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Avrola™


刘秀是开国皇帝,建立的王朝仍为“汉”,史称“东汉”。在河北称帝时,刘秀就以光复汉室为目标,尊奉汉元帝为皇考。从此,刘秀便以“汉”的名义消灭各路乱军。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正如刘秀的挚交邓禹杖所说:

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这番话恰恰切中了刘秀的心思。以汉为旗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招揽天下英雄;二是顺应民心民意。

事实上,刘秀一开始也是这样做的。早在宛城起兵时,刘秀就打出“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得到了大批豪强地主和农民军的响应。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我们知道,汉代实行“推恩令”,逐步稀释各诸侯王的封土和爵位。到了刘秀父亲刘钦这一代,只谋得了一个济阳县县令。尽管官位低微,但仍属于名门大族一脉。

刘秀姓刘,这是前提,也是先天优势。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刘秀也不得不这么做。刘秀起兵前,王莽改制已经得罪了大多数人,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这大多数人中谁最有发言权?肯定是以士族大姓为代表的地主豪强。相对于新莽政权,他们更希望回到尽管腐败但日子相对好过的西汉。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汉朝毕竟统治了数百年,大家心里多少都会有所感情的。

这是大势。生逢乱世,如果不顺势而为,就是作死。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当时起义主要分绿林和赤眉。绿林军拥护建立的更始政权,更始帝刘玄是汉景帝时长沙定王刘发之后;赤眉军拥立建始帝刘盆子,刘盆子是汉高祖时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代。他们都属于西汉宗室,都可以打出恢复汉室的口号,甚至都有皇位继承权,也都会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

但是,刘秀与二者又有所不同。刘秀更懂得协调与地方世家大族的关系,他不断招引人才,最终形成了光武集团;也更懂得谋篇布局,打出了很多类似昆阳之战那样以少胜多的战绩,这是刘秀的过人之处。

综合来看,刘秀以“汉”为国号,顺时顺势更顺人心。所以,最后他成功了。刘秀成功后,一再宣称继承了西汉皇帝的法统,推动了很多与西汉类似的政策。从此,历史上以“中兴”开端的东汉便固定下来。

一百多年后,一个叫刘备的人物横空出世,他也自称汉室宗亲,并以汉为旗号,到处奔走呼号,最终建立蜀汉政权。历史的相似之处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史趣


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称帝,建元建武,国号为汉,史称“东汉”,也称后汉。刘秀为什么会沿用汉做国号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我简单说说个人的看法。

  首先是因为刘秀的出身,他真的是汉室后裔。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和其他宗室一样,刘秀的先祖,因为遵行推恩,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有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可当了,刘钦去世,刘秀兄弟们就都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彻头彻尾的平民。(网络图)

  刘秀虽是平民,但毕竟姓刘,祖先是真正的阔过,和后世刘渊之类的冒称,完全不同。如果汉家天下仍然是刘姓当家,他也许就一直做着小百姓,可王莽篡了汉,建立新朝,刘秀等宗室子弟起来和王对着干,也就正常了。

  其次是汉这个旗帜好用。咱们中国人,行动先讲究个名分,王莽行不义之事,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但哪个名号,都没有“汉”好用,因为王莽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夺的,是刘家的天下。人们心里,对“汉”依然有着强烈的亲和感。

  刘秀是个聪明人,也是个谨慎人,据《东观汉记》载“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从宛)将宾客还舂陵”,会同大哥刘縯,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舂陵正式起兵。

  更始元年即公元23年,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首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复用汉朝旗号,笼络了一大批人,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虽不满,但只能静观其变。这支队伍其实和东汉末的联军有点像,但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崩?一来是强敌在前,二来是汉的大旗不能随便反。刘秀兄弟屈居其下,甚至是刘縯被刘玄杀掉,在力量还没有到达优势时,他也不能反。

  后来,刘秀甩开刘玄单干,邓禹劝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虽然刘秀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好,各处都有称帝的小政权,但是相较而言,刘秀的个人能力最出色,最能找最能扛,运气也相当不错,所以,最后,他取得了成功。

  刘秀起兵,刘秀军对抗王莽,都是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重兴汉室,所以,刘秀虽是东汉开国之君,却也是沿续汉室,恢复汉家荣光,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个人出色的能力,但与“汉”的号召力可分不开,所以,他以汉之名立国,是顺理成章的事。

  个人浅见,抛砖引玉,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无他,名正言顺耳!

