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律诗创作的过程中,该怎样写起句?

揽月妖星

轻松点来说,第一句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律诗首联不需要对仗,掣肘不了第二句内容上的承接、延续。

平仄上第一句第一字不用去管它,第二字也随意,但是第四字一定要与第二字平仄相反,要不然就“失替”了。

第六字要与第四字平仄相反,也就是与第二字平仄一致。

第七个字平仄随意,如果写平韵律诗,最后一个字安了平音字,整首诗就都得以这个字的相同韵部来押韵脚(邻韵、借韵另讲)。如果写仄韵律诗,最后一字安了仄音字,同上。

再回过头来讲第三个字,只要七字句中不出现“孤平”(第二种孤平的讲义是:两仄夹一孤平)只要不出现“仄平仄”这样的情况,第三个字平仄随便怎么填都行。

第一种孤平也顺便讲一下:句中除押韵字是平音外只有一个平音字,犯“孤平”。

最后讲第五个字,只要七字句尾不出现“三连仄”和“三连平”,第五个字随便怎么填平仄都行。

这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由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一三五不论”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在不犯“孤平”和“三连仄”、“三连平”的前提下,才可以随心所欲。如果是五律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第一句心猿意马的写出了律句,第二句就有规律可依了,要与上句平仄相反,首先对应的就是上句246三字处的平仄相反。第二句因为要押韵脚,所以第七字不但平仄已经固定,还得韵部也得固定下来。

第二句135三字处就不用非得跟上一句对应处平仄相反了,只要本句不犯孤平、三连仄、三连平的前提条件随心随意。所以讲来,一二句平仄要对立主要就是246三个偶数字。

第三句的平仄却要与第二句的平仄相同,讲的也是偶数246三字对应处的平仄,因为第三句不用押韵脚,本句最后一字自然与上句最后一字平仄相反。135处字还是讲前提条件的情况下(不犯孤平、三连仄、三连仄)平仄随心所欲的填吧。

第四句又要与第三句的平仄对立,主要也是246处字的对应,最后一字因为是韵脚,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平仄和韵部。

句与句之间就这样有规律的交替的“相对”(对立的意思)、“相粘”完成八句就是律诗,写成十句或者十句以上到百句就是排律,也叫长律。

本句偶数字平仄不按规律变化就是“失替”,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平仄不相对就是“失对”,23句、45句、67句平仄不相粘就是“失粘”通称为“失律、出律”口语:“绿了”。

平仄讲这么多是因为它有迹可循有律可依,不用死记硬背平仄格律表,完全可以活学灵用随心随性。真真做到随心随性还得在这正格之外学会“拗救”,拗救分本句平仄上的自救,多为隔句救。

还可以用特拗句也就是“特例句”写律诗比如:“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在前人诗中屡见不鲜,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允许借用此种句式。这种特许犯规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认为合辙的句式,也难称其为“拗”了。

还有四五句平仄不相粘却相对的“折腰体”,一般律诗正格讲究34、56句也就是颚联,颈联要“对仗”但是还有变格“偷春格”、“蜂腰体”可以应付,剑走偏锋尚能游刃有余。这里都不在细作陈述,律诗四联依照“起承转结”的正格依次写来终是大致方向,不至杂乱无序无章。


秦淮逝去无知音

谢悟空邀。

感阅前人之作,律诗起句方法概分5种:

眼耳之观闻起句。以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景物动态直接起句,如杜甫诗《登高》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卢纶《长安春望》之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思寻之感喟起句。如杜甫《秋兴》其四之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杜荀鹤《题弟侄书堂》之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言亊与感喟融入。也就是景与情揉合在一起。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时令天候直入。如杜甫《阁夜》之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之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史亊直接引入。如杜牧《河湟》之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白居易《咏史》之秦磨利刀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

以上5种起句方式,基本囊括前人律诗十之七八。起无定式,究竟用何种形式起诗,要因诗因情而异。



抱庸不才,诗学十年虽未得皮毛,亦有几点粗浅感受。愚以为律诗起句,应有五忌

一忌绕舌废话。与诗主旬旨无关的话不要说,关系不大的话要慎讲。音乐歌曲有过门,律诗不需要。开山见山、直奔主题最好。

二忌瞎编乱凑。很多诗之初者为拼凑作品,伏案冥思苦想,天马行空言之无物,容易出现时景错位等逻辑错误。写诗必须讲究真情实感,否则不必动笔。

三忌头重脚轻。律诗八句,亦讲究启承转合,重心要稳正、结构要平衡。有的诗者不注意这一点,起句声显势大,结句却平白无力,诗身诗尾压不住。吟读起来让人不仅压抑,而且无趣。

四忌花拳绣腿。有的写诗之人过分追求朦胧古风味道,脂粉气很重。句子华华丽丽,像方文山写的歌词,今不今古不古不伦不类。目前诗词论坛这样的写手不少,而且容易吸粉,但内行人看来,大多只会嗤之以鼻。



