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或词应有感而发,但常因平仄难取舍,如何选择?

迟到的阳光48

诗词有感而发不错,因平仄难取舍的问题如何选择?

如果真的会作旧体诗,那么这个问题其实不存在,为什么这样说?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

觉得近体诗表达出来不合适,完全可以选古体诗嘛,古体诗几乎就是自由诗,只要能押韵就可以了。

古代齐梁以前全都是古体诗,即使在格律诗成熟的唐朝,李白杜甫也有大量的古体诗传世。而且很多杂言诗连字数都是随意的。

所以好诗未必是格律诗,因平仄难于取舍这种事不存在。


二、格律诗与词

即使不想作古体诗,一定想要作格律诗或者词的话,也不是什么问题。词虽然一定要按照词谱填,可是有八百多个词牌、两千多个词谱让您选,不存在因为平仄影响写出来的问题。

结语

无论格律诗或者词,出现这种因平仄而难于取舍的问题,是功力不够的原因,多看古人作品、多加练习的即可,几年后就不会提出这种问题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卖油翁也说过,“无他,唯手熟尔!”

如果一个平仄的基本功就会影响到你写诗的正常表达的话,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

要知道,中国文字之博大精深世无所匹。基本上,相同的意思表达,通过转换语序、更换词语,并不难找到另外的一条变通之路。正是在煞费苦心地推敲、琢磨之间,传统诗词的趣、乐、险、美、绝才得以充分展现。能不能走通这条路,举重若轻,自然而然地“戴着镣铐跳出优美的舞蹈”,这也是高手和庸手的分界线。

任何艺术都是有门槛的,没有门槛,就没有高下之分。就没有专业和业余的区别。就像舞蹈,你都忍受不了压腿下腰的痛,如何可能成为一个专业的舞者?就像书法,如果你都从没有临过帖,没学习过章法,只凭率性而为地挥毫,岂能写出一副真正的书法佳作?

如果你又说,我从没想成为真正的诗人。只是一时兴起想玩玩儿,那你就满足于写写顺口溜得了。如果你希望能像古代诗人一样,能信手拈来合辙押韵的真正的诗词,那就请你静下心来,向古人学习,像前贤一样专心地研习传统诗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你的基本功练好了,知识储备到位了,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前期可以给你一个小小的建议,先不管平仄,写出你心中所感。然后再去检查平仄,换掉不合适的词或调整语法,正如前文所说,中国文字浩若烟海,博大精深,语法变化多端,只要你肯下功夫,一定能把你不合律的毛胚雕琢成合格的诗词。只要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你写古诗词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一水诗塾

我注意到题目中[常因]两个字,基本可以断定,你在格律诗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常言道,[诗言志],写诗的确应当有感而发,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虽说即便是古人,也会遇到不合平仄的情况,以至于出律,但实在不适合初学者效仿。

有格律,不惟格律,不以律害意

纵观古人所写之格律诗,出律者不过少数,如此正说明一点,古人既知格律,又不拘泥于格律。所谓[有格律,不惟格律,不以律害意],而有今人往往只取信后者而不齿平仄,却忽视前提是得[有格律]。



写诗须知

其一,诗有格律与非格律之别,体裁无高低。既不喜好格律,大可写古体诗,何必拘泥于体裁之分,;

其二,既写格律诗,又不合格律,又如何称之为[格律诗]?

其三,写格律诗,只有掌握格律,才能驾驭格律,才有资格不拘格律。


自古没有朝夕能成之学问,凡事皆有代价。有心钻研,其难也易;不肯付出,其易也难。都说今不如古,今人不如古人之处,不过是态度而已。

有兴趣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欢迎关注诗词补习班。

诗词补习班

在网上经常可看见这样的论调,诗词是应有感而发,格律会限制情感的表述等等。在这我说说自己的意见:

第一,写诗词并不一定都要有感而发,有一种诗词叫做习作,是用来练笔的。如果平时不练,估计有感时也发不出什么好诗词。



第二,一个词汇储备丰富的作者,大约有80%的诗句,可以直接使用合平仄的词组代替不合律的词组。其余20%可以通过调换次序等方法解决,不存在取舍问题。

第三、诗词的声律并非限制情感的发挥,相反可助力情感的表述。

如前段时间,我写一首《五律》,其中有一句初出稿时是:忍泪属何心?属是仄声,格律上没问题,但属又是入声,语较速,觉不好。改为:忍泪是何心,是字属去声,降调,也与我想表达的情感有别。最后成句是:忍泪竟何心。竟字是上声,升调,这便较合符我想表达的情感了。



