计策。

原来汉朝的诸侯王越来越壮大,逐渐形成了“干弱枝强”的局面,对朝廷产生威胁。

刘彻的老爸汉景帝当政期间就发生过“七国之乱”,逼得汉景帝不得不杀死了献“削藩”策的恩师晁错。

虽然七国之乱最后被周亚夫平定,但是从根本上并没解除诸侯王对朝廷的威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当政期间。

就在刘彻没有办法的时候,主父偃献出“推恩令”计策。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朝廷分封诸侯王封地时,诸侯王所有儿孙们都人人有份。

这样一来就把诸侯国的土地分割成小块,没有强大的诸侯国,朝廷才容易控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封地就会越来越小。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刘皇叔,他就是刘邦的后裔,但是到他这一辈就没有封地了,这就是“推恩令”造成的结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来,刘彻有识人之能,主父偃有匡扶社稷之才,二人相见恨晚。

然而主父偃有一个好的开头,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尾,n年过后,刘彻把主父偃一家满门抄斩了。

主父偃犯了什么罪?刘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来主父偃被满门抄斩和齐王刘次昌有关,也就是开头让大家记住的那个人。

事情是这样的:主父偃老家是山东淄博,这个地方是齐国的地盘,也就是诸侯王刘次昌的封地。

刘次昌是齐国的第四任国王,他是刘邦的后裔,和汉武帝刘彻的血缘有点远,总之是皇亲国戚。

主父偃做了刘彻的宰相后,曾经托人向刘次昌求亲,想把女儿嫁给齐王。

当时齐王回绝了这个请求,齐王当时正和他的姐姐产生了不伦之恋。在汉初,诸侯国这种情况很普遍,人们心中的伦理道德很淡薄。

如此一来就惹恼了主父偃,他就向刘彻说齐国很强大,将来一定会谋反等等一些话。

刘彻就对齐王产生了怀疑,于是说:“这样吧,你去齐国做国相,暗中观察齐王是不是有谋反意思”。

主父偃领命去了齐国。

齐王知道主父偃一定会报复他,所以一直谨小慎微。

即便如此,他和姐姐之间的不伦之恋还是被主父偃发现了,齐王和姐姐厮混时被主父偃撞见。

齐王害怕主父偃告状,迫于无奈心一横喝药自杀了。

齐王之死虽然不是主父偃直接造成的,但也脱不了干系,齐国上下议论纷纷,说主父偃逼死了齐王。

刘彻听到这个消息后,命人把主父偃关进了监狱。

说实话,此时刘彻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是皇亲国戚死亡也不是小事,刘彻要给大家一个交代,于是先把主父偃关起来再说。

就在这时,燕国的国王检举主父偃接受封国的贿赂。

燕国国王也是刘邦的后裔,属于皇亲国戚。由于人证物证俱在,主父偃承认自己接受了贿赂,但否认逼死了齐王。

讲真此时刘彻仍然没有处死主父偃的意思,打算风声过后就赦免他。

常言道“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就在这结骨眼上,一个人站了出来,此人名叫公孙弘。

他向刘彻谏言道:“齐王(刘次昌)自杀,没有儿子,封国被撤除,由朝廷收回,改设郡县,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如此太伤皇亲国戚的心了,如有异动,朝廷危矣!”

史书记载,武帝遂屠杀主父偃全族

公孙弘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奸人,阴险狡猾,表面一团和气,不与人争,往往在节骨眼上使出阴险计谋致人于死地。

为汉朝作出巨大贡献的主父偃就这样被满门抄斩了。


秉烛读春秋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强横一时的西汉名臣主父偃面对世人质疑,毫不在乎,甚至连反驳的话都如此狂悖。又因擅长揭发权贵诸侯的不法私隐,他深得武帝欢心,以致“大臣皆畏其口”,纷纷以金钱贿赂。但世事盛极而衰,五鼎烹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代之以族灭收场,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但凡事都有两面,他不仅仅是个揭发阴私的小人,还是个可以安内攘外的治世能臣,对内以“推恩令”之策化解诸侯王对汉朝的威胁,对外置朔方郡以进击匈奴。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之所以能容忍主父偃种种“倒行逆施”,皆因此人之才堪当大用。可最终他又为何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呢?

