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陷阱:好心幫忙,卻成了理應如此,都是“登門檻效應”惹的禍

導語:

阿文來公司幾年了,文筆好,業餘喜歡寫寫東西,同事們也知道。有一次,同事小李找他,說家裡出了點事,晚上得回去,有份材料領導著急要,初稿已經寫好了,讓阿文幫個忙修改一下。看著小李著急的樣子,想著修改也不是很麻煩,阿文就答應了。

過了幾天,小李又找到阿文,說道:“上次的材料你改得特別好,領導很滿意。你寫東西真厲害,我看公司沒人比你文筆更好了。”緩了緩,又說道:“這次領導又要寫一個材料,你是高手,能不能再幫我一次?我真沒你這水平,寫的東西拿不出手。”阿文被小李誇得有點飄,順勢就拍了拍胸脯,說:“小事一樁,包在我身上。”

慢慢的,其他的同事也開始找阿文幫忙寫材料,由於之前幫過小李,他也不好拒絕。漸漸的,大家習以為常了,覺得阿文文筆好,材料就應該讓他寫。

有一次,阿文聽到領導給另一個同事安排工作,那個同事直接說道:“您讓阿文寫吧,公司的彙報材料,現在基本都是他寫的,他擅長這個。”

結果,阿文的事情越來越多,而且明顯的感覺到,已經沒有人再感謝他了,大家都覺得這些是他應該做的,鬱悶極了。

職場陷阱:好心幫忙,卻成了理應如此,都是“登門檻效應”惹的禍

阿文的經歷,大家感覺熟悉嗎?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一種人,領導喜歡給他安排工作,同事喜歡找他幫忙,每天都很忙碌、很累。但是,卻沒有什麼人真正感謝他,別人總是在需要用他的時候,才會想到他。

很多人可能覺得,阿文是好心,是樂於助人,發生這種事情都是領導和同事的錯。其實,阿文自己也錯了,他本來是可以控制事態的發展的。我們往往很難改變環境,遇到問題,從自身下手,解決起來會高效很多。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登門檻效應”,阿文早就把自己的門檻給丟掉了,別人可以輕易的跨過門檻,進入他的世界。任何事情來得太容易了,都不會被珍惜,阿文的付出就是如此。這是人性使然,責怪外界解決不了問題。

那麼,什麼是“登門檻效應”?在職場中,我們又該如何利用“登門檻效應”,避免麻煩,不把幫忙變成別人眼中的理所當然呢?


職場陷阱:好心幫忙,卻成了理應如此,都是“登門檻效應”惹的禍

一、什麼是“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弗裡德曼的一個實驗。他安排了兩名助手,去一個社區,拜訪那裡的家庭主婦。第一週,助手 A 準備了一些關於提倡“安全駕駛”的公益請願書,拜訪了社區的部分家庭主婦,請求她們簽字,這是一個小的、無害的要求,被拜訪者幾乎都同意了。

兩週之後,助手 B 再次來到這個社區,這次,他要說服家庭主婦們在自家院子裡,建一個提倡“安全駕駛”的大廣告牌,而這個廣告牌並不美觀。

結果,那些第一次被助手 A 拜訪過的家庭主婦裡,有超過一半人同意了。而之前沒有被拜訪過的家庭,只有 17 %的人同意。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們往往很難接受一個本身不喜歡,又會給自己帶來較大麻煩的請求。但是,如果先接受了一個小的、無害的請求,那麼在這個請求的基礎上,再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往往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這就好比登門檻,一個門檻太高了,往往人們就不想登上去,但如果是先登一個小門檻,然後一點點地把門檻加高,不知不覺中,就你登到了當初你不願意到達的那個門檻高度。

這就是著名的“登門檻效應”,它的應用在職場十分常見。就像阿文,一開始是幫小李個小忙,修改一下材料,然後幫小李寫了份完整的材料,再然後公司的同事也學小李,讓他寫材料,直到最後,包括領導在內,全公司都覺得,材料就應該阿文去寫。

【小結】阿文犯下的錯誤,就是由於不瞭解“登門檻效應”,那麼,“登門檻效應”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導致我們犯下錯誤,直到無法挽回的呢?這需要我們進一步瞭解,“登門檻效應”所帶來的深層心理因素。


職場陷阱:好心幫忙,卻成了理應如此,都是“登門檻效應”惹的禍

二、“登門檻效應”的深層心理因素:承諾一致性

“登門檻效應”真正可怕的地方,在於它利用了人的深層心理因素:承諾一致性。就是當你承諾別人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在內心根據這件事情,給自己打上一個標籤。為了維護你的標籤,在面臨新的選擇時,會繼續做出與這個標籤屬性相一致的選擇。

