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金庸带走一代“江湖”

大侠金庸带走一代“江湖”

金庸走了,江湖老了,青春散了。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2018年,有着一个注定不快乐的十月。在这个向死而生、注定人人都要离开的世界里,我们却始终没有学会如何向逝者告别。就在人们还沉浸于李咏去世的悲伤中,一代文学巨匠金庸先生也悄然离去,享年94岁。一瞬间,几代人的回忆在此定格,属于上个世纪的江湖落幕。

世上本无金庸,至少在1955年之前,香港的报馆里只有一个叫查良镛的年轻人。1924年3月10日查良镛生于浙江海宁,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查氏家族金榜题名中进士者有20人,获得入仕资格的举人有76个,康熙年间更是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而在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比如:

  •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 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
  •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大侠金庸带走一代“江湖”

在20世纪前半叶那个动荡的年代,金庸经历了大时代的烽火硝烟,饱尝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的母亲死于20世纪30年代,父亲死于50年代,香港则成为了他最后安身立命的地方。1955年,《大公报》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唤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从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到《草莽龙蛇传》,金庸都是忠实读者,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也要上阵。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着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应接替梁羽生的任务。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做了一个笔名,《书剑恩仇录》便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侠作品,在当年一炮而红并一发不可收拾,此后短短几年间,金庸相继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风靡全港。1959年金庸创办了《明报》,自此他的小说皆由《明报》连载,直至1972年连载完《鹿鼎记》后宣布封笔。在《明报》创立之初的十几年里,一直被视为右派报纸。当时金庸每天以查良镛的本名在《明报》一版写时评,以金庸的笔名在三版写武侠小说。时评在涉及内地时多有批评。但此时的内地,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门类在内地被禁读,

对于大部分内地读者而言,在金庸才华最为侧漏的年纪,却无福享受那种江湖快意。1966年,“文革”开始后,《明报》曾开辟“北望神州”专版。对于彭德怀、邓小平等,《明报》不断表态支持。金庸本人曾亲自撰文称邓小平是郭靖般的英雄人物。他因此被香港极“左派”骂为“反共反华”、“亲英崇美”,甚至上了“左”派的暗杀名单。也许是英雄相惜,也许是机缘巧合,1973年3月,邓小平从江西返回北京不久,就托人从境外买了一套金庸武侠小说,并对其爱不释手。据说邓公习惯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半小时,津津有味地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即使是出差到外地,他也会带上武侠小说。他睡前爱看武侠小说,是贪它不用动脑筋,看得轻松、不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在这一特殊功效之外,他特能将自己的命运联系书中人物的命运来思考人生,获取人生的精神力量。如果说古龙饮酒就是江湖的快意恩仇,那么金庸令人着迷的便是他笔下的江湖儿女。在武侠的世界里,成年人可以肆意解读出反抗、自由、浪漫、纯粹的价值观以及不问出身的修炼。大侠,成为人们理想化生活的最佳注脚。金庸的武侠世界里不止有反抗,更有浪漫与自由,他有属于自己的家国济世情怀,也有令男女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金庸写的是一部成人童话,在成年人心里重新编织了一部罗曼蒂克史,也正是这种超越主义与制度的浪漫,让他成为一个在华人世界通吃的文化符号。他多年和林彪、江青笔斗,在海外有忠厚正直的好名声,令中国台湾当局也对他颇有好感。1973年春,金庸访问台湾时,尽管蒋介石因重病在身未见他,但蒋经国与他进行了深谈。金庸在视察杀气腾腾的金门之后感叹道:“我一生如能亲眼看见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

大侠金庸带走一代“江湖”

