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到底有沒有被縊死在馬嵬坡?證據是什麼?

蹉跎歲月辜負春光


眾所周知,楊貴妃(字玉環),本來是唐玄宗之子壽王的妃子,結果卻被做老爹的唐玄宗給霸佔了,最後還封了貴妃。不過這唐玄宗也確實是一個痴情的種子,對楊貴妃真的是寵愛有加,李白的詩中也曾用“三千寵愛於一身”來形容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愛有多麼的深厚,民間也流傳著很多關於玄宗與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

當然了,自古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家人自然也是憑藉著貴妃得寵而越來越顯貴,特別是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當時已官居宰相,可謂是威風一時啊。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兵臨城下,無奈之下,唐玄宗只好帶著楊貴妃和皇親國戚倉皇出逃。然而,當一行人逃到馬嵬坡時,負責護駕的隨軍將士發生了譁變,殺了楊國忠,並要求玄宗賜死楊貴妃,否則大家就一拍兩散。形勢所迫,玄宗忍痛割愛,揮淚賜玉環一條白綾。

但是後世對楊貴妃之死一直都爭論不休。有人說楊貴妃並沒有死,而是逃到了日本,還有人說楊貴妃其實是死於吞金,甚至還有人猜測楊貴妃其實被救後逃到了美洲等等。各種傳聞鋪天蓋地,就如楊貴妃本人傳奇的一生一樣,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如果翻查史料,其實記載楊貴妃死於馬嵬坡的居多。比如《舊唐書·楊貴妃傳》中記載是唐玄宗礙於形勢所迫,只好捨棄貴妃,“遂縊死於佛堂”。再比如《唐國史補》中記載:高力士將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之下。此外,在《資治通鑑·唐紀》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對於楊貴妃之死,還有一種說法,說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在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中有這樣一句詩:擊人飲金屑,攸忽葬英暮。當然也有學者持懷疑態度,認為當時顯貴之人,致死之法常常多種齊用。所以,吞金很可能只是楊貴妃致死的其中一個方法。

關於楊貴妃之死,傳的最多的一個版本是她被禁軍主帥陳玄禮和高力士所救,並派人護送其出逃,最終自上海登船逃去了日本久谷町久津,真正代替楊貴妃去死的是一名婢女。天使之亂之後,玄宗還曾派遣方士到久津為楊貴妃送去佛像兩尊,而楊貴妃也將自己隨身玉簪交付來人帶回,但楊貴妃始終未能回國,一直留在了日本。

在日本,現在也有很多關於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甚至還保留有多處楊貴妃的遺蹟。比如在日本的山口縣向津具半島油谷町久津兒尊院內,有一個被稱作“楊貴妃墓”的“五輪塔”。在荻市長壽寺中也有供奉楊貴妃的“十三塔”。還有日本的京都泉湧寺,有一個“楊貴妃觀音堂”,堂中供奉著楊貴妃的觀音像等等。

對於楊貴妃是死是活、以及最終的下落,有很多種猜測,但最終真相是什麼,恐怕永遠會是一個不解之謎了。


大獅


倒看世界認為這個不好說。畢竟自古皇家的事永遠道不清說不明。

唐明皇下令殺她的,因為古代中國喜歡把一個國家的興亡怪罪與一個女人身上,先是被勒死在馬嵬坡,後來當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已是老年的唐玄宗還仍然不能忘記楊貴妃,時常想念起她,就命人給她遷墓,因為當時草草就用一張草蓆給楊貴妃裹死,但是當他的手下挖開墳墓一開,如今的大美女已經變成一堆泣泣的白骨,聽到,不由讓人感覺潸然淚下,一個悽慘略帶傷感的故事。

接下來為大家細細講述這個故事。

當年安祿山起兵謀反,唐玄宗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只得帶著楊貴妃和高力士等人倉皇出逃。跑到馬嵬坡,也就是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處時,有個叫陳玄禮的將軍突然反水,說之所以會出現今天這樣的局面,楊國忠要負主要責任。\r

而在他的唆使下,吐蕃使者20多人開始圍堵楊國忠。場面一度十分混亂。見時機成熟了,陳玄禮便讓士兵高喊,說楊國忠與胡虜造反啦!楊國忠聽到後大懼,奪路而逃,被眾軍士追上,殺死在西門口。\r