刘秀,高帝刘邦九世孙,景帝刘启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六世孙,高祖舂陵节侯刘买,曾祖郁林太守刘外,祖钜鹿都尉刘回,父南顿令刘钦,谱系清楚的汉室宗亲,比刘备那种“汉室宗亲”名头靠谱得多。

刘秀本支,因武帝“推恩令”,自刘外开始,便没有了爵位,成为平民,但是家世还是显赫,世代为官,舂陵侯国自湖南零陵北迁至河南南阳后,舂陵子弟大都是南阳豪族,地方实力派,与地方其他豪强联姻,不是没有根基的普通人,刘秀母族樊氏就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豪族,地方上有人犯事,逃到樊家,官吏都不敢上门捉拿。

 刘秀出生时,父亲刘钦是济阳令,后迁南顿令,好歹正儿八经的县级官员,皇室宗亲,虽然在刘秀九岁时就去世了但是刘秀兄弟依靠外家及担任萧县令的叔父刘良,生活也是比较从容的。年轻时,刘秀就前往长安,成为太学生,学习“尚书”,并通晓大义。

汉末,元成哀平渐次疏于政事,荒嬉无度,朝政日益衰败,诸帝昏聩不堪,多委政母族致使外戚逐渐掌握大权,其中成帝母族王氏最终获得政争最后的胜利。外戚王莽掌权之后,经其多年掩饰、沽名钓誉之下,终于在初始元年十二月(9年1月),自皇太子刘婴手接受“禅让”,夺取皇位,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国。

王莽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其中有利有弊,而弊多利少,并有大量空想化、不切实际的制度,改制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相反却造成百姓无所适从,赋税、徭役负担相对于汉时更为加重,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人心思汉越来越明显,悲惨生活使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此时的刘秀,名义上还是皇室后裔,但已经是远支旁庶,疏离一脉。其为人“多权略” ,处事谨慎。在旁观了多年以后,刘秀眼见王莽倒行逆施,民怨沸腾,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经深思熟虑,天下确已大乱,刘秀方才决定起兵。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等人自宛城起兵,开始就明确打出“复高帝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其带领宾客从宛城来到舂陵,会合长兄刘演,一起举兵。  

刘秀兄弟起兵后,联合南阳舂陵宗室子弟,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主力即为舂陵刘氏宗亲及和本郡豪杰,初期因物资奇缺,刘秀骑牛上阵,后世称刘秀为“牛背开国皇帝”。舂陵军先后与新市、平林、下江三军进行了联合,大破新莽军,扩大了力量。 

新莽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23年),同为舂陵子弟的宗室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即更始帝。对此,刘秀长兄刘縯及南阳舂陵宗亲极为不满,但绿林军人多势大,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更始帝授刘縯大司徒,授刘秀太常偏将军。 更始政权复用汉朝旗号,大震新莽,王莽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精兵四十二万,直扑向昆阳宛城,欲消灭更始政权。 

同年五月,刘秀从阳关(今禹县西北)撤回昆阳,此时新莽军已逼近,刘秀率十三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于是向昆阳城发起进攻。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

新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

随后刘秀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新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新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天下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正当刘秀在马不停蹄的攻城略地时,噩耗传来,长兄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杀害。刘秀遭受打击之下,强忍悲伤,益发谦逊,悲愤不形于色, 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彰显其隐忍负重、韬光养晦的本色。

汉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刘秀在他人协助下,攻破了邯郸,击杀割据政权首领王郎。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的实力,使更始帝开始不安,于是遣使至河北,封刘秀萧王,令其交出军队返回长安。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 并授意部属将更始帝所派替代自己及接管河北者斩杀,收编其兵马,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接着刘秀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展开作战,击败对手后迫降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将其中的精壮编入军中,实力大增,此后刘秀被称为为“铜马帝”。 

汉  更始三年、建武元年(25年)六月,“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 一是本就身为高帝后裔,孝景皇帝七世孙,二是 表重兴汉室之意,所以刘秀建国没有取用“萧”或者“舂陵”以至其他字号为国号,而是仍然使用“汉”的国号,重建汉宗庙,以孝元皇帝刘奭为皇考,再立汉社稷。

后世史家称后汉、东汉,刘秀也被后世子孙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两汉诸帝,只有高皇帝刘邦、光武皇帝刘秀,因一个开国,一个中兴,没有加谥号孝字,这可以看出刘秀得功绩之高!)

