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神机营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骑兵?

勿忘幸福的味道

如果明军火器质量合格,士卒训练到位的话,那么只有中世纪水平的满清军队(努尔哈赤时代)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胜算。17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了火器和步兵的时代,全世界的游牧民族渔猎民族都被文明帝国打的节节败退,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奥斯曼,都用强悍的步兵和火器将游牧渔猎民族打的落花流水,像鞑靼人和马穆鲁克这种顶级骑兵民族,在欧洲已经沦为了大国的附庸。欧洲和西亚的战绩证明,此时的火器,如果得到良好的应用,完全可以压制骑兵,但只可惜,明朝因为腐败和财政上的困难,一直无法保证火器的质量和士卒的训练水平。

一、火器残次品极多,质量低劣

对于明朝火器质量的低下,戚继光、赵士祯等军事家都用过大幅的论述,从他们悲痛的言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明朝末期的腐败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戚继光再《练兵实纪》中记载:

惟有火器,是我所长,但火器又有病痛。……或将铅子先入,或忘记下铅子,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铅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临时有装不入口者,有只在口上者,有口大子小临放时流出者,有将药线捻不得入,用指引唾而捻者,而将火线灭了者,此类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杆矣。放出高下不准,润湿不燃者,又有四十余杆。得中者,不过二十余杆。

按照戚继光的记载,明军火器质量十分低劣,经常出现弹丸塞不进枪管、引线无法点燃的情况,更有甚者,还有的鸟铳会出现炸膛,使得很多明军士兵即使握有鸟铳也不敢发射,生怕没打到敌人却伤了自己。按照戚继光的统计,明军的火器合格率仅在25%左右。

正是因为残次品如此之多,明军的火器才在战场上表现的差强人意,满文老档记载很多满清重甲兵从容穿过明军的枪林弹雨,拨开障碍,一个满洲骑兵的头盔接合处中了一枚铅弹,脑袋却完好无损,足见火器威力之弱。

关于明军火器质量低劣的原因,赵士祯也写的很明白:

海外鸟铳精工,诸夏不如,何也?,曰: 风俗习尚使然耳。各国犹有古人寓兵于农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体。酋长程课头目,专视兵器精利以为殿最——我中国尽属公家,有司不知造,将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尽心;监造之官,自爱者专求节省,不省者克落——大小糊涂,上下苟简了事足矣,安望精工?尝闻东西两洋贸易,诸夷专买广中之铳。百姓卖与夷人者极其精工;为官府制造者便是滥恶。以此观之,我中国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赵士祯一针见血的指出,明朝并不是制造不出精良的火器,之所以都是残次品全在于朝廷制度的迂腐。明朝的火器,有两个来源,一是作为赋税由民间上缴,二是由政府部门制造。由于政府对于火器的收购价格远低于市场价,因此民间往往将最好的火器卖到海外,而将最差的卖给官府,政府既想得到优良的火器,却又不肯出钱,哪有这样的好事?除了民间上缴,另一个来源就是兵仗局等政府部门,但这些部门官僚作风严重,贪污腐败成风,官员工匠天天消极怠工,效率十分低下,这个与改开前的国企类似,效率又低质量还不好,可谓是国有企业的通病。

二、财政困难,火器换代慢,士卒欠饷严重,士气低下

除了火器质量低劣,明朝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也十分低下。明朝末年,由于财政困难,士卒欠饷极为严重,熊廷弼在辽东任职时无不痛心的说,很多士卒不仅不能按时领到军饷,甚至连过冬的棉衣也没有,因此只能裸体穿甲,冻伤的情况十分普遍。

领不到军饷,甚至连棉衣都穿不上,士卒凭什么给你卖命?很多明朝军队之所以在投降满清后远强于之前,无非是满洲人给了他们充裕的物资和军饷,士兵有了动力,打仗能不卖块吗?这样一支因欠饷士气如此低下的军队,就算拥有火器,又怎么可能获胜?

