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馬上朗誦一首古詩,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首?

赤裸裸的浪費


我首先想到的是「天淨沙·秋思」

小時候在農村讀書,每天黃昏放學回家,都是沿著江旁邊的路往回走。回家的距離大概2000米左右。

途中會經過4個座小橋,旁邊都是那種泥瓦房。那時候的河水還很清澈。夏天還一邊玩水一邊走。橋的旁邊都會有那種老樹。

更為關鍵的是小時候我爺爺養了馬。我們附近那幾個村子都有馬。儘管在我們家鄉那邊是不常見的,但是在我們那個村裡確實常見的。

所以當上了初中的時候,接觸了這一首元曲,就再也不能忘記,感覺特別符合那個意境。


豫師堂


在逆境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詩豪”劉禹錫,被貶逐二十三年後的一天,奉召返京的路上,在洛陽受到“詩魔”白居易的熱情款待,為了酬答白居易在筵席上賦《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一氣呵成寫下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這首詩。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全篇詩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摯情滲透其中,跌宕起伏,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首聯概寫了二十三年舉目無親巴山楚水的淒涼,頷聯用了兩個典故,“聞笛賦”、“爛柯人”,表達了對故人的懷念,和一路風塵歸來恍然如同隔世和滄桑之感,頸聯一掃陰霾,表現了了詩人對江湖沉浮的豁達胸襟,尾聯借酒對曾經的蹉跎和曲折一笑了之。此詩的魅力及藝術感染力不必多說,尤其是頸聯內涵深邃,哲理豐富,能給人們在逆境中很多啟迪。

正可謂:

莫道人生曲折多,從來不把淚婆娑。

任憑几度春秋去,雨雨風風奈若何!


獨自長歌


登金陵鳳凰臺,此詩句憂國憂民,把封建社會的代更原因,寫在最後兩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一個社會,不薦人才,維護個安,難能長久。只有政澤普惠,落實到每一個人,大道公平,清正和諧,使民眾一心向國,才有今天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鼎盛萬年




真語清風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正好現在也是春天的晚上。

小時候下決心背這首詩的時候,是因為它有個特別牛的評價——“孤篇蓋全唐”。能把三十六句一字不差的背下來,是我貌似高冷實則暗爽的高光時刻。那時候,我只覺得這是一首霸氣而孤傲的詩。

時光荏苒,這首詩在我心裡紮了根。但它仍然只是一首詩,是許多優美文字的排列組合,是可以藉由背誦它來體現文學素養和古詩積累的例子。因為我從來沒有在春天的晚上,真正的看到一池盪漾的江水,映著明亮皎潔的月亮。

幸運的是,我終於還是見到了那麼美麗的畫面。生活在北方的海濱城市,我們從小對大海常常熟視無睹,大海無疑也是美的,但從未刻骨銘心。那天晚上,我和先生帶著兩個孩子去海邊露營。已經是春末夏初的季節,空氣裡飄著淡淡甜甜的槐花香,一輪明月悄然立上樹梢,照在寧靜的海面上波光粼粼。當這樣的畫面進入眼簾,我的腦海裡突然出現了《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無波無浪的大江大海,應該都是這樣的一明千里吧。

多少年來熟悉無比的詩句,突然一下子懂得了其中的諸般意境,歲月如江水東逝的滄桑,人生如月照花林的夢幻,情意如相望相聞的渴望,思鄉如海霧碣石的沉鬱。當年獨立江邊孤身賞月的張若虛,一定是天地之間的孤獨人,才會問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語句;也一定是身在異鄉的孤獨人,才會“相思”“徘徊”,發出“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這般的心聲和遙祝。

