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在削蕃一事上功劳很大,为什么汉武帝要诛他三族?

古梁镛


一、游历求职

主父偃齐地临淄人,出身寒门,学过一段时间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兼百家之言。

主父偃年轻的时候,受到齐地儒生排挤,不得不效仿春秋战国时的一些名人,到异地求职。先后游历燕、赵、中山等地,碾转数千里,有时连一顿饱饭也吃不上。求职的过程中主父偃遭受了很多的白眼、冷嘲热讽甚至质疑。求职的艰辛不但没有让主父偃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出人头地的决心。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眼看胡子年纪一大把,主父偃始终怀才不遇。一个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整天夸夸其谈,主父偃逐渐遭受到父母兄弟和族人的嫌弃。主父偃到处不受待见,他的人生倍受打击,这对他日后的孤独的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求职屡遭失败,主父偃一直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喃喃:我的路在何方?在何方?

二、武帝重用

四十出头的主父偃没有坐以待毙,他做了一个连自己也吃惊的大胆的决定,向长安进发。

他先找到素不相识的大将军霍去病(一说卫青),不厌其烦向他推销自已,希望霍去病向汉武帝引荐他。不知霍去病没有上心还是汉武帝不卖帐,事情就搁下了。


眼见最后的希望成为泡影,主父偃就亲自上书汉武帝,希望引起最高层的注意。没想到早上送出去的奏简,主父偃正在忐忑等待中,傍晚就收到汉武帝接见,这效率在历史上也太罕见了。除了主父偃,汉武帝一同接见了徐乐、严安两位。武帝和三人进行了交谈,对主父偃的八条陈词交流了看法。据说主父偃的八大主张前七条有关法律受到武帝青睐,最后关于主张不针对匈奴用兵一条武帝持不同看法。

会见结束,武帝刘彻很是高兴地说:你们怎么现在才出现,早都干什么去了。于是三个人都被封为郎中一职。

主父偃好不容易谋到一个职位,受到赏识,很是勤勉,三番五次上书武帝慷慨陈词,武帝认为他的主张针对时弊,能够切中要害,一年之中破格提拨主父偃四次。

三、建议削蕃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外廷有丞相负责,他又设置了内廷,主父偃为内廷核心顾问组成员之一。

主父偃经常对武帝说,以前的诸候蕃王势小力单,如今他们的城池一座连着一座,有的诸候大国的国王出门比天子还要气派,收藏的宝贝古玩比皇宫还要多,这样下去可不是好兆头呀!


汉武帝很认同主父偃的说法,就问他有什么好的法子。主父偃答道:造成如今的局面是因为皇恩浩荡落在了世袭长子身上,而别的同宗兄弟不能享受这种礼遇。所以应该打破常规,各诸候的土地以天子的恩惠赏赐给所有的诸候子弟,这样不但显得公平,而可以去掉诸候坐大的局面。

其实从历代来看,诸候的问题一直让当政者头痛。武帝之前的景帝时期就因为削蕃引发七国之乱。战乱平复了,诸候的隐患一直没有解决彻底。所以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策略,实行了历史有名的“推恩令”。推恩令一出,汉室江山的诸候问题基本消灭了。


汉武帝一边实行“推恩令”,一边任用主父偃监视各诸候国和朝中大臣的动态。不久,主父偃向武帝报告了燕王的一些丑闻秘事。武帝大怒,燕王自杀。自此,主父偃走向了一个反面角色,只要谁有负面消息,他就上报,俨然一个酷吏。一时间人人自危,谁也不敢小瞧主父偃。

四、散金绝交

齐地是武帝时最大诸候封地,齐王刘次昌是刘邦儿子刘肥的世孙,武帝的堂侄。这个家伙沉溺酒色,干了有违道德的乱伦之事。小道消息传至武帝耳朵,武帝刘彻派主父偃去齐国任相,以查明真相。

主父偃到了齐国,第一件事召集了父母、兄弟、族人、朋友以及同窗。说:当年你们嫌弃我,厌恶我,现在又不远千里来找我。我孤独了这么多年,也不在乎再孤独下去。说完他拿了五百多两金子掷在地上,以示断绝和大家的关系。


很多的人知道主父偃是武帝的红人,喜欢打报告,他们不敢接近主父偃,却给他贿赂了大量财宝。有人提醒他让他收敛一些,主父偃说:我结发游历四十几载,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兄弟不收留我,朋友离弃我,我穷困潦倒的日子太久了。再说大丈夫在世,“生当五鼎食,死则五鼎烹”算了!我日暮途穷,所以倒行逆施,怎么样行事都行。


“生当五鼎食,死则五鼎烹”的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一生要吃满桌的全席,一生要轰轰烈烈的,那怕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代价。此话后来成为激励人的名句。

至于说自己日暮途穷,主父偃应该是他清醒认识到自已的下场,所以自暴自弃。有人批评他散金绝交是度量小不能容人缺点。可是从史书记载的这段话来看,也许我们误会他了,也许他故意孤立自己,想来保护他的亲人朋友。

