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伯遠帖》,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備受世人珍視

王珣簡介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曾任職輔國將軍、尚書令,才學文章一流,精通書法,風流古雅,是東晉唯一可與“二王”並稱的書法大家,被贊為“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隆安四年(400年),王珣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贈車騎將軍、開府,諡號獻穆,後改贈司徒。現知其書法作品只有兩件,一件是刻入宋代《淳化閣帖》、《大觀帖》的草書《末冬帖》,筆勢雄健,書風飛揚縱橫,與羲、獻草體相彷彿;另一帖是墨跡本行書《伯遠帖》。 

王珣《伯遠帖》,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備受世人珍視

釋文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伯遠帖》為行書,共5行47字,內容是一封問候友人病況的書信。此帖可能以短穎硬毫為之,故筆畫瘦勁古秀,有多處頓筆含有章草遺意,結體開朗中寓嚴謹,充分展現了王珣高超的書法造詣,堪稱行書早期典範之作。其筆法與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最為接近。筆勢疏朗飄逸,爽利秀雅,既有橫向波盪,又富於縱向動勢,屬過渡體勢,尚未完全進入二王新體範疇。行筆自然流暢,放筆直書,毫無造作、板滯的痕跡,鋒稜轉折,備極精妙。意境悠遊恬淡,江左風華,晉人風流,盡在其中。《伯遠帖》是迄今為止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且是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備受世人珍視。

根據吳其貞的《書畫記》、顧復《平生壯觀》、安岐的《墨緣匯觀》等相關著錄以及卷中王肯堂、董其昌、乾隆皇帝、董邦達、沉德潛等人的題跋、題記得知,此帖宋代入宣和御府,明代曾經董其昌、吳新宇購藏,清初歸安岐所有,乾隆初年入內府。乾隆皇帝對《伯遠帖》十分愛重,將其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並稱“希世之寶”,刻入《三希堂法帖》。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出宮時,《伯遠帖》與《中秋帖》一同被敬懿皇貴妃隨身攜出,後輾轉流傳至香港,1949年後方得以復歸紫禁城。

《伯遠帖》局部大圖

王珣《伯遠帖》,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備受世人珍視

王珣《伯遠帖》,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備受世人珍視

王珣《伯遠帖》,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備受世人珍視

《伯遠帖》全卷欣賞

王珣《伯遠帖》,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備受世人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