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藝術,成了櫥窗裡的“古董”

文明的寓言


在希臘神話中,伊卡洛斯使用蠟和羽毛造的翼逃離克里特島時,因為飛得太高,雙翼上的蠟遭太陽融化而墜海身亡。

這個場景曾激發了西方不同時代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產生了許多經典作品。但較之那些著意表現伊卡洛斯墜落姿態的同行們,16世紀的尼德蘭畫家勃魯蓋爾卻另闢蹊徑。

在他的畫中,伊卡洛斯只剩下在水面上掙扎的兩條腿,其餘的一切都無比平靜,帆船依舊駛過,農民依舊耕作,彷彿這隻佔據畫面不足一角的波瀾沒有引起任何動靜,一切都在繼續,一切都安穩如故。

這樣一種動靜之間的懸殊對比,這樣一種日常生活中的突然墜落,若能洞察出某種警示意味,便有如一則文明的寓言——人可以生活在平靜的麻木中,對周遭的一切無動於衷。


別讓藝術,成了櫥窗裡的“古董”

張錄成作品 125x255cm

“他還不過是一個動物……”

當工業城市代替了田園牧歌,當車水馬龍取代了馬拉牛耕,當歷史的滾滾車輪碾過文明起落,行至今日,那則寓言竟仍未失效。


現代文明將人的腦袋塞得滿滿當當,從社交網絡的狂歡,到種類繁多的娛樂,從色香過度的飲食,到俯拾即是的廣告;一切的一切,將慾望填充得腫脹,使精神莫名地騷亂。人被一種不自然的習慣支配著,如同被架上了流水線,循環地、無意識地,跟隨著舊有的習俗、流行的觀念,被送往一個又一個生命環節;彷彿退回到了原始時期,終日忙著張羅食物、衣著、住處、同疾病與同類鬥爭。法國評論家與史學家丹納說:“經過這許多勞動,人還沒有越出第一個圈子,他還不過是一個動物,僅僅比別的動物供應更充足,保護更周密而已……”


別讓藝術,成了櫥窗裡的“古董”

張錄成作品 《飛動浮雲翻 》 96x180cm

追求一種更高級的生活形態


倘若人要追求一種更高級、更符合人類智識、更善於靜觀默想的生活形態,丹納提出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科學,另一條路是藝術。

不可否認,儘管科學的價值並不全然取決於實用發明,但科學的確為現代文明帶來了諸多實用的東西。從最初的蒸汽機、電話、到最新的人工智能,科學的發展不僅成功拓展了市場,增加了資本、推動了生產與營銷、更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科學的吸引力,伴隨著人們不斷增長的好奇心與需求,自然地有增無減了。

然而藝術,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似乎成了一張不太實用的黑膠唱片,偶爾作為文青小眾的情懷回憶,或者收藏在富貴人家,成了吃灰的東西。大多數人,或許喪失了興趣,或者壓根弄不明白,在拿著一部手機就能解決衣食住行的年代,人哪裡還需要藝術這樣縹緲不實的東西。

況且,藝術從來不是通俗易懂的,對藝術欣賞和製作的需求,往往要建立在更單純更豐富的意願與教養之上。正如文藝復興在意大利誕生,首先便要得益於那裡的人們遠遠比歐洲其他的地方的人更懂得愛好一種文雅的生活;他們並非為了趨時或面子,而是他們所繼承的文化基因使他們本能地愛好優美。意大利的領導者們比普通民眾更樂於將精神生活看得高於一切,美第奇家族把賺來的錢毫不吝嗇地花在風雅之事上,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甚至要親自弓身為提香撿起掉落的畫筆。藝術在那裡,成為了絕頂重要的事。因而,那些用心研究學問的學者與真正具有才能的藝術家成為了最受尊崇與愛戴的人。

別讓藝術,成了櫥窗裡的“古董”

張錄成作品 《莊子寓言之一》 141x68cm

成為“古董”的藝術


反觀我們的時代,藝術彷彿不是一件迫切的事。如同勃魯蓋爾畫中伊卡洛斯的墜落,只在有限的範圍裡盪出了一點水花,而其餘人們的日常,彷彿與此無關。

在中國,藝術如果有幸不至於淪落為街邊雜耍,便幾乎成了陳列在商場櫥窗裡的“古董”:忙著趕生活的人無暇顧及,不會想到去看一眼;走進觀摩的人大多更想借此拍一張照片,好發一個顯示品味的朋友圈;願意掏錢買的人大體看到了華麗的包裝,以為價格就等於價值;而真正懂得品鑑的人,因為辨別得了好壞,所以根本不相信那玻璃窗裡的東西,堪被稱為“真正的藝術”。

