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马上朗诵一首古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首?

赤裸裸的浪费


我首先想到的是「天净沙·秋思」

小时候在农村读书,每天黄昏放学回家,都是沿着江旁边的路往回走。回家的距离大概2000米左右。

途中会经过4个座小桥,旁边都是那种泥瓦房。那时候的河水还很清澈。夏天还一边玩水一边走。桥的旁边都会有那种老树。

更为关键的是小时候我爷爷养了马。我们附近那几个村子都有马。尽管在我们家乡那边是不常见的,但是在我们那个村里确实常见的。

所以当上了初中的时候,接触了这一首元曲,就再也不能忘记,感觉特别符合那个意境。


豫师堂


在逆境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诗豪”刘禹锡,被贬逐二十三年后的一天,奉召返京的路上,在洛阳受到“诗魔”白居易的热情款待,为了酬答白居易在筵席上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一气呵成写下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首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全篇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挚情渗透其中,跌宕起伏,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首联概写了二十三年举目无亲巴山楚水的凄凉,颔联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烂柯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和一路风尘归来恍然如同隔世和沧桑之感,颈联一扫阴霾,表现了了诗人对江湖沉浮的豁达胸襟,尾联借酒对曾经的蹉跎和曲折一笑了之。此诗的魅力及艺术感染力不必多说,尤其是颈联内涵深邃,哲理丰富,能给人们在逆境中很多启迪。

正可谓:

莫道人生曲折多,从来不把泪婆娑。

任凭几度春秋去,雨雨风风奈若何!


独自长歌


登金陵凤凰台,此诗句忧国忧民,把封建社会的代更原因,写在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个社会,不荐人才,维护个安,难能长久。只有政泽普惠,落实到每一个人,大道公平,清正和谐,使民众一心向国,才有今天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鼎盛万年




真语清风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好现在也是春天的晚上。

小时候下决心背这首诗的时候,是因为它有个特别牛的评价——“孤篇盖全唐”。能把三十六句一字不差的背下来,是我貌似高冷实则暗爽的高光时刻。那时候,我只觉得这是一首霸气而孤傲的诗。

时光荏苒,这首诗在我心里扎了根。但它仍然只是一首诗,是许多优美文字的排列组合,是可以借由背诵它来体现文学素养和古诗积累的例子。因为我从来没有在春天的晚上,真正的看到一池荡漾的江水,映着明亮皎洁的月亮。

幸运的是,我终于还是见到了那么美丽的画面。生活在北方的海滨城市,我们从小对大海常常熟视无睹,大海无疑也是美的,但从未刻骨铭心。那天晚上,我和先生带着两个孩子去海边露营。已经是春末夏初的季节,空气里飘着淡淡甜甜的槐花香,一轮明月悄然立上树梢,照在宁静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当这样的画面进入眼帘,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无波无浪的大江大海,应该都是这样的一明千里吧。

多少年来熟悉无比的诗句,突然一下子懂得了其中的诸般意境,岁月如江水东逝的沧桑,人生如月照花林的梦幻,情意如相望相闻的渴望,思乡如海雾碣石的沉郁。当年独立江边孤身赏月的张若虚,一定是天地之间的孤独人,才会问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语句;也一定是身在异乡的孤独人,才会“相思”“徘徊”,发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般的心声和遥祝。

而彼时彼刻的我们,如置身于一张绵延不尽的巨幅画布中,守着一份小小的温暖和幸福,心头一片清平明亮。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玉珰