三、大部分将领素养差,不懂如何运用火器

火器要想发挥威力,除了要保证质量,也离不开将领的有效运用,而很遗憾,明朝没有成熟的军官培养制度,也没有像样的军事操典,因此,除了戚继光、袁崇焕等少数将领外,大部分明朝将领并不懂得如何运用火器。

大部分的明朝基层军官,往往是没文化的大老粗,不懂得如何运用军事技术,打仗时往往只会带着家丁胡乱冲锋,毫无谋略可言,因为没受过系统的军事学教育,因此,他们往往不重视火器部队的训练,以为只要凭空放炮就好了。

但实际上,当时的火器远未达到像今后马克沁机枪的地步,火器部队依然需要其他部队的掩护,并要进行复杂的队形训练。

比如欧洲当时往往有长矛部队掩护火枪手,火枪手在敌人骑兵逼近时要迅速有序的撤进长枪方阵内,戚继光的车阵也是同理,这需要复杂长期的训练。另外,炮手也需要经过一定的数学和射击训练,只有计算好位置,大炮才能精准的打击敌人。而明军的炮手疏于训练,往往只是一通乱放,打的毫无章法。

很多人说是由于当时火炮射速慢才无法挡住骑兵,但实际完全不是这样,先不说欧洲用这种火炮完全可以挡住骑兵,就是明军自己,在欧洲传教士的指点下也用同样的红夷炮将满清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可见,只要炮兵经过系统训练,遏制骑兵冲锋完全没问题。

但只可惜大部分明军将领没有这个觉悟也没有这个能力,因此,明军空有火器,却不懂得如何有效使用,对着敌人只会一通乱放,这样的神机营,怎么可能赢得胜利?


埃尔文的理想乡

题主的问题本身就有很大的缺陷

我们时常俗称“蒙古铁骑”、“满清铁骑”给了很多人非常错误的印象,那就是这俩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是靠着传统的草原弓骑兵或轻装冲击骑兵的玩命冲锋去打天下的。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蒙古军队在中亚、西亚与东欧的攻坚主力靠的是阿拉伯工匠打造出的重型抛石机(也就是回回炮),以及强迫本地重装步兵参战攻城(俗称萨哈儿队);至于满洲军事贵族,既是明朝传统羁縻统治的卫所出身,又是长于丛林与山地战的渔猎民族,其骑兵的数目更小。总的看,满洲军事贵族在军队编成上更接近于明代早期,在军事技术上与军事战术上同中原农耕民族都十分相似,八旗的主力部队皆为身披重甲(绵甲居多)的披甲重步,使用传统的剑盾与刀盾同明朝军队打肉搏战。在萨尔浒大战老奴在吉林峰歼灭杜松军主力之战、松锦大战中的松山之战中,皆有八旗披甲、百甲顶着明军的火力勇猛地冲上来跟明军肉搏的记载,可以作为满洲军事贵族战术特征的佐证。

搞清楚了满洲军事贵族以重步兵为主的突击战术,我们接着说为什么明军的火器部队抵挡不住满洲军事贵族的重型步兵。又跟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同,明军的火器部队其实装备水平与技战术水平非常之低下,尚且停留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前的水平上。当然这口锅也不能全算在明军的头上,明朝的北军部队长期同鞑靼与瓦剌的草原骑兵对抗,对于火器的机动性与便携性的要求相当之高,而早期的火绳枪普遍长度较大,装填麻烦,在同草原骑兵的对抗中讨不到便宜。其实欧洲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不过对于正规战要求较高的欧洲军队很快发明出了由长矛手保护火枪手的战术,而明军就走到邪路上去了:北军部队装备最多的火器是三眼铳,这种东西虽然吹的比较厉害,说是可以连放三响,放完以后拎起来就可以当锤子砸人,但是实际上它的最大作用是:听个响。无论是射击精度还是破甲能力都相当感人,明朝北军之所以大量装备三眼铳,一方面是它操作简单,另一方面是:临敌先放铳,能把蒙古人吓退最好,吓不退再拔出马刀肉搏。也就是说,火铳起的充其量是一个袭扰的作用,靠它去杀敌那也是想瞎了心了。明军拿着三眼铳去对抗满洲军事贵族的结果就是,让后金的历史记载里多了一堆“明军枪炮齐鸣,我军毫发无伤”的记载,而明末的明军卫所制度完全败坏,肉搏能力更加捉急,哪里能抵挡得了如狼似虎的后金军的狂暴冲锋?至于到了后期满洲军事贵族同样搞到了火器,甚至完成了火炮的野战化,双方差距就更大了。


