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人在征途79505020


出身寒门却不满足于现状,才华横溢绝不止步当前,精通纵横之术,智比萧何,这就是主父偃。



(主父偃画像)

主父偃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怀才不遇之时被汉武帝慧眼识珠,步入政坛便扶摇直上,功高盖主遭人妒忌,最终他自取其祸,落了个诛灭全族的下场,可悲可叹!谈起他的功过,也确实是既功不可没又死有余辜。

倒行逆施,常在河边走总有湿鞋的那天



我们先来了解主父偃是怎么死的。说株连九族其实是被夸大了,当时最多也就诛三族,这主父偃生于当世,有经天纬地之才,他认为大丈夫生于世间,应该活得轰轰烈烈,即使生不能食与五鼎,死也要烹于五鼎。主父偃的死就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得宠之后便开始膨胀,大肆收受贿赂,还喜欢抓别人的小辫子并且向皇帝揭发,在朝中树立了不少敌人。主父偃心胸狭隘,不可一世。他试图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齐王刘次昌不肯,他便怀恨在心,揭发齐王的私生活,向汉武帝参奏齐王乱伦。汉武帝命主父偃彻查此事,齐王闻之自杀。



主父偃做过不少这样的事,但他实在也没有想到他会栽倒这件事上,他在朝中本就树敌颇多,那些人当然要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以期能够扳倒主父偃。于是趁着主父偃远在齐国,朝中便展开了对主父偃的弹劾。对于主父偃贪污纳贿,汉武帝心里跟明镜一样,只是他现在离不开主父偃的辅佐,所以皇帝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对于主父偃谋害齐王一事,天下人议论纷纷,众口难平,汉武帝是想遮也遮不住了。于是下令将其收押,本想关一段时间便不了了之,但这主父偃的人缘极差,人人都想他死,汉武帝无奈只得杀了主父偃,且诛杀全族。

功在哪里?

做皇帝最锋利的刀。主父偃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主张实行“推恩令”,巩固了汉武帝的统治。汉高祖刘邦开国初期便大肆实行分封制,但是分封的结果让诸侯国的势力大增,严重威胁了朝廷的稳定。为了避免诸侯国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自文、景两代开始,朝廷一直面临限制和削弱诸侯国势力的难题。


汉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诸侯国骄奢淫逸,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如同一把悬在朝廷头上的利剑,时刻威胁着朝廷,这样的局势促使了“推恩令”的诞生。元朔二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让诸侯推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名义上为施恩,实则是将诸侯国进行肢解和分裂,以削弱其势力。这样既有利于加强汉武帝的统治,又可以避免诸侯起兵反抗。于是汉武帝欣然采纳了这个建议,主父偃也因此深受汉武帝的宠爱,平步青云。

高处不胜寒,站得越高摔得越惨。也许是年轻时的怀才不遇世态炎凉刺激太大,主父偃在受宠之后,将自己曾受过的冷落和白眼都加倍的奉还。他将曾经嘲笑过他的人聚集在一起,尽情的讽刺和打压他们,就是为了报当初的仇,所以也可以看出主父偃是一个内心极其阴暗的人。他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他的眼里丝毫没有他人只有自己,无论到哪里都是目中无人,四处树敌。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但主父偃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最后的下场就是被敌人围攻却毫无还手之力。

总的来说,主父偃是一个有术无道、在时间面前失了方寸的“国士”。

感谢各位友友的点赞转发和评论,每日更新敬请关注。


小姐姐讲史


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主父偃为什么会死,而且死的这么惨;另一个是如何评价他的生平。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放在一起说。

主父偃这个人,其实是抱着死于非命的心来当官的,从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将来不会有好下场。但是,他自己一定不会想到,最后不仅自己死了,而且还被族诛。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主父偃这个人在史书中塑造的形象,从而分析他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死的这么惨,以及怎么看。

一、主父偃的学术困境

主父偃是纵横家、法家,在汉代儒家逐渐兴起的整体氛围里,他的这一套纵横家术没有用武之地。为了入仕,他在年纪很大的情况下转而学习春秋等儒术,最终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汉历史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个学术历程,和公孙弘几乎一模一样。

可公孙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却被族诛,而且是公孙弘建议杀主父偃的。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吗?

活跃在汉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间有三个学术人物,命运殊途:

一个是董仲舒,纯儒,没有法家背景,但他没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当过王国相,在中央就是一个中大夫;

一个是主父偃,虽然靠儒学上位,但他的对策、行为,都是纯纵横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诛了;

一个是公孙弘,拥有法家背景,靠儒学上位,但擅长以缘饰儒术,用儒学包装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为,最终封侯、当丞相,善终。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诛,与他的学术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学术背景来谋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主父偃是被谁杀的?

