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敦刻尔克》

尽管导演诺兰已经很清晰地用文字来标明场景,但是当我第一次看电影《敦刻尔克》的时候,仍然没有办法完全理清影片中的三条故事是在何种时间段发生的,相信很多观众也和我一样。

不过,当我们回过头去和诺兰的其他电影作品进行比较,例如双线双向叙事的《记忆碎片》、套层结构的《盗梦空间》,《敦刻尔克》的三线叙事已经是非常易懂的一部电影了。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诺兰电影作品:《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

现在再看《敦刻尔克》,我们也能很清楚的梳理出三条故事线的内容:

  •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陆地上,时间跨越为一周,主要讲述了大约40万英国士兵被困在海滩上的故事,他们渴望早日撤退,却被德国战机袭击。这是影片中最大的一条线。
  •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一艘小船上,时间跨越为一天,主要讲述了三位平民穿过海峡奋力救人的故事,它代表了历史上救援敦刻尔克的那850艘私人船只。
  •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空中,时间跨度仅为一个小时,主要讲述了三架喷火战斗机奋力扰乱纳粹德国空军的故事。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陆、海、空

通常,电影中的事件时长会根据相同的时间发展顺序进行剪辑,尤其是对于这种战争题材,但是《敦刻尔克》没有这样。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两架不同型号的飞机,一架飞过,一架坠毁,不仅事件不同,时间、地点也不同,但剪辑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同一件事。(如下图所示)

因此观众们在观看影片时,很难确定故事目前的时间线,事件的发展过程看似相互匹配,其实时间线完全不同。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通常我们看到这种情节时,会认为这两个事件至少在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敦刻尔克》不是

例如在《敦刻尔克》的这一段中(如下图所示),天空中的喷火式战斗机飞行员发现了一艘拖网渔船和紧跟的敌机,下一个镜头则是船上的士兵们回到海滩的场景,但其实这个场景是在飞行员发现渔船之前发生过的。

这种叙事和剪辑方式给观众们造成了错觉,认为这些情节正同时发生着,但实际上我们正在时间线中进行前后跳跃。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敦刻尔克》

那么,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要解析诺兰在《敦刻尔克》中的用意,我们需要先观察这种平行情节 *在其他电影里的运用和原因。

*《敦刻尔克》和一般的平行叙事不同,我们在此叫做平行情节。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诺兰(中)在《敦刻尔克》片场

以电影《教父》中的“洗礼”情节为例,平行意味着同时发生,这种安排可以让观众的兴致高涨,并不断的去思考两件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关联,同时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

导演科波拉借此创造出了两者的象征关系和讽刺意义,“洗礼”的不仅有婴儿,还有迈克·柯里昂,一半受到上帝的净化,另一半受到魔鬼的玷污,最终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教父,同时这个场景充满了深意与讽刺。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教父》中的经典片段

在《敦刻尔克》中,导演诺兰和剪辑师李·斯密斯则运用这种平行情节和剪辑手法来增强故事的情绪、内涵和对比,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绪,它受到了片中不同视角和主体的影响

在每一条故事里,观众收集信息,获得角色当下所了解到的内容,同时这一信息会非常的主观。

例如在影片的第二幕中,汤姆·哈迪饰演的最后一位喷火式战斗机驾驶员,他刚刚确认完被击落战友的安全情况,随后决定继续任务。(图1)

但是,过了将近20多分钟后,我们再次从不同的视角上看到了这个事件,只不过这一次是从海平面上。(图2)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图1:《敦刻尔克》第43分钟处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图2:《敦刻尔克》第63分钟处

当看到第二个视角的时候,观众们才意识到情况并不完全的如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被击落的飞行员正在奋力的求生。

虽然观众在之前已经看到这件事情,但对事件的感受会随着视角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感。我们无法从全面的角度上审视这件事情,便会产生焦虑和疑惑,但同时也拉近了我们与角色间的距离,得以充分感受到角色绝望的求生历程。

有趣的是,飞行员落水的后续剧情与第一段士兵们的故事剪辑在了一起。当一群士兵们发现船身有弹孔时,飞行员即将被淹没(图3);当士兵们正为漏水的事情撕破头皮时,飞行员终于发现了水下的枪(图4)。

观众看到的是当一件事情快要结束时,另一件事情才刚刚发生,同时我们感受到的情绪由绝望到希望,再到绝望。一方是飞行员,一方是陆军士兵,两个不同的主体虽然所在的空间、时间上不同,但遭受的困境是相同的。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图3:士兵们发现弹孔会进水;飞行员用拳头敲打窗户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图4::士兵们吵闹起来;飞行员终于发现了水下的手枪

综上所述,《敦刻尔克》的结构安排是有目的的,通过将不同的平行片段剪辑在一起,观众看到了视角上的转变和主体上的转变,而这种营造情绪的效果是成倍的递增。

但是,诺兰为此冒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作为一部用IMAX胶片拍摄出来的影片,它更多的是强调观众的观影体验,如果在结构上依然做出不同的改变,会增加观众的观影难度,进而降低影片的经济效益。

正如上文提到的,这种在叙事上的操作只要把握住观众的情绪便能起到奇效,否则会功亏一篑。同样的,只要在情感上说得通,任何一个故事都可以剪辑成非线性叙事。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诺兰在《敦刻尔克》片场

除此之外,诺兰在做客圣芭芭拉国际电影节时谈到拍摄《敦刻尔克》:“我想运用悬念的手法,这是电影语言中最有视觉效果的部分,让观众可以同情角色。”

显然,悬念也是诺兰在创作时最注重的一个要点,因此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很多充满悬念的场景,例如第一幕中彼得躲避飞机空袭时,不知道是否会炸到自己。

这种运用悬念的方式非常传统,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就经常出现,通常是先给观众提供充足的信息,让观众为角色提心吊胆,最终揭晓悬念。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敦刻尔克》中彼得躲避空袭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希区柯克《西北偏北》中的经典场景

但不同的是,诺兰在制造悬念上有所精进,这就与本文中我们谈到的叙事结构有关。

《敦刻尔克》用叙事制造悬念,效果就如同滚雪球一般。通过将三条故事线糅合在一起,紧张程度不断上升,张力持续迸发,当其中的一个故事达到高潮,另一个故事才刚开始,还有一个故事已经进入尾声。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飞行员“汤老师”

同时,诺兰在叙事和剪辑上的处理方法也启发了很多战争题材电影,有时营造情绪比一股脑的火爆场面更有效果,例如今年的《1917》就同样有着技术噱头,但在正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接连不断的悬念与递增的情绪。

所以,当你回看《敦刻尔克》时便能发现这是一部隐藏在商业片外表下的艺术电影,在强调视觉体验的同时,还有着丰富的艺术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去探索战争。

再看《敦刻尔克》,我领会到了诺兰在叙事上的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