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配罪犯,来回几千里路,为何很多衙役争着去押送?

史学达人


在电视剧当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大臣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之后,就被皇帝发配到了边远地区。但这样的日子并不好受,首先头戴枷锁还有铁链绑着手脚,被衙役带着走向帝国的边疆。

当然对于犯事的官员来说远隔千里一去生死未卜,可为何很多衙役争着去押送?

在这里就有必要提到在古代时期地方上官职最大的估计也就是县太爷了,而地位最低的就是这些衙役有时候他们连“吏”也算不上,充其量在今天也只算做外派人员。

在古代时期官员的工资不仅低,同时相关的福利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多,作为在地方上最为低级的官员也可以想象这些衙役他们平时的工资到底有多少?

所以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情,因为在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油水。其中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衙役估计也就是汉高祖刘邦了,要知道在秦朝末年作为地方官员也押送一批犯人。

当时负责这笔钱发放的人正是萧何,要知道刘邦虽然是小小的亭长但是他的工资并不很高,这也就是为何就连喝酒都会赊账,由于不会挣钱连嫂子也瞧不起他。

对于当时的最低级官员而言这也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也可以算作是由县太老爷出钱,当地有势力的人来负责办这件事情。

到了唐朝李世民时期对于押送制度也开始做出了某些改变,尤其是对于犯下了并不是很严重的官员来说可以通过花钱赎买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罪行。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衙役的工资也减少了很多,所以在这个时候也就提高了工资补助。可是到了宋朝之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刑不上大夫”文人阶层在宋朝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

宋朝时期的疆域在历史上所有大统一王朝当中最小的,所以对于那些流放官员来讲离家乡也算不上是太远。

同时在前文当中提到过由于宋朝重视文人,所以在对这些大臣流放的时候对他们并不是很严苛。

而在历史上宋朝时期被流放的大臣有很多,比如苏东坡、黄庭坚、欧阳修等人,相反他们在流放期间还吟诗作乐,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押送他们的衙役也算得上是公费旅游了,假如以后皇帝想念起了这些大臣也随时可以将他们启用,如果在押送的过程双方建立起了良好的友谊,当官员飞黄腾达的时候想必也会怀念当初落魄时候那些衙役如何对他好。相比这又是个人情买卖怎么不会争着去做。

在《水浒传》当中虽然宋江被判刑,但一路上不仅玩得很开心甚至还有人给他送银两,对于那些衙役来说平时的工资本没有多少,现在金主来了怎么不会挤破头,就算是在远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最后就要提到清朝就对官员流放做出了很大改变。

以前就是由衙役将犯人直接押送到流放地,而此时在押送到另外一个地方之后需要核对凭证此时押解了官员也就可以回到原籍。

而犯事的官员就由新的衙役押送,之所以会更改程序,其目的就是在于防止这些衙役长期霸占利益渠道,到最后对于官员来说想要打通的环节也就变得更多了。

同时对于那些抢着想要押送犯人的衙役来讲利益虽然没有以前那么丰厚,但总比县衙里的工资要好得多。这也就是为何在发配罪犯的时候虽然路途遥远相隔也有几千里路,仍然有很多衙役去争着做这件事情。

这是因为在这其中不仅有很多丰厚的利益,同时一旦官员被朝廷重新启用,那么对于押解人员来说就有一条新的晋升通道。


大国布衣


古代发配罪犯,在大一统王朝通常2000里起步。所以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里不太会像《水浒传》里写的那样,由衙役把犯人直接押送到地头。因为在古代交通状况下,哪怕一个衙役押送一个流放犯人,来回4000里地,走个1年时间是非常正常的。


而衙役的工资通常是由县太爷发放的,所以一个县里养的衙役数量必然是有一个均衡值,不会太多。如果都按照这个逻辑,通常一个县,如果在一两年之内只要超过几十个流放犯人,那这个县衙都要停摆了。

其实从刘邦作为一个亭长也负责押送过一批劳力去修秦始皇陵的过程也可以看出,刘邦并非正式秦朝廷政府人员,但是他负责到县丞萧何处领了差旅费出发。而这个差旅费基本上对于刘邦而言,就是主要收入了。所以押送流放犯人在秦末,基本上就是一个“外包”业务。县衙负责出钱,当地的黑恶势力负责拿钱办事。

