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如果没有诛颜良斩文丑,官渡之战会怎么样?曹操能打败袁绍吗?

津城沐雨


袁绍照样会败!

理由:其实仔细看一下当时的情况就知道,袁绍跟曹操的硬实力上就差距太大了。虽然说当时袁绍看似占据冀州很是威风,而且兵力也比曹操多。带着七十万大兵杀过来。但是战斗比的不是士兵多少,比的是核心战斗力。什么是核心战斗力?就是你的重点武将谋士。当时曹操手底下那些猛人,虎痴恶来夏侯一家,哪个不能跟颜良文丑掰掰手腕?这几个都够颜良文丑喝一壶。再说郭嘉、荀彧、荀攸这些谋士,哪个不比袁绍手底下那几个厉害?

而且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曹操是出了名的广纳良言,底下这几个谋士一通谋算。袁绍是出了名的听不进去,优柔寡断,而且他那些个谋士里没几个明白人,唯一明白的许攸让他分兵打许昌,他还不去。气的许攸直接投奔曹操,曹操这啥气度,你来我就敢信你,带着兵就去把乌巢烧了,粮草一断,袁绍还打啥?直接被杀的剩下七百单骑。这就是人格魅力的巨大差距。

所以说,袁绍输,不是因为颜良文丑不在,那俩大哥影响不到最后的占据走向,是战斗的核心战斗力跟领导者的气度魅力导致了袁绍必败!




糊涂小葫芦


最初袁绍其实并没有将曹操放在眼里,这个没什么大门阀支持的宦官之后在所有的汉末诸侯中起初排不上什么号。他真正的心腹之患是占据幽州的公孙瓒,还有与之结盟的和自己一直不睦的兄弟袁术。

袁绍为了打破公孙瓒的远交近攻之策,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结盟刘表以牵制袁术。但是袁术近,刘表远,为了防止被“千年杀”(攻击背后),袁绍便想起当时快吃不起饭了的曹操。于是袁绍不断给钱给粮,扶持曹操来对付袁术,让自己可以全心全意的对付公孙瓒。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此举却是真正的驱虎吞狼,当其艰难的打败了公孙瓒之后,转过身来发现曹操不仅打败了袁术,还发展成了一个无法控制的庞然大物。此时的曹操坐拥司州、豫州、兖州全部,青州(公元199年,官渡之战前期占据)的齐、北海两郡及部分东安(乐安),荆州的半个南阳郡,光看面积就已经超过了袁绍。

再看袁绍,我们平常虽然说他是北方四州之主,但幽州刚刚占据还无法掌控;并州地广人稀,经济落后,汉人与胡人的势力盘根错节具有很强的自治性;青州袁绍实际控制区域只有平原、济南、乐安(部分)三郡。

所以袁绍自己能够完全掌握的只有冀州而已,但我们为什么依然要说官渡之战袁强曹弱?因为在汉末乱世,由于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司州、豫州、兖州、青州这些地区的经济已经被破坏殆尽,大量人口向北或向南迁徙。如袁绍虽然只占据青州三郡,但此三地人口加起来约有两百万,占了整个青州的大半。更不要说当时的冀州已经算是天下最富有的州,所有郡国人口都在六十万以上,其中渤海郡更是高达百万。

从战略角度上来说,袁绍虽然地盘相对较小,但是人口多经济高,唯一的问题就是刚刚经历了和公孙瓒的大战,军队有些疲劳。曹操虽然地盘大,但是人口少经济低,相对来说唯一的优势就是战略纵深比较深。

针对这种情况,沮授、田丰就建议:

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裴注三国志·袁绍传》引《献帝传》)

意思就是这几年我们也打累了,应该先让战士们一边修整一边制作战船攻城器械。然后派遣精锐骑兵不断骚扰劫掠曹操的边境(袁绍在北方多骑兵,而曹操那时候别说虎豹骑了,穷得连正规骑兵都没几个)。如此一来曹操必然疲于奔命,无暇发展人口和经济,只要三年就可以拖垮打败他。

不过袁绍作为外来户,并不信任代表本地大族的沮授、田丰,再加上自尊心的作用,反而采纳了亲信郭図、审配“跨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氏”的计策。这样一来就等于抛弃了自己的全部优势,而相反曹操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纵深优势,将袁绍不断吸引到自己的腹地,迫使其不断拉长起粮草运输线,为后来乌巢被袭,官渡大败埋下了伏笔。

而在战略的另一方面,不说大家已经熟知的“十胜十败论”了,就说袁绍因为对本地大族的猜忌而没有迎立汉献帝,让曹操捷足先登“奉天子以令不臣”。不仅使那些原属于大汉的地方小势力被曹操顺利吸纳,更重要的是无数门阀世家因为利益被迫上了曹操的贼船,使其取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正因此,原本的曹操包围圈,马腾韩遂献子入质以坐壁上观,张绣直接率军归顺绝了刘表北上的道路,长沙张羡又领导荆南四郡反叛刘表响应曹操。唯一的孙策因为刘表没有伐曹而没有轻举妄动,加上要统一江东失去了伐曹的最佳机会。