金庸说:“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金庸还说,他最喜欢“降龙十八掌”的“亢龙有悔”一招,用三分力攻击,保留七分的后备功力,不把对手逼到绝处。或许正是这种处事智慧,才让他在两岸三地间游刃有余,多次北上面见高层。1981年7月18日,这一天金庸郑重其事,早早起床,梳洗一番,穿好西装,打好领带,然后带着妻子林乐怡和一对子女,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廖承志的陪同下,乘车来到人民大会堂。邓小平穿着短袖衬衫,已站在福建厅门口迎接。一见到金庸,邓小平就立即走上前去握着他的手,满脸笑容地说:“欢迎查先生回来看看。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说我读过,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一位是饱经忧患、三落三起的中共领导人,一位是写了20多年社论的政论家,两人坦诚交谈,涉及不少尖锐的问题。会谈持续了一个小时,金庸起身告辞,邓小平亲自送他离开。两人边走边谈,到了大厅外,还站着谈了一会儿,邓小平握着金庸的手说:“查先生以后可以时常回来,到处看看,最好每年来一次。”

大侠金庸带走一代“江湖”

回到香港后,金庸给邓小平寄了一套《金庸小说全集》。也就是在这次会面不久,金庸武侠小说在内地“开禁”,并很快成为畅销书。但世人很少所知的是,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除了一家出版社的《书剑恩仇录》外,其他让青少年在租书摊前如痴如醉的金庸武侠小说,皆为盗版。相比之下,更为广大内地群众则是郭靖、黄蓉、翁美玲名字在前,知道金庸名字在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无线版《射雕英雄传》在内地热播,但与电视剧热播不相匹配的,是内地转型社会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评价。彼时,CCTV《新闻联播》曾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痛陈武侠小说“泛滥”,舆论环境中,武侠小说有一个罪名,即对青少年有“毒害作用”。作家王朔也曾批评金庸小说是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其他包括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觉得这是一个坏的批评,他说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说是很多人喜欢它。

大侠金庸带走一代“江湖”

尽管自“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后金庸已封笔多年,但在中国内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金庸武侠小说一直与“难登大雅之堂的地摊文学”等负面评价为伍。使金庸武侠小说能够在内地顺利出版,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是三联书店前总经理沈昌文。早在1988年,他就经由罗孚先生牵线,到香港拜访过金庸,商讨小说出版事宜。回到北京后,沈昌文立即给上级主管部门打了报告,并获得批准。1991年双方签订10年出版合同,但直到3年后的1994年5月,三联书店才正式推出了36册一套的金庸作品集,此时距离金庸封笔已有22年的时间。1995年,由北师大博士王一川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中,金庸位列20世纪文学家排行榜第四位,仅次于鲁迅、沈从文、巴金,高于老舍、茅盾等名垂文学史的大家。当时的人们还习惯于把金庸与琼瑶、邓丽君并列为俗文化的代表,所以此排名一出,立即引起了学界和民间的巨大争议。而此时,已过人生七十古来稀年纪的金庸,也曾萌发出修改作品的念头。他想让韦小宝受点教训:比如家产被自己赌光,老朋友过来敲竹杠,甚至老婆都要走掉几个。金庸觉得“韦小宝作风”误导世人,还是少一点为妙。如果说韦小宝仅仅是念头,在其他一些作品里则有了实际行动:《射雕英雄传》里,专情的黄药师和弟子梅超风有了暧昧关系;《碧血剑》里,专一爱青青的袁承志因为爱上阿九而陷入了情感的迷茫。金庸解释说:“人生最理想的是专一的爱情,但不专一的爱情常常有,这样改更接近现实。”不过,这些修订终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人们并不认可作家晚年对世事的深刻洞悉和无情的揭穿,只愿“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故事永远是成人世界里不可破的童话。“韦小宝作风”再乌烟瘴气,金庸也不得不承认:“韦小宝最后还是成功了,中国文化最后还是要成功的。”

大侠金庸带走一代“江湖”