军武次位面

有网友问,明朝的神机营那么厉害,那么先进为什么抵挡不住满清的骑兵冲击呢?神机营这个部队,作为京军到了明末,其实早已经不是在世界火器上最先进军队。

明军最强火器部队都在萨尔浒了,在浑河,保定总兵王宣,赵梦麟率领的火器军就有来自神机营的精锐,结果明军枪炮层层排列无隙,遇到八旗军野地冲突,一个冲锋就被完全打垮。

随后,八旗军开始攻击马林率领的明军,更是最强火器军,拥有明军最强火器,并且立下三处军营,每座大营挖掘三道壕沟,壕沟外排列三层枪炮。结果,明军虽然密集射击,还是被八旗军冲开三座大营。

最后萨尔浒一战,明军精锐损失4.5万,被缴获火炮火铳等2万多件。而明朝接受葡萄牙训练的孔有德,耿精忠火器军则集体投降了满清。导致,满清实际上在随后的战争当中,在火器上取得了对明军任何部队的压倒性优势。

明朝略陈台铳事宜并申愚见疏记载,明军与清军步兵火器战,明军也一样是惨败,在辽阳1000明军火器手出战,清军只有700人。结果,清军就岿然不动,明军释放火器,看清军不动。

就勇猛的接近对手,到只有20步的时候,700名清军突然一起射击,1000明军只有7人生还。清军的战术是当对方接近在极近距离,全体一起射击,而不是轮流射击。明军无论野战,火器,还有火器战术全部落后,怎么可能打得过清军呢?


深度军事

因为满清八旗靠的不仅仅是骑兵,甚至说建州女真一开始也是靠重装步兵打天下的!明末重臣徐光启就曾说:“奴之步兵极精,分合有法;而谈东事者但以为长于弓马而已。”(《皇明经世文编》)

  清朝自建立以来,就喜欢推崇炫耀自己的骑射功夫。皇太极:“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震慑,莫与争锋。”(《清太宗实录》)雍正:“凡满洲,以骑射为本……须马上射箭放枪,诸令兵丁加以熟悉。”(《清史稿》)乾隆皇帝曾特意提及“骑射”是满洲八旗的根本。于是,一直以来,在民间,特别是在网络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装备大量火枪火炮的明军居然连使用弓箭的满洲八旗都打不过!其实满清统治者鼓吹骑射,一开始是为了故意掩盖自己立国时同样拥有大量火炮火枪的事实,结果时间久了忽悠的自己都信了。

  

  在这里,笔者就以崇祯四年发生在大凌河城外的一次野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崇祯四年(1631年),为了谋求恢复辽东,朝廷决定在辽西修筑大凌河城,朝廷希望将关宁防线继续向东推进。清军方面为了阻止明军修筑成功,决定出兵攻打尚未完工的大凌河城,并谋图将负责修城的祖大寿所部精锐一网打尽。

  

  ▲故宫藏红夷大炮

  崇祯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军西行,并召附庸蒙古各部一同出兵,特别还携带了最新铸造的8门红夷大炮,另有80门大将军炮、80门小将军炮由佟养性指挥。清军于八月初六到达大凌河城郊。明朝得到前线汇报,“昨闻东兵六万,谋分三股来侵。”清军到达大凌河城后并未强攻,而是利用优势兵力在明军火炮射程之外掘壕沟围城,“掘壕筑墙以围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皇太极确定了清军作战方案为经典的“围城打援”。城内的祖大寿仅有一万四千名马步兵,在尝试了几次突围未果之后,只能固守待援。

  

  明军为了援救祖大寿,前后共发四拨援军。其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援军与皇太极的主力决战是明清战争中非常典型的一场战斗。这场战斗被明方史料称为长山之战。

  九月二十四日,明军第四次援救大凌河,明军以监军张春,山海总兵宋伟,团练总兵吴襄率马步军从锦州出发。其中总兵宋伟有从山海关城带来车炮营5000为主力,总兵吴襄则携带了锦州两降夷营约3000蒙古夷丁骑兵和自己的家丁500为主力,明军另有从前屯、中前所等地调来的马步兵。两位总兵所携明军总兵力不足两万。

  