经过十二年的征战,至建武十二年(36年),刘秀先后消灭赤眉建世政权(假手灭更始政权)、梁王刘永、齐王张步、海西王董宪、朔宁王隗嚣、隗纯、成家皇帝公孙述,统一全国、克定天下。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的中华再次归于一统。

统一后的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 发布释奴令和禁残令,自西汉末年以来,失地平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汉末战乱之后土地荒芜、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实行轻徭薄税,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罢免贪官污吏,加强中央集权,裁撤官吏,合并郡县,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至建武中元元年(56年)刘秀崩逝前一年,汉在册户口人数达到了两千多万,比其即位时增长了一倍还多,国家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所以后世史学届称刘秀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又因其间国势昌隆,号“建武盛世”。

赞曰:炎正中微,大盗移国。九县飙回,三精雾塞。人厌淫诈,神思反德。光武诞命,灵贶自甄。沈几先物,深略纬文。寻、邑百万,貔虎为群。长毂雷野,高锋彗云。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刘庸、代,纷坛梁、赵。三河未澄,四关重扰。神旌乃顾,递行天讨。金汤失险,车书共道。灵庆既启,人谋咸赞。明明庙谟,赳赳雄断。于赫有命,系隆我汉!------《后汉书 光武帝纪》





伯虎42


首先,我觉得继位皇帝的提法不妥。汉光武帝刘秀开创了东汉王朝,虽以汉为国号,但不能算是继位皇帝,因为东汉严格算来谈不上是西汉的延续。毕竟西汉与东汉之间还隔着一个王莽创建的新朝,并且东汉的江山是刘秀凭借自身打下来的。从光武帝刘秀的庙号“世祖”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祖”的意思是开创,说明了东汉是一个新政权。

说完题外话,接下来我们开始谈谈他为何继续沿用“汉”为国号?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汉朝时期传统宗族观念对刘秀的影响

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喜万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白虎通·宗教》

古人非常重视传统的宗族观念,宗族的一个重要载体便是血缘和姓氏。自上古时期人类宗族就有血浓于水的感情观念。两汉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自然灾害频发,战祸不断,单凭个人能力很难在那个乱世生存,唯一可以仰仗的便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宗族有喜事,大家一起庆祝;宗族有人去世,大家一道协助办理善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大致就是这个道理。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后汉书·光武帝纪》

从《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刘秀算是西汉高祖皇帝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儿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一脉。虽然是西汉皇族的旁述远脉,即使血缘关系再淡薄,这也是货真价实的皇族后裔。并且刘秀也姓刘,往远了说这也都是刘氏一族。刘秀在心底其实是认可自己是刘氏皇族一脉的传承。


所以,当刘秀南征北战结束了新莽末年割据混战的乱世开创了统一的东汉王朝后,他心里是认可自己对刘氏皇族这一脉的贡献的。毕竟这也算是光复了自己的宗族,这是一份莫大的荣耀。所以传统宗族中光宗耀祖这一思想对其以汉为国号起了一定的作用。

西汉前中期的繁荣盛世对刘秀的影响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汉书·高帝纪》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战胜项羽及全国各地的割据势力,终结了纷争的乱世,创立了自秦朝以来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西汉,这份功劳足以让刘邦彪炳史册。