最后,如果真的遇到一两个字不合格律,改了又确会影响情感或意境,那就让其出律好了。


风流三学士

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不难,难的是写出符合格律,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的佳作,古人写的格律诗中,有相当一部分诘屈聱牙,所以写格律诗不易,古人尚且如此,又何必难为自己呢?写近体诗,不按照格律就不叫近体诗,应该叫古体诗或者旧体诗。诗押韵是一般规律,不一般的诗也不少。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也可以不严格押韵,现代诗是这样,古诗词也是这样的。格律诗一般要押韵,古体诗几乎可以说随便写,只要读者认可就可以了。现代诗和旧体诗的创作方法,基本相同,只不过一个使用的是文言文,一个使用的是白话文。如果你有更高的追求,或者你觉得有必要可以选择格律诗。不过有些人对格律诗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没有上限。你想想他们对李白杜甫王维,都吹毛求疵,何况你呢?对形式主义的不断追求,已经使中国诗几乎灭绝了,无论是旧体诗,还是新诗。可悲的是格律诗有人支持,那些写格律诗的人手里有钱,所以他也不在乎诗好不好?只要经常写几首烂诗就可以了,只要符合格律就过关了。

余秀华的诗你能看懂吗?看不懂谈何好坏?谈何流行和认可?但是这样的诗有人捧,捧的结果是新诗怪诞而且不可理解,新诗要死了。五·四前夕格律诗为什么会死?因为难以理解。难以理解,还有可能理解。有些新诗简直无法理解,诗人本人甚至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有人甚至提出要给新诗写注释,这不是荒谬嘛!如果是这样的话,提倡白话文还有什么意义?汪国真的诗,当时为什么销量大?别管人家写的是不是诗?写的好不好?至少人家的诗,可以看懂。可惜这样的诗没有成为主流,所以也就人亡政息了。

写旧体诗,应以盛唐时期名人的诗歌为楷模,写格律诗可以以宋朝人的诗歌佳作为样板,写现代诗可以以民国时期的优秀作品为参考。

写烂诗的人有人养着,优秀的诗人要饿死了,要么跳楼卧轨了,诗歌能不亡吗?

押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就看你用什么时代的语言,什么地方的语言写诗。普通话广东话还是英语?依据的是哪部韵书?即便是用普通话写诗,不同的人对押韵的见解也不一样。所以要搞一本韵书出来,这样科举考试的时候就会有一样的见解了。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搞出一个新韵,其实没有必要,它也未必合理,它只是一个参考,其实只要你读着上口,就算押韵了。格律诗的规则只是一个结果,所以人们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以至于当代人还在沿用,几百年前的平水韵。大金朝的话,谁还会说,谁能听得懂?多么荒唐!平水韵作为研究古代诗词的资料还有意义。如果大规模进行普及,指导现在的诗歌创作,必然有种种问题。为什么我能在几乎所有关于格律诗的辩论中胜出?就是因为他们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以至于阴招损招迭出,或者以谩骂为能事,哪里是个诗人的样子?熟悉了格律诗的规则,就能够成为诗人了吗?应该还差得很远吧。

《千家诗》的艺术水准不如《唐诗三百首》,因为《千家诗》搜集的是近体诗,只有绝句和律诗,在体裁上就非常受限制,篇幅上最多也就八句。是一本科举应试教材,如果按照近体诗的标准来选择《唐诗三百首》,那样的话还篇不出一本《千家诗》。古人是不会干这样的傻事,他们不敢。但是现代人却敢,因为他们无知。难怪旧体诗在纸媒上那样的萧条。因为凡不符合格律的诗都让他们给枪毙了,与其说他们在传承文化,还不如说他们在毁灭文化。新诗在纸媒上也有这种现象。而在网络上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而那些人要么对古体诗极力封杀,要么群起而攻之,将打油诗的定义,极力扩大化,按照他们的理解,《唐诗三百首》一多半都应是打油诗。他们以为古体诗,已经被他们消灭殆尽,中国诗的一大半已经不存在,所以只能写格律诗了。

《宋词300首》的艺术成就不如《千家诗》,虽然,宋词有长短句,好像更加灵活,其实不然,词对平仄押韵的要求比近体诗还要严格,没有通融的余地。词就是歌词,通常不是太长,也不是太短,这样便于听众接受,这对词也是一种限制,要用格律诗,写出《蜀道难》,《离骚》这样的诗篇几乎没有可能。写都写不出来,就不要提比较了,所以苏轼们的艺术成就不可能和李白屈原相提并论。但是古体诗可以,写成诗体小说都不成问题,中国古代最长的小说,不是《红楼梦》,而是一部诗体小说。古人填词的目的是为了演唱,而词曲绝大部分已经丢失了,即便有存世的,你也不一定喜欢。现代人填词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演唱。严格按照词谱填词有何意义呢?它的意义其实就仅仅在于,严格按照格律写,以便符合某些人的特殊癖好而已。