  二十五日,明军渡小凌河。先行渡河的明军挖壕沟环列车盾,布置火炮列阵。为了抵御骑兵冲击,明军所挖壕沟广十尺、深十尺。如此坚固的防守令八旗军不敢攻击渡河的明军。

  二十六日,明军大部渡过小凌河。皇太极率军对峙。见明军阵营严整,防守坚固,皇太极心怯并不敢于攻击。但是皇太极料定明军必会主动进击,因此决定“欲俟彼军起行,乘隙击之”。换句话说,摆好阵势的明军,清军并不敢主动攻击,而是希望引诱明军前进,乘机攻击。

  

  二十七日,明军耐不住性子,鲁莽前进到距离大凌河城十五里的长山。宋伟和吴襄两营分头列阵互为犄角,但明军尚未有充足时间建立好完整阵势。皇太极见机会出现,立即举兵攻击。

  当时,清军经常使用的盾车行动缓慢,尚未到达战场。皇太极担心战机消失,所以没等盾车赶到场,亲率八旗两翼约2万骑兵直冲明军大营。宋伟指挥明军沉着应战,“明兵竟岿然不动,从容应战,齐发枪炮,击震天地。”明军火力起到明显效果,清军左翼兵被火力打击,竟然未能攻击到宋伟营前。

  

  ▲《满洲实录》清晰的描绘了清军盾车形象

  可惜,八旗右翼在佟养性汉军火炮特别是红夷重炮的支援下,与攻击宋伟所部失败的八旗左翼骑兵,合攻吴襄营地。于是吴襄不敌,率关宁军主力两降夷营逃走。皇太极率军追击一阵,又折回组织兵力重新攻击宋伟车营。

  因为以骑兵为主的吴襄意外迅速溃败,导致车营步军为主的宋伟和监军张春变成了孤军奋战。缺乏骑兵保护侧翼,清军可以从容包围明军车营。并且皇太极命令佟养性指挥汉军,从宋伟营东侧使用火炮轰击。宋伟手中没有骑兵,无法攻击清军火炮阵地,不得不纵火使用火攻,希望能够阻止八旗接近自己阵营。然而明军运气不佳,“时有黑云起,且风向我军,明兵趁风纵火,火燃甚识,将逼我阵。天忽雨,反风向西,火灭,明军反被火燎。”

  

  在清军左右两翼合围宋伟营时,清军战车(盾车)抵达战场。皇太极“命列行营兵车于前,护军、蒙古兵及厮卒列於後。於是,营兵推战车近敌”、“携战车盾,以盾前进发炮”。清军在盾车遮蔽下,抵近明军阵营,并用车载火炮压制明军火力,蒙古和八旗兵则在车盾保护下从容在后射箭。于是明军“不敌我射战”最终撑不住溃败。

  长山战后,清军统计共缴获明军3门红夷、7门大将军炮、三等将军炮600位,无名炮1万位。此战援救失败后,辽东明军兵力不足,无力对大凌河城实施救援,祖大寿最终不得不率部投降,清军获得了大凌河之战的全面胜利。

  

  从长山一战可以看出,明清军双方均使用了大量火器作战,清军甚至调动了红夷重炮用于打击明军。相对于意外溃败的吴襄骑兵,宋伟的车营还是打得可圈可点,在清军祭出很有针对性的盾车战术前并不落于下风。但在吴襄溃败之后,宋伟车营已经注定落败。清军则展示了良好的战术素养,左翼四旗攻击未果的情况下能够顺势配合右翼合攻吴襄,致使吴襄措手不及迅速溃败。

  

  ▲大将军火炮

  此战中,汉军火炮对清军八旗骑兵的支援作用巨大。清军使用的红夷火炮为天聪四年到五年利用从遵永等地掠来的工匠所制。炮重约1800至3000公斤,弹重约8~16斤,相当于当时西方标准的12~24磅炮。大凌河之战,清军则携带了这样的8门红夷重炮和80门大将军炮(一种明制短身管滑膛炮,重千斤,接近8磅炮),其炮兵火力已属世界一流水准。即使是被西方推崇备至的古斯塔夫二世,在吕岑战役中率军18000人与华伦斯坦作战,也仅配备了26门野战炮(12磅)和40门为了野战机动而改进的轻量化团属炮(6磅)。与之相比,清军火力并不差。