多数观点会认为,公孙弘。

因为,汉武帝本来已经决定不杀他了,但是公孙弘说了一番话后,汉武帝不仅杀了他,还族了他。

公孙弘说了什么?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这句话的点在哪儿?为什么汉武帝因为这句话动了杀心?

我们复盘一下主父偃和齐王自杀这件事: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 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 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 杀,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

简单来说,就是赵王告发主父偃受贿,等到齐王自杀的时候,汉武帝大怒,是要杀主父偃的,但是马上澄清了事实,齐王是自杀,而主父偃只是受贿,与齐王自杀无关,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这就能看出公孙弘的可怕之处了,他的意思说的隐晦,我把他没说的话补齐,大概是这个意思:

齐王虽然是自杀,但是绝后了,齐国就灭国了,并入了中央。这对中央来说,倒也不是坏事,可是,天下人会怎么看呢?天下人会说,皇帝太狠毒了吧,为了占齐国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亲戚自杀。所以,天下人会在背后骂皇帝你自私无情冷酷。所以,只有杀主父偃,才能告诉天下人:看,皇帝我没想这样,是主父偃的错误。

汉武帝这就很明白了,对主父偃处置的越狠,天下人对越不会恨自己,那么,族诛,当然比单纯杀一个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杀主父偃的,是公孙弘,但也是汉武帝。毕竟公孙弘只是建议杀一人,而汉武帝则族诛了。


danyboy


看到好多评论,心中不仅怒火中烧,而且悲愤难平。主父堰,汉家大功臣,被儒家摧残抹杀的圣人。

先来说说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主父堰在被汉武帝赏识之后,决议推行使天下归一的推恩令。当时有友人劝他,这样会得罪全天下的王者贵族。主父堰大气凛然,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意思是大丈夫就算活着不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死后也要配享太庙,功泽后世。看看现在的理解,得歪曲到什么地步,谁干的,董仲舒和他的徒子徒孙。

再来说说推恩令,千古第一阳谋,堂堂正正,顺势横推,千年以降,到现在都无解吧。出这主意的人,被骂为隐私小人。人性哪,良心哪,公平哪。小人多隐私,以各种阴谋诡计做事。君子坦荡荡,以阳谋大势著称。

再来说说被称为汉家圣人的主父堰做的一件事,朔方城。从西周开始,坻绒为祸,至春秋战国,胡人肆虐。大秦帝国修万里长城,到大汉立国,匈奴为患。我中原一直都处于被动防守之式。等主父堰修朔方后,方才攻守易事。汉家第一次有了主动进攻的基地。才有了卫青霍去病的放马漠北,封狼居胥。此诚千古第一攻。其他如遣豪强入茂陵都是小事。

主父堰之死,死于汉武帝的帝王平衡术。天下王族被清洗的差不多了,这些王族最后的反扑反过来成了汉武帝清除功臣的借口。等主父堰死后,不要脸的儒家舔狗董仲舒上位了,为了巴结汉武,隐私造谣生事,说主父堰死不足惜。同时引导汉武纵情犬马,嬉戏后宫。然后半生英武的汉武就这样毁了。

历史到底被抹杀了多少,三百年通古斯狗的统治,我汉家文明差点断代。


堇行小筑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宠臣。武帝当政时期,主要有两项工作:第一件事是对匈奴开战,拔掉悬在大汉王朝头上的这把利剑;另一件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在对匈奴用兵这件事上,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这些著名将领,成效显著。而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汉武帝重用了主父偃。主父偃主要做了三件事,深得汉武帝宠信。

最著名的一件就是——“推恩令”。在武帝初期,各个诸侯国的实力和特权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权利的发挥。于是,主父偃向武帝献策:现在各个诸侯国土地肥沃,兵强马壮,在和平时期,骄奢淫逸。到了战乱时期,又会相互勾结,对抗中央,所以,他们的实力必须得到削弱。可以让诸侯王把他们的封地分更给自己所有的儿子们,现在只是长子得到继承权而其他儿子无尺寸之地,这样与仁孝之道向悖。



推恩令的实施,一举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解决了汉武帝十分头疼的问题,主父偃深得器重,一年内连续升迁四次,由郎中令一路升到中大夫。

削完了诸侯国,主父偃又把眼光瞄向了郡国的豪强和游侠。他向汉武帝建议,把聚财三十万金的豪强和以武力抗击朝廷的游侠全部迁到茂陵居住,统一管理,以免出现暴乱。

第三件事就是“迁边固民”。当卫青击败白羊王和楼烦王之后,河套地区如何固守成了难题。主父偃建议,向河套地区移民,并且在那里修筑边城,以民养兵,以兵护民。这一策略和明朝的熊廷弼为对抗辽东女真提出的“修边并堡”、“实内固外”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父偃官居高位,深得武帝信任,原本可以封侯拜相,安度余生。可是,没过多久,就被汉武帝诛灭九族,是在可惜!