近些年來,我們幾乎把藝術流放在了“小人書”或紐約廣場的宣傳畫裡。藝術和其它學科盡功利而行,但以此換來的,並非是科學真正的蓬勃;學好數理化的年輕人們,不僅沒有走遍全天下,甚至到了對天下無所瞭解,不甚在乎的程度。過度的理性、實用的精神讓人們紛紛變成了近視眼,只看得見自己腳下的石板地,至於遠方有什麼風光,一概不清,更不用說願意摸索著向前走一走,去一探究竟。

別讓藝術,成了櫥窗裡的“古董”

張錄成作品

把娛樂當藝術,把藝術當娛樂


一個人看待藝術的方式,遂成他的品味與氣質;一個民族對待藝術的態度,即是它留給世界與歷史的樣子。

然而,

一個沒有形成獨立思考習慣的社會,對藝術的分辨力是薄弱的。人們隨著潮水的方向追趕著熱鬧,讓娛樂當藝術,把藝術當娛樂。大多老百姓對藝術的判斷,和對待神話傳說差不多,口口相傳,耳聽為實。雖搞不清楚來路,但世人都尊敬神仙,於是一時間,藝術界“大神”四起,招搖過市,但凡做出些唬人的架勢,就能得到一片支持。道行高深者自然分得清牛鬼,可更多的普通百姓,被修煉不足的小妖誘騙著,卻心甘情願地奉獻出香油錢。

可想而知,當本該潛心修煉的藝術家們按耐不住,紛紛做起了飛天成仙的夢,那藝術便成了氣球一般虛空的東西,眼看著充實,實則卻是一戳就破。

真正的藝術所揭示的,是共識的、是關乎人性、命運、前途的,有關人類終極思考的大主題,而不是階段性的、小範圍的應景之作。因而,真正的藝術家應該獨立獨行,從自己的一方天地出發,去探索藝術的大江大河。 束縛於某種意識形態,趨附於當下潮水的方向,只會離藝術的本體越來越遠,甚至導致藝術的衰落。


別讓藝術,成了櫥窗裡的“古董”

張錄成書法作品

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感情


正如愛爾蘭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所說:“藝術永遠不應當努力做到通俗,公眾應該努力學會鑑賞。”

誠然,在一個對藝術缺少敬畏的環境中,要秉持藝術的獨立與個性,勢必要以更漫長、更艱難的藝術之路作為交換。然而,

所謂藝術家,便正是要用自己的眼睛捕捉這個世界,用自己的語言說想說的話,擁有一種馳騁天下的風骨與氣魄,做一個思想獨立,行動自由的“先行者”!

也許,比喚醒大眾對藝術的廣泛覺悟更為迫切的,是首先搞清楚,今天的藝術到底是如何的藝術?公眾要鑑賞的內容又是什麼?我們要追尋的藝術方向在哪裡?藝術走到當代,要解決的問題又是什麼?

“無論你們的頭腦和心靈多麼廣闊,都應當裝滿你們的時代的思想感情”,歌德如是說。

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是一種對人類命運的共同關切,是一種迴歸自然的赤子之心,是一種對自由、平等、尊嚴、獨立的渴望,是一種對擁有更高級的生活形態與精神價值的追求與希望。


別讓藝術,成了櫥窗裡的“古董”

張錄成作品 《歲月如歌》 137x68cm

重新審視今天的藝術


在文明的紀念冊上,我們雖有無數偉大的創造者、藝術家,但唯有今天的藝術家,最能代表當下。當下,便要有當下的情感,當下的追求,它不是歷史上任何一個瞬間的複製,而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風格氣質。

當代的藝術,勢必要在傳統上有所創新,甚至走出傳統的框架,不斷在藝術的本體上奮力探索,在精神與價值上獨立起來。

今天所追求的藝術,既不是故弄玄虛,也不該流於淺俗;當代藝術要作為一種精神引領,一種對於理性的有利補充,成為一條讓人獲得自我覺知的深刻路徑,一個能夠予創新以靈感的不竭之源頭。

時代的洪流朝著我們滾滾而來,終有一天,又將帶著這個時代的一切,紛紛退去。待浪花淘盡,我們將留下什麼印記?今日所創造的種種,是會成為明日浮塵還是奠基?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不妨重新審視今天的藝術,它從哪裡來?又要走到哪裡去?它能否使有涯隨無涯?能否使今日的瞬間成為來日的永恆?


使用圖文請註明出處


別讓藝術,成了櫥窗裡的“古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