刘邦上台后,大部分政策沿用秦朝时期已有的。但有一点不同就是,相较于秦朝时期严苛的律法和繁重的赋税,西汉初年更加注重轻徭薄税、休养生息,积极恢复经济。刘邦命令之前在深山躲避战祸的百姓回归故里,恢复以前的田宅和爵位;对于之前被贬为奴隶的人则恢复为普通人。这一系列注重民生的政策为西汉王朝的强大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局。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帝王这里,延续刘邦制定的宽松的政策,勤勉治国,励精图治。关心农业发展,减免农民赋税,注重“以德化民”,致使国家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创建了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的第一个繁荣昌盛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国家有多富裕呢?由于年年丰收,仓库里的粮食多的都装不下了,最后堆在外边的都腐烂了;府库里的钱财,实在是太多了,最后连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如此繁荣盛世,可想而知对后人刘秀的影响有多大。身为帝王,谁不想治下的国家太平永昌,万邦来贺?刘秀以汉为国号,也表达了他的宏图之志,那就是再现西汉前中期的盛世之局,做一个名留青史的伟大帝王。

宣示政权的合法性,笼络民心、军心,获得足够的政治资本

自汉高祖刘邦创立西汉算起,西汉帝国统治全国达二百一十年。如此长的一段时间,汉朝的统治早就在普通百姓心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况且西汉大部分时期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如此盛世自然深得百姓拥护与怀念。谁掌握了民心,谁就赢得了天下。

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后汉书·光武帝纪》

我们来看一下刘秀起兵原因,王莽篡夺了西汉皇室的帝位,大逆不道,对于如此之人,自己是“发愤兴兵”,是为了替汉家皇朝清除奸佞。所以,刘秀起兵所打的旗号便是匡扶汉世,恢复大汉王朝昔日荣光,这与刘备的起兵形式如出一辙。

如此一来,刘秀起兵争夺天下过程中,自然是得到了西汉旧臣以及全国百姓的支持。有了如此强大的后盾,刘秀自然如鱼得水,声势如日中天。所以,当他创立东汉后,为了宣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继续获得百姓拥戴,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以汉为国号了。


历史纵论


皇图霸业一杯酒,昆阳城下马如龙

汉光武帝刘秀,起于阡陌,白手起家,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毫无疑问,刘秀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这从他的庙号也可以看出来。除了身上有汉室的血脉之外,刘秀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他的努力奋斗,没有依靠祖先的余荫,如果他用新的国号,也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我们对东汉末年及王莽新朝统治期间的一系列事件进行回顾,再结合当时的天下大势,就会发现定号为“汉”,体现了刘秀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洞察现实的敏锐眼光,使东汉初立便能够迅速稳定人心、巩固政治,天下归心。

一、从伦理纲常来讲,刘秀是皇室血脉

如果从血脉传承来讲,刘秀毫无疑问是汉室后裔。从谱系来看,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是汉景帝第六子刘发一脉。由于汉朝特有的分封政策,到了刘秀父亲这一辈,只是个小小的县令,而刘秀则完全变成了白身的平民。

但成为平民并不代表着刘秀的身份就是平民,高祖后裔的名份,实际上为他扫平了无数登基为帝的障碍。我们可以想一下,为什么刘备始终把自己“中山靖王”之后的句号挂在嘴上?这个称号可能并没有太多现实的好处,但在人心正统上,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1. 王莽在公元八年篡汉,建立新朝,客观来讲,王莽的治理政策是极其超前的,却因为脱离了现实基础变成了空中楼阁,最终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义军四起,可以说王莽已经失去了人心,百姓对前朝的思念日甚一日。

  2. 刘秀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之后,终于登基为帝,他以汉为号,实际上是承认了自己汉室后裔的身份,这个身份可以让他借前朝余泽,天然就有了当皇帝的“合法性”“正统性”,迅速得到老百姓的承认。

  3. 刘秀虽然是开国皇帝,完全可以用新的国号,但是用“汉”为国号,对他来讲是没有任何影响,其它的汉宗室也不可能自大到来争这个皇位,没有任何人能够威胁他的位置,可以说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做法,又何乐而不为呢?


任何一个开国皇帝,在夺取皇位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刘邦芒砀山斩白蛇,编出赤帝之子斩白帝之子的故事,用鬼神之说来让自己获得老百姓的承认,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刘秀就没有这个苦恼,他高祖后裔的身份人人皆知,根本不需要编造什么神话故事,现成的政治资源摆在这不用,那不是傻子吗?所以当取得了天下之后,刘秀根本没有过多的思考就决定以“汉”为国号!

