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京東遇上海底撈,你的火鍋外賣要變天

當京東遇上海底撈,你的火鍋外賣要變天


“要大力發展火鍋外賣業務,就必須重新建立一套運營、商務、供應鏈體系。”


微博上萬人呼喊“疫情結束後最想吃火鍋”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人們因為隔離對火鍋爆發出的旺盛需求,將這個產業被忽略的價值重新擺在大眾面前。

據企查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即便是在疫情期間,從2020年1月31日到3月10日的短短40天內,全國新增了1519家火鍋企業。

更讓人期待的是,一些與火鍋有關的餐飲新物種在醞釀中。

據業內人士透露,相關項目受到了互聯網與連鎖行業內多位投資者的關注,這些來自餐飲行業外的玩家們關心的是,如何讓火鍋從堂吃這種單一形式中走出來,利用新零售技術,演變出火鍋的N種可能。


疫情催生的火鍋外賣

疫情期間,人們對火鍋的旺盛需求,率先催生了火鍋外賣的蓬勃發展。

餓了麼數據顯示,目前已有約1.2萬家火鍋店外賣復工,訂單每週環比增長超30%,其中不乏小輝哥、小龍坎,以及鎮三關等火鍋行業的“老字號”。

對於傳統火鍋店而言,當下推出外賣業務更多是出於自救。

成立於2012年的重慶老火鍋品牌鎮三關,8年來首次“上線”外賣。

負責人江波告訴零售君,今年年初十開始,先是重慶主城區的幾家門店,再是全國20多家門店陸續開通了外賣業務,目前,開通外賣業務的門店達到90%。

他們最初開通外賣的目的比較簡單,一是解決年前儲備的食材,二是應老顧客的請求。但在提供外賣服務的過程中,遇到不少挑戰。

首先是菜單,火鍋外賣的菜單和堂吃菜單不同——不少店裡的特色菜,因為1個半小時到2小時的配送時間而不得不撤下來。

比如,20分鐘內不吃就會影響形狀和口感的特製麻辣牛肉、羊肉卷,這些都從外賣菜單上消失了。

其次,鍋底也改變了:堂吃是熱鍋,外賣是冷鍋,什麼時候加水,什麼時候調火,什麼時候放配料包,放多少,怎麼放,都需要食客們自己來做。

在半個多月的實踐中,鎮三關不斷調整火鍋外賣的湯底和食材的配送方式,比如不同配料從單獨調料包改進為一個綜合調料包,方便食客直接使用;使用說明書也擺在更顯眼的位置……即便如此,在江波看來,依然有不少可提高的空間。

當京東遇上海底撈,你的火鍋外賣要變天

據江波粗略預計,開通外賣業務至今,外賣營收預計佔到同時段火鍋堂吃業務的20%~25%,客單價下滑20%。

“我們線下很少打折,但是在外賣平臺,我們會通過制定雙人套餐給新顧客打折讓利,如果再加上打包費,以及額外贈送的點心、飲料,相當於線下門店價格的8折。”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為火鍋外賣投入的人工僅佔堂吃的15%~20%。

江波坦言,疫情期間,他們沒有過多考慮外賣業務的利潤率,更多是試水。疫情後,他們有時間也有計劃通過這段時間積累的數據,對火鍋外賣產品做更長期的規劃,尋找更合適的模式和渠道。

對於更多的傳統火鍋店而言,火鍋外賣的定位是始終是堂吃的重要補充。


讓火鍋繼續走出餐廳

2015年,有一批火鍋外賣品牌陸續橫空出世,成為融資寵兒。2017年之後,火鍋外賣因難以為繼而紛紛退出市場。如今,外部環境的變化能否催生火鍋外賣的二次爆發?

3月16日,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副總裁王景峰在餓了麼商家大會上透露,疫情期間,火鍋外賣的客單價是150元,遠高於一些傳統外賣品類,“疫情期間帶來的新消費場景,刷新了人們對火鍋行業的認知。”

“外賣火鍋最大的特點是,到店的服務性消耗成本降低,有利於提升火鍋產業的利潤點和盈利率。”上海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寅斌分析認為,火鍋,作為高頻、高客單價,且擁有最多細分品類的餐飲行業,在疫情後,發展空間很大。

根據《中國餐飲報告2019》顯示,2018年,火鍋繼續超越小吃,成為12個餐飲品類中,消費訂單量佔比最高的品類,佔比達到20.3%。同時,另有數據顯示,火鍋業淨利率約為11%,在餐飲行業中同樣居於首位。

如何讓高頻消費的火鍋走出堂吃,成為一門獨立生意,是後疫情時代,行業內外都在思考的話題。

小龍坎的市場部負責人蘇小強認為,火鍋外賣要成為一門獨立生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線上推廣,並在線下進行獨立運營和供應,目前來看,短時間內很難有火鍋企業能做到這一點。

對傳統火鍋業來說,關鍵在於既有的運營模式,很難長期維持堂吃和外賣的平衡。

比如,每家火鍋企業通常都設有中央廚房,其原本的角色是通過集裝箱包裝向各家火鍋門店輸送火鍋材料;一旦增加外賣業務,中央廚房就需要額外增加小型獨立包裝的產品,所有流程都需要重新設置。

