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二十四節氣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類酷凶兆


關於二十四節氣之——清明

每逢清明,太陽到達黃經15°,天地清肅,草木漸深。

清明時節,朔風野大,紙灰飛揚,這是人們在祭掃墓地、追念親友。而這時的天,也總是要灑下幾顆雨的,用以回應著那些慎終追遠的人們。你聽,在參差的瓦縫間,流淌著千年的嘆息……

“吊柳七”,又稱“吊柳會”,是北宋年間眾歌妓於清明時節對柳永的一種祭奠活動。公元1053年,柳永病逝於秦樓楚館間,因其身無餘財,歌妓們便合金安葬了他,並相約在每年的清明節赴其墓地祭掃並唱其詞作,以祭奠她們心中永遠的“白衣卿相”。這種“吊柳七”的活動,從北宋中期開始,直至宋室南渡。

“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足見柳永詞的流傳之廣,可就是這樣的一代詞人,在政治上卻偏偏鬱郁不得志。但對柳永而言,生活的生,並不只是出生的生,更是落地生根的生,既然政治不需要我,那我就紮根於當下時間的土壤,為足下這片土地開花結果吧。

於是奉旨填詞的柳三變,紅樓夢醒是青樓,任憑情多似愁,“於詞外無興趣,於詞外無著作,於詞外無學問”(鄭振鐸),浪跡於秦樓楚館間,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為歌妓們作曲填詞,增價她們,敬重她們。

可嘆可笑,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之流,竟不如這些流落風塵的歌妓們慧眼識才!而這慧眼,不過是一種平視的眼光,這也正是那些只會俯視和仰視的貴人們所不會和不屑的。

鳥啼花落,欣然有會於心,草木一秋,便是我們一生的寵辱年華,那些鬱郁不得志的靈魂,其實並不孤獨。





白鬚孤叟


二十四節氣是產生在我們中國這塊土地上的農耕文明精華。已被列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古代先民通過觀察太陽運行軌跡,給大自然帶來的陰陽變化,總結出氣候、物候變化規律,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時二十四節氣變化順序。表達了古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

春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是一個吐故納新的時節,大自然充滿生髮之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

夏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是天地陽氣旺盛的時節,天氣沉降,地氣升騰,萬物繁榮秀麗,長勢旺盛。

秋季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秋高氣爽,一派收穫景象。也是一個熱燥、寒涼的季節。

冬季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草木凋零,冰凍蟲伏,萬物閉藏,孕育新的生機。

古人在勞動生產及求生存過程中,根據大自然四時變化規律,形成了歲時節令習俗,即天人相應,順應自然規律而生息。按照歲時節令來安排生產生活。在生產上,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在生活上,更是講究到什麼時候,穿什麼吃什麼,養生保健,防病消災貫穿其中。

在二十四節氣變化中,當每個節氣更換時,氣候、氣壓、溫度、環境都會發生微妙變化,由量變到質變,而進入一個新階段,對於生命活動來說是一個隱形刺激。二十四節氣充滿生命智慧,用二十四節氣蘊含的知識,調和身心起居,才會享受更多的人生樂趣。



閒雲一片之每文


記不住,背不全。


慈林記事


一提到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小時候經常背誦過的歌謠馬上就在耳邊響起。你說奇怪不奇怪,這麼多年了,小時候背的滾瓜爛熟的課文都已經被忘到爪哇國去了,但是這首二十四節氣歌謠竟然還記得這麼清楚。並且,每當想起這首節氣歌,小時候在老家度過的每一個春夏秋冬好像也來到了眼前。

