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这是一个传统的手艺,一般都是走街串巷,一年四季漂泊在外,不妨称为“江湖人”。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村里的倒锅是一种特色手工业,在困难的时候没有钱买铁锅,因为铝制品的低廉便宜和易成型,就催生了手工制作这个产业,每个人家里或多或少都会找到几块废铝料,所以本着废物利用,勤俭节约的能源再利用的思想,倒也不失为持家的好技巧。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看这是倒好的勺子,结实耐用,是不是看着都觉得特别坚固,用个几十年不成问题,把勺子周围的毛边打磨一下就能使用。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车里都是各种模子,锅模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小件有马勺,饭勺,漏勺,还能倒篦子呢,只要厨房能用上的炊具这里都有,可谓品种丰富,种类齐全。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倒锅的是一对“江湖人”也是一对夫妻,一个管技术操作,一个管后续打磨,两个人穿着工作服忙的手脚不停,更重要的是嘴也不停,和村里的大叔大妈说的那个痛快,经得这个女师傅的同意拍了一个侧面,也算工作照吧,男师傅说什么也不让拍,说穿的寒碜,她老婆还取笑他:"咱这个活儿穿的就是龙丝锦袍 不出一个小时也会起明发亮",逗得一群人都笑出了声,虽然在露天野外,辛苦寒冷,可是女师傅的乐观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这是把废旧铝料加入特质锅里加热融化,师傅说融化铁需要一千多度,铝只需要七八百度,铝料的好坏直接影响锅的质量和外观,但是太好的铝料也不行,像易拉罐之类的就需要搭配其他次一点的铝料。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鼓风机一吹,钢锅里的铝料不要三分钟就融化成了液体,液体类似水银一样,银白色,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液体,中间高四边低,像鼓起来一样,可是不沾不散,可能这是金属液体的特征,师傅用铁铲一刮就把里面的杂质捞出来了,几次下来铝液就呈现出纯净的银白色,再加热几分钟就能倒模型里了。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趁着铝料融化的时候,师傅手脚麻利地把需要的模型做了个简单的处理,保证模型没有任何杂质,切合的时候没有漏缝。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还不是我小时候看到的最初的模型,以前都是用一种非常细的沙模,把细沙加入少许水,根据需要的样子仔细塑形,不能有一点瑕疵,捏成型后用柔软的毛刷把多余的沙子清除,这个确实需要技术,没有"两把刷子"(此刷子非彼刷子)就不会成功,一个母膜,一个公模,必须保证严丝合缝组合成一套,在底膜中间留一个圆洞,就是倒铝液的通道,铝液就会顺着中间的空隙流入模型,经过冷却成型,就是一个完美的作品,只是会在锅底留下一个几十厘米的铝柱,只需要把锅底的多余铝柱锯掉就OK了。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现在技术改造,简化了人工操作,都是现成的模具,这就是一个公模,一个母模,合在一起后模型中间是空的,就是锅的形状。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合在一起后从这个孔口倒铝液,成型后这里就是锅耳朵,看看,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没有了以前笨重的铝柱,不需要再加工,这样既不会浪费还非常美观。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已经倒进去铝液了,师傅在试探铝的多少和温度。再冷却个几分钟就能揭锅了。

传统的手工业,走街串巷的“江湖人”

看这是成品,只需要女师傅打磨一下就能使用。一个锅从融化到成型需要半个小时,倒一个锅三十至五十不等,寒冬腊月,灰头土脸也算赚个辛苦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