  

  ▲古斯塔夫二世瑞典军形象

  因此,清军击败明军火枪火炮的关键,其实根本不是所谓“骑射”,而不是不亚于同时期欧洲军队的强大火炮部队!而这,也是历代满清统治者所刻意想掩盖的历史真相。

  1.《满文老档》

  2.《八旗值月档》

  3.《崇祯长编》

  4.《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5.《清史稿》

  6.《明史》

  7.《满洲实录》

  8.黄一农《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

  9.《明清史料乙编第一本》

  10.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


冷兵器研究所

明朝“神机营”是世界热兵器史上最早使用火药推力武器的职业部队。作为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神机营”的战斗力固然不俗,但受制于当时的科技和战术水平,“神机营”还绝没有到天下无敌力挽狂澜的地位,其作战能力是被许多影视剧作品给夸大误导了。



“神机营”的自建立以来的任务就是“内卫京师,外备征战”。但是以当时的技术,明代“神机营”的火器配备其实跟国力强弱关联很大,比如说在明中期以前,基本上大明朝保持有一支装备精良火器合计5000名左右官兵的神机营,拥有大量火铳和土炮。但是到了明代后期国力衰弱的时候,神机营不仅常常配不到火器,甚至大多数配备的都是不过关的劣质火器,整体而言实力下降严重。在那个时代,受制于科学技术水平,不管是火铳,还是火炮,其实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和应用失误。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时期所发明的虎蹲炮以及对明代火铳的改造和应用战术,已经是明代火枪队的巅峰战力水平。后来万历朝鲜之役,戚继光奉旨北上,就在奏折里直言北兵不行,要求带南兵(戚家军)北上,让南兵来训练北兵使用火器。当然,最后并没有把北兵训练成功,戚家军浑河血战全军覆没。所以从这里,我们其实可以想象,明末时期的神机营,其实战力根本不行。



明末政治无能和官僚腐败也制约了“神机营”的发展和存在,通过史料记载,我们了解一个很无奈的事情:沈阳之战后,后金俘虏了相当数量的明朝火器工匠和炮手。由于明末军营贪污腐败,常常拖欠工匠工资和军饷,所以这些火器工匠造出来的火器都是劣质的,到了后金这里,由于努尔哈赤的重视,给于这些人员相当的待遇和地位,他们所给满清造的火器反而质量远比明军的好上不少,结果满清火器质量和操作能力迅速超越了明军。



当然了,这里面还存在战术和士气的原因,明军“神机营”不可能和满清骑兵直接交战对抗,这有个战术协同的决定因素。清军骑兵后面也同样由火枪队做后盾,而且骑兵人数作为主战部队,倒是不能直接和神机营做对比的。所以,“神机营”挡不住满清的骑兵而被暴打, 到了明末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清瘦客

如题:明代的神机营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骑兵?我想以下几点可以说明问题:


第一点:“神机营”是三大营之一,只是戍卫京师的部队。虽然前期都是精锐,但是明末时这支部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第二点:灭明的不是满洲八旗军,是李自成的农民军。满洲灭的是南明。(概念的东西)

第三点:满洲军在攻城中,确实打不过拥有大量火器的明军。满洲能够进入中原,还是吴三桂的功劳。

第四点:满洲八旗军其实也是有火器部队的,这些部队都是明军的投降部队,比如非常有名的,后来的”三藩“之一的尚可喜,就是带着当时明军最精锐的火器和军队投降清军的。所以说,满洲军的火器上的劣势,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况且当时的火器对骑兵,优势也没有多少。

第五点:南明会被灭国,很多原因。但是要注意的是,南明时已经没有了火器上的优势了:大量的工匠都留在了北京和山东,南方的工匠又不精于制造火器。南明的军队中火器装备量非常之低,可以说是冷兵器军队。

所以,那句话说的很对,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无论何时内奸总是比敌人更可怕!