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

  • 人缘极差,大器晚成

主父偃在功成名就以后,曾不无感慨的提及前半生。

“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

家中贫寒,亲人厌弃,借贷无门,让性格本就偏激的主父偃尝尽人情冷暖,游学燕赵时,更是受尽了排挤和奚落,心中积郁的怨愤早就像待喷发的火山一样,汹涌炽热。

元光元年,主父偃投在大将军卫青门下,卫青屡次向汉武帝举荐,都没有得到召见。此时,他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深知如果再不放手一搏,一生就要这么潦倒蹉跎而尽。

于是,他绕过卫青,直接向汉武帝上书,并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

“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伐匈奴。”

上书所言,条条切中时弊,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重用,主父偃由此一举翻身。

主父偃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重用,先后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置“朔方郡”。

这两项建议不但对当时的汉朝,乃至对后世也是意义非凡。

“推恩令”以最小的代价,彻底解决了诸侯国对汉朝的威胁。置朔方郡,则使河套地区之于汉朝统治之下,进可攻,退可守。匈奴大单于也畏惧汉军兵威,不敢涉足漠南草原。

正因为此,泄私愤,收贿赂这些无伤大雅的“小节”才被汉武帝选择性的无视。更何况,主父偃的用处不仅仅于此,还能替他干那些许多人不屑也不愿意做的事情。

  • 洞悉时势,成为汉武帝最得力的爪牙

主父偃深知汉武帝对诸侯王戒心深重,便成为他最得力的爪牙,无所顾忌的打压、凌迫诸侯王。很快,第一个倒霉蛋出现了。

燕王刘定国不是善男信女,甚至可以称之为人渣中的人渣,与父亲小妾通奸生下儿子,抢了弟媳为妾,这还不算,又和三个女儿通奸。种种龌龊事,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也是惊世骇俗的禽兽行为,更何况礼法森严、以孝治天下的汉朝?

主父偃得到这些关键证据以后,举发了燕王,廷议当论处死刑,刘定国畏惧,自杀而亡。于是,汉武帝名正言顺的废除了燕国,并将燕国的土地改郡置县。

由此,主父偃更得汉武帝重用和赏识。其纵横舌辩之术翻云覆雨,他人性命尽在口舌之下。朝中大臣和诸侯王都畏惧他,怕他举发自己的不法阴私,而大肆向他行贿。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劝说主父偃收敛锋芒。但主父偃却不以为然,用了伍子胥当年曾说过的一句话作为回应,颇令人深思。

“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按字面意思可理解为,我年纪大了,所以要倒行逆施,其实这有点“大不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味道,狠下心,豁出去了。

他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因不外乎有两点。

一则讨好汉武帝,二则满足一己之私欲。

而且这二者是相辅相促成的,只有讨好了汉武帝,他才有更多的权力和空间去满足私欲。于是,赵王又成了他既定的猎物。

主父偃曾熟读《易经》,深悉月盈则亏的道里,可为什么还要如此“倒行逆施”呢?

我们无从得知他的真实想法,但总归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寻。

在成为汉武帝最得力的爪牙时,主父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权力就像掺了糖的毒药,尝过以后就欲罢不能,明知道有毒,也得吃下去。

众所周知,伍子胥被辅佐过的吴王赐剑自尽,主父偃以其人自比,或许已经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也未可知。

汉武帝残酷无情,族灭主父偃,安抚诸侯王

主父偃性格偏执,人缘本就极差,再加上他喜好揭发阴私,用以讨好武帝。朝中的大臣虽然也讨好他,但心里却是畏惧和怨恨的,只等有一个机会,可以名正言顺的在他身上踹一脚,让他万劫不复。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齐王被主父偃凌迫自尽以后,各诸侯王已经人心惶惶。与主父偃有旧怨的赵王率先发难,向朝廷告发他假公济私,受贿敛财。

本来收受贿赂在汉武帝眼里根本不算个事,但诸侯王群情恐慌却让他十分重视,毕竟朝廷之前逼死了燕王,除了燕国,现在又逼死齐王,眼看着齐国也要步燕国后尘,诸侯们生怕下一个轮到自己,难免就会生出各种心思。

汉武帝的终极目标是要北击匈奴,绝不想和其父一样,再闹一次七国之乱。所以,尽快安抚诸侯王,才是重中之重。

到这时,汉武帝就已经知道,应该让主父偃发挥他最后的余热了。但是,他既想卖好于宗室,又不愿意承担杀掉得力大臣的骂名,是以故作犹豫。关键时刻,丞相公孙弘站出来背锅,请杀主父偃。