五、身败被杀

主父偃被空降到齐国为相,齐王刘次昌非常恐惧,也非常无助,更是非常绝望。

主父偃那可是武帝的人,没事也巴不得整点事,何况他齐王劣迹斑斑。丫的,打一架吧,那刘彻可不好惹。高祖牛逼吧,也得和匈双和亲讲合,刘彻打得匈奴满地找牙呀。


齐王刘次昌自杀了,走了燕王的老路。不过临死之前他给赵王写了一封书信,称自己被主父偃逼死了。

齐王没有后代,他死后封地被朝廷收回,为了一视同仁,燕王土地也被收回。

赵王听说燕王齐王死了,他怕呀。赵王赶忙回京去武帝面前告状,说主父偃受收贿赂,栽赃亲王逼死齐王,这家伙想让你武帝众叛亲离呀。

主父偃还没回来,就被押解进京。廷审的时候,主父偃不承认逼迫齐王。诸候王国和朝廷很多人都恨主父偃,与其说恨不如说怕。很多人都在武帝跟前讲他坏话,落井下石。武帝决定不下来,去问公孙弘(后来的丞相)怎么处置主父偃好。公孙弘对武帝说:陛下不杀主父偃怎么平息其它诸候的怒火,怎么向天下交待呢。

主父偃被杀,诛三族。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


走着聊着



主父偃属于鬼谷学派。他曾研习儒术,被儒生疏远。他虽与法家一同是成为汉武帝的走狗。却被法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因为法家代表君主的利益。儒家代表人民的利益。鬼谷代表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君主和人民的利益。苏秦之言,是所有鬼谷门人的信仰——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权势金钱岂可轻乎!

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的建议,帮助汉武帝削番。为汉武帝立下大功。最后却被夷灭三族。

主父偃被灭族。原因有三:

一是逼死两个诸侯王。汉武帝高兴,却激起了皇室宗族的不满。更是成为群臣、万民的千夫所指。汉武帝为了与主父偃撇清干系,主父偃必须死。并且是夷灭三族。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韩非子有曰:事成则君收其功。事败则臣就其罪。此之谓也。

二是贪赃枉法。就凭这一点,是死刑。连儒家的公孙弘也认为,主父偃是死罪,罪无可赦。

三是夷族连坐之恶法。

秦始皇创立夷族连坐之法。这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汉文帝时,儒家大师丞相张苍废除夷族连坐之法。这是中国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汉武帝时,重用法家酷吏张汤为廷尉。重立暴秦的诽谤之法、告奸之法、夷族连坐之法,这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主父偃面对的是法家之恶法。又落在法家酷吏手中。铁定被灭三族。

法家酷吏诛杀法家酷吏张汤。是为捍卫汉武帝的君权。法家酷吏诛杀鬼谷主父偃,也是为捍卫汉武帝的权威——甩锅!

儒家主张不罪无辜。孔子修订的《尚书》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若儒家掌管刑狱,贪赃枉法的主父偃也必死。但妻儿不受株连。


杨朱学派


主父偃(?—公园前126年),山东临淄人,出身寒门,学习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游历燕,赵等地,均未一展所长。公元前134年,上书汉武帝,受到重用,向汉武帝提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汉武帝随后颁布推恩令。一时成为武帝身边的大红人,政治影响力巨大。

主父偃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大丈夫生不食五鼎,死当五鼎烹。在他声望,权利达到顶峰的时候,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倒行逆施,得罪了很多人。他在做诸侯国齐国的国相时,逼死齐王,得罪了很多人。当他去齐时,被赵王告发他的两大罪状:1受贿2谋害齐王,结果他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但是因为此事进了监狱。武帝因为他很有才能,本不想处死他,但是副丞相公孙弘说主父偃让诸侯王不安,不杀他,没办法向天下人交代。武帝不得不处死了他。


唐砖宋瓷


不容否认,主父偃确实为汉武帝削藩做了很多工作,而且还卓有成效。特别是其空降齐国,把一个富庶的齐国帮武帝收入彀中了。还有他出的推恩令,也为汉武帝的削藩工作贡献了不少力量。这么能干、忠心、肯做事的大臣,汉武帝为什么要诛他三族?

主父偃原本也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好不容易才找上汉武帝的门路,汉武帝又好不容易才接见并任用他,虽然只是当了个郎中,那也比他以前落魄江湖,受人白眼强。所以有了工作,干的特别卖力也特别卖命。

汉武帝原本就是一个雷厉风行、心狠手辣的雄主,自然比较喜欢主父偃这种干起事情来不留后路、六亲不认的人,汉武帝用过的张汤、主父偃、公孙弘等都是这一类的酷吏。汉武帝喜欢自然就是加官进爵委以重任,主父偃从当年那个连工作都找不上的落魄书生摇身一变位高权重成了武帝身边的红人,巴结他的人自然不少,送钱送礼他也是来者不拒。

这个主父偃既然是个酷吏,那心胸就不会宽广,他在接连立功后,又举报燕王与自己的女儿乱伦,武帝大怒,令他去查,还没怎么查,就把燕王给逼死了。逼死了好,原本就是要削你的藩,谁让你又自产自销搞乱伦那一套败坏道德名教的游戏撞枪口上?

