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二十四节气,发现地在哪?是我们的祖先,还是玛雅人?

文工V


非常感谢,还扯上了玛雅人,可能不是玛雅人,还有可能是外星人!?

我劝有些朋友,还是少一些脑洞,多一些文化自信好不好!首先在这个世界上中华民族是头号大民族。而且是在现有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古老又有现代传承的一个民族。

二十四节气正宗是我们中华特产,地球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从现在流传于世的文献资料,最早记载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是《淮南子·天文训》;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提到了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这就是我们中华历法置闰的由来,从这里可看出中国传统历法与二十四节气是相辅相成的,《太初历》的依据是夏历,二十四节气在夏代就发展了。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请注意一件事,我在写中国传统历法名称时,我不用“农历”这个叫法。因为“农历”这个叫法,很不合适!都弄得有些朋友连二十四节气是玛雅人发明的,这种违反中国传统的问题都出来了。

古代人是怎样制订历法呢?

古代人是怎样制订历法呢?要制订历法,先是从两个最易感知的时间段入手:一个是日;一个是年。日有白天晚上;年有寒暑。古人先是用土圭(最古老的计时仪器,就是一根直立在地上的杆子,这个地面后来发展出了专用的刻度盘),用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在一天里面的变化,再通过杆影在一年里的移动规律、影的长短,这样就定下了冬至、夏至日。出处是《周礼·地官·大司徒》

日影最短的为:夏至;日影最长的为:冬至。 而春秋两季中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二十四节气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商时只有四个节气,到周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了。

我是万方,您的阅读,点赞,评论和关注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请关注我,时刻提出批评。


万方谈人生


世界上最准最实用的历法,就是中国的阳历,亚洲农民都在用,洋历的接鬼,造成了混乱,等中国用上了我们的阳历,8亿中国人都用的阳历,中国真正强大了!

       国内多少人用洋历?上班族,外国人,我们的阳历呢?每个中国人、东亚人、南亚人都得用,两个历法都用呢,很乱,一是农民说农民的,公务员用公务员的是一乱。二是大多数人使用合适东方节令的历法阳历得不到政府认可,反而是少数人用的洋历统治,长期会形成官民分离,如清朝官方用满语,民用汉语一样的问题。三是太累和浪费,单位上工作以洋历记,奖励以阳历记,总结在洋历12月,奖金在阳历12月,多乱。从洋历1月1日到春节这一段时间,中国人的心基本是等的状态,工作是混日子的状态,基本浪费一个月的时间。每个中国人都要过两个年,多浪费。四是思想思维混乱,这在国家意识形态、长远战略是一个隐患。

  日历有太阴历,以月亮变化为记,不准。太阳历是以太阳与地球的变化为记,也不准。洋历是以依苏生的的那天记,因为西方殖民,用的人多,我们国弱又要与西方接轨,蒋介石异教徒,信剩经,当时立法废除中国历,废除春节,我们从国家层面西化,洋历还要被我们冠以“公历”“阳历”,又被我们混淆成了“阳历”其实是“洋历”,对东方人生产生活,考古、堪舆、择日、生日八字计算、易学计算等也不能用。

     我们东方人用的是阴阳历,简称阳历,起源殷朝,是以太阳月亮地球三者变化为记,四季二十四节气,最准,准到蒿草低头。是明朝汤若望汇篇的,亚洲农民都用,因为有了洋历为公历,我们只得乱叫“阴历”、“农历”“殷历”,准确说,应该是“阳历”。我们用了五千年却不如70年?我们是不是应当找回来!我们是不是给予正名?把公元历称为“西洋历”或者“公历”,我们的称为“阳历”!不要等韩国申遗了才醒来!日本人使用年号我们怀疑中国是不是传统国家?日本是不是东方文化正统代表?才西方偷走了我们的上帝、失落的地平线、卡尺……现在快要偷走我们的“阳历”了(多少中国人认识我们的阳历),不要再等西方偷走了才后悔!


