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智論》第三節 見清淨

名色分別智


《清淨智論》第三節 見清淨


§21. 當他具足心清淨而觀察時,會如是地辨別、了知名與色。他別別地辨別、了知所觀的色法:如「上升是一法,下降是另一法;坐是一法,觸是另一法」等。同樣地,他別別地辨別、了知能觀的心:如「對上升的了知是一法,對下降的了知是另一法」等。同樣地,他也別別地辨別、了知色與非色,如:「上升是一法,對它的了知是另一法;下降是一法,對它的了知是另一法」等。如是,觀察才了知,並非思惟後了知,也就是說,是依觀察而轉起的「現量智」,並不是「思所成智」。

§22. 如是,以眼見色之時,他別別地辨別而了知:「眼是一法,色是一法;見是一法,對它的了知是另一法」等等。以耳聞聲等之時,也是如此。

§23. 又,那時,此人觀察能觀之名法,以及能思惟、考察之名法,自己以現量智分別而了知:〔名法具有〕「"趣向所緣"之自性」,或「"傾向所緣"之自性」,或「"識知所緣"之自性」。辨別藉由上升、下降及坐等名稱而被說的、出現於全身的色法,而了知〔色法〕「沒有"趣向所緣"之自性」,或「沒有"傾向所緣"之自性」,或「沒有"識知所緣"之自性」。這樣的了知,名為「依無記現起的了知」。的確,《根本疏鈔》〔即《分別論疏鈔》〕曾說:「或者…無記應理解為無所緣。」

§24. 每次如是觀察之時,辨別、了知所觀色與能觀心的真實自味,即名為「名色辨別智」。

§25. 再者,當此智成熟時,他如是了知:「在入息的剎那,只有上升與『對它的了知』,在此之外的『我』並不存在」、「在出息的剎那,只有下降及『對它的了知』,在此之外的『我』並不存在」等等。如此了知後,他在觀察時便自行了知、觀見:「只有此二法存在,即『所緣的色』與『能了知色的名』。依緣於此二法,〔他們〕說眾生、補特伽羅、命者、他者、男人或女人。但是,在此〔名色〕之外,並沒有眾生、補特伽羅、命者、我、他者、男人或女人。」此〔了知〕名為「見清淨」。


《清淨智論》第三節 見清淨

注:

1. 「現量智」,巴利文是"paccakkhañāṇa",由"paccakkha"(現量的)與"ñāṇa"(智)組成。"paccakkha"由"paṭi"(對著)和"akkha"(眼)構成,意思是「在眼前的」、「現見的」。「現量智」是透過親身體驗而獲知的智,與「比量智」——依推論而得的智,成為對比。


2. 《清淨道論》將「慧」分為三種:「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3.「無所緣」,指「色法」並不具有認知所緣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