心扬一九八八

明朝的火气在明初期是很先进的,但是到了明中后期已经开始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脚步了。

但是中国善于学习,向很多外国来的学者学习先进的火器制作技术。然后仿制了很多火器。



1591年,日本大举入侵朝鲜,名将李如松用佛朗基大炮以少胜多,连战连捷,尤其在平壤战役时,一万明军面对18000名据守坚城的日军,愣是凭借火炮的绝对优势,让日军撤出了平壤。

1626年2月,努尔哈赤率领13万精兵进攻宁远城,当时袁崇焕手下只有率领2万官兵。可谓必死之局。

但是他手里有11门红夷大炮,凭借这些利器袁崇焕守生生扭转劣势,打的十余万后金八旗子弟不能前进一步,取得了著名的“宁远大捷”的胜利。



红夷大炮有多厉害呢?

看看当时人的记载:红夷大炮一发十里,当之无不立碎, 我虽有利刃,勿可与敌,虽有锐兵,勿可与战。

有了这11门炮的助力,袁崇焕的兵士完全可以以一当百,努尔哈赤就很憋屈了,13万人败给了2万人这事儿让他想不通,忧愤成疾一病不起,8个月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不过宁远大捷也让后金意识到一个问题,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皇太极开始全力发展火器,学习欧洲的先进技术,全力发展火器。

而大明由于内忧外患导致连年征战,财力不济,武器的发展和迭代几乎停滞。

终于明末形式发生了逆转,后金有几百门火炮时,大明则只有吴三桂手里的十几门而已。

后来孔有德、耿仲明军叛变,有了这支受过西方军事训练火器完备的军队的加盟,后金在火器上已经完全碾压大明。

神机营,在明初期和中期都可以碾压任何敌人,但是到了后期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薛白袍

明朝朱棣建立的首支枪炮部队“神机营”,为何抵挡不住满清铁骑

1410年,明朝皇帝朱棣,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使用火药的枪炮部队——“神机营”。

这支部队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其职责任务是“内卫京师,外备征战”。

这个建制,也早了欧洲第一支西班牙火枪兵100年。

(一)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火药的威力无限。

“神机营”的诞生,成了北京紫荆城禁卫军中的三大营之一,也成了热兵器史上使用火药的职业部队。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强大的部队,没有抵挡住满清的30万铁骑入关。

为什么抵挡不住,在问答的平台,“源易缘”看到了各位历史达人的精彩分析解答。

比如有:1、明末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军心涣散。制约限制了“神机营”的发展和存在。

2、明朝内部的斗争内耗。吴三桂、尚可喜等人反叛倒戈,对清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明将的反叛,还带走了当时明军最精锐的火器,使得满清八旗军,也有了火器。

4、清朝也很重视火器,前有铁骑,后有火器。

(二)

“源易缘”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就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谈。

回顾下历史,朝代之间的更替很有趣。

比如,宋朝时古人将其定性为五行“木”。木能克土,所以就取代了中土大唐。

木受“金”克,宋朝建国后,便屡遭“辽金”等国的侵犯骚扰。

最终又被“元朝”取代。

元朝属金。

“元”是《易经》“乾卦”卦辞中“元、亨、利、贞”的首字。为“创世、开始”之意。

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官服军服便都是白色,这是金的本色。

火又可以克金。

日月为“明”,五行为火。

朱元璋中的“朱”为红,属火;明朝的军服官服也多是红色,属火。

明朝于是取代了元朝。

所以明朝的“神机营”,拥有大量的火铳和土炮。于是有了大明盛世。

“女真族”兴起后,建国号“后金”,又改国号为“清”。

清在五行上属水,水的五行本色是黑色。

水又克火,清朝取代明朝。

相传,清朝最开始选的是这个“青”字。

青五行是木,不能克明朝,反而生助明朝,于是“青”字又改成了“清”。

(三)

其实,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从“新生”、到“旺盛”、再到“衰败”、“消亡”的兴衰过程。

一兴一衰,一生一克,这符合天地阴阳自然之道。

明朝的“神机营”建制后,在巅峰状态时,也曾威名远扬,为巩固和护卫明朝,起到了巨大作用。

那时,清兵铁骑也是入不了关的,更是打不过“神机营”的。

“神机营”如过当时再有步兵和骑兵的配合,也是有实力歼灭满清骑兵的。

奈何,时机重要,此一时彼一时。

“神机营”到了明代后期国力衰弱的时候,或常配不到火器,或配备的都是不过关的劣质火器,战斗力早不如以前了。

而那时的清朝铁骑呢?

