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寿庚背叛宋朝投降元朝,为何蒲家后人却遭到元廷残酷打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蒲寿庚后代没有被元代打压,是被明代打压。

蒲寿庚用元代说法,就是色目人。他们祖先是阿拉伯人,曾经好几代在东南亚越南等地经商,在宋代来到泉州定居。

经过多代以后,蒲寿庚家族成为泉州穆斯林商人的领袖。他们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地方影响力。

到了南宋末年,南宋忙于和蒙古人激战了40多年,已经无力兼顾海上的安全。

由此,蒲寿庚家族得到特选,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和舰队,保护穆斯林商人的船只,实际成为泉州的地方豪强。

宋朝政府招抚蒲寿庚家族,授官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承认他们在此地的势力。

蒲寿庚家族被宋代优待几百年,最终却背叛了宋朝。

1276年,临安城破,张世杰、陆秀夫组成流亡政府,带着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南逃,到达泉州。

然而,蒲寿庚判断南宋就要灭亡,不愿徐和南宋一起毁灭。不但拒绝提供粮草、船只,甚至不允许皇帝进城。

张世杰为了在福建建立反元基地,活捉蒲寿庚,压迫蒲家屈服,交出船只和粮草,随后才将蒲寿庚释放。

谁知道蒲寿庚立即兴兵造反,宣布尽“杀南宋海外宗室”,将泉州城内3000宋兵和宋朝官员全部杀死。

他们还追杀皇帝端宗和末帝。

同时蒲寿庚家族立即同元军联络,要求里应外合打垮南宋流亡政府。

在蒲寿庚家族和元军夹击下,泉州附近南宋军队腹背受敌,只能继续南逃到广东。

南宋在福建的防御崩溃,同蒲寿庚家族窝里反有着重要的关系。

最后的崖山海战中,蒲寿庚家族也出动海军帮助蒙古人消灭南宋。


蒲寿庚家族反叛了南宋,由此得到蒙古人的赞赏。

蒙古丞相伯颜对蒲寿庚家族很是赞赏。

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为福建行省中书左丞。

由此,蒲寿庚家族在整个元代都掌控海上贸易,独霸市舶,嚣张无比。

元朝中后期,蒲寿庚家族看蒙古人不行了,又试图投机,支持新势力。

蒙古人大怒,借口蒲寿庚家族没有直接的后裔,试图夺取他们的财产。蒲寿庚家族震怒,开始和蒙古人作对。随后蒙古人取消了这个决定,但双方已经撕破脸。

到了元末,蒲寿庚的孙女婿那兀纳也想做皇帝。他起兵盘踞一方,成为了泉州亦思巴奚军的领导者。

当时福建大军阀为陈友定,实力是军阀里面最弱的,但对付蒲寿庚家族还是没有问题。

而蒲寿庚家族不知深浅,主动出兵攻打陈友定。陈友定恼怒之下,派遣儿子陈宗海率领主力歼灭了亦思巴奚军,随后围攻泉州。

泉州人本来就厌恶背信弃义的蒲寿庚家族,军民联手,将蒲氏家族的代表那兀纳捆绑后交出,又开城投降。

陈定海进入泉州以后,把所有胡人尽数斩杀,以保证杀光蒲寿庚家族。当时泉州胡人几乎被杀光,街头上的汉人甚至也会因长得卷发或高鼻子被误杀。

有陈友定被朱元璋击败,率部投降。蒲寿庚家残留的一些人认为,陈友定和朱元璋是对头,朱元璋同他们无冤无仇,不会怎么样。

于是,他们又回来泉州,高调的继续经商。

谁知道,朱元璋占领泉州以后,立即下旨: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监其祸也。

实际上,以大宋的后代自居,朱元璋对背叛主人的色目家族蒲寿庚家族极为厌恶。

