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抓周仪式上,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康熙帝为何脸色骤变?

jianfeng_fm


这事儿吧就是个传说,说是胤禛的抓周仪式上,他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刚好划出个“敕”字,“敕”通常和令一起使用,意为皇帝的诏令,这字可不能乱用。

所以康熙见了脸色骤变。

但这就是个野史传闻,不见于正史,所以很可能是假的,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况且,古人迷信,很重视上天的预兆。如果胤禛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写出了皇帝专用字“敕”,康熙必然会有所偏向,甚至直接立他为太子。

但是大家都知道,在九龙夺嫡刚开始的时候,康熙可不怎么喜欢胤禛,还说他喜怒不定,弄得胤禛投身佛学,尽量把自己养得心平气和,身上戴佛珠,有事没事就在家里写佛经。

是到了后期,经过时间的考验,康熙才发现四儿子踏实可靠,具有实干精神,又不像别的皇子那样忙于争宠,最后才选定了他。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别人引导胤禛写出“敕”字呢?没可能,康熙有“千古一帝”之称,少年时就能铲除权臣鳌拜,后又平三复收复台湾,他绝不是好糊弄的昏庸君王。

如果有人引导,那就说明是在图谋帝位,康熙绝不会容忍此事发生,肯定会做出惩处,说不定还会牵连一大批人。

但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相关的记录,只能说明压根就没有胤禛划出“敕”字这回事。

顺便一说,我认为胤禛最终能胜出,和他对太子胤礽的态度很有关系。胤礽得势的时候,胤禛老老实实在他面前当臣弟,视他为国之储君;胤礽为康熙厌弃的时候,胤禛对胤礽的态度没有变,依然很恭敬。

和其他那些落井下石的阿哥们比起来,这很难得,也让康熙看到了他品质中的珍贵之处。

总之,有句话叫做“患难见真情”,我觉得患难也见人品。胤禛凭人品取胜,无论有没有划出“敕”字,都有能力负担起大清江山。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胤禛抓周仪式上,拿着毛笔胡乱画了几下,康熙帝为何脸色骤变?

  据说当初胤禛的抓周仪式上,他拿起的是一支笔,康熙很开心,因为笔这东西代表着什么呢,有才啊,会成为才子啊等等,谁知胤禛拿起笔就在纸上画了起来,等康熙明白过来,细看发现这笔划,竟然成了一个字,什么字?“敕”。康熙因此大惊。

  如果胤禛和贾宝玉一般,抓胭脂水粉不过就是让老爷子康熙怒斥为不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可为这个字不一般啊,老皇帝的心里,波涛汹涌了。

  敕这个字,咱们都知道,放在古代,那就是和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是帝王自上命下才用的词,原本在汉时尊长告诫子孙或僚属,都可以称敕,但是南北朝以后就专指皇帝诏书。康熙本人是皇帝,用这个字无可厚非,但是胤禛不过一小屁孩子,竟然在胡写中也写下这么字,怎么不让人吃惊呢?

  这个事情呢,不知道有几分真实。但不影响咱们猜测康熙的心情,以下,说一说个人观点。

  胤禛是康熙四子,前面有几位哥哥,其中老二胤礽是皇后所生,此时已是皇太子,按正常的进度,胤禛注定是不会成为皇帝的,那么,他写的这个敕字,如果有心人操作的话,极有可能会成为超级漩涡——历来天降异象,都是可以被利用的嘛。

  康熙作为皇帝,皇权是他不会舍得放下的东西。别说他和别人,就是他和胤礽之间,其实也很矛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皇帝与储君,注定是会有冲突的。私人感情方面,他对这个儿子是特别的宠,什么都给最好,一切都是顶级待遇,因为他是他最爱的女人拼了命生下来的嫡子,可是于公而言,这个孩子将来注定是要接他的班,或者说把他的权力抢走的,康熙不是神,自然也不能脱俗,地主张三家的宝库钥匙还想一直攥到死,何况是那天下?所以,康熙后来两立两废,也册封了许多成年皇子,参与国政,各有属下,势力极大,目的其实不好和人明说,至少不能和太子明说。

  此时,康熙对太子还没有什么猜忌,后来,太子也的确很能干,很合格,可是,再能干再合格,也依然成了父皇眼中的钉子——此时的胤禛虽然还小,但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想抢班夺权?何况他连太子都不是!要引起怎么样的大风浪,才会应了抓周的“敕”字?