據史料記載,在殺死楊國忠後,陳玄禮又與一個叫韋諤的人一起,跑到唐玄宗面前,說明了楊國忠已被殺的前因後果,然後又說,如今楊國忠雖死,但楊玉環尚伴君側,如果不除了她,恐怕人心難安啊!\r

高力士也在一旁勸說,現在逃難在外,陛下你的性命還需要這幫士兵保護。如果不能讓他們滿意,恐怕連你的命都難保,更別說楊貴妃的了。於是據史料記載,唐玄宗讓人將楊貴妃請至佛堂,然後由高力士動手,用白綾縊死了楊貴妃。而且,他還讓陳玄禮前來驗屍,以保證楊貴妃的確死了。

各位,從整個過程來看,馬嵬之變是一場有預謀,有計劃的兵變,其對象就是楊國忠和楊貴妃。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兵變之所以婦孺皆知,卻是因為白居易的那首《長恨歌》。特別是那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據史料記載,正是從這句詩出發,有日本學者得出結論,說楊貴妃沒有死。

那麼看官們認為楊貴妃到底如何了呢?





倒看世界


這個問題出來好久了,今天看到,還是想根據自己所瞭解的,答一答,剛剛也契合最近幾天我一朋友的傳奇故事《太皇奇情錄》。

話說李隆基在強娶楊玉環的時候,為了表面上落個心安,怕朝臣反對,先讓她當道姑幾年。而楊玉環就是在做道姑的那些年,學會了道家的秘術——閉息功。

這閉息功可以讓別人覺查不出來自己是真死還是假死,而且還可以幾天不吃不喝不呼吸。所以當李隆基在馬嵬坡被陳玄禮眾將士逼迫的時候,他讓高力士用三尺白綾去賜死楊玉環,而高力士於楊玉環也是有些感情的,所以沒能偷樑換柱,但卻睜隻眼閉隻眼的,讓楊玉環自己處理自己。

這楊玉環好好一個美人兒,怎麼就甘於如此死去,所以便趁高力士不備,用了道家的閉息功,躲過了這一劫難。後來李隆基在楊貴妃死後,把她埋於亂墳之中,加上本來是逃亡,也沒來得及細看究竟,陳玄禮眾將也只當是楊玉環已死,便拔寨起兵,繼續向蜀地逃跑。

楊玉環自然是在墳裡閉息一兩天是沒問題的,墳也是草草掩埋,並沒有皇家的體面,她也就安然地逃了出來。至於後來逃往了何處,說法很多。有的說是東渡去了日本,在日本還有貴妃的墓地和她的雕像等,也有很多大唐時期的民風,感覺也是楊玉環留下來的。但是真實憑據卻無從可考。有也說到了蜀地繼續當她的道姑,得以善終。

在朋友的《太皇奇情錄》裡,楊玉環是逃到了蜀地東北方向,因為本來從陝入蜀,就是東北最佳,她也不可能朝著繁華的蜀都而去,說不定那裡同樣是她的葬身之地,更何況,傳說當年袁天罡曾在蜀東北的閬中城裡居住過幾年,是好處所。

說是貴妃在一個叫做太蓬山的地方做著道姑,而她的前夫壽王李瑁是知道楊玉環會道家的絕世功夫的,所以趁著安史之亂的當口,沿著李隆基逃亡的路線,一路尾隨而至,在馬嵬坡他看到了空空的墳,更加確定玉環未死,便尋著蛛絲馬跡向蜀東北而來,未曾想在路上遇上了李隆基,後來雖然有了楊玉環的消息,卻再次被李隆基想據為已有。李瑁無奈,只得放手。

可是李隆基那個已經當上皇帝的兒子李亨卻不讓他安生,怕李隆基在外面逃亡時組織舊部把自己偶然得到的皇位奪走,便逼著他回宮安生地當他的“太上皇”。楊玉環明面上是已死之人,自然是無法跟隨他一起回去,便常住在了太蓬,後來無疾而終。

據說,現在四川省營山縣境內的太蓬山上,還有楊貴妃玉環住過的道觀遺址呢。

哈哈,不管怎樣,我們的百種猜想,千般傳說,還是萬分的不實,其實都是寄託著自己內心深處最美好的願望,畢竟紅顏多薄命,好好的一個人兒,除了長得美,合皇上的心意,讓李隆基和李瑁父子倆都傾心相待以外,她也沒做過什麼禍國殃民的事兒,作為大眾的心理,還是希望她活下來的。

能夠在許多許多年以後,還讓大家討論和追述,其實無論生死如何,楊貴妃玉環也就自得其所了,沒有白活這麼一回。是吧?