而到了唐朝,李世民正是因为看穿了这些问题。所以对流刑准许“花钱赎买”、或者以劳役代替。


这里有一个重点,押送流刑犯人,这里面是有固定收入的,这与被流放的犯人本身有钱无钱无关。衙门给的补贴是足以考虑到押送人员在这押送时间内,差旅费用和误工费用的。

而到了宋朝之后,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导致了“流刑”反而成了普通百姓犯不起的刑法,而成为了士大夫们“专属刑法”。流放甚至成了一种政治资本。

这样一来,押送这些流放的士大夫们,那几乎就成了大美差了。因为这些流放犯人身份地位都比较特殊,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差钱。大多数都是因为“新旧党争”等因素,而被流放的。


而且宋朝的国境面积并不大,流放的路程相对其他大一统时期,要短得多。宋朝被流放的名人很多,包括我们熟悉的寇准、胡旦、苏轼、苏辙、黄庭坚、蔡京等等。这些人实际上并非去坐牢,一路上游山玩水,跟着他们基本上算是公费旅游。而且他们随时可能还会被起复,回到朝廷。所以这又是个赚人情的大买卖。

即便像《水浒传》里那样,押送个宋江到江州,一路上跟他吃香的喝辣的,还有人送银子拜托衙役照顾好宋江。此等好事,跟着出去旅游一趟,赚一笔钱回来,这个账哪个衙役都是玩挤破头的。所谓路上道阻且长,瘴疠横行,这都不是事。


到了清朝,朝廷已经明文规定,衙役将犯人押送出省境,交换文件,换当地的衙役再继续执行下一程的押送任务,到地方后,核对押送凭证,交差了事。程序改了以后,虽然本质上是为了防止押送流放犯人的衙役长期霸占利益渠道,但最终就变成了利益均沾了。害怕去宁古塔受罪,需要打通的关节就更多了,抢着去押送犯人的衙役就没有以前那么积极了。


炒米视角


首先需要纠正一下,押送罪犯的衙役并不是全程不变的,同一个衙役并不需来回奔波几千里的路程。

以清朝为例,比如押送罪犯从北京出发,那么到了河北地界,犯人就交由当地衙役押送了,双方只需办理一下交接手续即可,随后原先从北京出发的衙役就可以回去交差了。

同样,在河北接到罪犯的衙役只需将罪犯押送至邻县,任务就算完成。以次类推,这样一来,罪犯不变,衙役总是在变,这就减少或避免了当差人的辛劳。

如果真的来回跑上好几千里的话,那么衙役和罪犯就没什么两样了,说不准死的比罪犯还要早。到时候就没有人争着抢着去了,而是惟恐避之不及!

既然许多衙役抢着去,肯定是有利可图了,先举个例子。

清朝皇亲贵胄们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冲龙沟”,也就是我的俗称的刷牙。

古人没有牙膏,而皇帝的龙嘴又精贵,所以就会用上好的茶叶泡水漱口。

通常茶叶泡上一遍就被丢弃,皇帝自不会吝啬这点东西,所以在一旁侍候的宫女就会将泡过的茶叶凉干收起来,或是日后自己饮用,或是捣腾到外面再卖个好价钱。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争着抢着侍候皇帝“冲龙沟”的现像了!

而衙役押送罪犯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般普通老百姓犯了重罪直接就砍头了,根本享受不到流放、发配的待遇。只有那些达官显贵,或是特殊身份的人犯了罪,才会体验到“皇恩浩荡”的机会。

汉朝前后,罪犯一般都流放到蜀地,比如吕不韦、嫪毐及其门客都被秦王赢政流放到了蜀地。宋朝前后,流放地多为岭南地区,比如岳飞被害后,妻儿老小全被发配于此。而到了清朝,犯人就会被流放到西藏或是令罪犯闻风丧胆的宁古塔,比如纪晓岚曾被流放西藏,但大多数会流放到宁古塔垦荒了。


其实,古代的流放比死刑还恐怖,因为去往的地方都苦寒的不毛之地,再加上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远离故土,心情惆怅,许多人还没到目的地就因病痛死去了。

即便如此,罪犯还都会希望能活着到达目的地,因为如果赶上皇帝大赦天下,那么他们就有了出头之日,再说了,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他们就将希望寄托于衙役身上,希望路上得到照顾,或是少些虐待。因此,就少不了给他们点恩惠,而被流放者能花钱免灾,衙役又能得到时好处,彼此心照不宣,于是一条产业链形成。


所以,正是由于形成了衙役业内的潜规则,有衙役争着抢着去拔这层皮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这是一个创收的好机会。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苦虽苦,但能够赚到钱。

古代押送犯人是苦差,因为需要长距离行走。

即便是发配到邻省去,在古代靠徒步也要走很远。

那个年代不像今天城市化那么厉害,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

农村地区是没有什么旅馆、饭店的,长距离行走免不了风餐露宿,很辛苦。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差役愿意去?