而彼時彼刻的我們,如置身於一張綿延不盡的巨幅畫布中,守著一份小小的溫暖和幸福,心頭一片清平明亮。

《春江花月夜》

———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玉璫


我會想到水調歌頭這首古詩,以前上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這首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讀:明月即明鏡,明鏡可洞察一切。青天代表公正,比如常用來形容清官。蘇軾由於反對王安石變法,政治立場不合,作詞時已被貶謫多年。結合在一起可以這樣解讀:尊敬的老天爺我想問問你,世間難道沒有能夠明辨是非的鏡子嗎?王安石那一套對國家沒有好處,為什麼皇上您就看不到?(站在蘇軾的視角)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解讀:借月宮比汴梁,同時也以一種反問的姿態襯托一下如今的政治環境。反問上蒼,你們那裡過的怎麼樣?其實他想表達的是我們人間現在被變法折騰的不怎麼樣。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解讀:今天是八月十五,我通宵達旦喝了一宿,可能是見到了來自汴梁故人的緣故吧,酒逢知己千杯少嘛!由於被貶裡京城已數載,蘇軾不停的向友人打聽汴梁的動態。當得知王安石的變法派現在日子也不好過,皇帝目前對變法產持懷疑態度時(當年的十月王安石也被貶了),蘇軾的心中突然衝動的想回到汴梁(我欲乘風歸去),實現自我的政治抱負。但冷靜下來後,他又借月宮的瓊樓玉宇和寒冷,比喻擔心回去之後依然被冷落,無人賞識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繼續不得志。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解讀:依然通過借月宮比喻當今朝廷。算了吧,與其回去被冷落,不如在這裡形單影隻的唱歌跳舞。倒也逍遙自在,了無牽掛。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解讀:時間隨著明月的轉動一分一秒的過去,月光透過窗戶照進了屋子裡,滿腦子思緒的我卻全無睡意。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解讀:我知道我不該抱怨,但為什麼此時此刻我沒有在京城,抒發自己的政治觀點讓皇上辯明是非?(此時王安石的變法派壓力很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解讀:感嘆!人生有苦有樂,有聚有散,月亮能被雲朵遮擋,也有圓有缺,自古以來皆是此道理,世間沒有十全十美。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讀:遠水解不了近渴,現在國家被變法折騰的這麼亂,我卻幫不上任何忙,只能默默在心裡送上自己的祝福,但願國家無論怎樣,都能太平安康,普天之蒼生能夠幸福美滿!


陽陽漫劇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木頭閒文


《如果》

如果我是一朵花

一定要在最絢爛的季節綻放

即便有一天會凋零

我也無悔曾經的盛放

/

如果我是一朵雲

一定要記住細雨的模樣

即便是短暫的相擁

我也是你執著的守望

/

如果我是一棵樹

一定要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等你某一時刻路過

好為你遮住一絲陰涼

/

如裡我是一縷風

一定會棲息在你的窗前

用眷戀寫一闕詞章

為你趕走眉間的惆悵

/

如果,真的有如果

風就不會跟著雲走

你就不會輕易放開我的手

《我願》

我願做一朵閒花

靜坐幽廬,

寂寂盛開

只為,持一份素雅

/

我願做一片雲朵

相擁天空,

輕舞霓裳

只為,那一份嚮往

/

我願為一滴水

默守山間,

不羨繁華

只為那一份純淨

/

我願做一顆小草

相擁陽光

蔥鬱的生長

只為,那一份堅強

/

我願

在每個陽光滿滿的清晨

都能看到你的笑臉

/

我願

無論歲月如何變遷

都能依偎著明媚前行

/

如果世間所有的美好

都能信手拈來

我必踏著蓮花

乘願而來







阿城十年後


如果讓我馬上讀一首古詩,我馬上想到的是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因為這首詩像一幅意境悠遠的水墨畫,在人面前徐徐展開。這幅畫中有泛著清輝的天光,有湖中透著光亮的漁火,有清麗挺拔的楓樹,有寺廟中傳來的悠揚的鐘聲,還有湖上小客船中孤獨的旅人。這是深夜的畫面,一個孤獨的旅人看到湖中的那一點光亮,感受著秋霜的寒涼,聽著樹上鳥的淒厲的叫聲,本就夠寂寞了。這時寺廟中還傳來了敲鐘的聲音,就更讓人感到寂寞與悲涼了。這種憂傷、寂寥、落寞的意境讓人心潮起伏,歷久難忘。 愛好詩詞的朋友們,你們同意我的觀點嗎?



喔愛小咪


春天到了,萬物甦醒,處處勃勃生機,春雨綿綿,桃李盛開,野田荒蕪之處,是埋死者的地方,是後人祭奠故人長輩的的地方,逝者安息輩代代相祭。

  • 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老陝來內蒙


首先我會想到的詩句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首詩是唐代高僧黃櫱禪師的作品。

全詩如下: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此詩本是一首禪宗詩偈,詩人通過梅花這個喻體,象徵不怕艱難,成就事業的精神,來鼓勵自己和修行的人要敢於吃苦,不畏艱辛,以期修成正果。後兩句太有名了,以至於從詩偈成為世俗中人的格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