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十四节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类酷凶兆


关于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每逢清明,太阳到达黄经15°,天地清肃,草木渐深。

清明时节,朔风野大,纸灰飞扬,这是人们在祭扫墓地、追念亲友。而这时的天,也总是要洒下几颗雨的,用以回应着那些慎终追远的人们。你听,在参差的瓦缝间,流淌着千年的叹息……

“吊柳七”,又称“吊柳会”,是北宋年间众歌妓于清明时节对柳永的一种祭奠活动。公元1053年,柳永病逝于秦楼楚馆间,因其身无余财,歌妓们便合金安葬了他,并相约在每年的清明节赴其墓地祭扫并唱其词作,以祭奠她们心中永远的“白衣卿相”。这种“吊柳七”的活动,从北宋中期开始,直至宋室南渡。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永词的流传之广,可就是这样的一代词人,在政治上却偏偏郁郁不得志。但对柳永而言,生活的生,并不只是出生的生,更是落地生根的生,既然政治不需要我,那我就扎根于当下时间的土壤,为足下这片土地开花结果吧。

于是奉旨填词的柳三变,红楼梦醒是青楼,任凭情多似愁,“于词外无兴趣,于词外无著作,于词外无学问”(郑振铎),浪迹于秦楼楚馆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歌妓们作曲填词,增价她们,敬重她们。

可叹可笑,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之流,竟不如这些流落风尘的歌妓们慧眼识才!而这慧眼,不过是一种平视的眼光,这也正是那些只会俯视和仰视的贵人们所不会和不屑的。

鸟啼花落,欣然有会于心,草木一秋,便是我们一生的宠辱年华,那些郁郁不得志的灵魂,其实并不孤独。





白须孤叟


二十四节气是产生在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农耕文明精华。已被列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太阳运行轨迹,给大自然带来的阴阳变化,总结出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时二十四节气变化顺序。表达了古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

春季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是一个吐故纳新的时节,大自然充满生发之气,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夏季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是天地阳气旺盛的时节,天气沉降,地气升腾,万物繁荣秀丽,长势旺盛。

秋季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高气爽,一派收获景象。也是一个热燥、寒凉的季节。

冬季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万物闭藏,孕育新的生机。

古人在劳动生产及求生存过程中,根据大自然四时变化规律,形成了岁时节令习俗,即天人相应,顺应自然规律而生息。按照岁时节令来安排生产生活。在生产上,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在生活上,更是讲究到什么时候,穿什么吃什么,养生保健,防病消灾贯穿其中。

在二十四节气变化中,当每个节气更换时,气候、气压、温度、环境都会发生微妙变化,由量变到质变,而进入一个新阶段,对于生命活动来说是一个隐形刺激。二十四节气充满生命智慧,用二十四节气蕴含的知识,调和身心起居,才会享受更多的人生乐趣。



闲云一片之每文


记不住,背不全。


慈林记事


一提到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小时候经常背诵过的歌谣马上就在耳边响起。你说奇怪不奇怪,这么多年了,小时候背的滚瓜烂熟的课文都已经被忘到爪哇国去了,但是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谣竟然还记得这么清楚。并且,每当想起这首节气歌,小时候在老家度过的每一个春夏秋冬好像也来到了眼前。

关于对二十四节气有什么想说的?那你就往下看。

1、对儿时农村生活的怀念

小时候在农村,我属于比较活泼的哪种。(说白了就是调皮,但是学习成绩还不错。)那时候小学上课,老师喜欢让我们背诵百家姓、弟子规、二十四节气歌,当然还有必须背的《小学生守则》等。可怜的我们呀,白天背晚上背,因为那个年代不像现在,那时候老师是可以打学生的,你不听话老师就打,并且打完还告诉家长,家长回家继续打一顿。不管怎么说,挨打也好,物资匮乏也罢,那时的天蓝水清、人性淳朴真的令人怀念。为了不挨打,所以再调皮学习还是要过关的。当时虽然能背诵,但是只是摇头晃脑顺口溜而已,至于什么意思,是一头雾水。后来大了些,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智慧,对于农耕生活有很大作用,对于四季变化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界定。

2、中国智慧的伟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她里边包含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文化,也间接告诉了我们要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真的很惊叹我们老祖先的智慧,那个時代,一没高科技,二没有外来文化的启发,他们依靠观看看日、月、星、辰的变化,分辨界定了四季轮换,而且还发明了一个月内含一节一气的二十四节气自然现象,让后世的子孙在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中,了解自然认识四季,用现在的话来说,明白了自然生活天气的变化,然后懂得了根据节气变化如何养生保护身体的规律。

3、保护中国文化刻不容缓

韩国把“端午祭”申遗成功。

越南把“雅乐”申遗成功。

印尼、柬埔寨把“皮影戏”申遗成功。

蒙古国把“马头琴”申报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并且还有多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本来属于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和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情况虽然属于别国的恶意抢注和申请,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真的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当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投入人力和物力,积极认真的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当然,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最后想跟大家说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老祖宗非凡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变迁的历史,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不但要保护好她,而且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我们中华灿烂的智慧和文化世代相传,永放光芒!


正和文化



关于二十四节气,想说的很多。

还是在念小学的时候,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就背得烂熟了。前两联是这样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么多年来,我就依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玩转了二十四节气,将中华民族的这份传统文化熟知、理解、传承。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在古代啊,没有像现代这样的精密仪器,但是古人需要根据一定的时令来播种、收获呀!于是,他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位置,确定了二十四节气,进而通过节气来指导农事,引领着农耕文明的前行。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二十四节气不断摸索完善,对于每一个节气对应的时令气候特点、农作物耕作方式都有明确的体系。并且衍生出了很多民谚、民俗,有些成为了历史传统的一部分。


对于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要引领下一代好好继承。我曾经和人联合开发过一个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让一批小学生进行了分期学习,对照节气的进度,每周一课,每两周一个节气,从查找资料,到观察大自然变化,到体验农事劳动,到书面总结,效果很不错。小朋友们学到了不少东西,深得大小朋友的喜欢。


春分刚过,白天一天天长了,日子一天天暖和起来了,春天最旺盛的时节来到了。



土著岷


24节气都有相对应的农耕时令,如“过了惊蛰不烂子”,“惊蛰节惊蛰节,你的不结我的结”,提示农民过了惊蛰就可以播种了;关于春分,宜昌本地是将上新坟和上老坟作为的。水林岭;其他还有“芒种芒种忙忙种”;“立夏不下,犁耙高挂”;“清明要晴,谷雨要淋”;“霜降点(种)麦,不消问得”;“洋芋不过冬至节,先长果子后长叶”等等


清灵书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对大自然的认知。是勤劳智慧的结晶。对气候、生产、生活规律、渔业等都产生深远影响。


朙眸在心


二十四节气往往容易有人生命运的转折。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换年换月的标志。每年二十四节气左右,也容易有社会热点事件发生。


刘勇言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放眼世界,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是中华儿女经过千年世代辛勤劳作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有这样的成就。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aTao听雨


古人的智慧,天地阴阳变换的规律,万物生长、养生谋事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