主要是能够赚到钱。

首先是国家对于这些押解的差役,有一定的补贴,大体够来回路上的开销,还略有盈余。

自然,光靠这些补贴是不够的,主要是靠犯人的行贿打点。

我们可以看看水浒传里面的差役。

以押送宋江的差役为例,一路上吃喝拉撒基本都是宋江给钱,最后分别还给了差役不少辛苦费。

连差役自己的都说,我们虽然受惊但赚到不少钱。

如果说宋江是有钱人,押解武松的差役也是一样。

这一路,不宽裕的武松也是带着他们吃喝,单单餐饮费就省下一大笔。

我们再看如果没钱会怎么样?

卢俊义被陷害后,差役就对他进行虐待。自然,差役受了李固委托要谋害卢俊义,但他们一些行为和谋害没有关系,就是因为卢俊义没有钱行贿。

差役说的明白:你便闭了鸟嘴!老爷自晦气, 撞着你这穷神!沙门岛往回六千里有余,费多少盘缠,你又没一文,教我们如何布摆!

行出东门,董超、薛霸把衣包雨伞,都挂在卢员外枷头上。

当时小二哥引到后面房里,安放了包裹。薛霸说道: “老爷们苦杀是个公人,那里倒来伏侍罪人?你若要饭吃,快去烧火!”卢俊义只 得带着枷来到厨下,问小二哥讨了个草柴,缚做一块,来灶前烧火。小二哥替他淘 米做饭,洗刷碗盏。卢俊义是财主出身,这般事却不会做。草柴火把又湿,又烧不 着,一齐灭了。甫能尽力一吹,被灰眯了眼睛。董超又喃喃讷讷地骂。做得饭熟, 两个都盛去了,卢俊义并不敢讨吃。两个自吃了一回,剩下些残汤冷饭,与卢俊义 吃了。薛霸又不住声骂了一回。


看看,就是这样了。


萨沙


古时候押送犯人路途苦,为何古人抢着做?

咱们先来说下流放这种刑罚。古代的中国,是一个注重农业的大国。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使得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将犯罪又罪不至死的人放逐到边远地区实在是一种非常痛苦的惩罚。

古时交通不便,要将流放的犯人送到边远而又交通不便之处,本身也就成了一件苦差使。不但苦,还有一定风险。

一方面,官府对于押送犯人的时间有规定,错过时间是要治罪的;另一方面,流放的地方都是条件极为艰苦之地,路上动辄数月,很多时候还要在野外住宿,疾病、野兽、盗贼,风险还是挺多的。

那为什么古人还要抢着做呢?

  1. 押送犯人时,犯人披枷带锁,押送人提着刀跟在后面,稍不如意就可以对犯人又打又骂,在沿途人们的注视下,是不是很有成就感,想想都有趣。


  2. 一路上,每到一个地方,当地都有人接待。本地衙门还会派出公差陪同护送到下一下行政区,其实风险也就降低了很多。同时,大多流放犯人的出发地都是比较富裕的地方,甚至很多是京城来的。如果是京城来的,天子脚下的官差,地方就算是再不重视,也不敢得罪,毕竟那一天到了京城,也有个脸熟的人啊。这些公差在地方上肯定会受到热情接待,甚至可能还拿点“纪念品”一类的好处吧。

  3. 古代经济条件差,人们可不像现代人这样,遇到假期就邀朋唤友、拖家带口的出外旅游。押送的官差借出差之名,顺带就可以走遍很多地方,真真是一件美差。

  4. 最重要的放到最后说。那就是,犯人的家属为了让犯人得到照顾,肯定会给上押解人不少的好处的。在影视作品里,我们就看到很多穷光蛋的犯人一路受虐的画面。当然,可能有人会说,那要是真遇到个穷光蛋,那这一趟不是就没有油水了吗?其实也不会,一般犯人都会有仇家(或受害者家人),为了发泄心中的恨,也会给钱让押解公差虐待犯人。反正,这押解人可吃原告,可吃被告,说不一定还可以吃了原告吃被告,反正是都有收益。