在《史记》里,司马迁说主父偃当政时,朝中大臣莫不赞誉又加,而当他身获加诛,朝臣又口诛笔伐,悲之!

主父偃被抓,源于一件嫁女事件。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个诸侯王,找个好人家。手下有一个宦官叫徐甲,早年在齐国呆过,向太后提出可以促成齐王和她的外孙女的姻缘,王太后很欣慰,命令徐甲尽快办成此事。原本很机密的一件事被主父偃知道了,他想把女儿也要嫁给齐王,让徐甲做一个顺水人情,徐甲没多想,一口答应了。

徐畏出发了,到了齐国,向齐王的母亲纪太后说明来意,没想到纪太后勃然大怒,一口回绝。因为他正在做一件事情,想把自己年幼的表妹嫁给齐王,齐王不喜欢,纪太后就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王的姐姐去办一件事,让她把宫女和齐王隔开,心想如果没有宫女在身边,齐王自然喜欢她表妹。没成想,出了大事,齐王和他姐姐好上了,简直违背常理啊!

纪太后为此非常王恼火,正巧徐甲来提亲,他把徐甲骂了个狗血喷头——你是个什么东西,早年在齐国是最穷的,走投无路,净身去做了宦官,有何资格来和我说话!

事情搞砸了,徐甲向王太后复命说,齐王很喜欢这当亲事,臣唯恐齐王有燕王一样的爱好。(燕王和他女儿有违背常伦之事,被主父偃告发,畏罪自杀。)


此事作罢,主父偃认为齐王看不起他。这辈子,他最害怕的就是别人看不起他。自己早年学习纵横之术,在齐国处处收到排挤,无处安身,游历到了燕国、赵国、中山国,仍然得不到重用,一打听,原来,当今皇帝改变爱好了——独尊儒术。

于是,主父偃从头开始学习《诗》、《书》、《礼》、《易》、《春秋》以及百家学说,苦学十年,西出函谷关,投靠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希望卫青引荐。

左等右等,眼看盘缠用的差不多了,就是不见汉武帝召见,主父偃不想再等了,直接向汉武帝上书,奏章上写的啥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封奏章一递上去,汉武帝立马召见了他。

既然齐王得罪了他,他能搬倒刘氏宗亲吗?主父偃上书汉武帝:齐地乃富庶之地,每天的贸易税收就有24万两之多,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您的亲兄弟当一把手,那可是损失大了(齐王自刘肥开始,至武帝时期,是武帝的远房堂弟)。我又听说齐王和他姐姐有染,如此败坏大汉名声的事情必须彻查。


汉武帝命令主父偃为齐国国相调查此事。主父偃先抓了齐王周围的人,严刑逼供,让他们都供出齐王的事情。齐王听说后,非常害怕,深信自己将是燕王一样的结局,畏罪自杀。这样一来,主父偃就成了害死齐王的第一责任人。齐王死后,因其无后,封地被夺。

而赵王刘彭祖听说这件事情后,第一个站出来告发主父偃贪污受贿上千金,他之所以提出“推恩令”是因为他收到了诸侯国世子们送去的钱财。

赵王之所以告发主父偃,是因为自己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乱伦),主父偃早年流亡赵国,倍受冷落,如今燕王、齐王已死,接下来会不会是我赵王?

汉武帝逮捕了主父偃交给廷尉审理。这是大臣纷纷上奏,说主父偃收受贿赂,不行贿,就会遭到主父偃的打击报复。

正如主父偃所说:“我颠肺流离四十载,穷困是父母不认,兄弟反目,宾客离去,如今发达了,来日无多,我就是要倒行逆施,生不能食五鼎,死了也要五鼎烹。”

年轻时的世态炎凉,给他的刺激太大,他要把自己当年受到的冷落加倍的奉还出去。例如他刚到齐国,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当年嘲笑他的宾客召集到一块,扔下五百金让他们去抢,抢完了对他们说:“当年嘲笑我的人,如今离城千里去迎接我,如今我赠予你们五百金,从此以后,谁也不要踏进我主父偃的家门,从此割金断义。”

主父偃奋斗两次,终获成功。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人际关系处理的太差,无论走到哪里处处树敌,即使他所做的事业对武帝有莫大的好处,但是,也会遭到别人的弹劾,把事情引向不利的一面。

主父偃被捕后,武帝本不想杀他。这是御史大夫,兼丞相公孙弘站出来说:“不杀主父偃,难以平众怒,朝臣以为,陛下利用主父偃收其封地,夺其爵位,打击宗亲子弟。”