二、从现实利益来讲,奉汉起义是大趋势

公元23年,刘秀和哥哥刘縯拉起大旗,起兵反抗新朝。从当时天下的形势来看,兄弟二人的实力相对弱小,于是投奔了势力最强大的绿林军。而绿林军是奉刘玄为帝,如果刘玄是个精明强干的皇帝的话,那就没有刘秀什么事了!

可惜,刘玄当了皇帝之后,却暴露了荒淫无智、胡乱作为的本质,他杀了立下大功的刘縯,让绿林军人心惶惶。却偏偏放过了刘秀,最终刘秀逃往河北,正式迈开了逐鹿中原的脚步。

  1. 绿林军虽然是农民起义军,却始终着着强烈的正统认同,他们没有一个将领敢于称帝,而是拥立了同样是汉皇室血脉的刘玄,并将光复汉室作为政治口号和行动指导!这实际上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老百姓和义军的想法。

  2. 除了绿林军之外,当时还有一股较大的势力是赤眉军,他们同样拥立的是有汉室后裔刘盆子。赤眉军为什么要这样做?刘盆子有什么能力?无非就是借用刘盆子来获得号召力罢了。假设赤眉军能够取得胜利,难道刘盆子真能当皇帝吗?


  3. 刘秀在大哥被刘玄杀害后,伪装得老老实实,却暗中运作跑到了河北,河北豪杰皆来景从!那些人为什么服他?除了刘秀昆阳之战大胜的威名之外,就是因为刘秀有着天然的正统性。此后,刘秀先后平定了赤眉军、公孙述、王朗等势力,他的汉室后裔身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秀之所以离开刘玄和绿林军,是因为刘玄已经对他动了杀心,他杀了刘秀的大哥,难道不怕刘秀报复?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而已。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绿林军即便取得最后的胜利,刘玄也不可能称帝,将来必然酿成大乱,不如及早抽身。

此时,刘秀已经有了自起炉灶的影响力和实力,河北群豪固然有实力、有兵力,却缺乏一个能够将它们凝聚在一起的人,这个人无疑就是刘秀。至于刘秀一到河北,四处豪杰来投,真相很可能是刘秀兄弟早已经在河北暗中经营的原因!

三、从政治逻辑来讲,继承汉统是必然

王莽篡汉为帝,其忠心耿耿的面目终于图穷匕现,他依靠手中掌握的军队确保了自己的统治,但是并没有获得民心的支持, 大多数老百姓在流离失所、战乱四起的时候,更加思念汉朝的文景之治等盛世。

自汉高祖刘邦始,就不断地用各类神话传说和儒家正统之说来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神圣性,并且不遗余力地推行了数百年,让当时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自己是汉室子民的身份,刘秀以汉为国号,正是出于这个考虑。

  1. 汉朝并不是华夏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是封建王朝第一个盛世却出现在汉朝,汉朝的文景之治、汉宣中兴,造就了汉朝的强盛与富庶。生活在王莽新朝的老百姓很容易就有了对比的心理。

  2. 定国号为汉有助于安定民心。民心是个非常奇妙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改朝换代,能够掀起滔天巨浪。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所谓的民心又是那么容易被操纵、被蛊惑,既然民心思汉,那就顺应民心以汉为国号呗!


  3. 刘秀以汉为国号、自身又是汉皇室后裔,在统治的正义性、正统性上,天生就有身份优势、政治优势和认同优势,既有大义名分,又手握精锐部队,他当皇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政治家衡量得失,没有对错,只有利益!

刘秀立汉之后,并没有出现某些朝代那样的纷乱,整个天下迅速归汉,东汉王朝在短时间内呈现了四海安宁、天下归一的盛世景象,立国号为汉,充分显示了刘秀的政治智慧。

刘秀被称为汉光武帝,被视为中兴汉室的皇帝,国号为汉,不仅为他赢得了臣下的支持,更迅速获得了前朝遗臣的归附,让华夏再次形成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刘秀亦成为历史上难得的英明之主。

许多人把刘秀称为位面之子,认为他能够成为皇帝是运气所致,然而,当我们回看刘秀的一生,他的每一步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它的每一次战役都凶险万分,他面临的对手更是强大无比,所以,与其说刘秀是位面之子,不如说他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五好青年!