这样看来,这押解犯人的差事,苦是苦点,好处还是挺多的。自然有很多人愿意去做了。

你觉得我分析得有道理吗?如果有道理,记得点下赞哟


我是挚守静笃,一个专注于历史领域的答者,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哟。


挚守静笃


举凡看古代文学作品或古装类影视剧,其中多有“押送”犯人到某某地方服苦役的桥段,这些画面在《水浒传》中尤为常见,你看那豹子头林冲,你看那行者武松,你看那玉麒麟卢俊义,你看那美髯公朱仝等等等等,就连梁山泊头领及时雨宋公明哥哥也有过此劫。只不过,宋哥哥有面又有钱,一路上没受罪,而另外几位的日子就没有这么好过了,昔日的威风一概全无,上戴木枷下戴锁,左右公差水火无情棍专打这懒散之人,纵使到了目的地,也要实实在在脱层皮。唉,苦哇......

却不知这受苦的差事在古代之时却偏偏有人愿意干,你道为何?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押解人犯去服苦役,尽管跋山涉水十分辛苦,但好处多多。首先,这份差事属于出“公差”,换现在词,就是外出公干,属于为政府办事的特派员。因此一路之上的伙食费和住宿费衙门全包,另外除了基本工资之外,还要额外奖金,当然那个时候没有这些词,无外乎就是赏钱。出行之前,官差可以领到两双崭新的软底靴,还有两套崭新的差人服,另外有官衙文书一封,所经县衙,需提供照应,安排住宿吃喝。一路之上,有何花费,只需凭借“票引”(类似于现代的发票),回衙之后可以如数报销。公差早就做了手脚,明明花了一两银子,他偏偏写三两,一两报销,二两哥几个私底下分了。就算在官衙当差可以吃拿卡要,但衙门口子总心里不踏实,出外公干就不同了,反正也没人看见,真假全看自己有多贪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平日在官衙当差,需看太爷的脸色,可出来就不同了,在官衙中,县太爷是老大,如今这一路之上,咱哥几个就是老大,心情不好,将人犯拉将过来,说打就打,说骂就骂,稍有反驳,一通老拳揍过去,管保收拾的服服帖帖。有权利不用,省着也是浪费。为了让自己家人好过一些,人犯家属会提前孝敬公差,使得银子越多,他的心情就越好,对人犯也就越照顾。而且一路之上的消费,全有人犯花销,官衙给的那些公干银子,全进了自己腰包。可若是没有银子孝敬,对方是个穷哈哈,那么就别怪爷们儿心歹,不收拾你个三魂不见七魄不是好差役。你看那《水浒传》中的董超、薛霸,干的就是这种营生,而且这俩家伙都是老油子,属奸猾之辈。

长话短说,其中故事不用细表,最后说个让人可发一叹之事。公差押解人犯,还有一重好处,那就是人犯之中往往有女子。这一路之上,此女犯真可谓受尽凌辱,投宿之时,公差哥哥若是兴起,褪下衣裤,水火无情棍岔开人犯双腿,四敞大开左右一捆,来个霸王硬上弓,扑上去便做那腌臜之事。可怜人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能任由公差糟蹋。

不止如此,沿途之上,公差还做些买卖,有那个登徒子或光棍子看中人犯,只管交钱,差官便将人犯捆缚好,任由这些拿钱之人逍遥,或一个或十个,只要不将人犯折腾死,对于差官来说,自然是“多多益善”。为防人犯不堪受辱而咬舌自尽,差官会用一根短木撑住人犯牙齿,如驴马戴的“嚼子”一样。各位,只需闭眼略一思量,便可将那不堪的画面尽收眼底。

好了,就写道这里吧,以上所述,只是大致简写,其中的道道多得很,没有几万字写不全。暂且写这么多,若有兴趣,关注作者,看作者每日写古代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跟您听!