听此一言,汉武帝诛杀主父偃九族。


品读春秋001


主父偃为了心中的梦想,饱经沧桑40年余,偿尽心酸,一朝大智《推恩令》出,突然草根变大亨,屌丝变巨贾,从此得意忘形,私己欲、罪同僚、惊皇族,最终被汉武帝灭族。正应了一句西方谚语:“上帝想要一个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人物背景:主父偃,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少时主修纵横之道,后学《易》﹑《春秋》、百家之言,一生痴迷权贵。

主父偃是如何走向疯狂之路的

主父偃出生于寒门之家,从小学习苏秦、张仪的纵横之道,并不适合当时儒家的主流文化,因此在齐一直难有作为。为此他又转学儒家的《易》、《春秋》等诸子百家学说,发展并不理想,反而备受齐地儒士排斥,生活难以为继。

无奈之下,主父偃打算效仿先贤孔子的故事,周游列国。然而,当他经过北方的燕、赵、中山等国时,因为一无家世,二无钱财,所以多遭冷遇白眼。为此,他又将目光放到了国都长安,并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宾客身份投到卫青府上。经交谈,卫青也很佩服主父偃的才能,因此屡次向汉武帝推荐,但是汉武帝却没有当回事。时日稍长,主父偃更感生活窘迫,且宾客又非常讨厌他,深感难以立足,因此他针对朝廷存在的弊端,给汉武帝上书进言,也是打算次日离开前的最后一搏。上书共讲九件事,一为劝谏用兵匈奴,八为律法制度。

不得不说,主父偃这个人很不会做人,在家乡时别人排斥他,游历时别人不待见他,在卫府时宾客讨厌他。

虽然主父偃非常不会做人,但是汉武帝看了他的上书后,却是大感兴趣,当晚便诏见了主父偃。一番交谈后,汉武帝竟生出相见恨晚之意。此后主父偃又多次上书汉武帝,因此更加受到汉武帝重用,一年之内从谒者、中郎,再到中大夫,被破格连迁四次,进而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大红人。

此事,无形中打破了人们对于做人与成功的普遍认识。

《史记》:朝呈暮见。

其实,当时的主父偃已做好次日清早离开的准备,若再晚半日也许主父偃已经离开了长安。或许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为世人称道的《推恩令》,但是同样也不会出现被诛族的悲惨遭遇吧。正如古语所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从此,50余岁(汉书记载他曾游历40余载,所以此时至少已有50余岁)的主父偃踏上了仕途的康庄大道。原本朝中没有一个官员喜欢他,但是当他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后,这些官员纷至沓来,贺礼不断、奉承不绝。因此,老年发迹的主父偃渐渐迷失在了官场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行事嚣张跋扈、忘乎所以。

主父偃是如何踏进灭亡之墓的

汉朝时,朝廷实行的是百官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则是皇上身边的第一大助手。但是,这个第一大助手可能会存在专权的隐患。为了进一步巩固皇上的专制权力,因此汉武帝时期,在朝堂上决策国事以丞相的意见为主,同时他又在宫中另行设立内朝,决策国事时则以汉武帝为主。而当时主父偃的身份则是内朝汉武帝身边的专职顾问,对于整个国家的军政皆有极强的影响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父偃提出了“削藩”的《推恩令》,一举解决了汉武帝头痛许久的诸侯王国问题。

期间,汉武帝为了《推恩令》的顺利实施,委派主父偃监督各诸侯国以及朝中大臣的反映。不几日,主父偃将燕王所做的不法之事奏报汉武帝,汉武帝大怒,燕王害怕之下自杀身亡。接着,主父偃又举报了一批官员的不法行为,皆被汉武帝依法处置。事后,朝廷官员都很害怕他查到自己头上,因此争相重金贿赂,主父偃一时风光无限。可见,这些官员的屁股之下并不干净,或许历史上的多数官员尽皆如此吧。

对此,孔车(也就是唯一为其收尸之人)提醒主父偃,你这样太过了,小心出问题。但是主父偃却疯狂道:“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意为就算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活的轰轰烈烈。

期间,齐王刘次昌的封地是汉武帝时最大的诸侯国。当有人向汉武帝奏报齐王刘次昌做出了有违人伦大道的行为,汉武帝当即任主父偃为齐国相,命他前去查明此事。其实,在此之前,主父偃想将女儿许配给齐王,结果被齐王果断拒绝,因此双方结怨。元朔二年(前127),当齐王得知主父偃已被汉武帝任命为齐国相时,心知其人睚眦必报,自己本身又有许多的不检点行为,因此恐惧之下选择自尽而死。但是他在自杀前却给主父偃埋下了一颗致命的“炸弹”,写了一封遗书给赵王,声称自己是被主父偃逼死的。

