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据香媒报道,中国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于2018年10月30日因病辞世,享年94岁(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

听到金庸离世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无所适从。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毕竟,我们读金庸先生的小说、看以他的小说改编的武侠电视剧,已经太多年了。

金庸已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代表着汪洋肆意的江湖情怀。

早已经习惯了他精神矍铄的侃侃而谈,以至于他的离去,令人不禁觉得,仿佛是一个时代的消亡。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假如说,武侠小说在今天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已经变成一艘曾经豪华、现已抛锚的破船。

那么金庸的离开,就像剪断了系在岸边的缆绳,让这一艘名为“武侠”的船,终于挟着时代的洪流,慢慢飘向远方。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我们这代人对金庸的了解,除了来源于各种艺术作品,还有一些关于他的采访。

镜头前的他,总是带着金丝边眼镜,一脸和善,用有些绵软的江浙口音,不厌其烦的向主持人们解释一个又一个的“文学问题”。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哪怕是穷极无聊的“你最喜欢自己写过的哪个角色”、“张无忌跟杨过谁武功更高?”他也耐心的逐一解答,温和到有些老年人的絮叨。

以至于有人提出过:金庸本人,并没有古龙那么有“侠气”。

这可能是把侠误解了,也可能是不懂得金庸。

因为从少年开始,金庸就远比我们大多数人,要有胆识的多。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图源水印


很多人都知道,金庸是个世家子弟。

海宁查家(金庸本名为查良镛),在当地算是一方名门,出过不少显赫一时的大文人。

比如査慎行,清代一流的诗家,作品至今还躺在小学语文课本里,金庸的《鹿鼎记》里的回目,都是用他这位祖先的诗句所编。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到了近代,查家依旧出入名流,多与世家联姻。

徐志摩、蒋百里、蒋英、琼瑶、曹时中……一系列在中国现代史板块有一席之地的名字,也都跟金庸沾亲带故。

由此可见,老先生确是名门子弟,正如他小说当中文武全才、出身显赫的“陈家洛”(《书剑恩仇录》)一样。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有人说,每个小说家第一本书,主角都或多或少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化身“。

想到陈家洛的书生意气、儒雅聪敏,加上过分巧合的”同乡身份“(原著里陈家洛也是海宁人),这样的立论,似乎也不全错。

金庸的才智是从小显露无遗的。

15岁,编写了一本教科书辅导材料,类似于今天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赚了第一桶金。

那是1939年,中国人的文盲率是80%(数据来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而与才智相辅相成的,就是他的叛逆与傲骨:

他曾被两所中学勒令退学,而原因则分别是创作讽刺作品,来以此控诉学校的不公,以及揭发国民党的“特务”在校内借着公务之名欺压同学。

这样的经历,仿佛已经预见了他后来的人生走向——寓侠于理,以笔抗争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而到了成年,他开始在香港做报纸的编辑,以手中笔,抒发心中的爱国情怀。

但没过多久,笔端被掣肘,只能粉饰太平。

金庸又一次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离开报社,另起炉灶。

如同他此时所写的《射雕英雄传》中,看到蒙古军的残忍,因此拒绝西征的郭靖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郭靖属于传统的道德模范,而他则自称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确,一直以来,他既是个读书人,也是个硬骨头的旧时代叛逆者。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94版《射雕英雄传》, 张智霖饰演郭靖


离开原来报社,金庸创立了《明报》。

武侠小说也写的越来越好,用他的至交倪匡所说的,“早期的明报,全是靠金庸的武侠小说撑起来的”。(《倪匡传》江迅著)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明报》第一期创刊号


这时的金庸已经年过三十,开始有自己的事业,一边舞文弄墨,一边悉心经营,绍兴师爷跟江南才子的两种处事风格,也都平衡的很好。

《神雕侠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神雕侠侣》第一回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从这本书里,帅哥叛逆、众美女倒追、过程虐人、结局虐狗……各种技巧性叙事,被金庸发挥的淋漓尽致。

就算现在回看,《神雕侠侣》也算是金庸经典长篇里,较为刻意的一篇,情绪化极强,而且大起大落,务求横生波折,最终再百年好合。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95版《神雕侠侣》,古天乐饰演杨过,李若彤饰演小龙女


金庸用《神雕侠侣》打开了明报的局面,顺利把之前在《商报》连载的《射雕英雄传》超高的人气,转嫁成了自己新产业的资本。

IP概念,半个世纪前,金庸已玩的游刃有余。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这期间的艰辛创业,心酸不足以为外人道,以至于直至晚年,提起当时一起同甘共苦的前妻,金庸都深感歉疚。

与此同时,做了老板的金庸,也有“诡诈”的一面,无论是关系亲近的玄幻始祖倪匡,还是女频大V林燕妮、亦舒,都曾抱怨过他的吝啬——

可以写一封数千字的长信来表达自己为何“不给涨稿费”,令倪匡自此以后都不敢再提这茬。

诡辩之精,可见一斑。

这似乎与我们认识中的“侠”有所不同。

因为无论是金庸还是古龙,小说里的“大侠”,似乎都属貔貅,只出不进,不需吃喝拉撒,更是不缺钱的。

经常是“见到一家恶霸地主,随手取了些银两,自己用些,剩余的发还给穷人”。(不过金庸后期写就的《笑傲江湖》《鹿鼎记》,在经济方面有了更写实的描述,不再如早中期作品一样梦幻)

而金庸这样小气的做法,并不加分。

但实际上,他做的这一切,也只是为了更好的经营《明报》——

这个能将他心中的”正义“,最大限度传播出去的精神武器。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时至如今,《明报》仍是香港较有信誉、独立见解的刊物,这一切与金庸在位时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

那时候金庸的社评,今日再看,仍是能佩服他的侠气与敏锐:

比如他呼吁两岸统一,一国两制;他讽刺造神;他伸张不公。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他总是设身处地的以民生为念:

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摘自《明报》1963年1月17日社论)

这是一种中国文人的优良品格,心系天下。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在疯狂的年代大潮之中,坚守独立冷静的正确与担当。

他的侠,不是郭靖打出的降龙十八掌,而那些深夜里,奋笔疾书,留下的忧世文章。

令我们知道,原来文人不需豢养,也真的自带脊梁。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至此,金庸带给了我们十四部最好看的武侠小说,也留给了自己一份凝聚心血跟观点的良心报刊。

张圭阳之前说过:“要是没有金庸,香港也会有一份知识分子报纸出来,但品位会不一样,因为《明报》体现了金庸的品位。”

大抵如此。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金庸的故去,短短半天时间,已成了社会近期最热门的议题。

我们再吟诵“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时候,也自此少了豪情,添了心酸。

2002年的时候,金庸的偶像大仲马,被法国总统拍板,将他的灵柩迁入法国先贤祠,成为官方认可的文化伟人。

我们暂时没有这样一个设施,但短短一天里,成千上万的缅怀,铺天盖地的作品回顾,已经给了他另一种交代——

这是大众用口碑搭建出的一座先贤祠,香火永世不绝,存在于一代又一代,被他的故事所打动过的华人当中。


金庸:他日江湖相逢

图源水印


侠客西去,独留其名。

正如曹雪芹仍是热门IP一样,几百年后的中国人,也依旧会记得金庸。

这个曾为几代中国人造过梦的江湖说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