“齐王自杀无後,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这番话可谓是道出了汉武帝的心声。至此,主父偃灭族的命运已经敲定,再无法更改。

结语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主父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在发达以后做了一件事,召集从前疏远他的亲朋故旧,尽情羞辱一番,然后竟以此为人生快事。足见其人之偏狭,已经难以救药。

气量这种事,放在小人物身上,叫忍气吞声,放在大人物身上,可能就是一种美谈。韩安国“死灰复燃”的典故就在不久之前,哪个提起来不是啧啧赞叹?

伍子胥“倒行逆施”是因为有血海深仇,主父偃自比伍子胥,可他又有什么?四十年不得志攒下的一肚子酸怨之气吗?无非一己之私欲而已。

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死,是咎由自取。


五酒煮史


很多人认识主父偃想必都是通过电视剧《大汉天子》,在这部戏说成分远高于真实历史的电视剧中,由王刚饰演的主父偃虽然不是主角,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主父偃滑头却不失正派,勉强也算是一位正面人物形象。那么,真实历史上的主父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个人认为,用八个字来形容比较恰当——见识超群、小人得志。而这,也为后来主父偃凄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主父偃与《推恩令》

汉初,异姓诸侯王林立,严重威胁到了汉高祖刘邦的权力和地位。在地位稳固之后,刘邦随即拉开了剿灭异姓诸侯王的铁幕。臧荼、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纷纷被剪除。就连汉高祖“光屁股玩到大”的发小卢绾,最终也被逼叛逃匈奴……晚年的汉高祖刑白马盟天下:“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于是,刘姓诸侯王们纷纷粉墨登场,汉高祖的兄弟、子侄一个个成为了独霸一方的诸侯王。就连老刘家的同宗远支刘泽,后来居然也成了琅琊王、燕王,早年受封荆王的另一远支刘贾就更不必说了。



汉初的这些刘姓诸侯王们不仅坐拥封地的一切租税,而且还拥有行政区,甚至手里还掌握着数量不等的军队,俨然就是国中之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的不断增强,加之与皇帝血缘越来越疏远,刘姓诸侯王们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到吕后去世时,刘邦汉高祖庶长房的孙子们已经有实力发动“剿灭诸吕”的军事政变了,而且还杀绝了嫡长房!



捡漏当上皇帝的汉文帝刘恒即位之后就隐隐感觉到了危机,一场“削藩”的腥风血雨开始进入酝酿期。汉景帝刘启即位之后,在晁错等人的撺掇之下,正式拉开了“削藩”的铁幕。不久之后,“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吴、楚、齐(不含齐国本身)、赵等小宗旁支为了自保纷纷举起了反旗。汉景帝虽然费尽心力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但是也认清了一个现实——暴力“削藩”行不通。



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也一直纠结于这个问题。不“削藩”显然是不行的,可暴力“削藩”又行不通,该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主父偃出现了。主父偃原本只是齐国的一介布衣,一直在寻求跻身官场之道,但在齐国等诸侯国始终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为了能够出人头地,主父偃作出了“最后一搏”——直接上书汉武帝并提出了温和式“削藩”的设想,即后来《推恩令》的雏形。



所谓《推恩令》,实际上就是改“阴谋”为“阳谋”,以“推恩”的方式蚕食刘姓诸侯国,而且让刘姓诸侯王及其子孙们明知是个坑,还不得不往里跳的一种“削藩”手段。在《推恩令》颁布之前,继承诸侯王王位的只有一个儿子,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包括部分嫡子只能沦为列侯,一些庶出的儿子甚至连爵位都没有。而《推恩令》规定:刘姓诸侯王去世后,除了王太子继任诸侯王之外,将原来的诸侯国分出部分郡县分封给其他儿子,同样封王。如此一来,诸侯国的面积就变得越来越小,实力自然也就越来越小,久而久之也就无力威胁汉廷了。与此同时,诸侯王原本没有“继承权”的儿子们也拥有了“分一杯羹”的机会,如果诸侯王本身或继承王位的王太子不同意,诸侯王的其他儿子首先就不会同意!立时间诸侯国就可能陷入内乱。因此,诸侯王们虽然不乐意,却不得不就范。