  作为父亲,他不希望儿子们互相残杀,作为皇帝,他或许也希望有个强有力的继承者,可是,这么多的孩子,都和他争这个皇位,康熙的心里,估计也矛盾得很,儿子厉害吧,自己危险,儿子懦弱吧,天下危险,皇太子和兄弟争斗出最强吧,又要伤天家感情,他们不争吧,又不可能,这个老四啊,真是一出生就给了老父亲太多的感慨和担忧了呢。

简单说几句抛砖引玉了,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胤禛举行“抓周”仪式之时,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笔。康熙皇帝当时高兴不已,以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谁知胤礽直接抓着笔在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起初,康熙皇帝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涂画,谁知定睛一看,发现这几笔居然形成了一个“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这是寓意胤禛有潜龙之象啊!当时太子已经册立,而且表现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变得铁青,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将此事抛之脑后,对胤禛也比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对父皇的冷淡并不在意,从小就性格淡然,端庄守礼、行事果决,对兄弟友爱,对太子谦卑,对父皇尊敬。如今面对储君之位,胤礽依旧保持自己的稳重,这种王者风范被康熙皇帝看在眼里。因此在考虑继承人时,康熙皇帝对胤禛已经有所青睐,再加上忆起过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注定要为帝的,于是康熙皇帝驾崩之前留下遗诏,传位于四子胤禛。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早已明白“抓周”不过是牵强附会,并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习俗而传承。


水生慕夕


胤禛抓周这件事记载在《清稗类钞》中,据说婴儿胤禛抓起毛笔,随手就写了一个皇帝专用的“赦”字,他老爸康熙大惊失色,当即便觉得这个儿子不凡,有帝王之份。

这肯定是野史,如果胤禛当时确有这样的异象,康熙虽然不至于掐死他,也肯定会百般防范。因为在那时候,太子胤礽正如日中天,被康熙视为铁板钉钉的继承人。康熙岂能让儿子中再出现一个“天命所归”者?

抓周又称为“试儿”,就是在孩子仍处于婴儿期时,在他面前放上弓箭、纸笔、食品、珍宝、玩具等等东西,让孩子去自己任意抓取,抓到的物品预示着孩子将来的职业或兴趣爱好。这种风俗在宫廷和民间都比较流行,康熙为胤禛举行抓周礼,并不让人意外。

但据说胤禛的表现让康熙十分吃惊,他拿起毛笔在纸上胡乱写了几笔,俨然就是一个大大的“赦”字,这可是帝王常用语,预示着胤禛将来会成为他的接班人,坐上皇帝宝座。

这段野史必定虚假无疑,很有可能是后来胤禛为了神化自己,而编造出来流入民间的。大家都知道,在康熙晚年,众多皇子之间针对皇位展开了惨烈争夺,最后胤禛虽然如愿以偿地成了雍正皇帝,但也有很多流言说他得位不正。胤禛因此而以流言对流言,就能理解了。

为什么说这件事是假的呢?


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这时候康熙的太子胤礽已经5岁了。康熙对胤礽十分疼爱,在他刚满周岁的时候就确定为皇太子,并且亲自悉心教导。试想,如果这个时候刚出生的胤禛表现出了天生“异象”,康熙将作何想?

虽然康熙不至于把襁褓中的胤禛掐死,但对他进行冷处理却是肯定的。但我们在历史上并没有看到康熙疏远胤禛的相关记载,反而因为他母亲乌雅氏出身低微,所以将胤禛交给身份尊贵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国维之女)抚养,并且选择大儒名臣进行悉心教导。这绝不是防范和疏远的举动,由此可以证明,所谓的胤禛抓周一事,不过是杜撰而已。


但这也怪不得胤禛,他那群如狼似虎的兄弟们,不但在夺嫡中拼得你死我活,在胤禛继位成了皇帝之后,仍然不停地造谣说他杀父弑母,还抢了兄弟的皇位。各种谣言满天飞,胤禛无奈之下,给自己搞出些异象,让死去的老爸为自己背书,也在情理之中。


李飞叨


古代圣人出生大凡都是有异象的。所以即便在《清史稿》里,都能看到带有神话色彩的正史记录。

比如努尔哈赤出生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是怀胎10月生下的,努尔哈赤在母亲的肚子里呆了13个月。


因此很多历史奇奇怪怪不符合常识的,也不必见怪。目的其实就是告诉你,有些人生出来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