本文参考清代文献《活地狱》、《埋忧集》


大狮


首先我们不要相信小说里面说的犯人在流放的过程中,逃跑或者被同伴就走这种的可能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除非他是孤家寡人一个,如果他真的逃跑了的话,他的家人会受到牵连,并且他的罪行会提升为死刑。所以总得来说,古人在押送。犯人到边关的时候虽然辛苦,但是也并没有生命危险。

然后衙役在这份公差中也能获得不少好处,比如说是出差的补贴,因为一路上的吃喝用度都是公费出差,而且并不会让衙役自己补贴。这就相当于他不仅能拿到自己的一份工资,而且能够再获得一份额外的补贴。

其次,犯人的家属担心犯人在流放过程中受罪。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然是经济条件都会给同行的衙役一笔丰厚的钱财希望衙役可以让犯人少受一点苦,这样衙役就又可以多一份收入。

虽然衙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三份收入,但是整个的过程要走上千里,甚至几千里。为什么还是愿意去呢,因为在古代,嗯,生产力并不发达。而衙役又属于公务员中的最底层,所以如果有一份这样的收入的话,就是可以衣食无忧的,所以还是有很多衙役乐意去做的。


睚一


原因主要有三个:

1.在古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条件相比之下,衙役押送犯人这个工作还算是比较自由的职业,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级,衙役是在十八级之外的未入流行列里,地位非常低,而且薪水全靠衙门里的掌事人发放,在衙门供职期间,衙役们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天要早起点卯,还要长时间站立陪同审案或是出警捕捉犯人,很少有休息时间,相比之下,外出押送犯人虽然看起来很辛苦,但是押运过程中无人监管,想要偷懒一下也没事,途中大小事宜皆有自己做主,自然就比在公堂衙门里自在一些。

2.相比起正常工作,押运犯人更有机会得到贿赂能挣些外快,由于衙役地位很低,每个月得到的薪水报酬也很少,如果他们有机会外出押送犯人,犯人家属为了家人能够在途中少受些罪,或被有意刁难,往往都会给衙役们送一些银两保平安,押运一次所得的外快有时候能抵得上他们一年的工资。

3.这项工作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因为被判流放的犯人往往都是朝廷官员或大户人家,他们都有比较殷实的家底,加上身体娇贵不能受苦,所以家属们往往会偷偷安排马车供他们使用,这样一来,衙役在押送过程中也可以乘坐马车不用太辛苦,到了目的地后还可以乘坐马车返回,在路途中也有人帮他们把食宿都打点好,和在衙门公堂里上班相比,押送犯人其实更轻松自由。


学知识交朋友


古时候,对于犯人的刑罚有许多种,其中有一种最常见,而且朝廷最喜欢使用的,就是流放边疆,流放边疆一般是对于重型犯的刑罚,是相对处罚比较严重的。许多罪犯被判罚流放的时候,心里是很痛苦的,甚至有些宁愿被斩首。

为什么呢?因为流放边疆,路途非常遥远,而且还要一直带着枷锁,并且日夜有官兵看守押送,一路风餐露宿,甚至还会遭到官兵的侮辱欺负,在身体上,心灵上都会遭受折磨,有时候会让罪犯生不如死。

对于押送的官兵其实也是挺辛苦的,不仅要走路将罪犯押送到目的地,有的时候几千里路,还要返回,而且押送过程可能还会碰到各种危险,但是为什么官兵还要抢着去押送呢?个人觉得有两点原因:

第一,最吸引他们的还是钱财,许多罪犯的家人和朋友为了让其在流放的过程中少受点罪,一般都会花钱打点押送官兵,对于有些富贵之家,出手一般都比较阔绰,有时候甚至还会准备代步工具−马车,可以说是非常享受了,这对于低收入的官兵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另外衙门也会给押送的衙役一笔不菲的奖金。

第二,我觉得还有自由吧,其实在衙门当差也是非常辛苦了,工资低不说,有危险得冲到第一线,如果差事没办好,上司会任意打骂,虽然在老百姓的眼中衙役风光无限,但是在当官的人眼里,就是奴才,跑腿办事的人,可以说很不自由的。因此,碰到押送流放犯人,抢着去,一路上自由自在,不用办差,就负责把人送到目的地就行了,还可以沿途欣赏风景。


御史而行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估计大家伙口水都要喷在屏幕上了。这不就是造谣吗?哥几个这题主脑壳壳不会是漏风了吧。