脂肪故事


首先是因为刘秀的出身,他真的是汉室后裔。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和其他宗室一样,刘秀的先祖,因为遵行推恩,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有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可当了,刘钦去世,刘秀兄弟们就都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彻头彻尾的平民。

其次是汉这个旗帜好用。刘秀沿用汉国号,更能让其站在正统地位,从而能更好的笼络人心,引来别人的效力,毕竟站在汉朝这一边的人不在少数。古人的忠贞就是这么神奇!皇权神授,正义之师,打哪儿都是有理的。咱们中国人,行动先讲究个名分,王莽行不义之事,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但哪个名号,都没有“汉”好用,因为王莽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夺的,是刘家的天下。人们心里,对“汉”依然有着强烈的亲和感。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与李通从弟李轶等人从宛城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血祭军鉴


这是因为刘秀是汉景帝的后裔,作为汉室宗子,恢复大汉朝是他早有的梦想。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推行改革,但是不切实际的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迫使人民造反,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此时流落民间的刘秀也乘机起兵,并带人加入了绿林起义军的队伍中。因为刘秀熟悉兵法,饱读诗书,所以很快刘秀就在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在决定起义军生死存亡的昆阳之战役中,刘秀运用计谋打败了王莽的四十万大军。这一场大战彻底瓦解了王莽的绝大部分军事力量,而起义军却显示出了势不可挡的气魂。

此后,刘秀带领一支队伍向河北进军,先把王朗打败,后又降服了“铜马”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纷繁的局面。刘秀把都城定在洛阳,作为汉室宗子,他试图恢复大汉朝的赫然巨威。因此他登基后,针对国家百废待兴的局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减免赋税、提倡节俭等。同时在文化上,沿袭西汉的做法。重又建立了太学、儒家地位再次受到尊重、节义观念得到提倡。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几年后,国家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溢号是光武,因此人们把他的功绩称为“光武中兴”,把他建立的正权称为“东汉”。



半个南山人


其一、他本就是汉室后裔,沿用汉号,无可厚非。

刘秀,本是皇室后代,是刘邦第九世孙。

刘邦开国后,采用郡县制和分封制两种体系。时间久了就导致诸侯王会慢慢坐大,比如景帝时就有七王之乱。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对地方的控制,颁布了推恩令。

推恩令意思就是说分封的诸侯王,必须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后代,到了最后土地越分越小,最后就成了庶人,与平常老百姓无异了。

刘秀就是如此,他爹只不过是一个小县令,到了他头上已无地可分了。

其二、沿用汉室国号有利于笼络人心。

刘秀自刘玄手中北上后,开始笼络人心,招兵买马,不久便统治了河北之地。他虽然称帝,但此时关东有绿林好汉扶持的更始帝,还有割据的刘永与青州的张步,陇右有隗嚣,巴蜀有公孙述。

这些占据一方的军阀,都是刘秀的心腹大患。刘秀沿用汉国号,更能让其站在正统地位,从而能更好的笼络人心,引来别人的效力,毕竟站在汉朝这一边的人不在少数。古人的忠贞就是这么神奇!皇权神授,正义之师,打哪儿都是有理的。

所以虽然他是开国皇帝,却仍然沿用了汉朝国号。虽然是沿用,但并不妨碍他的一世英名,汉朝中兴之主,后人称之为光武帝。


更多精彩历史,尽在愚人之娱。期待您的关注哦!


愚人之娱


西汉末年,王莽趁着皇帝幼小,玩弄权术,迫使汉孺子刘婴禅位,几乎没有动用兵卒窃取了西汉的江山。然王莽深受“古文经学”的影响,希望通过改制来复兴西周的“周礼制度”,结果王莽改制失败,百姓苦不堪言,人心思汉。

在此天下大乱的基础上,刘秀作为新一代起义军代表走向历史舞台,推翻了新莽统治,建立了“东汉政权”,借此我们展开细说为什么刘秀作为开国皇帝,仍沿用“汉”为国号而不是其他呢?