朱元璋下令将蒲寿庚家族后代全部充军流放,为娼为奴,不得登仕籍。

看完整个故事,基本可以诠释一句古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萨沙


并没有,相反蒲加后人在元朝过的很滋润。虽然我们都想坏事现世报,但对蒲家的报应来得比我们想想的晚很多。

先说一下蒲家为什么可恨。

他们本是外来的阿拉伯人受南宋优待令其掌管泉州市舶司,才积累起万贯家财。但在宋朝灭亡之时,蒲家却以屠杀的方式回报南宋。

史料记载,蒲寿庚投降元朝之时,将躲避到泉州的南宋宗室及官员三千余人全部屠杀,对南宋宗室人员都是先断其手然后虐杀。

不仅对南宋没有一点感恩之情,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

再说,蒲寿庚投降元朝后,不仅继续控制着泉州的是市舶司,掌握这当时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日进斗金。

并且因为蒲寿庚投降元朝后,屠杀南宋宗室,帮助元朝剿灭南宋残余势力的大功,其也坐上了省部级高官。

其子孙也凭此终元一朝世代继承市舶司并担任高管,可谓官商一体,有权有势,好不威风。

其被元朝打压已经是元末了,而且开始不是元朝想怎么样他,而是他又见元朝不行又做对不起元朝的事

元末,由于南方起义势力巨大,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如清朝八旗不堪用,而令地方团练乡勇如清末一样,元廷让这些大家族练兵帮助镇压起义军。给他们的名字也是义兵。

义兵本是取对国有义,义务为国除贼。

然而建立起义军的蒲寿庚家族却是更多的同其他义兵争权夺利,抢占地盘,在泉州地区掀起内战,史称亦思巴奚战乱。

最终被忍无可忍的元朝,集合剩余在福建的力量将其剿灭。并在攻入泉州城后封城对包括蒲氏家族在内的阿拉伯进行屠杀。

然而蒲家的报应并没有到此而结束

元灭明兴,朱元璋这个汉人皇帝可没有忘记蒲家背叛南宋的历史。在其统一后,就将蒲氏族人打入贱籍,世世代代,男的为奴,女的为娼。


历史小知


需要说明一点,对蒲家后人残酷打压的应该是明朝,而不是元朝吧!

蒲寿庚,蕃客回回人,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阿拉伯人后裔,也就是元朝所说的色目人。

他弃宋降元,站在宋朝儒家道义上,确实有悖君臣人伦,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还是值得商榷的。

蒲家靠海经商,在福建尤其是泉州一代享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此亦官亦商,也掌握了泉州的军政大权。

他家里船队众多,常年的海上贸易,对海运海况极为熟悉,这也让不善于海战的蒙古人颇为羡慕,极力拉拢收附。

元灭宋时,宋臣张世杰带着幼帝南逃到泉州,以军资不足强征蒲寿庚的家船,又采用暴力手段抄没他家的资产充作军费,最后劫船近千艘,这是明摆着的官贼行径。

这换谁能受的了,忍无可忍的蒲寿庚为了报复杀宋朝宗室以泄愤,从此倒向了元朝。

忽必烈对他颇为重视,继续让他管理福建一带,他也在客观上让福建和泉州免于战火摧残,同时确立和强化了泉州市舶司的地位,为泉州在元朝时期绝对的海上贸易龙头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繁荣的海上贸易也为元朝带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对蒲寿庚和对老百姓来说,这都未尝不是件好事!