抱庸斋主

在律诗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写起句?因为“文无定法”,怎么起句都可以,但一个原则须保证,即“三有一定”,有内容(特别是思想情感)、有形象、有意象与意境,定“平仄韵”。

通常,律诗的起句方法有如下种类:

一,时代背景法:如杜甫的《春望》,交待时代背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大环境法: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三,景色定位法: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大前提议论法:孟浩然《诸子登岘山全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五,起因法: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六,设问法: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七,哲理法: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八,触景法: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九,忆昔追今法: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十,入景法:直接进入景色: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十一,故事法: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还有更多方法如起兴、比兴法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urna风之度0

律诗的创作怎样写起句?律诗的起承转合往往是第一句起,第二句承 ,第七句转,第八句合。起句一般指第一句,但是往往和第二句连成一个整体,因此这里举例的诗句都是两句,一起作为一首诗的开端来看。

这方面自古研究者就很多,看完了都好复杂。我感觉,从内容上说 ,诗无非是情景事三个字,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



一、

1.以景物描写起句

眼前景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想象或回忆的景色: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另,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添加了感情色彩的景物: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提问式的景物: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比兴式的景物描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完全白描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以抒情或评价起句

如: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如: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如: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第一句叙事或描写景物,第二句抒情或判断



3、以叙事起句

引入历史: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当前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4、情景交融起句

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如: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二、从内容的体现形式说

内容是景情事 ,用来表达的形式古人认为就是赋比兴三个字,直说为赋,比喻为比,借物起兴为兴。不过比兴不太好区分。

简单说“夜黑风高夜,杀人越货时” ,第一句就是兴,先有起兴的景物,再有后面的主体。“关关雎鸠”然后“窈窕淑女”也是如此。“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是比喻。心中先有贪官或统治者的形象,再找到一个用来象征的物来比喻,整首诗里都是写硕鼠,但是大家都明白比喻的是贪官。

三、从现代修辞手法来说

现代总结的修辞方法就复杂多了,包括上文说的比喻,设问等……



四、起句要高远

我感觉不要把起句看得那么复杂,就是情、景、事三个字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出来。

不过古人有几句话要记住,杨载说过:起句要高远……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譬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不仅是诗,词也是如此。

柳永有一首《八声甘州》的起句甚好,带动整首词雄浑阔大: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因此被东坡称为:不减唐人高处。

看东坡先生自己的这首《八声甘州》也是如此: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明代的谢榛则认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我以为异曲同工。



结语

以上是我自己的浅显的认识,道听途说未必正确。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网络上很多,前人的观点都能查到,大家多看看自己判断。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和风小筑主人一诺

大部分人觉得写律诗起句可以随意而为,这个有待商榷。我个人认为写格律诗词起句很重要!最基本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起句奠定了整首诗的格调和气象。就像写论文,起始阐述论点,内容多述论据。观点是全篇的文眼,其他的都为文眼服务。当然写律诗和做文章有些不同,但大象统一,大道归一,不出左右。虽然写律诗的思想跳跃性很大,但其感情是连绵线性的,否则读者读这首诗词将不知所云!

格调和气象决定了整首诗的美感!美人如花,赏心悦目。美文如酒,若醉若痴。格调不单指风格,也有格外成调的要求。气象不仅指由气构成的氛围气氛,而且需要追求“象内之韵”。整首诗的美不单指语言美、景色美、感情美,更是韵律之外的神韵美!这样的诗词在唐宋不胜枚举!

第二:起句奠定了整首诗的韵律。也就是说整首诗因为起句,决定了用韵的要求。基本的五律、七律起句就那几种,首句的最后一个字可能是平声,也可能是仄声。如果是仄声,那么就不入韵,如果是平声,就必须入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是正格,入韵是变格;而七言诗首句入韵是正格,不入韵是变格。 近体诗总是一韵到底,不像古体诗可以换韵。所谓一韵到底,就是指韵脚所押的韵字,必须是同一个韵目里面的字。比如第一个韵脚是“丰”字,查韵书知道这是属于上平声“一东”韵,那么以后各个韵脚就只能从“一东”韵目“东同铜桐筒童僮”等字里挑选。

入那一韻目由起句決定,起句韻腳字就只能在叶韻字的韻目中尋找。韻目里字多的相對寫作想象空间宽泛,相反,韵目里字少的相对束缚感情空间。假如你饱含深情的做一首诗来抒发情怀,因为起句入韵而选择了一窄韵目的字叶韵,结果后续的诗句而找不到叶韵字而扭转思想的现象且阉割自己的感想,重新组词造句,且又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时候你就发现十分不爽,发现写出的诗句根本达不到抒发自己情怀的那种程度。这个时候就显得起句非常重要!