规则下的“自定义”

熟读历史的人均知道,“东汉”前后“西汉”,“东周”前后“西周”,随后“西晋”与“东晋”、“西魏”“东魏”与“北魏”、“北宋”与“南宋”,在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朝代,国号加具体的“方位词”变成另一个朝代是很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酷爱史学的我,称之为规则下的“自定义”。

同时,有史料记载:西汉京都长安,东汉京都洛阳,洛阳位于长安之东,史学家为其方便研究,按着朝代制定规则,称刘邦建立的朝代为西汉,刘秀建立的朝代为东汉,两者统称为汉朝,其历经400余年。

故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何两个独立的政权,却同为汉朝,有东西之分。可见,历史为了被记录,如同我们学习设置一个容易区分或是易于记忆的技巧来方便记忆和掌握。

“兴复汉室”的正义之师

纵看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很容易发现一点,即一个政权被推翻或几个政权并存,总有一个看似很“道义”的说辞。比如,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两个不同的姓氏,处于道义必会说“代表上天消灭你”即商朝君王残暴无道,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然周朝借此即将崩溃的商朝,声称其失去人心,天将有亡商之意,人言周天子之爱民,故人心离商向周。

同时另一种取代即为“复兴某某朝代”,故古有“兴复汉室”、“反清复明”等之言,这些其实都是推翻一个朝代的借口,而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刘备均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推翻政权或是讨饭某些政权统治。

还有一种推翻一个朝代的方法,只是被后人所臭骂,即为“篡汉”,王莽、董卓、曹操等均有篡汉的史料记载。可见,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借口”或是“旗号”,即便推翻的政权,建立新的朝代,也有“窃国”之闲。

而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在太学深造,酷爱《尚书》,这点常识性的知识还是找到的,故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新的政权,取名为“东汉”再好不过了。

汉室宗亲,方为“东汉”

王莽篡汉,西汉覆灭,然西汉推行的“推恩制度”让没有权势的“皇室宗亲”如刘备、刘秀等如同百姓。可归其先祖,刘秀为高祖的几世孙这个不变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有《后汉书》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可见,汉光武帝刘秀为高祖的九世孙,其父亲为刘钦。刘秀推翻新莽政权,作为高祖的九世孙,建立国号为“东汉”,是毋容置疑的,同时汉光武帝一称号也可看出,刘秀有“光复”汉朝的意愿。

汉室宗亲,兴复汉室成功国号为汉,加以区分称之为“东汉”,是一种孝道,符合推翻新莽时兴复汉室的“旗号”,也符合古代朝代国号取名的“自定义”。

评价

刘秀为开国皇帝,推翻新莽,击溃各方诸侯势力,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自立国号再正常不过了。然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是一种“兴复汉室”的“言必信行必果”的结果。同时身为九世孙,刘氏基业被他姓篡去,如今将其夺回,有不辜负祖先的寄托,甘心做继位皇帝也是一种儒家的“孝道”。

同时史学家为了研究汉朝文化、军事、政治等将其与刘邦建立的西汉区分开,遂将其为“东汉”,只是一个称号。历史被记载的是精髓,是智慧,不是一味的创作“新词”。

借此,个人对刘秀评价很高,史料记载刘文叔器宇轩昂,文韬武略,集谋略与智慧于一身,尤其带领三千将士,战胜王邑的42万新莽大军,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永存史册;同时“云台二十八将”及其他功臣没有被残害,均能养老,可见刘秀之心胸也。

参考文献:《后汉书》、《资治通鉴》、《汉书》等。


史家说


汉是一杆大旗,是号召天下万民积极响应的集结号,刘秀当时能够成事,除了依靠自身卓越才能之外,更是依靠刘氏子孙的名号,当时天下大乱,民心思归,民心思汉,说明汉朝经文景之治,及至武帝鼎盛,人们对于身为汉民有着安全感,自豪感,而纷纭乱世,战火不断,王莽新朝的税赋繁重更是让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中。汉朝气数未尽,所以东汉才能得以建立和延续。到后来曹魏政权篡汉自立,不但没有太多民心民意反对,反而人民乐于在曹魏政权下生活,得民心者的天下便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