我是青鸞驚鴻,感謝歡喜。


青鸞驚鴻


根據歷史記載,楊貴妃當然是死於馬嵬驛兵變,只不過後世有很多詩詞、戲曲等等為了表達對楊貴妃的惋惜與同情,才把歷史改寫成傳奇。

楊貴妃之死在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鑑》等正史中都有記載,其大概的情節基本相同——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唐玄宗與楊貴妃等在逃往成都的途中又有禁軍首領陳玄禮發動譁變,他們亂刀殺死了楊國忠,又逼迫唐玄宗處死楊貴妃。在高力士的勸諫之下,唐玄宗選擇了犧牲楊貴妃而保住自己的性命。

但是幾個正史中對於楊貴妃死因的描寫卻有出入——《舊唐書》中記載,“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 ”。《新唐書》說:“帝……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資治通鑑》說:“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三個記載雖然都不是很詳細,比如楊貴妃的死亡地點一個是“佛室”,一個是“祠下”;《資治通鑑》說楊貴妃是被高力士所殺,新舊《唐書》都沒有明說楊貴妃是自殺還是他殺。

總而言之,與詩詞、戲曲、小說乃至影視作品相比,正史的可信度是最高的——楊貴妃的確是死於馬嵬驛兵變,而沒有能夠倖存下來。


國史通論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反叛,兵鋒所向直指長安。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楊國忠等逃亡蜀中。經過馬崽驛時,禁軍首領陳玄禮及眾將士要求處死楊國忠與楊貴妃【楊國忠當場被殺】而唐玄宗卻要護著楊貴妃,禁軍將士皆認為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是由楊貴妃而起,不殺難安軍心。禁軍甚至包圍了唐玄宗,最後在太監高力士的勸說下,唐玄宗為求自保,不得已賜死了楊貴妃【賜楊貴妃白綾一條,縊死與佛堂梨樹下】



對於楊貴妃的死,史書中也多有記載

  •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後,請求再殺楊貴妃。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
  • 《資治通鑑.唐級》記載:唐玄宗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
  • 《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梨樹下。

  • 《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後。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下。

眾多史料記載都是一個意思,出入不大。但是也有一些記載是說楊貴妃死於亂刀之下【不管怎麼說,是肯定死於馬崽坡的,只是死法上有些分歧】


左將軍


歷史悄悄話悄悄告訴您,楊貴妃肯定沒死在馬嵬坡!

人們通過歷史記錄、詩歌典籍得出楊貴妃死於馬嵬坡的結論。但是我們仔細推敲便可發現楊貴妃馬嵬坡之死其實是一場欺騙軍民百姓,重樹統治者形象的驚天騙局,主要依據如下:

死因記錄不明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楊貴妃在佛堂前的梨樹上上吊而死;杜甫、李益、杜牧、溫庭筠等人的詩句中反應楊貴妃被亂軍殺死;劉禹錫《馬嵬行》一詩中表示楊貴妃是吞金而亡。試問這樣一個聞名遐邇的人死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死因描述呢?

死後不見屍體

楊貴妃死後被葬在馬嵬坡,後來唐玄宗返回洛陽後想重新厚葬,可是派去的人只取回了楊貴妃死前佩戴的香囊。時隔一年,屍體肯定不會腐爛的連個渣都不剩吧?所以說這是楊貴妃沒有死亡的另一有力證據。

貴妃的異常反應

楊貴妃放在現在就是一個刁蠻女友,通過她敢於頂撞皇帝、嫉妒心太重、維護孃家人等事蹟便可以看出,而當她知道唐玄宗同意殺死自己後卻什麼也沒說,異常平靜;楊貴妃說自己死後想禮佛,可是當初唐玄宗從兒子手裡搶奪楊貴妃的時候,讓她在道觀當了五年的道士,五年的道教生活下來又想去禮佛,也是夠獨特的。

主兇升官發財

馬嵬坡兵變殺死楊貴妃的楊國忠及其姐妹後,士兵仍沒有滿意,將軍陳玄禮向唐玄宗彙報說大家想殺了楊貴妃,唐玄宗不同意,陳玄禮說怕到時楊貴妃報復。後來經過高力士勸說,唐玄宗同意殺了楊貴妃。安祿山兵敗,陳玄禮跟著唐玄宗回到京城後,被封為蔡國公。試問實行過一次逼宮兵變的人雖然護主有功,也不可能封侯拜相吧?