借着燕王自杀的东风,武帝把燕国的编制给取消了,燕地收归中央,主父偃又立下了大功。

主父偃收拾完燕王后,益发的志得意满,对自己的能力才华越发的自信起来。他的下一个目标对准了富庶的齐国。他为什么要收拾齐国呢?你要以为他单纯的要给武帝做事情就错了,或者你要以为他是一个有伟大抱负的人为了自己平天下的理想也错了。

主父偃打齐国的主意是有私心的,他从一介布衣突然飞黄腾达,便也想巩固一下自己的地位,为自己的背景镀金,他便想把自己的女儿嫁到齐国为齐王妃,但是齐国居然拒绝了,他很郁闷,难道你齐国到现在还没有把我主父偃放在眼里吗?今日的主父偃可不是以前到处找工作碰壁的主父偃,除了刘彻,我想搞哪个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他跑去给武帝说齐国那么富裕,光税收就逾千金,原本就不应该封给远亲,起码也应该由自己亲兄弟或者子孙来继承。而且齐国以前在景帝任内发生七国之乱是也有反叛之心,不得不防。最关键的是齐王跟自己姐姐乱伦,这太不像话了。武帝见他办燕国的事情办的挺好的,一高兴就让他去齐国为相,所谓为相,其实就是中央派去的钦差大臣,检查工作的。

他一到齐国,雷厉风行,首先查齐王乱伦的事情,把有干系的人,比如拉皮条的太监以及其他知情人抓了一大批,在严刑拷打时引导他们把矛头全部指向齐王。齐王知道武帝刘彻的手段,眼看这次收拾自己是铁了心的,一害怕,自杀了。

他也没有白死,死前给武帝写了一封信,说是主父偃贪污腐败,收受贿赂,栽赃陷害自己,自己无以为辩,以死明志云云。这封信一传出去,诸王愤怒,原本都想收拾这个酷吏,可惜没有机会,逮到了机会岂会错过?比较有影响力的赵王就去找武帝告了状,其他那些原本反感主父偃的都赶紧落井下石,告主父偃的贪赃枉法、目无纲纪、逼死两王。

接连逼死两个重量级的王,武帝刘彻也感觉这个游戏玩的有点大,怕是要惹众怒了,于是他问公孙弘,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公孙弘因为主父偃风头出的有点多,原本心里不爽,就对武帝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你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待。

武帝做事情不是个拖泥带水的主儿,立即下令逮捕主父偃,灭三族。对于武帝来说,主父偃只不过是一把刀而已,刀锋利用着顺手,但是也有可能伤到自己,刀就是刀,没有伤主人的道理。主父偃贪赃枉法已经让自己反感了,他平了燕国、齐国,潜力已经发掘完了,用处不大了,现在要把齐国收入囊中,总得拿点诚意平息一下天下人的怒气。

于是,主父偃就是汉武帝刘彻献给大家的一点诚意,以此换燕、齐削藩之怒,大家可以开心的随便品尝。


谢金澎


当然是为了给汉武帝背锅了,不给诸侯王一个交代怎么行,再来一次七国之乱么,那可就真的内外起火了,这是老刘家的传统了,刘启不也干过一次么。


七个名字真不容易


主父偃锋芒太露,引起汉武帝时刘姓王群起而攻之,汉武帝为了平息众怒,只得杀了主父偃的三族来安抚刘姓王的势力!


思路799


首先要说主父偃弄死诸侯王这件事没错!你们看看拿着诸侯王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贪婪贪色,乱伦的不在少数,死了活该!

主父偃错在本身并不清正廉洁,而且身为中央官员皇帝心腹还想着攀附诸侯王,这是犯了汉武帝大忌。其实最后汉武帝也不想啥他,但他自己贪得无厌收取巨额贿赂,汉武帝连个保他的理由都找不到了。


重甲强弩长槊游骑兵


在汉武帝削藩时主父堰冲在前面,也成了名人,很多人怕他就故意讨好他,主父堰收了很多的礼,人也飘了!当汉武帝知道他受贿时,很生气,联想到他对刘姓诸侯的残忍对待,就把他给杀了,也是他自己作死!


回望苍茫历史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间人亲者不详!

犯众怒者不详!

主父偃削蕃并勤行,削蕃动的是皇室血脉。

为臣道尊王襄臣,贵在适可的度。

主父偃聪明反被聪明误。散金绝亲意在互亲,以贪自污意在自保,但王孙的命是龙种血脉削蕃是抑制藩王坐大但不是剿灭。


凯腾聚知


酷吏,你看看那个酷吏有善终?给皇帝扫清障碍,用完了一杀,还能获得名望。况且主父后期逼死诸侯王,汉武也是迫不得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