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為何統一成為歷史主流?


中國自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為何統一成為歷史主流?

公元前221年,秦國軍隊進入齊國國都臨淄,齊國末代君主田建投降,華夏大地經過春秋戰國的混亂時代之後,再次歸於一統。從這時起,中華大地開始進入長時間的統一狀態,分裂成為了暫時現象,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大亂之後,為何會迅速統一?


中國自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為何統一成為歷史主流?


不同於歐洲上千年的分裂狀態,中國在歷史上一直是以大一統國家的面目傲立於世,其中的原因在於:

(一)中國自古是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這就決定了水利與穩定是兩個頭等大事,而要實現這兩個大事的前提就是統一。只有一個統一的政府才可以組織全國範圍的水利治理與調配灌溉,同時才可以調集全國的資源與人力去抵禦外患,維持內部穩定。

(二)中國的地緣態勢決定了內部的超級穩定。中國的地緣態勢東到大海,西到崑崙山與喜馬拉雅山,南到西南熱帶雨林,北到蒙古戈壁,因此達到了農業文明擴張的極限。在這四個方向中,只有北方需要防禦,其他三個方向幾乎可以不用擔心,保持了內部的超級穩定,也就減少了外族入侵導致內部分裂的可能。

(三)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成為國人信奉的政治正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戰亂,百姓深受其害,諸子百家中的思想家都思考著國家如何統一的問題,其中以儒家與法家的表述最為具體。漢武帝時,為了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公羊派的大一統理念深入人心,後世不論哪個朝代,就算偏安一隅,也把一統天下作為自己的道義旗幟。

(四)秦始皇的大一統政策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統一局面的制度基礎。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輪,行同倫,統一度量衡”的統一政策,同時修建馳道以通全國。這些政策從文化,經濟,交通等方面將全國連為一體,奠定了後世兩千多年的制度基礎。

因此,中國的歷史主流是統一。

秦末,隋末,元末正處於中國三次大分裂轉向統一的關鍵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分裂動盪,人心思治渴望安定,因此在中國必然統一的歷史規律下,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順應歷史潮流與民心民意,迅速統一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