其实至此袁绍依然还有希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袭取了徐州,此时派孙乾前往冀州和袁绍结盟。其实历史上的刘备是依靠军功一步一步从底层升上来的,在整个汉末也算是名将,不然曹操怎么会说“天下英雄唯曹与使君尔”?除非曹操亲自全力以赴,其他将领还真不是刘备的敌手。

如《三国志·袁绍传》:

太祖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所以田丰当时也劝袁绍,趁此难得之机从后袭击,如此两面夹击曹操是必败无疑的。结果袁绍因为小儿子病重,放弃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而这次失去的不只是一次机会而已。

曹操占据徐州之后,利用徐州臧霸攻入青州,《三国志·武帝纪》:

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应该是乐安误写为东安),留于禁屯河上。

这下从袁绍夹击曹操,变成了曹操对袁绍呈夹击之势,本来是袁绍主动的进攻,结果被曹操硬是逼成了仓促出击,在没有准备完全的情况下率兵入黎阳以抗曹操。从这时候开始袁绍已经完全被曹操掌握了节奏,败局注定。

为了抢占关键渡口,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白马,现在大家都以为白马非常重要。但这还是得益于关羽在这场战斗中表现的太过亮眼,吸引了大家的眼光,白马之围其实只是整场官渡之战的开胃菜而已。

此时的曹操早已经利用鸿沟地利构筑了防线,放弃了分兵把守各个关隘的战略,改为集中兵力在官渡与袁军相持。所以白马港从战略上本来就是要舍弃的,只是现在失去他,损失的是一些来不及撤离的人口和物资,除此之外对整场战局并无影响。而白马获胜之后,曹操迅速将人口和物资迁徙,将一座空城拱手让出,也证实了这点。

这场战斗去掉演义的成分只是双方的一次初步试探,因此曹操所用兵力也不多。在采纳荀攸声东击西的计策后,曹操做出主力要渡过延津攻击袁绍后方的假象以吸引其主力,然后亲自率大约五六百的骑兵从背后突袭颜良等部。《三国志·武帝纪》:

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可以看到,曹操的骑兵离颜良只有十余里路程了,才被其发现,以骑兵的速度,大军是来不及转身备战的,如此毫无防备,好勇无谋,颜良战败是必然的,只是关羽加速了这个过程,并且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震撼袁军的势气。

即使颜良没有被关羽斩杀,也可能和文丑一样被其他武将甚至小兵斩杀,再退一万步来说侥幸逃得性命,一个将领实在无法决定整个战争的走向。而且白马之战的结果,对于袁军来说,只是“大震”,同时让一些人看清了现实,并没有伤筋动骨。《三国志·袁绍传》记载:

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

沮授认为袁军优势是兵力多,但是单兵战斗力不及曹军,曹军最大的问题是粮草不足。因此速战队曹操有利,持久战队袁军有利。如果采取这个建议,将重心放于补给线,慢慢拖垮曹操,袁绍还是有机会赢的,结果袁绍还是不听,不断的发起对官渡的急攻,却忽略补给线的安全,屡屡被曹军劫粮,这才又导致了乌巢被袭,兵力拥有绝对优势的袁军却因为断粮而溃败。

所以白马之战无论胜败对官渡之战都没有绝对的影响,正是袁绍在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倒置一次次的偶然的出现,最终倒置了官渡之战的必然失败。


潘不安讲究史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袁绍必败。

观点如下:

袁绍方面

一、袁绍本人,表面看宽宏大度,实则小肚鸡肠。表面看四世三公,门多官吏,实则派系分明。虽然曾贵为盟主,实则无雄才大略,。表面看一军主帅,实则优柔寡断。

二、军事能力缺乏。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为军中重中之重,却委派嗜酒如命的无能之辈镇守。袁绍兵多将广,宜速战速决,而袁绍却采取相持。不知粮草断,必自乱的道理。

曹操方面

一、曹操虽兵少,但军心凝聚。曹操虽奸诈,但审时度势。谋士众多,但无派系之争。

二、曹操在全局的把握,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上精准判断,情报工作到位。

综合以上因素,颜良文丑乃一介武夫,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人,即使不死,难改败局。


繁华后的落寞


大家好,我是拖鞋,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欢迎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一、在正史中,颜良的确为关羽所杀,但文丑却不是关羽所杀。

诛颜良斩文丑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内容并不完全真实,多有杜撰。斩颜良诛文丑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和二十六回。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