正史都如此,更何况《清稗类钞》这等野史?这里有一个关于“雍正抓周”的故事也是如此。

满月抓周这是汉人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留见于史料记录了。“抓周”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俗,他寄托了大人们对一个孩子美好未来的祝福。


大人们会在孩子满周岁会爬的时候,给他准备了一堆有着象征含义的物件,比如毛笔、算盘、剑、鸡蛋、橘子、梳子、尺子、铜钱,等等,让小孩爬着去抓。小孩拿了毛笔不撒手,大人就会说,这孩子以后是个考状元当宰相的。其实每个物件都代表了一个未来职业方向。但是那毕竟只是一个美好祝愿而已。

话说康熙18年(1679年)农历10月份,康熙也心血来潮,参加了胤禛的抓周仪式。


结果胤禛一把抓住了毛笔,大家都挺开心。这孩子以后是抓笔杆子的。但是胤禛拿着毛笔在哪胡乱画了起来。康熙贴上去一看,画出来的像极了一个字,顿时脸色骤变,摔袖子离开了,从此对胤禛留较为冷淡。

那么胤禛究竟写了啥,让康熙如此忌讳?原来胤禛写了一个“敕”字。这个字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写的,因为只有皇帝命令才能用“敕”。

这也就意味着胤禛不是普通人,他是天命的未来皇帝。可是在当时,对于未来接班人,康熙早就做了安排的。唯一活着的嫡子胤礽在四满周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太子了。而胤禛不过只是一个地位底下的婢女所生的庶子而已。乌雅氏当时甚至都没有资格抚养胤禛。


所以康熙对胤禛冷淡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意味着如果天命属实,他未来会挑战胤礽的地位,而皇子夺嫡,对于做父亲的那就是一个悲剧。

不过这显然不是一个预言故事,而是一个后人穿凿附会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某些观点罢了。



炒米视角


胤禛是谁?大清王朝第五位帝王,也就是雍正帝。他在位期间,“朝乾夕惕”,勤于政事,算是清王朝早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只是夹在康熙和乾隆的“康乾盛世”之间,雍正的成就显得似乎不太显眼,但事实上,正是他的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为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据说,他在一岁的抓周仪式上,拿着毛笔胡乱画几下,就写出了个“敕”字,让康熙变了脸色,这是真的吗?

  • 中国历史上有个现象,大凡帝王,特别是有为之君,史书上总有他出生不平凡的记载。

汉高祖刘邦,《史记》中记载,他母亲刘媪曾在湖边歇息时,做了一个梦,梦到遇着了神仙。然后就雷电风雨大作。刘邦父亲去看时,见有蛟龙伏在刘媪的身上,醒来后就怀有了身孕,然后就生下了刘邦。

所以,刘邦常自称自己是“赤帝子”,因为按史记索隐的解释,那条龙是赤龙。又在刘邦斩白蛇起义故事时,白蛇母亲也说,是赤帝子斩了他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也说,他出生时,有两条龙在门外嬉戏,三天才离开。李世民四岁时,又有个算命的来说他有龙风之姿,到二十岁左右时就能济世安民。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赤光绕室,奇异的香气一个月才散,他自己则满身金色,直到三天后再褪去。

宋太宗赵光义则是他母亲梦到有神仙捧着太阳送过来,才怀上他的。生赵光义那天,红色的光芒像火一样闪耀,街巷都能闻到异香。

清太祖努尔哈赤,他母亲孝庄文皇后怀了他十三个月才生。刚怀上时,就有红光在身体周围盘旋,像龙一样。在生他之前,又梦到有神仙抱了个孩子放在孝庄文皇后怀时,说是能统一天下之主。生下他后,又是红光满宫,香气不散。

就举这几个例子,实际上,你翻开历史会发现,很多皇帝出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奇异现象。

从我们今天来看,显然这些异象是假的,虽然他们都记载在所谓的正史上。这些都是封建帝王要宣示他们是天子,不是平凡人,显示出他们的帝位是上天授与,标榜其统治万民的合理性罢了。原就当不得真的。

  • 现在再回到雍正身上,一岁(抓周)时就能写出“敕”字,显然也是显示其不平凡,当不得真的。

胤禛并非皇长子,连嫡子都不算是。他生母是德妃乌雅氏,出身很低微。在皇宫里,子以母贵,乌雅氏当然不能给其儿子在后宫中带来特殊的地位。

在大清初年的后宫中,不让皇子的生母亲自带孩子,于是胤禛被交给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还好,这佟佳氏出身较高贵,又没得儿子,这小胤禛也知道皇后比他生母高贵,所以时时讨好佟佳氏,很得其喜欢。