所以說,楊貴妃之死,是唐玄宗、高力士、陳玄禮、楊貴妃四人在馬嵬坡兵變中為了安撫士兵,導演的一場瞞天過海之計。

那麼他們是怎麼瞞過士兵的,楊貴妃又去哪了呢?

李代桃僵,瞞天過海

陳玄禮知道楊貴妃對唐玄宗的重要性,殺楊貴妃基本上就和要唐玄宗的命一般,這樣的罪名自己承擔不起,所以就與唐玄宗、高力士一起想折中之計。

這種形式下再讓楊貴妃跟在唐玄宗身邊是不可能的,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找人替死並悄悄放走楊貴妃。所以他們選了一處有地道或者暗門的佛堂,由高力士、陳玄禮見證楊貴妃的死亡,忠心的隨身丫鬟穿上楊貴妃的衣物,代替楊貴妃走向死亡,楊貴妃則帶足財物悄悄地躲藏起來。

楊貴妃去向成謎

本來唐玄宗與貴妃約定了地點,戰亂結束後派人接她。可是後來派人以重新安葬的名義尋找卻只是帶回來隨身香囊,此時玄宗已是太上皇,沒有權利又被兒子猜忌,只能暗自嘆息,鬱鬱而終。

楊貴妃在約定地點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另尋安身之所,至於她去了哪裡,有人說她東渡到了日本,日本人也大有人承認是楊貴妃後代,有人說她安身道觀與青燈為伴,有人說她隱居民間孤獨終老.....歷史悄悄話認為楊貴妃看透帝王本質,看破紅塵與青燈為伴去了。

朋友們有沒有別的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歷史悄悄話期待您的關注,期待悄悄給您講歷史。


以史勵人


  • 楊貴妃被殺還是流亡異國?我以楊貴妃下落之謎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楊貴妃名叫楊玉環,蒲州永樂人,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去世後,楊玉環就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長歌舞,並善彈琵琶。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時,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遂冊立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不料,唐玄宗對這個兒媳婦同樣也是一見鍾情為了得到楊玉環,唐玄宗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薦福,並賜道號“太真”;不久後便正式納為了自己的妃子。那年,玄宗61歲,楊玉環27歲。

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無與倫比,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鞭;專為貴妃製作衣服的織繡工就有700人;為了讓心愛的人嚐到她喜歡的新鮮荔枝,玄宗不惜動用八百里加急來運送,就像杜牧的詩句中描述的那樣:“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玉環自入宮以來,從不過問朝廷政治,更不插手權力之爭,只是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了玄宗的百般寵愛。只是玄宗為了表達這種寵愛,願意將楊玉環家所有的親戚都封為高官,給予重祿,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就被封為宰相。此時的玄宗已經不再是開創“開元盛世”時的那個唐玄宗了,這時候的他每天只知道和楊玉環在一起飲酒作樂,絲毫不理會朝政,朝政因此就被李林甫楊國忠等奸邪小人所把持。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和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口號,發動了安史之亂。唐軍因為沒有事先準備,而且指揮失當,面對叛軍節節敗退,次年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逃離長安,當走到馬鬼坡時,士兵發生了譁變,要求誅殺楊國忠父子以及楊玉環,最後,楊國忠被士兵亂刀砍死,唐玄宗無奈,令高力士勒死了楊貴妃,楊玉環的生命歷程便就此終止,這一年她38歲。這次事件史稱“馬嵬坡之變”。據說運送她的體的時候,她的一隻錦襪掉了下來,後來被一個老婦人拾到,別人想看看、撫摸下這隻錦襪,還得付錢,老婦人就這樣發了財。
  • 不過,楊玉環死在了馬嵬坡,這是官方、最主流的說法,民間還有別的說法。

其中一種是楊貴妃可能是死在亂軍之中。這種說法以一些唐詩中的描述作為依據。至德二年,詩聖杜甫在安祿山佔據著的長安作了一首《哀江頭》的詩,其中有一句,“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之句,似乎可以證明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汙”的。詩人李益所作的七絕《過馬鬼》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也有“託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從中好像都可以看見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這樣的詩句還有不少,比如杜牧的《華清宮三十韻》中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句;張佑的《華清宮和杜舍人》中“血埋妃子豔”句;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在描繪楊貴妃的死時都帶有濃重的血腥氣味。
  • 還有人說楊貴妃既不是被勒死,也不是死於亂軍之中,而是吞金而死。