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而据《三国志》记载,颜良的确为关羽所杀,而文丑却是荀攸设计诛杀。分别记录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关羽斩颜良: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荀攸计杀文丑:

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二,颜良、文丑之死,不会影响官渡之战的胜败。

袁绍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袁绍骄傲自满,对战争准备不足。袁绍祖上四世三公,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又是同盟军盟主,官渡之战前河北又被袁绍统一,无论是威望上还是军事实力上,袁绍在当时都是各路诸侯之首,在当时袁绍一心想与曹操正面决战,从而统一北方。正所谓骄兵必败,袁绍的骄傲自大是失败的一大因素。

2、袁绍集团内人心不齐,各谋士、将领各怀鬼胎。袁绍统一河北之后,连年征战,势力膨胀的同时招纳而来的武将谋士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两股势力,此外,袁绍让三个儿子与侄子各领一州,也导致了集团内部各种结党营私,内部的不安定因素成为了袁绍失败的一大因素。

3、袁绍用人不明,袁绍手下谋士武将各有特长,袁绍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有万夫不当之勇,然而有勇无谋,却各自统领一直军队,淳于琼玩忽职守,却担任看守全军粮草的要职,沮授一片赤诚,忠心耿耿,却招小人陷害。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袁绍用人不明是失败的又一大因素。

4、袁绍战略指挥不当,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前,就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袁绍未能及时调整作战策略。待到双方进入拉锯战时,辎重粮草就显得格外重要,曹操奇袭乌巢,导致袁绍大军瞬间溃败。

最后回归主题,骄傲自大、用人不明、战略失误、人心不齐才是袁绍官渡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而颜良文丑只是勇冠三军的将领,不能决定战争最后的走向。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您解惑,也欢迎各位前辈交流、指正。


划过天空的拖鞋


曹操打败袁绍,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影响官渡之战胜败与否有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便是指挥官之间的对比。袁绍是远不及曹操的。

袁绍出身高贵,前期运势颇佳,乃至威震天下,实力强大。可是《三国志》中,陈寿认为他和刘表是一样的水平: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也就是说水平其实不怎么样。


可是曹操就不同了。他好谋善断,勇气过人,且知人善用,纳谏如流,不愧是世之奸雄!

再其次,决定官渡之战的其实有几个重要的谋士,荀彧,荀攸和许攸

白马之围,袁绍一方的失败,皆因为曹操采用的荀攸的计划: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至于《三国演义》里的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其实是和史实有出入的。颜良他们是败给了智慧,而不是败给了武力。


而荀彧的贡献,则是在两军相持,曹操有退意时坚定了他抗争到底的决心。他提醒曹操: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意思是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堪称是金玉良言!


这两个都是曹操一方的人才,出主意献计谋在情理之中。


而许攸则本来是袁绍的谋士。想想袁绍就比较搞笑。两军交战,自己的主要谋士竟然能够直接投靠到对方营中,还出主意让曹操烧袁绍的粮草辎重。袁绍的为人和领导力可见一斑。

因此,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真的与关羽斩杀颜良文丑关系不大,更何况文丑其实还不是关公杀的。袁绍的失败,其实是命中注定。


任十三读史


导语:

颜良确实是关羽杀的,但是文丑却不是。而且即使关羽没有诛颜良、斩文丑官渡之战曹操一样打败袁绍。



颜良、文丑并不能左右官渡之战的胜负

正史中颜良确实像影视作品中那样被关羽斩杀,但是细节存在差异。正史中曹操任命张辽、关羽二人为先锋,两军尚未开始冲锋关羽就为报曹操的不杀之恩冲入颜良阵中斩首了颜良。而文丑则是死在乱军之中与关羽没有丝毫关系。

曹操既然任命张辽、关羽为先锋,那么知人善用的曹操肯定会派遣能够与颜良对峙的武将。所以个人认为即使关羽并不在先锋之列,张辽也能完成曹操交代的任务。不要轻视张辽的能力,三国历史中张辽的能力并不次于关羽。



官渡之战的胜利

官渡之战曹操的胜利完全是曹操遇事能决断、有胆识、有魄力才胜出的。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期兵勇不足万人想要退军,荀彧劝阻曹操官服一战是曹操和袁绍的决战,曹操听后下定决心与袁绍决战。

许攸是袁绍部重要的谋士之一,许攸来投曹操献计偷袭袁绍粮草。许攸的计策可谓是生死的选择,但是曹操就能冷静的判断,然后率领五千骑兵偷袭袁绍粮草。



总结:一场战役决定的胜负是决策,一个正确的决策可以以少胜多、可以一场战役变成流芳百世的经典战役。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袁绍和曹操两个人的胜败其实跟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没有根本上的联系,只能说关羽杀了袁绍两员大将加速了他的败亡。