天上云彩38


二十四节气源于历法的生发,它是结合天象,物象,时象(三侯)而形成的一种运行规律制度。在上古时,我们的先民便会观日,月,星象的运行动态规律来掌握农时和出入行动。它由历法衍生而制定,所以在伏羲时,已有历的初象,到黄帝时,基本可掌握运用天象來对应物象和嫁用于时令了。而到了夏时,便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历法即夏历,后商周皆沿用并代代补充以达完善,人们从而在夏历中观三侯找规律,定制度最后研究,摸索并发现了适用于民间农事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民在常年的劳动实践中,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分,二十四个时段,即在十二个月中,制定出了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五天,每个月含两个节气。它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和立春,惊蜇等十二个节气,一三五七九等为阳,为节,二四六八十等为阴为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它是依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前进十五度,约十五天,算作一个节气。全年共分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人们就用土圭观测日影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了,把一年中土圭影最长的一天,也就是太阳在它的路线上移到最南方的一天定为冬至。把日影移到最北端的一天为夏至。把由冬至到夏至土圭影子不长不短的一天叫春分。再把由夏至到冬至土圭影子不长不短的一天叫秋分。后來又在二分二至中间安排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秦朝和汉朝时,便完善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它包含了天文,气侯,农业和物侯等自然现象。它函盖了一年四季的气侯和物象的动态变化。但二十四节气是带有地方特色的。如黄帝和夏朝之前,除了中原以外,四方均为化外之地,南方俗称南蛮,东部为东夷,西部为戍狄,北方为北胡。而化外之地,居民稀少而无耕作。南以打猎或鱼为生。东部多为渔家。西戍与北胡多以游牧的围猎为生。而中州之地,人口稠密,均以农耕,作五谷为生,从伏羲,神农,炎黄到夏商,中原人民观天象以务农时,掌三侯以趋利弊。因劳动创造了智慧。因智慧书写了文明。八卦,百草,五谷,药典,河图洛书,易医之源,指南车,战车,造字,说文解字,纸张,丝织,衣服,火药,历法,二十四节气等哪一项发明创造不是来自中州之文明。

中原它包括自长江以北,安微,河南。江苏西部,陕西东部,山西,山东,河北南部等均为中原之地。形为黄淮流域,字为河洛文化,象于上古文明。赋予华夏之荣。

二十四节气,是中原先人的智慧结晶。当它生成时,它來自中原人民观天观地观三侯,为的是便于当地人民的农业劳作和出行便利而有真对地域性质而制定的二十四节气。所以,它形成一于中原,适用于中原。而南方,北方,东部,西部四方在三侯对应二十四节气上的差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适应的地区,少则错一个节气,多则错一月之多。


福自福地來wjf


中国的农历,阴阳合历。

但是,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年划分的,与阴历没关系。

最早的文字记载,《吕氏春秋》有八个节气,天文类四个: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气候类四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嵩山低下,有个古代土圭观象台,周代遗址。

立竿见影,一年之中,日影最长,冬至。日影最短,夏至。长短平分,春分,秋分。

除了用土圭测日影,还通过观测北斗星斗杓所指方向确定四节气。黄昏时,斗杓指东,春分。指南,夏至,指西,秋分。指北,冬至。

由于采用两个参照系,产生了岁差。即恒星年与太阳年之差。

中国西晋虞喜最早发现岁差。

宋代沈括发现了岁差的原因,《梦溪笔谈,斗建有岁差》,即,参照系不同。


有话少说


玛雅历法的进位制和我们的明显不同


爱易小小生


冬雪雪冬小大寒,不是太寒。


家家姥爷


二十四节气发现地应该是中原地区。他同时也是后天八卦


金凤228


是我们的祖先,在中原地区(主要是河南)发现的。24节气所反映的物候现象,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最相近。

须要指出的是,24节气并不是同时发现的,而是经过历朝历代逐步完善的。

另外,24节气属于阳历,并不属于阴历。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不要以为农历就是单指阴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