接着,赵王又带着这封遗书前去汉武帝面前告御状,举报主父偃受收贿赂、逼死齐王,欲令皇上和诸亲族之间产生仇隙,其心歹毒。接着,汉武汉便命廷尉将其押解回京进行审讯。

《史记》记载: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这下,主父偃不会做人的弊端开始爆发。各诸侯国、朝廷官员纷纷弹劾主父偃,要求朝廷严惩酷吏。这时,汉武帝难以决断,便问丞相公孙弘应该怎样惩处为好,其实是在为处置主父偃找个借口,毕竟是自己重用之人,这一问明显就是多余的。当时,公孙弘回了一句:“陛下不杀主父偃,不足以平息诸侯之火,不足以给天下一个交待。”这下汉武帝放心了,为给天下人一个交待,就只好牺牲主父偃了。很快,主父偃及族人皆被诛杀。

《汉书·主父偃传》记载:“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偃。”

或许这些只是主父偃死的表面现象,其实当他拥立卫子夫为皇后之时,便已埋下了生命的隐患。从当初卫青举荐主父偃的事情上就可看出,汉武帝并不想卫氏势力继续膨胀,而主父偃的所作所为却是在推动卫氏势力的膨胀。或许,正应了那句俗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时主父偃的光和热已经燃尽,正好用最后的生命为平息诸侯王的怒火做出最后的一点贡献吧。

但是令人惊疑的是,所诛族人中却并不包括其父母和兄弟姐妹。为何呢?

主父偃是如何避免父母被杀的

主父偃刚到齐国之时,便将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亲人召集一起进行酒宴,宴上他拿出500金,对着大家说:“虽然你们曾经是我的亲人,但是你们一直没有把我当成亲人,而我也同样没有拿你们当亲人,这500金权当还清当初亲情,从此互不相欠,恩断义绝,再无瓜葛。天地为证,百姓为证。”

可以说,从这一刻起,主父偃已然同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亲人划清了界线,而汉武帝所诛其族,也不过是主父偃自己家中的妻子儿女、家人等。

虽然主父姓氏罕见,但是如今的北京、上海、山东临沂、山东罗庄、平邑、厦门、辽宁沈阳等地均有分布。

或许,当主父偃豪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之时,便已经预料到了日后下场,所以才有了500金断情绝恩之举。

主父偃的功过后人评

主父偃对当时的汉帝国有三大百年之功:

  1. 推恩令。彻底消除了开国以来无法解决的诸侯王坐大祸乱政的隐患问题,其主要是将大诸侯的封地由历来的长子继承,分解分封到其所有子孙共同继承,这样一直分封继承下去,只需数年后,不动一兵一卒,原来强大的各诸侯王封地便会逐渐瓦解消失。

  2. 茂陵移民。将天下豪强一同迁往茂陵之地,既消除了豪强祸乱地方的隐患,又充实了京师的人口实力,更有利于维护京师的安全,从此天下唯有皇家独大。可谓:“内实京师,外销奸猾,强干弱枝。”

  3. 修筑朔方城。相当于建了一个对付匈奴的前沿根据地和咽喉要塞,无论是屯军屯田,还是中转作战,极大地减少了作战转运的成本,可谓对匈奴作战的“百年大计”。

这些,应为主父偃一生之功,而嚣张跋扈、任意胡则为其过吧。

虽然主父偃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梦想,经过40余载的穷困奋斗,最终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但是当他达到人生最辉煌的阶段时,却没能刹住驶往欲壑难填的富贵车轮,结果落了个身死族灭的可悲下场。


祥子谈历史


简单来说,主父偃没被诛杀九族,那时候最多就诛三族,主父偃被杀的原因是太嚣张且被汉武帝卖了。

汉武帝被作为千古一帝,跟秦始皇并列,他的一项重要成就就是巧妙地解决了封国问题,而主父偃,正是汉武帝的参谋,他就是汉武帝手中一把专门对付诸侯的锋利大砍刀。

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但这东西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吃香,在实行无为而治的汉初却遭到了雪藏,主父偃苦学多年,却仍一事无成。

转眼他就到了中年,听说当今天子汉武帝重视儒术,就跑去改学《周易》、《春秋》这些儒家经典。可能是觉得多学多用,他同时也学习其他学派的思想,因此遭到了儒生的排挤,在齐地混不下去了,于是北上云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郁郁不得志的主父偃为了碰碰运气,决定前往都城长安。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抵达长安。

主父偃觉得自己一介平民,直接上书怕是很难获得皇帝召见,就打算先去拜见一位大人物,他拜见的大人物就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大将军卫青。