新疆曹子建

讲究平仄的诗主要局限在律诗(如七律、五律)和绝句(如七绝、五绝),也称近体词或今体诗,如杜甫的《登楼》、杜牧的《泊秦淮》等。与此相对应的则为古体诗(也称古风),是按照汉魏六朝的古诗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并没有严格的平仄格律要求。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泳怀五百字》等。

写词则须按平仄填写,故向有填词一说。

因此仿写古诗,如不是硬性给自己戴上律诗绝句的帽子,遇到平仄问题可直接打马过桥,没人会责怪你写诗没讲平仄,不懂规矩。

而你注上七律或七绝,那就得按规矩讲究平仄。有时因有感而发觅得某个佳句或某个好词,但偏偏又不符合平仄,却又不愿舍弃,这就看你如何选择了。如有心要写律绝,那就得按平仄要求来写,好在汉语词义丰富,相近相同相似的词语甚多,可择其合适的来写。

倘若句中平仄不符还有一个"拗救″的办法可以弥补,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住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当然这个就更难了,李白、杜甫的诗中都有过拗救,这起码也得在熟炼掌握写诗词的要义基础上才能自如驾驭的。一般说来,达不到平仄要求,还不如就写写古风算了,否则难免贻笑大方。


郭雄333

格律与词牌只是一个俗成的套路而已,而平仄韵律的选择则是以「上口」为宜,若是死板叫条的硬搬硬套的话,我相信中国所特有的诗词(格律诗与词牌)创作将会步入涅盘之中的!这只是我个人的见知又见识,切勿耻笑!

附搞笑短句一首

久有凌云志,幻想遨蓝天,借助高科技美梦变成真!哈哈……哈哈哈……


乐在此平台

诗言志。所以表达情感第一。格律规范次之。

当然,兼得最好!

但是当才力不足的时候,难以兼善兼得。意与法,譬如熊掌与鱼。当意法两难的时候,当然选择熊掌啦!

据说崔颢黄鹤楼诗就是格律不规范的,却被推为唐诗七律第一。乾隆写诗数万首,应该都是符合格律的,却几乎没有传世之作。可见符合格律未必就能产生好诗,好诗的根源还是好意,好的诗意。

我们并非反对格律,依然对之相当尊重,但当诗意和格律起冲突的时候,我选择遵从诗意!


九畹贞风

今天在头条上受邀回答了一个关于“孔乙己”的问题,鲁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用留着长长指甲的手沾点酒水在柜台上“表演”茴字的四种写法,我想孔乙己一定是懂平仄的,而且一定熟知平仄的多种用法。如果有人吟出一首诗或者一副对联来,他就会摇着生着花白的头发的脑袋,指出你不合平仄,上下联不分等种种错误,来显示自己是“穿长衫的”。自然也会引得路人一片哄赞!头条上这类的大叔、大婶有很多,如果你有兴趣进他或她的门户里,你会感觉到很大的反差!平仄,格律。是古人为了语言表达上的“美感”而创造。当它成为一种束缚,影响到了语言表达的“优美”,那它的生命就失去了生存的原意。


还算正常人


中国近体诗(即格律诗)和词牌,在创作上有一些规矩。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根本不该来讨论。其实不仅是作诗、填词,就是散文、小说、剧本…,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规矩和特点。没有规矩和特点的文字,谁知道你写的是什么?

经常听到有人说什么“不能因文害义啊!”什么“有了好的意境,格律可以忽略啊”…。需知:格律诗如果没了格律,还叫什么格律诗?!格律是格律诗的根本特征,犹如斑马身上的条纹。如果一匹斑马身上没有条纹,你说它是啥?

平仄、格律,与创作的“灵感”产生矛盾,这很正常。要解决好这种矛盾,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深厚我们的文学功底。积淀越厚,功夫越深,就会于格律与创意之间游刃有余。写出严守格律,又意境请幽的作品。

虽然格律诗的规矩森严,但是,自唐以来,优秀的、严守规矩的格律诗,和宋朝的宋词却都灿若星河。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就是今天,格律、意境均称优秀的诗、词作品也是琳琅满目。爱好者可以去网上的“诗词吧”逛逛,一定会大受启迪。能解决好规矩与质量矛盾的作品太多了。我们真的没有理由抱怨“规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