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江:“速寫”藝術家尹光中先生,一篇自知不夠資格的悼念文章

周之江:“速寫”藝術家尹光中先生,一篇自知不夠資格的悼念文章

最早知道尹光中這個名字,是在餘未人老師家,客廳牆上,掛著一個紙殼儺面具,色彩斑斕,造型誇張又前衛,就出自尹先生之手。

大概十來年前,貴陽美術館舉辦俄羅斯列賓畫院的展覽,跑去湊熱鬧,第一次見到尹先生,消瘦精幹,滿嘴長鬚,一頭亂髮如鴉窠,臉上溝壑縱橫,完完全全就是一副藝術家模樣。朋友介紹認識了,便開始聽他滔滔不絕普及前蘇聯美術史,熱情如火。

周之江:“速写”艺术家尹光中先生,一篇自知不够资格的悼念文章

尹先生成名甚早,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北京西單舉辦的《貴陽五青年畫展》一度引起轟動,他就是參展的畫家之一,當年還不到四十歲。八十年代中期,他還跟名作家高行健以及北京人藝導演林兆華合作,承擔《野人》劇組藝術造型工作。記得聽他聊到,因外形實在特殊,甚至還曾在電影中客串過一把。

周之江:“速写”艺术家尹光中先生,一篇自知不够资格的悼念文章

而這段故事,在《三聯生活週刊》前主編朱偉的那本《作家筆記及其他》一書中,有著生動的記述,著名作家阿城所住的“德勝門大街253號,是一個很熱鬧的去處,每次到那煙氣騰騰的老屋裡都能遇見各類朋友。先是有一陣貴州給高行健的《野人》塑面具的尹光中吃喝在他那裡,早上去地上總是髒髒地蜷著一團。兩人切磋燒陶,尹光中的大嗓門一亮,阿城戴得很鬆的眼鏡就往鼻樑下滑……”

幾年前在貴陽跟阿城先生有過一面之緣,是貴陽主辦全國圖書博覽會時,曾同赴一個飯局,從五六人吃到二十多人,越坐離桌子越遠,幾乎貼到牆上,可惜未能多請教幾個問題。其人古貌古顏,非常能說,不知道當年他跟尹先生聊天,誰更能搶到更多的話語權。

給不少跟尹先生熟識的朋友提到過朱偉的這段文字,總是能引發一陣善意的笑聲,大家都覺著,“髒髒地蜷著一團”,簡直不要太形象。

此後數年,時不時會在飯局或一些展覽活動上遇到尹先生,任何時候,他總是神采奕奕,談鋒極健,且絕不囿於藝術領域,歷史、哲學、文學、風水、周易……隨便拈起一個話頭,他講起來便沒完沒了。說是博識多聞、才氣橫溢,不算是過譽。

但最近幾年見到,尹先生卻顯出老態來,人倒是一直都精瘦,變化不大。因為嚴重痛風的關係,背佝僂得厲害,出現時總是扶著一張可摺疊的輕便輪椅,黑瘦的手指,細長蜷曲,形同鷹爪,據說是類風溼所致。好在,身體上的疾病和苦痛,似乎毫不影響他繼續興興頭頭地活著,仍然搗鼓著他的畫、陶器、雕塑什麼的,那些東西,偶爾也會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照片,生氣勃勃,雄強而野性。

周之江:“速写”艺术家尹光中先生,一篇自知不够资格的悼念文章

怎麼也沒想到,如此有生命力的尹先生會突然逝世。

今天臨近中午,打開微信,照例先看湖北、全國及貴州的疫情數據,刷著刷著,看見“相寶山大院”的群裡,詩人唐亞平大姐發了短短一句:“告訴大家一個悲痛的消息,我們的老朋友尹光中今天早上過世了……”

驚詫之餘,忽然接到編輯的約稿,讓我寫篇悼念文章,原擬婉拒,畢竟我跟尹先生沒有太深的交往,寫不出太多名堂來。隔了一兩個小時,慢慢地冒出些念頭,敷衍成千字文,所及不過是一些膚淺的印象,轉換成繪畫的術語,最多算是個速寫,而且是拙劣粗糙的速寫,甚至不敢過多評價。於藝術,我是門外漢,尹先生的成就和地位,識者早有公論,不用我饒舌。

說起來,我跟尹先生乃至他前後的一批貴州畫家多少都打過交道,其中甚至有關係極好、聊得很深的朋友,有個一直以來縈繞不去的感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貴州畫界頗有好些在全國響噹噹的人物出現,在當代美術史上留下痕跡,即所謂“貴州現象”,尹先生亦是其中佼佼者。沒得說,那是一個文化勃興、風起雲湧的時代,貴州文化人不僅沒有失語,甚或深層次地參與其間,惹人注目。一年多前,我所供職的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策劃“藝氣相投:相寶山文聯大院藝事”展覽,部分地回顧了那一時期,至少是從一個側面梳理、展現了貴州文藝界曾經的輝煌。記得展覽徵集到不少老照片,不誇張地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重要的文藝界人士,皆與貴州有過深切的交集,那些故事我也時時得聞,聽到心潮澎湃,恨不早生二十年,得與諸公作把臂遊。

周之江:“速写”艺术家尹光中先生,一篇自知不够资格的悼念文章

由此生出更多的惋惜來,尹先生這一走,似乎也帶走了一段歷史,一段值得回憶,更值得記錄和研究的歷史。

匆匆成文,自知淺薄荒疏,只能說聊寄哀思,希望能夠讀到更多與尹先生多年深交的朋友寫下文字,解答我的另一個疑問。說實在的,尹先生這一代卓有成就的貴州藝術家,好些並未接受過完整的教育,更不要說是專業的藝術科班出身,甚至經歷坎坷、閱盡滄桑,但硬是能夠憑藉著熱愛、才華以及努力,最終在藝術史上刻下名字,這中間,是不是有某些值得後來者深思之處。

我絕對相信,記錄一個面相更豐富的尹先生,有助於我們瞭解一個過去時代的歷史,對於貴州文藝的發展進步,也一定會有所啟迪。

撰文:周之江(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