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戚族,天子舍妖姬…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如果只從這首詩看,那麼楊貴妃確實是吞金而死的。這也算是說法之一吧。

上述幾種說法,都是認定楊玉環當時是死了,只是死法不同。還有人認為,楊貴妃其實根本就沒有死在馬嵬驛,而是在臨刑的時候被人“頂包”了,別人替她死了,她自己則流落於民間,隱姓埋名。甚至有人認為楊玉環流落到日本,還有更加離奇的說法,楊玉環被人帶往了遙遠的美洲。
  • 前一種說法在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流行,這種觀點認為,當時在馬驛被縊死的不是楊貴妃,而是一個侍女。

當時主事的禁軍將領陳玄禮憐惜貴妃貌美,不忍下手,於是串通了高力士,找了一個侍女代死。楊貴妃本人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在今天上海附近揚帆出海,東渡日本,並在那裡度過餘生。這種說法甚至還有實物證明: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一位日本姑娘上了電視,展示她的一本家譜,說她乃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曾說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

以上傳說,現在並沒有發現特別有力的證據,能夠證明它們的真實性,從而取代“楊貴妃被縊死”這種主流的說法。根據史料對當時馬坡的形勢的描述,楊貴妃是非死不可的。無論是史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史籍,還是唐人的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蹟》等等,都是一致的說法。

民間之所以有楊貴妃“死裡逃生”的傳說,其實反映的是人們對她的一種同情、懷念之情。因為楊貴妃並不是褒姒或者己那種紅顏禍水的女人,“安史之亂”的禍根並不是她,卻為此身死,淪為犧牲品,人們自然會產生一種憐憫心理,因此,也就有了楊貴妃還活著之類的傳說,以寄託人們無限的追念。

天天開心歷史


最傳統的說法就是唐玄宗在西逃過程中,來到馬嵬坡,被迫下令讓楊貴妃自縊而亡。

可是歷史上還真沒有就有這樣確定無疑的記載,有關其結局有不少說法:

(一)楊玉環有可能死在佛堂中。《舊唐書》曾經記載:在禁軍將領陳玄禮等人強烈要求下,唐玄宗只好下令,貴妃“遂縊死於佛室”。

(二)也有的說,楊貴妃應該是死在了亂軍之中,有詩句為證。

杜牧說“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說“血埋妃子豔”;而溫庭筠則說“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顯然,較近時代的詩人不少認為楊貴妃是死於亂軍之中了。

(三)還有人認為,楊貴妃實際上是吞金而死。

劉禹錫就曾經寫道:“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貴人飲金屑……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對此種說法,陳寅恪先生感到很新奇,曾經考證質疑,但是也沒有排除的依據。

(四)也有說法是楊貴妃並沒有死,而是被貶為庶人,然後被下放到了民間。

這個可以從陳鴻的唐傳奇《長恨歌傳》找到依據,“使人牽之而去”,然後就沒有再說。俞平伯先生也曾經對此做過探究,支持這種說法。

(五)最後一種說法,日本的《中國傳來的故事》中說,在馬嵬驛被縊死的是個侍女。

陳玄禮和高力士暗中謀劃,以侍女代死,然後派親信護送南逃,大概逃到了今上海附近坐船出海。後來,幾經輾轉漂泊,來到了日本久谷町久,直到後來在此安度晚年。


讀書評書2017


這個問題我昨天也已經回答過一次,可以確切的說在當時楊玉環已經死了!而且就死在馬嵬坡!為什麼?我們看看這幾個歷史人物!

劇中楊玉環

一唐玄宗李隆基

後世如何評論他暫且不提,但是從他的表現來看,李隆基也是一個為了皇位不擇手段的人,著名的“唐隆政變”就是他挑起來的,他對皇位的渴求也是非常的明顯,可以確定這人的確很有政治手段,而且殺伐決斷,雷厲風行,他本人寵幸楊玉環,寵幸並不代表愛,並不代表他會為了楊玉環而放棄皇位,一個可以為了皇位發動政變的人歷史上可以看看哪個不是心狠手辣!