蒲家在元朝一直还是很得重用的,因为他们的优势无可替代。只是到了明朝,从民族情感和君臣道义上,朱元璋才对他大加鞭挞,蒲家子孙永世不得录用。

蒲寿庚降元虽然不值得称道,但他更多是个商人,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况且后来的事情也绝非完全的负面效果,孰是孰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小哥烩史


蒲寿庚以及其族人是在南宋发迹的吧。南宋繁荣的商贸给了这个外国友人无限的机会。他本人及家族具有的丰富经营经验和自身的外邦商人的身份,让他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迅速积累了财富,又倚重宋政府的信赖,很快在福建拥有了威震一方的实力。我想他的做大一方面是南宋政府支持商贸的结果,也同时是这个商人家族获得了南宋政府的极大信赖的结果。

但事实证明这个家族把利字当先看成立足之本。在南宋政府崩溃之际,将军张世杰向蒲家借用船只未果 就强行征用了蒲家大批船只,结果引起蒲家敌视。他们勾结元兵,不但杀了宋朝的驻军淮兵,而且屠戮宋室三千人之多。

这样见利忘义,而且残忍无道的人向来为人所不齿。想来,元廷也不会将其视为心腹,毕竟前车之鉴嘛。

后来,果不其然。等到朱元璋把元朝打得快要覆灭之时,蒲氏族人又来个历史重演。身为元廷官吏的蒲家人再次向自己人动手。不过,这次投降明朝后,被朱元璋狠狠的报复一把,族中有实力的成年男子皆被斩首。而且明朝蒲氏族人不得为官。所以说,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一只只狸猫


导读:先说下个人的观点。个人是不太认可蒲寿庚为一己之私背叛南宋、屠杀南宋宗室的做法。作为宋朝官员,虽然不是汉人但是也既然在宋朝为官就得对得起这个国家。南宋待蒲家不薄,在国家危亡时刻不思报国。为个人一己之私把泉州作为私人土地并且残杀赵宋宗室就不是人臣之道了。泉州蒲家把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所以到了元朝被残酷打压也就不足为奇了。


蒲寿庚其人

蒲寿庚祖上并不是中原汉人,而是西域阿拉伯人的后裔。家族在公元10世纪左右迁居越南。到13世纪初,家族迁移到泉州居住。因抵御海寇有功被南宋册封福建安抚使掌管一省民政,统领海防。简直就是一方土皇帝。

蒲家本身就经商,在亦官亦商在泉州大港做海外贸易,家资巨富。通过手中权力垄断海外贸易的香料经营,迅速积累起庞大的家族财富。而这一切都跟南宋授予蒲寿庚的官职有关。

蒲寿庚屡次升迁,最终升任福建、广招抚使,总海舶兼“主市舶”。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主管市舶司,其实就是把整个泉州的海关都放到了蒲寿庚的手里。都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答报,当大宋遇到危机的时候蒲寿庚让人瞠目结舌。


宋元战争时期蒲寿庚为家族利益杀赵宋宗室投降元朝

当元朝的攻势越来越猛的时候,南宋只能逐渐向南撤退。大臣拥立赵昰在福州另立朝廷,史称端宗。元军追杀跟着进入了福建,南宋君臣觉得泉州是个不错的地方。首先临海,方便逃走;再有一个就是蒲寿庚深受国恩,应该可以得到必要的补给。

但是当南宋孤臣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带着两个娃娃皇帝投奔蒲寿庚的时候。蒲寿庚居然闭门不让进。张世杰等人只能带着小皇帝向广东逃走,导致了崖山海战失利,包括小皇帝在内十余万军民蹈海自杀。其惨烈程度,甚至有崖山以后无华夏之说。张世杰等人因愤恨蒲寿庚闭门不纳且确实缺少必要的给养。纵兵劫持了蒲家海船和物资充做军费。这个咱们得说张世杰做的有些过了。

蒲寿庚丢失了钱、船,火冒三丈。当然让谁被抢了家财也生气,但是庞大财富本来就来自宋朝给予的垄断机会还不如资助张世杰一些。接下来蒲寿庚的做法就显得太激烈了。蒲寿庚屠杀定居在泉州的宋宗室及士大夫以及士兵约3000人。