我会想到水调歌头这首古诗,以前上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这首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读:明月即明镜,明镜可洞察一切。青天代表公正,比如常用来形容清官。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政治立场不合,作词时已被贬谪多年。结合在一起可以这样解读:尊敬的老天爷我想问问你,世间难道没有能够明辨是非的镜子吗?王安石那一套对国家没有好处,为什么皇上您就看不到?(站在苏轼的视角)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解读:借月宫比汴梁,同时也以一种反问的姿态衬托一下如今的政治环境。反问上苍,你们那里过的怎么样?其实他想表达的是我们人间现在被变法折腾的不怎么样。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解读:今天是八月十五,我通宵达旦喝了一宿,可能是见到了来自汴梁故人的缘故吧,酒逢知己千杯少嘛!由于被贬里京城已数载,苏轼不停的向友人打听汴梁的动态。当得知王安石的变法派现在日子也不好过,皇帝目前对变法产持怀疑态度时(当年的十月王安石也被贬了),苏轼的心中突然冲动的想回到汴梁(我欲乘风归去),实现自我的政治抱负。但冷静下来后,他又借月宫的琼楼玉宇和寒冷,比喻担心回去之后依然被冷落,无人赏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继续不得志。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解读:依然通过借月宫比喻当今朝廷。算了吧,与其回去被冷落,不如在这里形单影只的唱歌跳舞。倒也逍遥自在,了无牵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解读:时间随着明月的转动一分一秒的过去,月光透过窗户照进了屋子里,满脑子思绪的我却全无睡意。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解读:我知道我不该抱怨,但为什么此时此刻我没有在京城,抒发自己的政治观点让皇上辩明是非?(此时王安石的变法派压力很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解读:感叹!人生有苦有乐,有聚有散,月亮能被云朵遮挡,也有圆有缺,自古以来皆是此道理,世间没有十全十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读: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国家被变法折腾的这么乱,我却帮不上任何忙,只能默默在心里送上自己的祝福,但愿国家无论怎样,都能太平安康,普天之苍生能够幸福美满!


陽陽漫剧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木头闲文


《如果》

如果我是一朵花

一定要在最绚烂的季节绽放

即便有一天会凋零

我也无悔曾经的盛放

/

如果我是一朵云

一定要记住细雨的模样

即便是短暂的相拥

我也是你执著的守望

/

如果我是一棵树

一定要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等你某一时刻路过

好为你遮住一丝阴凉

/

如里我是一缕风

一定会栖息在你的窗前

用眷恋写一阙词章

为你赶走眉间的惆怅

/

如果,真的有如果

风就不会跟着云走

你就不会轻易放开我的手

《我愿》

我愿做一朵闲花

静坐幽庐,

寂寂盛开

只为,持一份素雅

/

我愿做一片云朵

相拥天空,

轻舞霓裳

只为,那一份向往

/

我愿为一滴水

默守山间,

不羨繁华

只为那一份纯净

/

我愿做一颗小草

相拥阳光

葱郁的生长

只为,那一份坚强

/

我愿

在每个阳光满满的清晨

都能看到你的笑脸

/

我愿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都能依偎着明媚前行

/

如果世间所有的美好

都能信手拈来

我必踏着莲花

乘愿而来







阿城十年后


如果让我马上读一首古诗,我马上想到的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因为这首诗像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在人面前徐徐展开。这幅画中有泛着清辉的天光,有湖中透着光亮的渔火,有清丽挺拔的枫树,有寺庙中传来的悠扬的钟声,还有湖上小客船中孤独的旅人。这是深夜的画面,一个孤独的旅人看到湖中的那一点光亮,感受着秋霜的寒凉,听着树上鸟的凄厉的叫声,本就够寂寞了。这时寺庙中还传来了敲钟的声音,就更让人感到寂寞与悲凉了。这种忧伤、寂寥、落寞的意境让人心潮起伏,历久难忘。 爱好诗词的朋友们,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



喔爱小咪


春天到了,万物苏醒,处处勃勃生机,春雨绵绵,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死者的地方,是后人祭奠故人长辈的的地方,逝者安息辈代代相祭。

  • 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老陕来内蒙


首先我会想到的诗句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首诗是唐代高僧黄蘖禅师的作品。

全诗如下: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此诗本是一首禅宗诗偈,诗人通过梅花这个喻体,象征不怕艰难,成就事业的精神,来鼓励自己和修行的人要敢于吃苦,不畏艰辛,以期修成正果。后两句太有名了,以至于从诗偈成为世俗中人的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