這意味著,要大力發展火鍋外賣業務,就必須重新建立一套運營、商務、供應鏈體系。

當京東遇上海底撈,你的火鍋外賣要變天

關於火鍋的變革會從行業外推進。

根據艾媒諮詢檢測數據,2019年前,火鍋業已經呈現出消費者數量大,但品牌上市比例低,投資事件數量遠低於其他行業的趨勢。

而新模式,有望給火鍋業帶來一些新的變化。

“與火鍋有關的所有環節,配送、打包、上下游,都有可挖掘的市場潛力,都有可能裂變出不同的商業模式。”劉寅斌透露,如何讓火鍋走出餐廳堂吃,目前行業內外有這樣三種設想。


● 設想模式一

推動火鍋外賣形成模塊化的產業鏈——接單、中央廚房出菜、配送,拆分成分工產業鏈,以提高火鍋即時配送的效率和品質。

首先,一批火鍋店的菜品可由一家或多家專供火鍋外賣的中央廚房來定製,中央廚房確保滿足不同火鍋店的菜品需求,專注於提高菜品品質,同時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

目前,在疫情期間,不少半成品消費需求已經在無形中推進了這個產業的發展。

根據盒馬日前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以來,胡椒豬肚雞鍋、韓式部隊鍋、日式壽喜燒等火鍋類半成品菜是銷售最好的單品,日均銷量是平時的10倍,半成品菜銷售金額每週環比增長超50%。

其次,配送環節同樣有機會形成獨立產業,通過垂直專業團隊解決火鍋配送難。

除了配送時效外,如何提升火鍋配送品質同樣有很大發展空間,比如冷鍋可以用冷凝技術處理;熱鍋,是用保溫杯還是保溫缸?送完之後,保溫缸怎麼處理等等。這裡面涉及到許多細節問題,可以集中在一個細分行業內完成。

劉寅斌認為,火鍋外賣作為一個獨立產業,每個環節都有痛點,這也給產業發展提供了空間。


● 設想模式二

藉助新零售的技術力量,推動火鍋完成消費者觸達渠道的變革。

根據美團大數據顯示,20~40歲之間的火鍋消費用戶佔比90%,年輕化趨勢明顯,其中63.6%的消費者每月可支配收入集中在3000元~10000元。

這為打造預定式火鍋的新零售商業模式創造基礎條件——週期性預定模式,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預定火鍋菜品、湯料,由相關企業定期配送上門,或者在社區的自動售貨機或者無人便利店內,根據社區內用戶的預定情況,定期銷售火鍋相關半成品。

根據現有市場模型,在重慶等火鍋高消費地區,按照500人規模的小區設置20個自動收貨倉位計算,消費頻次可以達到每天補貨三次,一天有望送出60頓火鍋。

相對傳統模式,這是一條與線下火鍋店完全不同的商業形態——從顧客、運營方式、業務形態,到收費模式都發生了變革。

當京東遇上海底撈,你的火鍋外賣要變天


● 設想模式三

火鍋業是一個擁有上百個sku的餐飲行業,從蔬菜、肉類,米飯,甚至飲料、酒水,覆蓋的品類不亞於一個電商平臺。因此,第三種構想是打破火鍋品牌的界限,打造火鍋界的“京東平臺”。

目前,火鍋店種類繁多,有重慶火鍋,臺式火鍋,粵式邊爐,每家都有各自的王牌產品。對消費者來說,很難一次吃遍。

這就為打造一個垂直類火鍋零售平臺創造了條件。這一零售平臺統一集採各家火鍋品牌的特色產品,根據消費者大數據實現對菜品的篩選,形成採購最優方案。

消費者不用挨個去不同平臺選,在一個平臺上就可以買到小天鵝、海底撈、小龍坎等不同品牌的火鍋產品,一站吃遍全網。

作為火鍋外賣的自營平臺,優勢在於產品入庫,直接配送。但缺點是一家平臺需要同時保證多家品牌配菜的品質。這對於平臺而言,是一大挑戰。


切傳統火鍋店的蛋糕

有市場統計數據預計,到2022年,火鍋行業市場規模近8000億元,品類細分趨勢會明顯加強。而新模式的火鍋生意,或將與傳統火鍋業形成正面抗擊。

“用戶總量可能被分割,因為蛋糕就這麼大。”在劉寅斌看來,未來,火鍋外賣的蓬勃發展,或多或少會分流傳統火鍋業的客流。或許短時間內,還很難對抗傳統火鍋業,但競爭一定存在。

比如,在繁榮的火鍋業背後,一部分利潤來自酒水飲料產業,而火鍋外賣則會直接影響這部分利潤。

據瞭解,目前,已經有一些投資公司對作為單獨產業的火鍋外賣產生了濃厚興趣,但具體如何落實,依然需要時間。

“誰先做,誰就有希望。目前,只看到各種優點,缺點還沒有暴露出來,要琢磨,中間有很多學問。”在業內人士看來,火鍋外賣是一個比奶茶大得多的行當,運營起來難度很大,但未來市場廣闊。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火鍋外賣將作為一個新物種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會長成什麼樣,能長多大,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