毕竟大家伙都知道,搁过去,这要是人犯被整个流放,二千里这就是个起步价,没这价码,您也别谈啥流放不流放的。

这衙役要是陪着犯人走上这么一遭,来回可就是四千里,哎呦,就这路,您没个一年半载的压根就回来不来呀。

毕竟那会还没有啥高速公路不是,绿皮火车头他也没有,全凭俩大脚丫子硬趟。

而且这流放地,哪里荒芜,皇帝就喜欢往那里流放,瘴气呀,蚊虫呀,老虎呀,豺狼呀,这要是不小心让叮上一口,您也就不用回了,死那埋那也就算了。

就这工作环境,还抢着去,这不是造谣是啥?骗骗小孩子就得了,还跑这嘚瑟,这也太过分了。

呵呵!一口气整这么多反对意见。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说了:“上边这说的对不对呢?”

这上边说的,他对也不对。

“拉倒吧!这都整成顺口溜了,到底对还是不对?”

听俺给大家伙分析分析这个事。

话说,这搁过去,衙门口那扶着水火棍杵在屋子里的人,虽然也穿着国家发放的统一制服,但朝廷压根就不负责他们的薪水问题。

每个月领的薪水,那都是由县大老爷统筹发放。

如果要按照这个流程来看,这衙门口一年撞上三五个流放的犯人,县大老爷,这就要哭了,脾气暴躁的这就要抽自己个大嘴巴,为嘛要整这么多流放,弄个斩立决这多省事。

毕竟出这么一趟差,路上的消耗,那就是个大数,再加上出差你也得发薪水,这一进一出钱没了不说,这干活的人也少了不是。

这要是来五个流放的,二五一十,这就是十个拿水火棍撑场面的人没了,你还谈啥威严不威严的,这事就不能整啊!

那么真要遇到流放的,这咋办呢?

简单就俩字——外包。

有了要流放的案子,这就从财政上出钱(县大老爷不掏腰包),画一个杠杠,召集当地的地痞流氓来办这趟差。

话说那会说的地痞流氓,他也没个正经的收入来源,就是一帮子无业游民,跑这么一趟,有钱赚,这当然都乐意啊,所以就抢着去。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这事不是衙役办的吗?咋又跑到地痞流氓的身上了?”

这事也好解释,那会衙役虽然是公务员,但他也有高低贵贱之分,那衙门口的衙役,他分两类——内班和外班。

这内班就是给衙门口提供服务的,比如车夫,做饭的老头。

这外班有壮班,皂班,快班,这就是所谓的三班衙役。那么这壮班他属于民壮掌管缉盗的事,比那俩班要高一级。

剩下这俩班,那都是来自于市井无赖,有事就临时召集一下,没事回去当你的平头百姓,属于贱役。当然平时维持几个人在,还行,但要是一直维持,这县大老爷他也不答应。

所以后来这就成了,天天蹲衙门口领薪水的衙役,手底下就带着那么几个不领薪水的白役。

您就说吧,就这种组织结构,一个领薪水的衙役他从县大老爷哪里也就能领到一天的口粮,他再带几个人,搁那养活这几个人呢?

所以欺压老百姓的事可就出来了,那么能欺压老百姓的事,是一般老百姓能干的吗?不能啊,所以这帮人基本上都是市井无赖。

这也就是为嘛,有时候咱看历史中有些小人物,本来身份就是一流氓,居然能走进衙门口弄套公务员的差事,原因就在这里。

据说满清的时候,搁四川有一个叫巴县的地方,那衙门口的衙役,都达到了七千多人。

这都赶上一个师的编制了,他一个县大老爷能养活的了吗?当然不能了,其实这里边更多的是白役,压根就没啥薪水可领的。

所以这要是碰上出一趟流放的差,那打破了脑袋的要去,毕竟衙门口发钱不说,那犯人的家里边,还要给他们打点一番。

这可都是收入啊!不去才见鬼了呢?运气好的话,去这么一趟都够好几年花销的了。

毕竟能整个流放的罪名,大多数情况下,这主的家庭环境不会太差。

到了满清的时候,就为这事,还做了明文规定,这要是整流放,这趟差不再是一波人一整到底,而是将犯人押出了省,由下一个省的的衙役代劳过境。

由于需要打通的关节变多了,犯人的家属他也负担不起,所以这事衙役们的热情下降了不少,但抢着去的还有,毕竟蹲在当地也没几个钱可捞不是。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