《宋史》记载:“乃怒杀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

因此蒲寿庚投降了元朝,依然获得了掌管泉州的大权。忽必烈给予他重用。

《元史》记载:蒲寿庚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


蒲寿庚后人在元朝被猛烈打压

蒲寿庚因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投降了元朝,但是注定因为家族利益和元朝国家利益冲突被元朝进行激烈的打压。

泉州是元朝第一大港口,发达的海外贸易使得元朝和盘踞泉州的蒲氏家族赚的盆满钵满。泉州城也和其他发达的城市一样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外国人。黑人、白人、西亚、波斯、日本等等非常多的常住人口。于是大量的藩人居住区涌现。

元朝末年,各地反元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泉州当地的藩人也组织起自己的武装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元朝用兵捉襟见肘于是授予居住泉州的波斯人脑赛甫丁、阿迷里丁两人“义兵万户”。这二人后来发动了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叛乱”。



元朝政府军成功镇压亦思巴奚军,平息兴化、泉州一带的战乱并重新控制泉州。再此过程中蒲家人和作乱的西域等被受到残酷的打压。

《清源金氏族谱·丽史》称:“是役也,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闭门行诛三日。”“凡蒲尸皆裸体,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哉于猪槽中。”


后记:

到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从蒲寿庚开始的行为到后来的参与叛乱。下令蒲氏终明一朝时代不得科举。

“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

历史纵横帝


这个问题容易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蒲寿庚叛宋投元的行为自作孽不可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祸及子孙,其实实情并非如此。

蒲家后人在元末确实受到打压,但这个打压严格来说不是出自于元廷。

蒲寿庚的孙女婿那兀纳在1362年起到1366年担任元朝末年福建泉州波斯人侨民建立的武装力量组织亦思巴奚军的首领, 是亦思巴奚战乱的罪魁祸首之一。

那兀纳联合蒲寿庚的其他后人,在泉州用横征暴敛与杀戮的手段进行统治,对福建沿海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市)、泉州两地的汉族百姓也大肆屠杀,后来败于元末雄踞福建的军阀陈友定的军队,本人也被擒杀。


陈友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独立的军阀,但是他对元朝还是保持忠臣的姿态,一方面名义上坚守所谓臣节,另一方面每年输送粟米数十万石到大都提供给元朝朝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友定的军队也算是元朝的军队,因此最终那兀纳等蒲寿庚后人遭到元朝残酷打压的说法理论上也对,但是说到底这个打压的指令不是出于元廷也就是元朝中央,而是民间武装力量自发形成的有着元朝军队名义的部队为了平乱而消灭了他们,换句话说,针对的是叛乱的亦思巴奚军而不是针对的蒲寿庚后人,谁当首领都一样打。

单独针对蒲寿庚后人的打压,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进行的,其中缘由既有叛宋投元的旧事,也有眼前发生的在泉州一带制造战祸的新行为。


谈古论金


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蒲家后人控制了泉州港,让元朝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当时在泉州爆发的“亦思巴奚战乱”。这个战乱是因为当地人遭遇了蒲家家族及回回人的压迫,他们不得不起来反抗。于是元朝趁机派兵进入泉州,对泉州的西域人,进行了残酷的绞杀。尤其是蒲家人,更是遭到了元兵残酷的打击。


