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覺有學問,想要睡得好,這些要領得知道

寶寶睡覺有學問,想要睡得好,這些要領得知道


寶寶睡眠(或者說哄睡、陪睡~)幾乎是每位新手爸媽都面臨的大事件。有些爸媽很幸運,寶寶滿月沒幾天就可以一覺睡到天亮(可遇不可求的天使寶寶呀);有些爸媽就比較慘,要掛好幾個月甚至一年多的“熊貓眼”。


到底怎樣才能讓寶寶睡好呢?


寶寶睡覺有學問,想要睡得好,這些要領得知道

寶寶睡眠很重要~~

寶寶睡得好,爸媽才能休息好。除此之外,對尚處於生長髮育期的寶寶來說,睡眠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 分泌生長激素,提升免疫力


寶寶睡眠(尤其是熟睡)期間是分泌生長激素的高峰期。生長激素能幫助寶寶燃燒脂肪轉化成肌肉能量,促進神經組織的發育,加強蛋白質的合成與提升免疫力。


☞ 發洩情緒與壓力,安定自我


良好的睡眠能讓寶寶的情緒比較安穩,也能減低清醒時躁動不安的情形。

對較大的孩子來說,睡眠不好可能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間接影響到學習。


寶寶睡覺有學問,想要睡得好,這些要領得知道

寶寶睡眠型態的轉變


不滿6周的寶寶:睡眠型態尚不穩定


不滿6周的寶寶還處於新生兒階段,睡眠型態主要受媽媽孕期的生活作息影響,大多呈現睡眠總時數較長、時睡時醒的狀態,睡眠型態尚不穩定。


6周以上的寶寶:睡眠型態越來越固定


寶寶出生後6周左右,便會初步區分日與夜,睡眠時間逐漸過渡到以晚間為主,白天睡眠時數縮短,睡眠型態越來越固定。


寶寶睡覺有學問,想要睡得好,這些要領得知道

寶寶的2大睡眠問題


有調查研究發現,入睡困難與夜間驚醒是亞洲地區嬰幼兒睡眠的2大問題。


☂ 入睡困難


一般來說,如果嬰幼兒在應該睡覺的時間,躺在床上超過30分鐘仍無法入眠,就可以歸為“入睡困難”。


嬰幼兒之所以入睡困難,很多時候是因為外在環境刺激過多,特別是睡前非靜態遊戲,會導致嬰幼兒生理已疲憊、但心理仍亢奮的不協調狀態,進而造成難以入眠。爸媽可以試著從以下3方面入手解決孩子的入睡難問題:


① 去除外在刺激:睡前30~60分鐘,避免激烈的遊戲,讓寶寶處於安穩的狀態,爸媽可以給孩子講故事或輕柔按摩,營造舒適的睡眠氛圍。


② 定時定點:爸媽要積極幫寶寶養成定時入睡的習慣,最好有固定的睡眠地點,不要頻換更換。


③ 自主入睡:從一開始就培養寶寶自主入睡的習慣,儘量避免奶睡、拍睡、抱睡等哄睡方式。


寶寶睡覺有學問,想要睡得好,這些要領得知道


☂ 夜間驚醒


在持續睡眠的狀態下,只要寶寶自行中斷睡眠,無論醒來後是否有意識,都屬於夜間驚醒的一種。


夜間驚醒的原因可分為生理與心理2大類,心理因素多為白天過度刺激所致;生理因素常見的則有腸絞痛、腸胃炎、支氣管炎與異位性皮膚炎等,媽媽們要特別留意。


寶寶驚醒時,媽媽應先判斷當時的安全性(如:因咳嗽而驚醒的寶寶,要留意他的喉嚨中是否有痰液尚未咳出),再決定是否抱起照顧。原則上,若沒有立即的危險性,要儘量避免將寶寶抱離原先的床褥,讓他繼續躺回自己的位置,安撫他再次入眠。


寶寶睡覺有學問,想要睡得好,這些要領得知道

寶寶睡眠三步走


Step1 定時入睡


睡眠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做起,自幼養成寶寶規律的睡眠模式。定時入睡,讓寶寶清楚地瞭解何時是睡眠時間。


Step2 培養情緒

睡前30~60分鐘,爸媽可以用靜態的講故事、聽音樂或輕柔按摩的方式營造睡覺的環境,讓孩子從環境的改變中感覺到,“睡覺時間到了”。


Step3 單獨睡覺


有條件的話,儘量準備單獨的小床,讓寶寶獨自在小床睡覺,且要避免將寶寶抱在懷中哄至入睡的行為。


寶寶睡覺有學問,想要睡得好,這些要領得知道

睡眠環境4要素


◆ 燈光


理想的睡眠環境應該是全黑且沒有任何光線的狀態。光線會影響人體褪黑激素與生長激素的分泌。因此,“黑白分明”的作息對於寶寶的生長髮育有一定的助益。


為了方便夜間照顧寶寶,第一時間看到寶寶的睡眠情況,很多媽媽睡覺時都會開一盞夜燈,這也是可以的,但夜燈最好不要太亮,且高度要低於床鋪。


◆ 溫度


建議將

臥室溫度控制在攝氏21度左右,這樣寶寶睡得比較舒服。


◆ 溼度


寶寶睡覺時,儘量將室內溼度控制在50%左右。太過潮溼或乾燥都會影響寶寶睡覺。


◆ 床褥


無論是冬天使用的厚重棉被,還是夏天的輕薄涼被,都應該維持2~3周清潔一次的頻率,避免因床褥的灰塵髒汙,影響到寶寶的睡眠品質。


寶寶睡覺有學問,想要睡得好,這些要領得知道


願所有寶寶都好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