卫青接见了主父偃,并对他的才华表示赞许,多次向汉武帝引荐,但都无结果。

失望不已的主父偃决定再试最后一把,他直接上书汉武帝,结果汉武帝真的看了他的奏疏,当天就召见他。一番交谈后,汉武帝很是满意,将主父偃提拔为郎中。

当官后,主父偃做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建议实行推恩令,推恩令的内容很简单,广布恩泽,凡是诸侯子孙,都可以分得诸侯一块地盘。那个年代,哪个诸侯王还没几个儿子?这样慢慢分下去,诸侯势力越来越弱,自然无力与中央抗衡,汉景帝动用军队武力都没办成的事,就这么被汉武帝用一道诏令就解决了。

当然,推恩令只是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要想增强中央的实力,慢慢等待诸侯王自然死亡,再把封地分给他们的儿子们是不够的,周期太长了,需要一个推手与推恩令互补,时不时地找个借口废掉一些诸侯,将他们的土地收归中央。

主父偃,很自然地契合了这个角色。

或许是因为早年经历,主父偃形成了睚眦必报的性格,加上他之前在齐地、燕地多次碰壁,他觉得得要点补偿。

得势后的主父偃开始收钱,还是毫无顾忌地收,有人劝他适可而止,主交偃直接怼了回去:“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简单说就是穷日子我过了四十几年,爹妈不理我,兄弟不鸟我,真正的英雄,活着的时候不能享受五鼎食肉的高规格待遇,死也要死在煮肉的大鼎中。我老了,离家乡又很远,我要用暴行来报复他们。“

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有一句"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是伍子胥说的,不知主父偃是不是要向他学习。

主父偃的确是说到做到,在尊立卫子夫等重大问题上站对队后,他迎来了一年四次升迁的辉煌,同时也迫不及待地展开他的报复行动,以往得罪过他的人,全都加以罪名,收监治罪。

因为之前的碰壁,主父偃迁怒于当地的诸侯王,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他凭着自己了不得的文章口才,像一把开了锋的刀,对着那些诸侯王可劲地砍,而汉武帝出于自己的目的,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推波助澜。

第一个倒霉的是燕王刘定国,说起来刘定国也是无恶不作之徒,主父偃搞他是证据确凿、名正言顺。

刘定国臭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亲的小妾,生下一个儿子;接着又把弟弟的老婆抢了,占为己有;甚至还与三个女儿通奸,简直禽兽不如。

后来刘定国想杀肥如令郢人,郢人跟刘定国鱼死网破,跑去告发刘定国的罪行,却被刘定国先行灭口,不过郢人的弟弟也去告发了,正好撞在主父偃手里。

主父偃迅速向最高领导请示,汉武帝召开公卿大会讨论,主父偃极力建议处死刘定国,汉武帝同意了,刘定国最后自杀而死,燕国废除。

第二个被砍掉的是齐王刘次昌。他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孙子,算起来,也是汉武帝的远房堂兄弟,但不好意思,汉武帝盯上了你那富裕的齐地,既然你没有献地的觉悟,而且自己还不检点,那就去见太祖高皇帝吧。

刘次昌的感情生活可谓非常混乱,他的王后竟是他妈纪太后的妹妹,也就是他的阿姨!而从刘次昌对王后的态度来看,他显然不喜欢这位阿姨,估计是老太太硬塞给他的。

刘次昌不喜欢王后,纪太后急了,让长女也就是刘次昌的姐姐整顿刘次昌的后宫,阻止其他女人接近刘次昌,以期让刘次昌回心转意,结果刘次昌竟然跟姐姐好上了!

接下来,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女儿(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王太后是二婚)嫁给诸侯王,宦官徐甲是齐国人,就说齐王怎么怎么好,于是王太后就派徐甲去齐国说这门亲事。

主父偃是齐人,他也想让自己的女儿嫁进齐王宫,也托徐甲一起说。徐甲对纪太后说了,纪太后自然是不爽,皇太后惹不起,主父偃她还惹不起吗,就在徐甲面前大骂主父偃高攀。

徐甲回去后以刘定国的例子劝王太后,王太后于是打消了嫁女的念头,主父偃则瞬间开启报复模式,告发刘次昌乱伦,汉武帝任命他为齐相查证。结果当然是板上钉钉的,刘次昌畏罪自杀,无后,齐国废除。

主父偃两次出手,搞的都是乱伦的诸侯王,这下可吓坏了刘彭祖,因为他赵王的太子刘丹就是跟姐妹乱伦的,照主父偃这节奏,下一个就是他们家啊。

于是趁着主父偃还在齐国、远离长安的功夫,刘彭祖赶紧跑去跟汉武帝报告,举报主父偃贪污、谋害齐王。

其实汉武帝心里清楚得很,主父偃受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汉武帝能不知道?只不过汉武帝这时候需要能吏,廉洁的事先放一放。不过齐王在主父偃查案期间自尽,的确要给个说法,不然那一群感受到威胁的诸侯王联合发难,对汉武帝也是一大麻烦,毕竟此时削藩还不彻底。