關於對二十四節氣有什麼想說的?那你就往下看。

1、對兒時農村生活的懷念

小時候在農村,我屬於比較活潑的哪種。(說白了就是調皮,但是學習成績還不錯。)那時候小學上課,老師喜歡讓我們背誦百家姓、弟子規、二十四節氣歌,當然還有必須背的《小學生守則》等。可憐的我們呀,白天背晚上背,因為那個年代不像現在,那時候老師是可以打學生的,你不聽話老師就打,並且打完還告訴家長,家長回家繼續打一頓。不管怎麼說,捱打也好,物資匱乏也罷,那時的天藍水清、人性淳樸真的令人懷念。為了不捱打,所以再調皮學習還是要過關的。當時雖然能背誦,但是隻是搖頭晃腦順口溜而已,至於什麼意思,是一頭霧水。後來大了些,才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智慧,對於農耕生活有很大作用,對於四季變化給人們一個明確的界定。

2、中國智慧的偉大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她裡邊包含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文化,也間接告訴了我們要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真的很驚歎我們老祖先的智慧,那個時代,一沒高科技,二沒有外來文化的啟發,他們依靠觀看看日、月、星、辰的變化,分辨界定了四季輪換,而且還發明瞭一個月內含一節一氣的二十四節氣自然現象,讓後世的子孫在自然界的四季變化中,瞭解自然認識四季,用現在的話來說,明白了自然生活天氣的變化,然後懂得了根據節氣變化如何養生保護身體的規律。

3、保護中國文化刻不容緩

韓國把“端午祭”申遺成功。

越南把“雅樂”申遺成功。

印尼、柬埔寨把“皮影戲”申遺成功。

蒙古國把“馬頭琴”申報成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

並且還有多國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將本來屬於中國的各種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和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情況雖然屬於別國的惡意搶注和申請,但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真的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當然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投入人力和物力,積極認真的開始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當然,在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最後想跟大家說的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是老祖宗非凡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文化變遷的歷史,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我們不但要保護好她,而且要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讓我們中華燦爛的智慧和文化世代相傳,永放光芒!


正和文化



關於二十四節氣,想說的很多。

還是在唸小學的時候,那首《二十四節氣歌》就背得爛熟了。前兩聯是這樣的: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麼多年來,我就依靠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玩轉了二十四節氣,將中華民族的這份傳統文化熟知、理解、傳承。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在古代啊,沒有像現代這樣的精密儀器,但是古人需要根據一定的時令來播種、收穫呀!於是,他們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位置,確定了二十四節氣,進而通過節氣來指導農事,引領著農耕文明的前行。



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對二十四節氣不斷摸索完善,對於每一個節氣對應的時令氣候特點、農作物耕作方式都有明確的體系。並且衍生出了很多民諺、民俗,有些成為了歷史傳統的一部分。


對於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我們要引領下一代好好繼承。我曾經和人聯合開發過一個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課程,讓一批小學生進行了分期學習,對照節氣的進度,每週一課,每兩週一個節氣,從查找資料,到觀察大自然變化,到體驗農事勞動,到書面總結,效果很不錯。小朋友們學到了不少東西,深得大小朋友的喜歡。


春分剛過,白天一天天長了,日子一天天暖和起來了,春天最旺盛的時節來到了。



土著岷


24節氣都有相對應的農耕時令,如“過了驚蟄不爛子”,“驚蟄節驚蟄節,你的不結我的結”,提示農民過了驚蟄就可以播種了;關於春分,宜昌本地是將上新墳和上老墳作為的。水林嶺;其他還有“芒種芒種忙忙種”;“立夏不下,犁耙高掛”;“清明要晴,穀雨要淋”;“霜降點(種)麥,不消問得”;“洋芋不過冬至節,先長果子後長葉”等等


清靈書香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對大自然的認知。是勤勞智慧的結晶。對氣候、生產、生活規律、漁業等都產生深遠影響。


朙眸在心


二十四節氣往往容易有人生命運的轉折。這是因為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換年換月的標誌。每年二十四節氣左右,也容易有社會熱點事件發生。


劉勇言


“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放眼世界,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遺產,是中華兒女經過千年世代辛勤勞作總結出來的寶貴財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有這樣的成就。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aTao聽雨


古人的智慧,天地陰陽變換的規律,萬物生長、養生謀事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