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明清火器,明朝大炮声震数十里,晚清竟视枪炮为妖物?

趣谈明清火器,明朝大炮声震数十里,晚清竟视枪炮为妖物?

文|杨培川

今天在看一些还原部分历史的影视剧的时候,譬如《大明劫》、《绣春刀》、《柳如是》等等,时常会看到观众或者网友说:哇!明朝怎么会有枪?还有大炮?

趣谈明清火器,明朝大炮声震数十里,晚清竟视枪炮为妖物?


大概在很多对历史不感兴趣或者没了解过的人的一般印象中,枪这种东西,是在清末、民国开始使用的。

其实不然,明朝的火铳就有称为枪或者火枪的记载,那个时候的火绳枪种类繁多,鸟枪和各种大炮等火器已是较为普遍了,不过是后来的清朝抑制了火器的发展,才造成如此“假象”。

趣谈明清火器,明朝大炮声震数十里,晚清竟视枪炮为妖物?


接下来我便从大量古籍、史料、考古资料中,提取一部分有趣味性的明清火器知识,以飨众位读者。

01、枪炮

15世纪明孝宗年间有毒火飞炮,茅元仪《武备志》记载“熔铁为子,爆碎伤人”。

1522年葡萄牙入侵广东,明军缴获佛郎机大炮和鸟嘴铳,这佛郎机可就比上面的厉害多了,《明史▪兵志四》:“其制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发及百余丈,最利水战”。

明朝仿造的佛郎机有照门、准星,提高了精准度。

趣谈明清火器,明朝大炮声震数十里,晚清竟视枪炮为妖物?

佛郎机


鸟铳按照茅元仪《武备志》记载:“十发有八九发命中”,但是大家要知道明朝的鸟铳是火绳点火,下雨天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而且没有刺刀,“执空铳与敌角必无幸”,即是说拿空的铳和敌人战斗没有幸免于难的。

这个茅元仪在研究明朝的火器、军事中是个重要的人物,其实此人不难记,我给大家科普一下,茅元仪曾经纳过扬州瘦马王微(字修微)为妾,后来王修微才嫁给了许誉卿。曾任过杨镐幕僚,被孙承宗重用。

16世纪末的时候,赵士桢改进了鲁密铳,尾部安装了钢刀,又发明了掣电铳和迅雷铳,全都能连续发射。

其中迅雷铳可以看做是近代多管式机关枪。

趣谈明清火器,明朝大炮声震数十里,晚清竟视枪炮为妖物?


天启元年徐光启等在澳门买进了红夷炮,长两丈,重三千斤,洞城裂石,震数十里(明史)。明朝人又叫它为“大将军”。

略知史事的朋友们应该清楚,袁崇焕在宁远大战中就是用红夷炮打伤了清太祖努尔哈赤,阻止了清军的进攻。

02、火箭和爆炸性火器

火箭和明朝的关系非常暧昧,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火箭兄功不可没。

靖难之役的“一窝蜂”也是火箭。

爆炸性火器在明朝是不胜枚举的,比较厉害的有无敌地雷炮、威远石炮、混江龙、既济雷、水底龙王炮等。

03、清朝的“谨小慎微”和埋没人才

康熙年间有一位大发明家戴梓,他发明的连珠铳一次可以连射28发,是用燧石发火,当时世界上都没有出现过,并且戴梓在八个月内就把威远将军炮试制成功。

可是爱新觉罗玄烨并不重用此等人才,因为“骑射乃满洲之根本”。

此外,清朝焚毁《武经总要》、《武备志》,不准其入《四库全书》。

三藩之乱时曾大量造炮,然而重型火器基本皆是防城,清朝收服边疆主要得力于威远将军炮和子母炮。

晚清用的多半都是30多斤重的抬炮和六七斤的抬枪了。

趣谈明清火器,明朝大炮声震数十里,晚清竟视枪炮为妖物?


雍正5年到10年,倒是曾规定过各省绿营兵配备鸟枪的比率为40%—50%,炮兵10%。

但是清朝并没有重视燃烧性火器和爆炸性火器,因而到晚期就衰落得十分厉害,僧格林沁的几千骑兵被扫得惨败,整个大清都被洋人按在地上摩擦。

更有甚者,当沿海的清军看到洋人的枪炮时,竟然视为妖物,纷纷拿大粪去泼,而清政府束之高阁的火器也已生锈和不堪再用,难怪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发现了火器遗迹,便感慨连连地说原来我神州大地很早就有这么厉害的火器了。

究其原因,其实亦是不难理解,清朝是外族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总是“谨小慎微”、“严加防范”,因此火器和科技根本发展不起来。

趣谈明清火器,明朝大炮声震数十里,晚清竟视枪炮为妖物?


回到开头,事实上鸟铳可称之为鸟枪了,明朝也可以看作是一般意义上的“枪”逐渐取代冷兵器的时期。

当然,明清都是冷热兵器并用,基本上两个朝代都没有让火器彻底取代冷兵器。

《明史》

《清史稿》

《武备志》

《明实录》

《清实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