汉武帝于是下令把主父偃收监,原本汉武帝的意思是过一段时间就把他放出来,有人求情就更好,顺着台阶下。然而,主父偃的人缘实在太差,跟谁都不对付,在公孙弘的带头主张下,所有人都落井下石,主张处死主父偃。

汉武帝无奈,只得杀了主父偃。可怜主父偃生前门客数千,死后却无一人为他收尸,只有洨人孔车埋葬他,令人唏嘘。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主父偃的评价是:”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对比主父偃曾经的话语,半生蹉跎、受尽白眼,这种结果他可能早就料到了吧。


平沙趣说历史


主父偃之死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到齐国去彻查齐王行为放荡之事时,赵王刘彭祖担心主父偃揭发自己在赵国所犯下的罪行,便先下手为强,上书揭发主父偃收受诸侯王的贿金,因此诸侯王的子弟才得以分封土地成为侯王。


恰好此时齐王在齐地自杀的消息传到朝中,汉武帝龙颜大怒,以为是主父偃胁迫齐王导致他自杀的,于是召回主父偃,并交给官吏审问。主父偃承认收受诸侯王贿金之事,但确实不曾挟迫齐王自杀,汉武帝也不想杀死主父偃。

但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跳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宰相“老好人”精通春秋的公孙弘,他争辩说齐王自杀后无子孙可继承王位,齐国降为郡归入朝廷,主父偃是第一大罪人,不杀主父偃不以足以向天下人交代,于是诛灭主父偃家。

因此主父偃被杀有三个关键:刘彭祖的检举信,齐王的畏罪自杀,公孙弘的关键论断。

大家提到主父偃都会想“推恩令”,“推恩令”的提出确实主父偃立下的最大功劳,但除此之外他还立下了不少功绩,这才是汉武帝不忍杀害的原因:

功绩有五

一、提出“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诸侯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问题;

二、将豪门富户及侵占他人产业的大族迁徙到茂陵,充实京城的人口,削弱奸诈之徒的势力;

三、因大将军卫青对主父偃有引荐之功,因此在尊立卫子夫为后时,主父偃的巧嘴立下大功;

四、揭发燕国隐藏的种种违法之事,揭发燕王刘定国逆伦违法的事情,揭发齐王的行为放荡之事;

五、陈说朔方郡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外有黄河天然险阻,在这里可以修建防御工事驱逐匈奴,对国内可省却转运粮草和军队必需品的麻烦,又拓展了中原的版图,这是剿灭匈奴的根本。最终促成设立朔方郡,这本来就是根据主父偃所献之策做的。



罪责有三

贪财好利,收受贿赂累积的财物累计达千金;骄横狂妄、做事不择手段违反常理,凡事不留有余地;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到齐国时把原来的兄弟宾客都聚集到府中,散发五百金并数落他们的罪责,之后便与他们断绝来往,让他们以后不得到他自己家。


主父偃是一个性格鲜明、睚眦必报的真小人,是个不从于众、不容于世的真人才,是个胸藏锦绣、腹有良谋的真谏士,是个有血有肉、公私分明的真实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在西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大臣名叫主父偃,出身贫寒的他从小就苦学 长短纵横之术,才华和能力与汉高祖时期的丞相 萧何不相上下,当时西汉的统治者独尊儒术,主父偃为此受到儒生的排挤,在老家山东没有办法立足,只能离家流浪。

后来他来到长安,直接向汉武帝上书,当天就被皇帝召见、破格任用。之后朝廷的很多重大决策,都和主父偃有关,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还建议朝廷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以此来削弱他们的势力和威胁,他在处理各诸侯事务的时候,曾派人深入各国探查王爷们的不法行为,先后消灭了三个诸侯国,逼得燕王和齐王纷纷自杀。

主父偃的这一做法帮助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可以说是大功一件,可他却在中间收受贿赂、公报私仇,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丞相公孙弘趁机在汉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很多害怕主父偃的诸侯王也都联合起来讨伐他,汉武帝迫于朝廷内外的压力,只能下旨处死主父偃,朱其九族,以此来缓和中央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的皇权体制下,能力出众的大臣下场一般都不太好,要么功高震主被杀,要么被逼造反身首异处,兔死狗烹的悲剧在每个朝代都会上演。


历史些事


主父偃,本是齐国人,学习纵横之道,齐地都尊孔孟,纵横学混不下去,就跑到长安,被大将军卫青收留后,给汉武帝写了封信毛遂自荐,被赏识封了个郎中,纵横之道就是忽悠,主父偃嘴皮子功夫了得,全力支持汉武帝削藩,建议“推恩令”,一年官升4级。

