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時代”創新創業

相比於數字的枯燥抽象,故事更能打動人心。

在《40年回眸,我們和北京一起綻放》系列微紀錄片中,Leandro Rolon的創業故事極為典型。這位美國年輕人懷著對古老文明的憧憬來到北京,從這裡沉澱千年的文化土壤中汲取養分,在與新思想、新觀念相互碰撞交融中成長,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我最初來北京是為了進一步實踐我的所學專業,建築學。在北京生活了三年後,我開始注意到北京正在不斷為創業者提供發展機會。”隨後,Leandro Rolon拋棄了專長,花費一年半時間研發出3D食品打印技術,刷新了人們對於食品生產的定義。

創新創業正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創新創業的力量也為北京、為中國注入了新的活力。曾經有一種普遍共識,中國的經濟發展源於引進、複製,通過集聚生產要素和規模效應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因此,這片土地被標註為缺乏創造力。而今,我們看到,2017年以來,北京市累計新設立科技型企業11.2萬家。2018年上半年,北京市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左右。創新創業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支撐。

應當說,“雙創”熱潮席捲神州大地,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風貌。隨著科學技術的革命性變遷,社會的組織模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近年來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快速發展,創新創業不再是企業家或者科研人員才有資格進行的活動,只要敢於嘗試、敢於行動,社會大眾人人可以為之。就在十幾年前,遙遠農村的民眾還只能重複著祖輩的生活軌跡,即便享有政策扶持,也難以擺脫大環境桎梏。而今,電商平臺的湧現提供了機遇,不僅讓更多的人富裕起來,也提升了普通群眾的生活質量。不僅如此,創新創業也不再意味著必須有新技術、新產品。生活的高度信息化帶來的是個性化、精準化,其中蘊涵了無數商機和潛力,只要通過組合現有資源來實現新理念,就可以創造出新的價值。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也是助力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雙創”的蓬勃發展,需要更好地將宏觀政策利好落實為微觀主體的現實,需要維護建設更加包容、友善的社會環境。在“創時代”,中國這片擁有希望的土地,必將誕生越來越多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