争议的归争议,成功的终究还是要成功的。在担任老板的30年时间里,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此后,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1991年1月23日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当年3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明报集团1990年度的盈利高达七千万元,到1991年度接近一亿元。90年代初期,金庸以10亿港币的价格卖掉了《明报》。而伴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金庸也从禁止到争议再到尊崇。20世纪90年代末,金庸同样进入了内地影视剧制作人的视野,有了和导演张纪中的“1块钱版权佳话”。在张纪中的讲述里,金庸侠义慷慨。“他说,如果你们要按照像三国像水浒那么拍我这个戏,我1块钱给你吧。”1999年5月8日,张纪中给金庸写了一封信,请求将《笑傲江湖》列为第一部改编剧目。不到两天,金庸把有关的法律文书从香港传真了过来。张纪中给他转了1块钱,选了个吉利号85555。为了纪念这“意气相投的友情”,张纪中制作了一元水晶杯:用一块大小如同A4纸面的有机玻璃,制成小匾,右侧刻“査先生《笑傲江湖》电视剧版权转让纪念”,左侧落款“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间部分镶嵌上象征性的一元钱纸币,纸币上部写上了CCTV字样,下部刻写着年月日,并在5月金庸到杭州会晤时交给了他。只不过张大导演一向有着虽然拍不好经典,但绝对能让经典吐槽成经典的本事。内地版《笑傲江湖》收获了不少恶评,金庸本人对此也并不满意,但CCTV的强大影响力之下,内地无疑又掀起了新一轮年轻人对金庸小说的追捧。只不过也许这也是一个时代影响力最后一次的有力传播,新生代或许也正开始远离江湖。

大侠金庸带走一代“江湖”

2000年9月,金庸在长沙岳麓书院讲“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一位现场听众说:老先生从春秋战国开始讲起,历两汉而至隋唐,结结巴巴地论述他的民族融合论,这个话题恐怕很难引起台下以青年居多的听众共鸣,老先生看来也不是很擅长长篇大论的表达和渲染,再加上口音的缘故,看来听众是听起来不算轻松,但还是保持着礼貌的安静。2003年7月25日,金庸在杭州为《金庸茶馆》创刊演讲,题目也是中国历史的范畴。门票标价188元,但是外头黄牛票开价20元,还价10元就能成交。剧院内许多座位都空着,大部分人的票都是一家“红石梁啤酒”送的——许多饭店只要喝啤酒就可以抽奖,二等奖的奖品正是门票。在生命最后的十余年里,金庸深居香港家中,不问世事,也基本不再写作。近年来,他出现在新闻资讯里,多半是维权者的原告身份出现。2013年金庸在手游业界掀起维权风暴,2015年状告《此间的少年》作者江南侵权并索赔520万。其实早在2005年,金庸就表达过不满,“文学一定要原创,有些网民拿我的小说的人物去发展自己的小说,是完全不可以的。你是小孩子,我不来理你,要真理你的话,你已经犯法了。在香港用我小说人物的名字是要付钱的。”也的确,周星驰在电影《功夫》拍摄完成后,曾因电影中使用了小龙女等金庸武侠小说中原创的名字,向金庸付了6万元版权费。但这样的“告诫”在新生代面前似乎没起到什么作用。十年后,他一纸诉状,希望让那“小孩子”开始懂得规矩。除了维权官司,金庸在北大读博士的新闻,也让这位老人颇受非议。有传言说他时常翘课,也有人说他无法按时毕业。这,只是晚年金庸尴尬的一部分。凭借着一生最美年华的15部小说,金庸本来已经可以名垂不朽。也许对于晚年的他来说,少参加一些不必要的公众事务,安心在家颐养,会让他获得的崇敬和好感要比现在多得多。但对金庸自己来说,或许正如《神雕侠侣》里写的那样,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在完成了一次次谢幕后,这次,他真的退出江湖了。儿女情长今犹在,江湖侠骨已无多。关于武侠的话题,我们聊着,却好似在金庸之后越来越说不出什么新东西。想起小时候,到家旁边的新华书店找闲书时,抽出一本《天龙八部》,第一眼看到鸠摩智去大理天龙寺抢六脉神剑剑谱,点破枯荣大师所修枯禅的奥秘,一下被拉了进去,站几个小时也不知觉。待到如今逛书店时,一群孩子在外教带领下直扑“漫威”专柜,一个说我要看钢铁侠,一个说我要看灭霸。

大侠金庸带走一代“江湖”

大侠仙逝,也带走了江湖。

作者 好事先生 十年不资深财经媒体人

先生好事不惹事 欢迎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