为人刻薄、小人得志的主父偃

在通过《推恩令》获得汉武帝的重视之后,主父偃开始了“火箭式”的升迁。这时候,主父偃显然有些得意忘形了,得罪过他的人,他就不断在汉武帝面前打小报告,大有不整死对方誓不罢休之势!讨好巴结他的人,无论能力与否,主父偃都不遗余力地在汉武帝面前大力推荐。而且,主父偃仗着汉武帝的宠幸开始变得目中无人、甚至盛气凌人了,与同僚的关系都非常紧张。奈何汉武帝正在重用他,众人也只能忍气吞声。与此同时,主父偃还开始大肆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用现在的话说,主父偃是典型的小人得志!



因一己之私逼死齐王

在主父偃如日中天之时,适逢汉武帝的生母王太后希望给自己的外孙女——与前夫之女修成君金俗的女儿——找个好婆家。王太后看上了汉高祖庶长房的后代、时任齐王刘次景,于是派出身齐国的宦官徐甲去齐国提亲。主父偃为了能够抬高自己的身价,私下里贿赂徐甲,想让自己的女儿也一起嫁去齐国给齐王做侧室。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徐甲在齐国碰了一鼻子灰,齐太后纪氏坚决反对。



至于原因嘛,非常离谱!纪太后为了稳固自身和纪氏家族的地位,让刘次景娶了他的表妹,可刘次景根本不喜欢这个表妹。纪太后得知后,居然让自己亲生女儿进宫去帮弟弟管理后宫,实际上就是阻止刘次景宠幸其他小妾!结果一来二去,刘次景竟然和自己的亲姐姐好上了……而为了自身利益,纪太后最后选择了默许儿子与女儿之间的乱伦行径!让刘次景娶王太后的外孙女,势必会影响纪氏的权势、地位。因此,纪氏以刘次景已娶妻为由,对这桩婚事表示了坚决反对!



徐甲的差事办砸了,为了回去能够交差,于是徐甲回到长安后跟王太后说:“齐王倒是很乐意这门亲事,但我发现一个不好的地方,我担心齐国和燕国一样……”所谓燕国之事,指的是时任燕王刘定国与庶母私通、霸占弟媳并与三个女儿乱伦之事。因为事败,刘定国自尽,燕国被除名。徐甲此言实际上就是向王太后暗示刘次景与胞姐乱伦。最终,王太后放弃了这门亲事,主父偃的女儿也因此没能当上齐王的侧室。



因为女儿没能当上齐王的侧室,主父偃转而心生愤恨,在汉武帝面前进起了谗言,硬是将这件事情和当初的“剿灭诸吕”“吴楚七国之乱”扯上了关系。最后,汉武帝决定派主父偃前往齐国,彻查此事。 为了报复齐国,主父偃一到齐国便大肆捉拿、审问与此事相关的宦官、宫女,逼他们“交代”齐王刘次景与胞姐私通乱伦的事情。年少怯懦的刘次景见事情败露,害怕受到重罚,最终自尽身亡。



汉武帝卸磨杀驴

主父偃为了泄私愤居然逼死了汉王朝堂堂的诸侯王,此举不仅使得其他刘姓诸侯王人心惶惶,而且也让汉武帝不得不重新审视主父偃!主父偃的私心、贪欲汉武帝多少还是知道的,但汉武帝选择了沉默。总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吧?更何况,贪心说明没有野心,汉武帝也乐得主父偃如此。可主父偃为了一已之私居然逼死了在位的刘姓诸侯王,这就让汉武帝不得不有所警惕了,主父偃真的只是贪心吗?此时的汉武帝恐怕不敢再这么认为了!



这时候,《推恩令》的大框架已经竖了起来,主父偃的历史使命也基本接近终结了。加之主父偃小人得志、人缘奇差,根本无人为之说情,落井下石者倒是比比皆是!最终,汉武帝为了安抚本家的叔叔大爷、兄弟子侄,决定牺牲主父偃!毕竟汉武帝的初衷是进行“不流血”的温和式“削藩”,可主父偃却活生生逼死了一位在位的刘姓诸侯王。想要继续这场“不流血”的“阳谋”,汉武帝必须给刘姓诸侯王们一个交代。那么,就只能牺牲主父偃了。