在官渡之战前,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从各个方面论证曹操必胜而袁绍必败,事实也证明了袁缲与曹操之间的差距。

比如当初汉献帝流亡在外时,袁绍的谋士建议他去把献帝迎回来,可是他不听。曹操就比袁绍有远见的多,他去迎帝,最后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这点可以看出袁绍目光短浅,曹操则更有远见。

再如,当曹操跟刘备鏖战在徐州之时,袁绍完全可以奔袭曹操的后方,形成两面夹击让曹操首尾不能相顾肯定打败。而且但是袁绍可以说是他实力最巅峰的时候,而他却因为自己的一个儿子身体不舒服而优柔寡断,最终错失良机。这也是袁绍性格上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当断不断。

还有,袁绍手下的谋士是不团结的,比如田丰和许攸两个人经常斗来斗去,这样的谋士团对于袁绍来说,风险是很大的。而曹操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存在,他手下的谋士都是很团结,而且还有一个鬼才郭嘉,你袁绍怎么跟他比。

袁绍的几个儿子也是明争暗斗,虽然曹操的儿子也争过,但是没有袁绍的儿子那么过分,刚统一北方,几个儿子就开始想着哪个当皇太子了,还差点因此兵戎相见。而曹操的儿子则都不敢这么的明目张胆。

最后就是,曹操是师出有名,他手里有皇帝,而袁绍只是个诸侯,天子伐诸侯,民心所向者肯定是天子。这就是道义上的胜利。

所以即便关羽没有杀颜良和文丑,就他们两个也奈何不了整个战局。就像曹操打徐州时刘备有关张二人,照样失败。再说曹操手下谋士那么多,肯定会有办法解决这两个人,比如反间计,因为袁绍真的不是一个圣明的诸侯。即便不用反间计,其他计谋肯定还是可以杀死他们。就像后期张郃无敌的表现最后还是被诸葛亮用计谋除掉。所以袁绍的个人性格缺陷和内部阵容缺陷导致他必败。





斗草阶前


首先,历史上关羽杀了颜良,但文丑则是后面曹操率领600骑兵迎战文丑的部队,文丑死于乱军之中。

颜良文丑只是袁绍部队的先锋,战败身死,让曹军士气大胜,但于战局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200年七月,袁绍主力部队抵达官渡,曹军几次迎战,并不顺利,只得退守营寨,双方僵持了三个月,曹操几乎支持不下去,缺粮缺箭,许昌大本营也不安稳,他给荀彧写信,都开始商量退兵,是荀彧让他再坚持下去,会赢得转机。

转机来于十月,许攸投降,献策奇袭袁绍的屯粮之所。曹操背水一战,亲自领5000兵马前去奇袭。袁绍得知乌巢被攻,连忙派兵去救,又命令张颌高览去进攻曹军大本营。曹操身先士卒,顶住了袁绍的援军,拿下乌巢,放火烧了粮草,另一边张颌高览初战不顺利,被曹洪荀攸抵挡,非常诡异的投降了。袁绍中军听到消息,自己崩溃了,袁绍带着800亲军退回河北,余部7万人被曹操坑杀。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可以看到,根本没有关羽斩颜良文丑的什么事。实际上在袁曹对峙的过程中,汝南的刘辟叛变,曹操命曹仁前去平叛,关羽此时在曹仁阵中,借机离开了曹操。

顺便再说一句,官渡之战曹操坑杀了袁绍7万人,即使这样,袁绍的实力仍在曹操之上。


甲申十七年


如果关羽没有诛颜良,文丑。曹操照样会打败袁绍。因为,不管你军队再多,将领再勇。主帅谋略不行,都是无用的,“将帅无能,累死千军”就是这个道理。官渡之战就是以少胜多的战胜例,从年队人数看袁军比曹军多多了,曹军一点不占优势。而从领军的主帅来看,曹操足智多谋,而袁绍少谋多疑,疑虑寡断。被曹军奇袭乌巢,烧其粮草,军马再多,没有了后勤补给,不战自乱。袁军即使有颜良,文丑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汉阙故人


我个人认为

如果关二爷当年没有归顺曹老板,那结局肯定是亡,也就不可能替他斩杀颜良、文丑。但历史有它的必然性,这并不会影响官渡之战的胜负成败。

袁盟主兵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性情以及内患,可以这么说,咱们的袁盟主,做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色厉而胆薄,为人主,将骄而政令不一,兵多而指挥不一;为人父,用亲不用贤,眼睁睁看着几个儿子争权夺利,拥兵自重。最后被曹老板夜袭乌巢,一把火焚烧了所有的粮草辎重,这才导致袁盟主大势已去,最后终于兵败。

所以,就算关二爷没有杀颜良文丑,或者曹老板没有关二爷帮忙,他也一样能击败袁绍,统一北方,更不会影响官渡之战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