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情緒,媽媽懂得用"情景代入+示弱",比任何說教都有用

由於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我的兒子每天也只能在家上網課。

才上了幾天,他就在我面前哭訴:媽媽,這個網課太煩了,我不想上了。

我仔細聽了他的申訴,發現讓他感到"煩"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上網課的老師不熟悉,他不能適應這個老師的教學方法。

2、由於疫情不能出門,他感覺每天都是關在家裡學習,沒有外出活動的時間。

3、在家學習誘惑多,妹妹一會兒吃零食,一會兒玩玩具,他心生羨慕但又奈何學習讓他無法脫身。

聽了孩子的哭訴,我總結了一下,要解決他的這些煩心事,都需要他調整心態、學會專注和合理安排時間。

要在以前,我肯定會苦口婆心地勸導和告誡孩子,要如何如何去做才能避免以上情形。

但轉念一想,從以往"說教"所收到的成效來看,孩子對那種方式的接受度並不高,能保持好狀態的時間也不長。

我想,是時候換另一種方式來和孩子溝通了。

孩子有情緒,媽媽懂得用

情景代入

上週末,趁著兒子作業較少,我說我有些事情想和他聊聊,希望他能幫我解惑。

本來正和妹妹玩得起勁的他,聽到我有"需要"他幫忙解惑的時候,立馬放下手頭的事,坐了過來。

我假裝痛苦地告訴他:兒子,我們部門來了一位新領導,他和我以前的領導不一樣,以前的領導愛說笑,這個喜歡板著臉,我不喜歡他,我甚至都不想和他說話。

兒子一聽,小大人般和我講起了道理:媽媽,你的領導換人了,你就不喜歡他,這是不對的,你要知道,你的工作是為自己,不是為領導。

如果你因為不喜歡領導而不好好工作,我想你可能會被辭退。

感覺有所收穫後我又繼續說道:最近疫情雖然好很多了,但還是不能放鬆,我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很擔心,我好想每天在家不出門,這樣就可以杜絕風險了。

兒子點著頭說:是的,我聽說病毒沒有細胞核,它們就是要找宿主。

媽媽,你自己上下班注意一些,我也會給妹妹講清楚,現在還不適合出門去玩。

如果她煩了,我就陪她在家玩遊戲、做手工吧。

見孩子慢慢上了我的"套路",我繼續說:我等會兒還要去公司加個班,上週有新同事入職,給大家帶了很多好吃的點心,我在吃東西時忘記了時間,把工作給落下了,你在家好好陪著妹妹哦。

兒子一本正經地說:媽媽,工作的時候就要專心,不要三心二意,把工作做完再吃東西不行嗎?這樣會很誤事的。

我立馬乘勝追擊:那你做媽媽的監督員好不好,我們一起來改掉這些壞習慣。

兒子把胸脯拍得啪啪響,表示他會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監督好我的,讓我和他一起進步。

這幾天下來,我明顯感覺兒子的狀態有了質了的飛躍,不但作業的錯題少了,而且時間觀念也加強了,個人的自制力也得到了提升。

所以,在孩子有情緒時,與其喋喋不休地說教,不如用"情景代入"的方法,在孩子的視角去合理解決問題。

要想用好"情景代人",就得站在和孩子同樣的高度,必要時,父母還需要適當的"示弱"。

孩子有情緒,媽媽懂得用

示弱

如上面所言,我因新領導感到煩悶,還有煩惱需要解答,而我,想讓年幼的孩子幫我拿主意,難道我真的不知道解決方案嗎?

其實,我只是在向孩子示弱。

在生活中,父母一句簡單無心的話,一個不信任的表情,就能輕易地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和沒用。

所以,家長不必總在孩子面前扮演一個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高大形象,不要時時都處於一種強勢的地位。

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會讓他收穫不一樣的幸福感。

比如,我在和兒子玩成語接龍和飛花令時,我都會故意輸給他。

看著他滔滔不絕地念著古詩詞,講著詩詞背後的歷史背景和人物特徵時,我覺得孩子在那時是快樂的。

並且,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我三四歲的女兒:

寶貝,沙發好亂啊,我不會收拾,怎麼辦,誰能幫幫我"

"寶貝,媽媽肚肚好痛,好想喝點水啊"

每到這時,我的女兒都會飛快地跑過來,然後按自己的想法將家收拾一番,或者屁顛屁顛地為我端茶遞水,再驕傲地問:媽媽,我這個小幫手做得如何?

一番誇讚後,她總能心滿意足地笑了,並且不忘丟下一句:有需要又叫我哦。

但有些家長反映,一旦在孩子面前"示弱",孩子就會更加為所欲為,毫無章法。我想,或許是你錯誤地理解了"示弱"的含義。

孩子有情緒,媽媽懂得用

  • 示弱不等於屈服

有父母說,孩子想打遊戲了,我強硬地把電腦給收了起來,但孩子還是執意要玩,就只好拿給他。

我想說:這不是家長在示弱,是家長被孩子打敗了,在孩子面前認輸了。

示弱的同義詞應是:以柔克剛、以靜制動。

例如:如果不想讓孩子玩遊戲,家長就直接把電腦收起來,孩子可能會因此發火。

此時,父母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給電腦,也不和孩子發生正面衝突。

讓你的話溫柔又有力量,讓你的原則和善而堅定。

孩子有情緒,媽媽懂得用

  • 示弱不等於展現自己無能

有些孩子就算盡了全力去學習,但學習成績還是不理想。

不得不承認,學習和其他技能一樣,不是說努力了就一定有收穫,有些孩子就是天生不擅長學習。

父母不能為了照顧孩子的情緒,就在孩子面前說:沒關係,我當年讀書時,也是年年最後一名。

這樣會讓孩子更加自卑,會認為原來我的不擅長,是因為"遺傳"導致。

此時父母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發現學習中的不足,一起討論他的學習方法是否不夠科學。

再告訴孩子,你自己覺得努力了就行了,我們不和別人比,我們的對手是自己。

如果你的學習方法也沒問題,那能考多少名,就不再重要了。

重要的是孩子有了拼搏的精神,有了勇於向自己發起挑戰的信心和決心。

家長必須知道:在孩子面前示弱的目的,是要能助推孩子的向上發展。

孩子有情緒,媽媽懂得用

  • 示弱可以等同於"柔"

媽媽真正的教育力量,在於面對孩子成長的過程,如何做到"柔和"。

越柔和的母親,在孩子面前的指揮能力就越強。

凡是整天扯著嗓門對孩子嚷的媽媽,會慢慢的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引導能力。

想讓孩子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媽媽完全可以以柔克剛,央求孩子去學著做飯、洗衣服、做衛生等。

等孩子完成這一系列的工作,不管是否令你滿意,父母都不要吝嗇自己的誇獎。

孩子才會從心裡覺得自己很厲害,覺得自己已能為父母排憂解難,已能做好父母才能做好的事。

在他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才能從中感受到力量,才敢對未知的領域做出進一步的探索。

孩子有情緒,媽媽懂得用

總結

不管孩子多大,父母要做的,都是蹲下去,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他們的語言去和他們溝通。

這需要的,不是家長強行用自己的思維去讓孩子來接受它,而是要用形象的語言去描述孩子認同的場景,儘可能地代入他熟悉的磁場。

對待孩子,不能因為他小,我們就在他面前表現出超強的控制慾和優越感。

尊重他,就是把他當作一個有能力解決問題的獨立個體,讓他去承擔他能承擔的責任。

不管多大的孩子,內心都會有"被需要"的需求。

與其數落和打擊,不如在他面前示弱,讓他站出來,做一個能保護媽媽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