男人要靠自己闯出一片天1


蒲寿庚是西域阿拉伯人后裔,家族世代经商,依靠南宋时期发达的海上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号称“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首富,“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 一、蒲寿庚家族靠出卖南宋壮大 1274年,曾经发生一次海盗偷袭泉州的事件,蒲寿庚出动私人力量,协助官兵将海盗击败。 事后,论功被授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成为泉州政坛一颗冉冉升起打的新星。 时值南宋末年,蒲寿庚凭借巨额的财富与强大的海上实力相结合,仕途一片光明。 两年后,即景炎元年,1276年,南宋任命蒲寿庚为福建、广招抚使,兼“主市舶”。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南宋看错了人,蒲寿庚是一只不折不扣的“白眼狼”,当他眼看南宋朝不保夕的时候,从背后捅了狠狠地一刀。 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执掌泉州财政和军事大权的蒲寿庚做出了卑鄙无耻的选择,先是企图诱骗行朝进入泉州好一网打尽,被张世杰等人识破以后,蒲寿庚下令闭城三日大开屠刀,不仅屠杀了泉州城内南宋宗室成员上千人,在泉州城内上万名的淮军精锐也惨遭屠杀。 蒲寿庚降元以后,除了本身所拥有的海上航行的船舶以外,另外又制造了600艘战船全部交给元军。 至此以后,元军海上军事实力一下子实现了从无到有,可以在海上任意追击南宋行朝。 元朝对于叛徒蒲寿庚的奖赏也因此甚为丰厚,先任命其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 接着,又改镇国上将军,参知政事。并行江西省事。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三月又升“蒲寿庚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 蒲寿庚的回报是更加不遗余力地效忠元朝,1279年,蒲寿庚派遣舟师配合元军主力进击广东,“会追二王”。 他的几个儿子也分别被授予高官,看起来,蒲寿庚及其家族就会永远盘踞泉州下去。 二、元朝末年卷入高层斗争 古语说,富不过三代,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叛徒蒲寿庚家族因为投靠蒙元而发达,最终,又因为元朝末年的混乱而走向灭亡。 当时,元顺帝昏庸无能,皇后高丽人奇氏与太子爱猷识里答腊为首的太子派与以扩廊帖木儿\t为首的实权派,开展了激烈的权力斗争。 朝廷高层的斗争也牵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泉州港,这里巨额的课税和舶来商品,成为两派剧烈争夺的对象。 至正十四年,即1354年底,元军与淮东张士诚进行高邮之战,因为带兵的中书右丞相脱脱受谗遭贬,使“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元军从此“不复振矣”。 惨败之下,元廷对于各地起义军,逐渐采取招抚策略,授以高官显位,听凭其割地自雄。同时对于忠于朝廷的地方,也只能下诏盼其自保,“令郡县团结义民以自守”。 泉州作为海外贸易的核心区,人数众多的蕃商(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便成为“义兵”的主力,将领为赛甫丁和阿迷里丁。 1356年,原中书省参知政事普化帖木儿被委派到福州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但实际权力都掌握在福建廉访佥事般若帖木儿手中。 不久,普化帖木儿与在兴化路(治所在今福建莆田)训练团练的行宣政院使三旦八、兴化路总管安童等人结成同盟。 名义上受福建行省管辖的赛甫丁和阿迷里丁所率领的义兵,即亦思巴奚军,也贿赂以重金以协助进攻福州。 很快,赛甫丁率一部配合兴化团练攻打福州,1359年二月占领福州,普化帖木儿成功控制了省城福州的大权。 混乱的战争中,当地的老百姓惨遭荼毒,亦思巴奚军占领兴化期间,阿迷里丁“纵兵杀掠,蹂瞒郡境几一月”。 此时,赛甫丁和阿迷里丁占据上风,他们在打击蒲寿庚家族势力的同时,控制了泉州的政治经济命脉。 而且,赛甫丁和阿迷里丁属于穆斯林什叶派,因此到了1362年,即至正二十二年二月,原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的孙婿、逊尼派穆斯林那兀纳趁机发动兵变并杀死了阿迷里丁,并将“州郡官非蒙古者尽逐之,中州士类皆没”,亦思巴奚军也被其所控制。 此后,亦思巴奚军便分为福州的赛甫丁与泉州的那兀纳两股互相敌对的势力。 1362年4月,元朝委任燕只不花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由于燕只不花属于“太子派”,而普化帖木儿则是“帝派”。 那兀纳及其亦思巴奚军也随之卷入高层权斗,在燕只不花的授意下,他行为日益嚣张,连续三次逼退元朝派驻兴化(莆田)的大员。 此外,亦思巴奚军在兴化府四处烧杀,涵江、江口、新岭、蒜岭、渔溪、宏路无一不遭焚掠,其状惨不堪言,遭到各地百姓切齿痛恨。 三、蒲寿庚家族恶贯满盈终有恶报 当那兀纳四处用兵,积累了无数仇恨的同时,中原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南京,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在福建,燕只不花失势,驿卒出身的福建福清人陈友定强势崛起。 他招募乡勇起家,在镇压红巾军的过程中,率军每战克捷,官职屡屡升迁,从延平路总管、汀州路总管一路被提拔为福建行省参政。 1365年五月,陈友定击退三万入闽的明军,控制除了兴化、泉州之外福建全省。此后,陈决心一统福建,并消灭燕只不花的党羽——那兀纳及亦思巴奚军。 1366年四月,陈友定在莆田城外大败亦思巴奚军。亦思巴奚军三名主将全部被俘杀,兵士战死数千人,剩余的士兵在逃亡泉州的途中,遭到对其恨之入骨的兴化农民的袭击,最终仅有4名骑兵回到泉州。 五月,泉州被包围。 几乎无兵可用的那兀纳强征乡民为士卒守城。 不过陈定海并不强攻,而是联络城中内应,千户金吉,此人属于什叶派穆斯林,因而对逊尼派的那兀纳有不满。 在里应外合之下,那兀纳最终兵败被擒。 那兀纳被俘杀,标志着亦思巴奚兵乱的结束,陈友定最终统一了福建。 由于那兀纳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和奸淫民女,屠戮泉州汉人,致使许多在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的商人遭到报应。 史书记载,民众将“西域人尽歼之”,蕃商遭到大清洗,甚至有的汉人因“胡发高鼻”而被误杀。 早已死去数十年的蒲寿庚家族墓地也未能幸免,民众“发蒲贼(蒲寿庚)诸冢,得诸宝货无计。