汉武帝此举,虽然有卸磨杀驴之嫌,但个人认为,很可能也有提前除害的成分!主父偃走得过于“偏离航线”了,任其发现下去,很可能会毁掉汉武帝这场不流血”的温和式“削藩”。毕竟“吴楚七国之乱”对于汉武帝而言,并不是太遥远的事情……当初,双方都已经剑拔弩张了,汉景帝为了赢得准备时间还牺牲掉了晁错,更何况是这个时候的主父偃?帝王从来只有需要,没有情分、更没有卑劣与否,主父偃不过就是汉武帝的棋局上的一枚棋子而已,该“弃子”时汉武帝不会有丝毫犹豫。就这样,红极一时的主父偃不仅丢掉了自己的脑袋,还被夷灭了三族,落得个祸及满门的下场!


农民工歪说历史


首先我们得知道主父偃是个怎么样的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主父偃在死后并没有得到世人的同情,可见其人品和人际关系相当地不好。


主父偃是齐国人,自从得到汉武帝的宠信后,一跃成为汉庭上显贵的大人物。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因此主父偃非常希望乡人知道如今自己发达了。但这并不能满足主父偃的虚荣心,他还想要自己的女儿成为齐王的王妃,让自己的外孙成为齐国的主人。可是这遭到了齐王的拒绝,但齐王又害怕主父偃向武帝打小报告,于是自己服毒自杀了。


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开后,汉室宗亲又同情又愤怒,于是一起向武帝上书请诛主父偃。面对自己的叔伯兄弟,武帝也只能挥泪斩主父偃了。这时候,主父偃不懂与同僚处好关系的害处来了,没有一人为主父偃求情,于是主父偃最终被杀。


说史散人


要说汉武帝身边红的大臣,主父偃绝对不可以遗漏,他的影响不能小看,武帝决策都有这个人参与。他最辉煌的时候,一年被汉武帝提拔了四次。然而如此“得宠”的他,最后的下场却是“满门抄斩”。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就不得不从主父偃的人生轨迹说起了。虽然生来贫穷,但是他发誓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做出一番事业。早年,为了主修纵横术,他吃了不少苦头才提前学成,然而后来他发现,这纵横术已经过时了,目前受欢迎的乃是儒生。打听以后,他得知当今天子崇尚儒术。无奈,为了适应天子需求,他开始接触儒学。在各国游学的过程中,他没有放松学习,但是依旧遭受了不少排挤,因为别人看不起。所幸主父偃坚持下来,再次学有所成。他来到长安,想尽法子认识了卫青,因为他是武帝最器重的将军,而且其姐姐卫子夫当前正得宠呢!遗憾的是,大将军的引荐没有得到武帝的重视。40多岁的主父偃没法等了,干脆自己上书,没想到挺管用,汉武帝悔恨没有早点遇到他,然后封了个郎中给他。此后的主父偃认为,上书这个途径最靠谱了,所以就隔三差五上书武帝,由于每次都能切中利弊,所以深得武帝喜爱。让汉武帝彻底信任他的,是“推恩令”,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汉武帝提拔了他4次,主父偃彻底成为红人。

不过,没有过多久,他就膨胀了。朝中大臣都害怕他会在汉武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所以就处处巴结他,行贿是必须的。而主父偃是礼全部照收,至于那些不巴结他,不给他送礼的,他就会向汉地揭发这些人的罪行。素日里得罪他的人,主父偃一一报复。比如燕王,不曾礼遇他,主父偃就在武帝耳边揭发刘定国的罪行,致使其自杀。比如齐王不愿意娶他的闺女,主父偃就揭他的短,禁不住折腾的刘次昌也自杀了。这让各位诸侯害怕了,因为每一个都有不干净的历史,害怕哪一天就被主父偃搞垮了,干脆联名上书,控告主父偃的种种罪行为了安抚朝廷的大多数势力,不引起动荡,汉武帝就将主父偃革职查办,本不打算杀主父偃的汉武帝在公孙弘的劝导下,下令将其“满门抄斩”。本有更好的前途和生活,但是主父偃太过膨胀,如此下场也是应该的。


Minecraft阿u


主父偃处事嚣张而且还明目张胆的敛财,为了更上一层楼还拉拢诸侯,揭露王侯的家中丑事导致王侯自杀。因此他被认为是祸国殃民的罪魁,反对主父偃的人越来越多,让汉武帝不得不杀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