律诗的谋篇布局,不外“起承转合”四字。一般而言,都是首联第一句起,首联第二句承,颌联、颈联是衬贴题目,尾联上句转,下句合。中间二联或就景物加以渲染勾勒,或就人事加以点染,或叙写,或议论,或引事,或比拟,皆为深化题目。

总之,一首好诗是各个方面综合的体现,起句起到关键作用。万事开头难,全篇布局从开个好头开始的。


常谈老生

个人以为,起句一定要写实,即平实地陈述一件事情,或一处风景,尽是少用抒情的字眼。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后面的操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首句出彩并不重要,甚至首句千万不能出彩,如果首句出彩,后面的句子势必要更上一层楼才可以达到效果,这难度太大了。正所谓,开头好不是好,结尾好才是真的好!

如果以起承转合论,律诗,起要平(平实、平凡),承要真(真实,真切),转要深(深刻,深远),合要余(余味,余音)

七律之精,莫过于杜公,且不说常规之作,单单就神鬼莫测的秋兴八首,几乎每一首起句都是平实之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这一首例外了)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七律之美,莫过于义山之西昆,尽管义山律诗以隐晦著称,但首联却全是易懂之语。其实不仅是七律,五七绝,五律,古风基本上都是起句平平。

当然,起句铺天盖地或惊艳绝世的并不是没有,比如遗山的《摸鱼儿》、柳永的《八声甘州》、东坡的《念奴娇》,易安的《声声慢》但这毕竟是少数,对灵感,对才学有着极大的要求。

后辈小子如我们,还是从低处行更好一些。毕竟前面写得平实,后面还有机会补回来,若是前面风光无限,却后劲乏力,岂不郁闷到晕?

写七律,无非人,事,物,情四大类,前三者如实陈述即可,哪怕是写情,也可以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一下。

当然,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起句一定要自然,无雕琢之感。很多人写的七律第一句开始炼字,或者用一些生僻字,或者结构错落,看上去不够自然流畅,显得有些艰涩,当然,这种艰涩的另一种解释叫牵强!

律诗的语法、结构或典故的变化与运,一般多应用在颌颈两联为宜。所以起句可以松一些,但中间两联一定要紧,如果起句就紧到充满束缚感,那后面的两联只能松驰一下了,可是这个松很容易就变成了松垮和脱落,那么就必须在颈联力挽狂澜,如果在颈联挽得比较成功,那么尾联自然要更余味才是,在已经挽一次狂澜的情况下,还要再挽一次,这对才学的要求太高,非杜公、义山、遗山不能为之。

首联起句不寻常,那是需要才学加灵感加运气的!否则肯定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弊大于利,不足取也!

当然,如果已经写了很多律诗,对于常规的技巧相当熟炼的话,偶尔尝试一下,或突破一下,也未为不可!


亦有所思

首先写诗者应该清楚,诗的作用是言志和抒情。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而且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否则,味同嚼蜡,没有一点诗味。赋.比.兴是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律诗也不例外,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是律诗最常用的起句方式。如崔灏的登黄鹤楼,先用昔人黄鹤起句,再接着写景,最后自然而然地结句抒情。这是唐人最惯用的起句方式。赋也可以起句,所谓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杜甫的诗~北征,今人提出诗歌要创新,但无论怎样创新,诗要有诗味,给人美感,这是诗歌创作永久的主题。个人一点粗浅的体会,希望高手批评指正。


毛毛1763559814629

我也是一名诗词爱好者,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题主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觉得起句比较重要,或者面对一个题材不知如何切入,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起句呢?我认为有几点当重视。其一,即然是写律诗,那么在押韵上就要严格要求。律诗中这八句,其中一二四,五六八这六句需要押韵的,那么你就要靠虑到至少六个同韵的字或词,并且和你作诗的内容有关系,这一步最难,也最重要。很多的诗有时就因为缺乏好的内容材料,要么半途夭折,要么平淡无味。其二,选好了要押韵的字,起句就要切题了,相较于绝句来讲,律诗句子多,在最后的大发感慨之前,铺垫陈词不是特别紧张。所以起句多赞景叙事,倒也用不到引经据典,贊景要漂亮,叙事要清楚,也不要太出奇,不然凤头鸡尾,往下写就难了。其三,起句压的这个韵脚,最好不要用平声字,毕竟诗是要让人读的,铿锵有力才好,一般偶句用平声,奇句用仄声。综上所述,可见诗并不能写完第一句,才去想下一句,打腹稿很重要。看曹植七步成诗一气呵成,其实内里早已搜肠刮肚胸有成竹了。



Adans65

诗以言志,句以达意。如何开头,我认为开头不要有什么拘束,古人诗词都是随心意而写,虽然有几种方式,但作者并不是刻意去套。我认为写诗及文章,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表达出来。只要感情充沛,按照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开始表达,诗词其实同各种文体都是思想和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所以你只要表达出来,什么方式开头并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