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人口和軍隊的比例是多少?二戰爆發前夕和中期,人口和軍隊比例是多少?

彼岸的琉璃


大唐全盛時期的軍隊數量大約在60萬,而當時的人口數量約為6000萬,也就是約佔人口數量的1%。而在大唐有盛轉衰的安史之亂八年期間,軍隊預計超過百萬。還有據史料統計,在安史之亂前大唐人口是6000萬,而安史之亂後人口僅1600萬,人口竟然消失了2/3以上。戰爭帶領的人口疾病和饑荒死亡,以及接力賽式的軍隊補償造成了人口損失無法估量。

在近代戰爭中損失最殘酷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戰爭損失的人口就超過7000萬,經濟損失按照現在估值也是達到100萬億美元,接近全球一年的經濟總量。俄羅斯在二戰直接損失人數超過2500萬,死亡人口超過800萬。而我國軍隊人口也是800萬,軍隊死傷人口超過400萬。軍隊比例約佔總人口4億的2%。

在和平時期軍隊人口占人口比重不到1%,軍費支出在GDP的3%左右。而戰爭時期的軍隊編制會超過人口數量的2%以上,而且還要源源不斷地提供後備補給。軍費開支也是需要達到經濟總量的20%左右。戰爭比的不僅僅是訓練有素的軍人,還要比的是經濟財力和物質供應。
不懼怕戰爭,但也不刻意去挑起戰爭。在如今的金融時代,不僅僅是消耗人力和物力,還有就是對金融的打擊。比如房地產市場的崩潰、股票市場的破滅,金融貨幣體系的崩潰等等,每一樣都是致命的打擊。而這樣損失不僅僅是GDP比重中的20%左右的付出,金融類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鞅論財道


冷兵器時代,如果進行大規模戰爭的話以中國這個傳統的農業大國為例人員的動員也是空前的。

如在秦帝國時代在進行征伐時帝國的各級一般都是以每戶的男丁比例進行人員的動員,一般情況下都是成年男人丁三抽二丁二抽一如果以其中一半為民夫另一半為軍士的話那麼動員比例也是空前的,基本上是每3~4個男人都要動員一人去參加戰爭。秦統一中國時人口大約2500萬左右以一半為男性的話起碼有3~400萬人直接或者是間接的參加了戰爭。

二戰時期的德國包括奧地利、阿爾薩斯洛林、蘇臺德以及東歐地區的巴納特日爾曼人都算上大概有8000萬人口,以其中一半為男性左戰爭期間德國人一共動員了1700萬人的軍隊,可以說每2.5個男人就有一個是軍人也就是說能扛的動槍的男人們都扛上了槍去打扙了。

藥蘇聯當年的總人口是19000萬,二戰期間他們前態動員了不包括敵後游擊隊一共2600萬軍人參戰,這德國人比起來人數比例也是空前的。


用戶夏天的風


古代城市是需要大面積的農村養活的,拋開農村的話,城市裡老百姓自己根本養活不了自己,更別提養兵了。單純看整個國家人口和兵力對比的話非戰時,像中國這樣的中央集權國家,人口和兵力比例在兩百比一到五十比一之間。比如北宋末期人口一億,有兩百萬軍隊(開國時五千萬人二十萬兵),就算是冗兵了,對國家財政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而西歐那種封建采邑制度的國家,人口和兵力的比例就比中國低得多了,哪怕到了戰時,人口和軍隊數量比也只有一百比一(其中大多是臨時徵召的民兵)平時的話兵力更少,所以看西歐古代打仗都是千人規模。比如諾曼征服中著名的黑斯廷斯戰役,這一戰決定了英法數百年國運,然而參戰雙方總兵力也不過兩萬而已(其中大多數是臨時徵召的民兵,畢竟法國佬都要佔領英格蘭了,都要拼命了),輸掉一場萬人規模的戰役就讓英格蘭亡國了(當時英格蘭有兩百萬人)

至於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國家可言,也沒有平民和軍人的區別,他們有多少男人就有多少軍人,有時候甚至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