不过,不管怎样,他非嫡子这点还是不能改变。因此,胤禛一直都比较低调,从小就性格稳重,谨守礼仪。极力搞好和其他皇子关系,对父皇也十分尊敬。

当恃宠而骄的太子胤礽被废后,其他兄弟都拉帮结派争夺皇储之位。在这个过程中,胤禛的不争(应该是看似不争)的稳重,反而让康熙皇帝看重,皇位竟然阴差阳错的落在了胤禛头上。

按照封建王朝的看法,胤禛做了皇帝,那就肯定不是平凡人了。可是,他的出身并不引人注目,想来出生时也没人注意有没有异象。于是,就在他周岁时作文章,让他在抓周时写出这个“敕”字,由此来说明,他注定是皇帝的命。

(康熙)

总而言之,不管是汉高祖、唐太宗还是宋太祖、清太祖,还是本文的主角雍正,他们出生时和小时候应该都不会有那么神奇,但却记载得那么神奇,只不过是封建社会愚民的需要罢了。


你觉得我说的对吗?欢迎评论呵。我是挚守静笃,一个专注历史领域的答者,欢迎关注。

挚守静笃


胤禛何许人也,就是清剧中最忙的那个四爷,也是正史中清朝康熙帝之后的雍正皇帝。

首先我们先介绍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先从太子胤礽说起,胤礽是康熙和皇后赫舍里的儿子,由于赫舍里难产,生完胤礽后就撒手人寰,康熙悲痛之中就封了胤礽为太子,以怀念对赫舍里的情感。康熙十分看中胤礽,教导太子完全亲力亲为,完全把胤礽当做大清的继承人来培养,这就引出后来胤禛抓周的事情使康熙大惊的事件。

在胤礽5岁的时候,胤禛刚好满周岁,康熙照例为胤禛举行抓周仪式,因为当时都有抓周的习俗,皇家也不例外。在抓周仪式上准备了笔墨纸砚、马鞭、弓箭等用于抓周的用品,康熙想看看胤禛能抓取什么,用来初步判断以后他是从文还是从武。

然而小胤禛却抓取了一支笔,在纸上胡乱的画,康熙看到颇为高兴,认为胤禛会在文学上发展,可是当他把纸拿过来看脸色大变,因为纸上乍眼一看写的很像一个“敕”字,这可是皇帝批阅奏折用的专用字。康熙认为胤禛有帝王之兆。然而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已经立了胤礽为太子,太子才是合法继承人,但胤禛也有帝王之气,那么不就意味着胤禛有可能会向李世民那样杀哥夺位么,这就是康熙对胤禛抓周事件大惊的具体原因。

先不讨论这事件的真实性,但是后来胤禛真的做了皇帝,并不是像李世民那样靠造反多权,而是太子胤礽被康熙废除,太子因为自己的不思进取丢失了帝位,而成全了胤禛。这真认证了那句话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侃侃谈古今



胤禛在抓周仪上抓了一支笔,康熙很是开心,以为皇家要出一位大才子了,可是胤禛又拿着笔写了一个敕字,康熙就无法淡定了。

因为这个敕字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胤禛的举动是有天子之相了,而康熙早已经立下他和赫舍里的儿子为太子了,有了皇位继承人的他对于皇位是很敏感的,康熙是很不开心胤禛还有天子之相了。

但是之后的胤禛的确成了天子。

胤禛一直与世无争,对太子很恭敬,对兄弟很友好,康熙喜欢他这样的友爱恬静的态度。在觉得太子荒诞无法继承皇位,其他皇子也无法与胤禛比的时候,就真的立了胤禛为接班人。
胤禛的确也算是一位好皇帝。

胤禛成了皇帝,也的确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康熙没有选错人。胤禛勤政爱民,有过很多举措,让人叹服,并且对于太子等人,他也没有大开杀戒,这点应该是康熙最放心的,他一直就不愿意看见兄弟相残的局面。