唐玄宗畫像

二陳玄禮

在這裡的一個關鍵人物之一是陳玄禮,我們看下他做了什麼事,“唐隆政變”熟悉嗎?沒有陳玄禮,唐隆政變會失敗,也就是說李隆基當皇帝,陳玄禮是一個很大的推手,而“馬嵬坡事件”又是陳玄禮帶頭逼迫,這中間有什麼原因呢?很多電影裡的描述都是用了藝術的手法,《妖貓傳》裡更是為陳玄禮正名!後有流言說陳玄禮和高力士用宮女替換楊玉環,從而救了楊玉環是不可能的,下面會講!

陳玄禮幫助李隆基當上皇帝,也算是大功臣,可是壞就壞在楊國忠身上,楊家因為楊玉環被寵,雞犬升天,禍亂朝政,排除異己,陳玄禮也是被打壓的一人,很多人早就想殺了楊國忠,正好安史之亂,名正言順,滅了楊家,救駕唐玄宗,地位穩固,可安享晚年!


劇中陳玄禮

三高力士

雖然是個宦官但是也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楊玉環楊國忠數次的羞辱他,讓他也無法坐視不理,本身已經殘疾,人格再被踐踏,那真沒法活了,高力士雖是賢宦,但只忠於一人,那就是唐玄宗,唐玄宗活著,才是他做奴才的本分。所以說高力士絕對不會和陳玄禮共同出手救楊玉環。

高力士雕像

四綜述

一個為了皇位可以發動政變的人,一個為了地位可以參與政變的人,一個身心殘疾的人,從心理黑暗面來看,楊玉環是必死無疑的,沒有其他隱情,如果朋友們有不同意見,歡迎各位留言共同探討!

你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麻辣小電影


楊貴妃在馬嵬坡沒有死。

官方的說法是說楊貴妃被唐玄宗賜死在馬嵬坡 沒錯。

依據白居易的詩詞推測她東渡去了日本 也沒錯。

楊貴妃有替身還是成仙了?

都不是,欲知真實原因,請看我之前寫的文章《楊貴妃到底在馬嵬坡死了沒有?》

原文如下:


楊貴妃到底在馬嵬坡死了沒有?

2017-10-21 十年一劍XYF 公/眾/號第八感覺

楊貴妃在馬嵬坡死了沒有?

現有幾種說法,下面一 一列舉,最後告訴你答案:

說法一:死於馬嵬坡。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譁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坡。後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說法二: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 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楊貴妃自縊死於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後,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過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歸隊。

說法三:死於亂軍之中。

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託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說法四: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說法五: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

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裡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裡兒中”才傳得此說。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

一時眾說紛紜,到底孰是孰非,大家覺得都有的道理,但又有欠妥。

為什麼呢?

這些都是當時的文人或後人根據道聽途說寫的詩句,不要說古代消息那麼閉塞,就是現在發生什麼事,都有好多版本和說法,大家說是不是?

更重要的不是當事人(陳玄禮或高力士)留下來的文字記載,所以都不靠譜。

那麼,大家就會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這和那個郎中後代口口相傳的故事有關。

哪個郎中?

就是之前寫的文章《被毀了藏寶圖的寶藏》裡的那個郎中。有興趣看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到公眾號“第八感覺”中瀏覽。

大概是這樣描述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叛軍勢如破竹,郎中擔心楊貴妃會被叛軍所殺,根據古書記載,配製了一種假死的藥,派人送給楊國忠轉交楊貴妃,在信裡面寫清楚用法和時效。

沒想到在馬嵬坡給用上了,楊貴妃當時被賜白綾一條,但要求留個全屍,得到默許後,自縊在佛堂的梨樹下,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後(由於藥效的作用,和真的死了一樣,當然陳玄禮他們不知道),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過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歸隊。

這時郎中一夥人把楊貴妃救走。

隨著安史之亂的平息,楊貴妃知道唐玄宗會回來找她,也就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便和郎中商量,一走了之,怕節外生枝,以陳玄禮部隊的名義護送南行,最後到達日本。

這才有了以上幾種版本的說法。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假如是陳玄禮和高力士合謀放走楊貴妃,這時可是他們倆立功的好機會,大家說是不是?

不管怎麼樣,楊貴妃當時沒死,是個好的結局,大家懸著的心都放回來吧,如認為是事實,請告知你的親朋好友及周圍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