寿庚长子师文性残忍,杀宋宗子皆决其手。圹中宝物尤多,圹志玛瑙石为之”; 民众将怒火发泄到蒲寿庚等人的尸骸上,“悉令具五刑而诛之,弃其胾于猪槽中,报在宋行弑逆也”。 此外,“亦思巴奚之乱”还导致“东方一大港”泉州元气大损,一蹶不振,在这以后番舶不敢进港,商贾不敢抵泉,直到今天也未能再恢复当年的盛景。 洪武七年,明太祖鉴于“亦思巴奚”祸乱,在大赦天下的诏旨中特别规定:“独蒲氏余孽悉配戎伍禁锢,世世无得登仕籍”。


开热买


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并非如此。历史上,回族形成于元代。蒲氏家族是从元朝登上中国"回商"创始人历史舞台的。现在,泉州之所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主要始于元代。现在,泉州有关"海丝",有关“回商”,有关阿拉伯商人在中国的伟大贡献,发端于唐,兴盛于元朝。泉州有蒲氏家族的石碑,见证了元朝的开放政策。马可波罗游记为证。元朝实行宗教自由政策,今天中国的几大世界性宗教,都是元朝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形成的。元代云南行省的蒲氏,明代郑和,都是元朝重臣或后代,中国回族,中国回商始于元代。

关于残杀,像明代祖残害元朝巨商沈万三,一样,只是历史的浪花。元朝是最开放的朝代。

切记,马克波罗游记铁证,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播报内蒙古


蒲寿庚,是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宋朝时比较重用他,任命为泉州市舶司。宋末降元,不仅不对宋朝尽忠,反而屠杀在泉州宋皇室宗族和士大夫3000人。降元统治泉州期间一直宣传伊斯兰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是有道理的。蒙元忽必烈一直重用他,元朝也一直重用其子孙,但元末蒲寿庚后人又勾结来华穆斯林叛乱,这次被元军残酷镇压,灭门无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