故事讲完了,但是怎么去评价这件事情了?这事应该是胤禛为了自己的皇位来的更正统而杜撰的一段历史。胤禛说自己刚满周岁就有了天子之相,会让更多人认可他的天子之位了。


湘西小木鱼


当初为胤禛举行“抓周”仪式之时,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笔。康熙皇帝当时高兴不已,以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谁知胤礽直接抓着笔在纸上胡乱画了几笔。起初,康熙皇帝没有在意,以为只是小孩子随便涂画,谁知定睛一看,发现这几笔居然形成了一个“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专用的字,这是寓意胤禛有潜龙之象啊!当时太子已经册立,而且表现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变得铁青,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将此事抛之脑后,对胤禛也比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对父皇的冷淡并不在意,从小就性格淡然,端庄守礼、行事果决,对兄弟友爱,对太子谦卑,对父皇尊敬。如今面对储君之位,胤礽依旧保持自己的稳重,这种王者风范被康熙皇帝看在眼里。因此在考虑继承人时,康熙皇帝对胤禛已经有所青睐,再加上忆起过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注定要为帝的,于是康熙皇帝驾崩之前留下遗诏,传位于四子胤禛。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早已明白“抓周”不过是牵强附会,并没有科学依据,因此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习俗而传承。


飘雨石花


众所周知,中国的父母,从古至今都对孩子充满了期待,因为这种期许之心而衍生出了抓周的风俗,想在孩子幼时就能预料他的未来,并对期加以针对性培养。事实上,这种殷切盼望孩子成才的心情,非独平民百姓具有,帝王将相亦不能免俗。

▲儿童抓周用品

不过在胤禛一周岁抓周的时候,康熙皇帝却突然变了脸色,这是为何呢?说起此事,先得从康熙皇帝的几个儿子说起。首先得说太子胤礽,他是康熙皇帝与发妻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所生,因为皇后早逝,所以把对妻子的满腔思念全都寄托在胤礽身上,对其十分宠爱。在胤礽一岁时,康熙皇帝就下诏立胤礽为太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康熙皇帝对太子的教育,一直是亲力亲为,从不假借他人之手。

▲康熙皇帝读书像

在康熙皇帝眼里,胤礽是未来要继承自己皇位的人,所以他要努力把太子培养合格。然而,因为太子早早就受到恩宠,被康熙惯出了一身毛病。渐渐的,康熙皇帝看太子越来越不满意,便废除了太子之位。康熙屡次点拨太子,告诫他要改正自己的言行,如若改正,就将太子之位归还于他。

▲太子胤礽剧照

可以说,康熙皇帝作为父亲还是比较慈爱的,在看见太子有悔过之意时,便又恢复了他的太子之位。然而,复位后的太子显然没有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为了防止自己再次被废,他开始拉拢父亲身边的臣子,却不料这一举动彻底触怒了康熙皇帝。在他看来,这无异于造反,此等大逆不道之举,直接导致胤礽第二次被废。

太子被废后,其他皇子开始蠢蠢欲动,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九子夺嫡”。然而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日后坐上龙座却是看起来最清心寡欲的四皇子胤禛。至于胤禛得以坐上皇位,细说来,跟他当初抓周还有些关系。

▲四皇子胤禛剧照

在太子胤礽5岁时,胤禛刚满周岁,康熙皇帝照例为其准备了文房四宝、马鞭、弓箭等物用于抓周,以此来判断自己的四儿子是从文还是从武。结果小胤禛径直抓过了一支毛笔,在纸上涂涂画画。康熙皇帝见状略喜,暗自觉得未来四子定在文学上有所造诣。然而待康熙皇帝看清胤禛在纸上画的东西后,却当即脸色大变,这不就是他平时批改奏折写的“敕”字吗?四儿子竟有为帝之征兆!康熙皇帝顿时有些不喜,毕竟此时他已册立太子,如此征兆岂不是意味着四子将来要夺嫡吗?

▲雍正皇帝剧照

因此从这次抓周之后,康熙皇帝一直对胤禛抱有警惕之心,想要防止其日后夺嫡。然而,胤禛从未表现出有干政之心,为人淡泊恬静,与妻子琴瑟和鸣,甚至还一直支持太子。于是,康熙皇帝渐渐放松了对胤禛的怀疑。在太子被废之后,康熙皇帝重新考虑继承人时,想起了胤禛抓周的情景。不知是康熙皇帝跟着抓周预言指引,还是康熙皇帝成全了胤禛,让其未来跟抓周的预言重合。总而言之,一位大清王朝的杰出皇帝就此诞生了。

参考文献:

《清稗类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