图为晁喜铺村的晁错祠堂,门前有千古流芳碑。晁错当年因主张强硬削藩,造成七国之乱,晁错被腰斩。

话说回来,主父偃在削藩上功劳不小,他这个推恩令比以前的晁错《削藩策》要高明,当年晁错不就被腰斩了么,而主父偃的推恩令一实施,诸侯国一下子变成了200多个,不但体现了汉武帝的仁义,又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主父偃深受汉武帝宠信。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几年时间裂变成200多年诸侯小国,再无力对抗中央。

他主父偃这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他比较自私、狭隘,有仇必报,最后他也死在这上面了。主父偃想把他女儿嫁给齐王刘次景,当时齐国纪太后是想把她娘家表妹嫁给刘次景,而汉武帝母后王太后又派人到齐地提亲,要把她孙女嫁给刘次景,等于说同时有3家想跟齐王结亲,主父偃只是个臣子,当年在齐国混得很差,不但被回绝,还奚落了一番,主父偃对齐王恨之入骨。

公孙弘,时任御史大夫,他主张杀主父偃息事宁人,后官至丞相,图为公孙弘墓。

谁知年轻的齐王刘次景哪门婚事都不要,而是跟自己亲姐姐乱伦了,这就犯了大忌,要知道当年燕王刘定国因为跟父亲的小老婆、自已女儿通奸,被汉武帝处死,燕国国除,现在齐王又出现乱伦的事,主父偃眼看报仇机会来了,自告奋勇愿去齐地处理此事,主父偃也是齐地人,也熟悉,于是汉武帝任他为齐国丞相,处理齐王乱伦的事。

《史记》记载,主父偃辉煌时家有数千宾客,下罪时无人替他求情,死时仅一人替他收尸,图为西汉长安城遗址。

齐王刘次景害怕自己跟燕王命运一样,在主父偃还没到临淄前,自己服毒自杀了,这事儿本来就此可以结束了,谁知贼鼠一窝,当时赵王刘彭祖和兄嫂通奸,他儿子刘丹也和姐妹乱伦,当年主父偃不得志周游赵齐国时,刘彭祖没给他好脸色,担心这次主父偃会落井下石,把自己也收拾了,于是先下手为强,跑到汉武帝面前告主父偃的状,说他受贿、谋害齐王,最后查明主父偃确实收受了很多钱财,汉武帝本没想杀齐王,是主父偃狐假虎威恐吓齐王自杀,导致齐王绝嗣,封国被废除,主父偃为首恶,于是被斩,夷三族。


图文绘历史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多少文臣武将的成功模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殿”、“春风得意马蹄欢,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不知是多少寒门子弟梦寐以求的时刻。只要做到了,是非功过都是过眼烟云。毕竟“伴君如伴虎”!

【一】之死

主父偃和司马迁都同事汉武帝,因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毋庸置疑。

汉初,“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到了武帝执政早期,诸侯国还尚存,也是武帝和汉王庭的一块心病。

元朔二年,主父偃告发“齐王刘次昌”与其亲姐姐乱伦。武帝也有意削弱齐国,于是派主父偃到齐国做相国,以彻查和核实此事。


到了齐国后,主父偃使人告知齐王淫乱之事,本好想让其俯首认罪。可出乎意料的是,因为有“燕王刘定国”的前车之鉴,齐王竟畏罪自杀了。这一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上下哗然、诸侯自危,将主父偃推至风口浪尖!

赵王担心重蹈覆辙,因其太子也有乱伦之事。加之主父偃曾游学赵国,知道他违法乱纪的底细,且当时还没加以待见。就在主父偃赴任齐国之际,立即遣人告发主父偃大行其道的受贿一事。无巧不成书,恰恰又碰上齐王自杀这档子事。刹那间,武帝勃然大怒,随即主父偃被捕入狱。由于爱才,武帝并无诛杀之意。



“墙倒众人推”!命悬一线之际,偏偏冒出了个“公孙弘”参了一本,其职务相当于“副丞相”。言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至此,武帝忍痛割爱,灭其门、夷其族!

【二】功过

只有言其“功的份”,没有追其“过的必要”!

他的过也不足挂齿,就是受了点贿、贪了些钱。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原创的“推恩令”
,来源可谓之是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弊端。

在不起刀兵、不动声色之下,金蝉脱壳般巧妙地化解了尾大不掉的藩王难题!避免了赴西周后尘,加强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和长治久安!

有恩于“汉武帝”!有恩于“天下”!

【三】感悟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声名显赫得益于“武帝”,一命呜呼也拜“武帝”所赐!


江山是棋盘,文武皆为子,帝王落子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