正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处于铮铮向荣的时期。

在巅峰状态下清朝国力强壮,士气很旺,兵马骁勇善战。

可是到了清朝末期,赫赫有名的“八旗”,不是也不堪一击了!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已成强弩之末的明朝,都已经毫无生机,随时可能灭亡之危。

何况是一支名存实亡的“神机营”呢?


源易缘

因为八旗铁甲是李成梁训练的。大明朝谁最能打,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前期的徐达、常遇春等淮西旧部,捕鱼儿海大捷的蓝玉;中国唯一以军功封爵的文人明阳先生;“俞龙戚虎”;“国朝二百年军功第一人”李成梁。其中李成梁是相当有争议的一个人,可以说是大清朝的真正缔造者。后金汗国老汉王努尔哈赤是大明朝世袭的建州女真卫龙虎大将军(满族人是女真人后裔是明朝确认并且写入史书的),根据惯例,老汉王作为质子从小就在明朝长大,而抚养质子努尔哈赤的就是“国朝二百年军功第一人”的李成梁。李成梁是军官世家,军功无双对,战绩震大明。大明朝谁最能打一直没有定论,心高气傲的李成梁不但要做军功第一人,还要做大明朝第一名将。所以当时镇守东北的李成梁潜心研究明朝各个兵种的训练方法和军阵破法,并且把研究心得交给了自己的儿子。结果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李如柏等人根本没有学会,倒是他们的伴读书童努尔哈赤全部学会了。李成梁在临死前发现努尔哈赤学会他的毕生所学,觉得没有人可以制住努尔哈赤,以后必成大患,所以决定带走努尔哈赤。老汉王得到消息以后连夜逃走,李成梁派人追杀,才有了乌鸦栖树、黑犬救主等传说。李成梁的担心是正确的,李成梁前脚刚走,尸骨未寒,老汉王七大恨起兵伐明。因为老汉王知道大明朝所有兵种的练法和破法,所以战无不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自古以来,骑兵射箭的距离都是越远越好,只有大清朝例外。所有八旗铁甲骑兵在训练和同明朝作战时都是距离五十步射箭,使用梅针破甲箭连发三发,到十五步远即刻返回到五十步继续,武举的箭靶也是十五步到五十步,根本没有百步穿杨的说法。李成梁经过研究发现,只有梅针破甲箭才能在五十步距离击穿明军重甲并造成有效杀伤,大于五十步或者其他箭头根本没办法破甲;明军用于抵御骑兵的三眼火铳击穿棉铁复合甲的有效距离不大于十五步,所以只要身穿棉铁复合甲距离十五步远,明军根本无法有效杀伤八旗铁甲骑兵。八旗铁甲骑兵就是用这种方法在两黄旗旗主皇太极的带领下于萨尔浒一战消灭戚家军和白杆兵。同样,清朝也是有史以来汉化最快和最深的少数民族。从五胡乱华开始,任何少数民族汉化都伴随着血雨腥风。满族从老汉王开始就说汉语、写汉字、用汉法。虽然剃发易服却无法更改汉化程度加深,和风细雨,没有冲突和杀戮。


关月光

因为:明朝财政崩了,莫说神机营,就是徐光启编练的欧洲式新军都救不了。


明末,打满清需要钱,打农民军需要钱,那么钱从哪里来?从税收来,税收从哪里来?一个是从百姓身上获取,一个是从工商业上面获取。不巧东林党就是代表大商人的利益,所以,明末崇祯年开始,收的商业税越来越少,收的农民的税越来越多。


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镇压农民军和满清需要税收,越收税农民军越造反。加上官僚腐败,中间克扣成风,越收税税收越不够用。

局面是:

1,缺乏军饷,士兵毫无斗志。

明朝财政崩溃,士兵长期缺乏军饷,开小差成为常态,毫无斗志的军人根本没办法打仗。

2,贪污腐败,克扣成枫。

贪污腐败严重,编制出现大量虚报谎报情况,由此吃空饷。实际军队根本没有那么多。

3,武器装备落后。

由于缺乏资金,士兵身上的盔甲不合格,枪炮不合格,弹药不合格。劣质武器根本无法打仗。


军队成了这副模样,别说神机营,就是编练的差不多的欧洲式新军都造反了,还打什么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