在佛裡德曼的實驗裡,同意了簽署“安全駕駛”公益請願書的家庭主婦們,在簽字的同時,就給自己打上了一個“熱心公益”的標籤。為了保持這種承諾的一致性,維護外在形象的統一。簽署了請願書的人,就不好拒絕第二次的樹立公益廣告牌的要求,否則會有愧疚感,覺得自己不是真正關心公益的人。而沒有簽署過請願書的家庭主婦,就沒有這個心理活動,她們如果覺得麻煩,直接就會拒絕這個過分的要求。

回到阿文的故事,第一次給小李幫忙修改材料,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通過小李的反饋,阿文給自己打上了一個“我樂於助人,又擁有別人羨慕卻沒有的才能”

的標籤,為了使自己符合這個標籤的屬性。在後續一次次的麻煩升級過程中,阿文每次都做出了和標籤屬性一致的選擇,掉入了“承諾一致性”的陷阱。

【小結】所以,想要弄清楚自己是如何陷入困境的,首先要弄明白,真正的問題出在了哪裡?“承諾一致性”就是導致我們逐步淪陷的罪魁禍首,它是我們的深層心理因素,要透過現象的表面看到它,瞭解它。

那麼,明白了“登門檻效應”真正的陷阱在哪,我們在職場中,又應當如何避免自己掉入陷阱呢?


職場陷阱:好心幫忙,卻成了理應如此,都是“登門檻效應”惹的禍

三、避免麻煩的不二法門——設置“最後一道門檻”

解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設置“最後一道門檻”,時刻記住自己的底線在哪裡。一旦事情的發展超過了“最後一道門檻”,要堅決拒絕。

就像阿文,在一次次的事件升級中,他早就忘了自己的“最後一道門檻”在哪裡了。如果他設置了“最後一道門檻”:不是同事遇到特殊情況,不是簡單的修改,堅決不同意幫忙。那麼只要他時刻記住這個底線,無論小李下次怎麼誇讚他,他都不會同意幫助小李寫一篇完整的材料,也就沒有了後面的麻煩。

設置“最後一道門檻”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意義,幫助你在職場贏得好人緣。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不是樂於助人才會有好人緣嗎?是的,這句話沒有錯,但底層邏輯是,不是你自認為在樂於助人,而是大家覺得你在樂於助人。

當一件事情你答應得太容易,做得太頻繁,大家會覺得你不過是舉手之勞,沒什麼值得感謝的。但是,如果你一直很有底線,偶爾幫助了一個同事,他會覺得自己格外榮幸,也會對你分外感激。


職場陷阱:好心幫忙,卻成了理應如此,都是“登門檻效應”惹的禍

最後,就是要注意拒絕別人時,態度要堅決,但方式要溫和,拒絕的理由要合情合理,哦我們來看幾個具體的例子:

  • 如果同事自己是不會或者能力不足請你幫忙,你可以說採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方式,說:“這件事情你早晚要學會,我可以指導你去做,而不是直接幫你去做。”
  • 如果同事是遇到了特殊情況,如果不想幫,你可以說:“對不起,我這邊也有事情,趕一塊了,你看看其他人能不能幫忙。”如果想幫也可以,但必須強調清楚,這是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僅此一次。
  • 如果遇到那種臉皮厚的同事,那就要直接斬釘截鐵擺明態度,不要給他一點商量的空間,否則稍微讓步,便會功虧一簣。

【小結】所以,如果你想避免麻煩,贏得好人緣,讓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有對等的回報,就一定要設置好自己的“最後一道門檻”,並時刻記住它,不要讓任何人,輕易踏過這道門檻,突破你的底線。


職場陷阱:好心幫忙,卻成了理應如此,都是“登門檻效應”惹的禍

總結

職場裡,人們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好人緣、好口碑,面對同事的求助,往往會樂於助人,這種態度是我們所鼓勵的。但是,一定要了解職場中“登門檻效應”的存在,明白“承諾一致性”可能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忘記自己的底線,掉入麻煩的陷阱。

堅持底線,適度幫忙,不要把你的好心,變成了同事眼中的理所當然。

(本文完)


​我是沐沐君,世界500強企業10年工作經驗,獲得過市級五一勞動獎章、市級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目前屬於企業中層管理幹部,熱愛跑步和寫作。喜歡用樸實通用的語言分享職場經驗,歡迎大家關注沐沐君,共同交流,一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